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 >

第283部分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又出家跟释迦牟尼佛学法,你看是亲戚又是弟子,这个毁谤人能不相信吗?你说这多严重!所以肯定就有许许多多人想跟释迦牟尼佛学的,听了提婆达多的话退心了。这就是什么?善根福德因缘太薄,不是没有,没有,他不会动这个念头,有这个念头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缘;但是听人家挑拨离间,信心就丧失掉,不再学习,这是善根因缘不够深厚。你看《弥陀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同样一个道理,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亲近善知识。
  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那么多人毁谤,里面毁谤,外面毁谤。里面是提婆达多带头,六群比丘不听佛的教诲,违背戒律;换句话说,也干了很多坏事。佛实在是智慧道德太高太大!所以社会上一些明眼人还是跟佛学习,还是以佛为老师。这在家出家的,在家有国王大臣,在家的还有长者居士,很难得,这做给我们看。为什么佛要这样做?以后这种事情就更多,哪个朝代、哪个地区善知识没有人毁谤?
  我当年初学佛的时候,亲近章嘉大师,很多人在我面前:你怎么跟他学?他是政治和尚。佛教里面的人毁谤,佛教外面的人也毁谤。我们刚刚接触佛法,听到这许许多多不善的批评,我们还能亲近吗?可是我那个时候心里很清楚,我亲近这个老人,这个老人大我三十九岁,我亲近他的时候他六十五岁,我二十六岁。这老人慈悲、慈祥,威仪,我一看不能不五体投地,你们这些毁谤的人,哪个人能跟他相比?当然我不好辩驳,年轻刚刚初学;尽管你在我面前说他不好,我还是每个星期去听他教诲,我不肯舍离;很好的朋友我才跟他说,毁谤的人没有亲近大师。我们是常常亲近,了解,那外面人都是造谣生事。
  以后读了《华严》一看,原来这个事情佛早就知道,末法时候有这些事情发生,巧就巧在这个地方。文殊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对於善知识要恭敬,真的是「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善知识有过失,决定不能放在心上,他那个过失未必是真的,为什么?他接触很多人,教化众生有种种方便,不是一个方法。我们在五十三参都看到,该骂的时候要骂,该打的时候要打。这老师脾气不好?那不是的,完全是一片慈悲,就是手段不一样,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来治他的病,善巧方便!真正智慧运用在生活上就是善巧方便,活的不是死的。这个道理你不可以不知道。
  我亲近方东美先生,这是在家的一位善知识,他虽学佛,没有学佛的形式,他也没有皈依过,他也没有受过戒,天天看佛经。在学校里面上课全引用佛法,到晚年时候干脆在学校里开课就是开佛法,开「大乘佛学」、「魏晋佛学」、「隋唐佛学」,他就用这个做课题。以后在台湾大学退休,辅仁大学请他去,辅大是私立的,请他在博士班里面教「华严哲学」,真善知识!有毁谤的,那些是什么人?同乡,桐城的老乡,这真的都是我们家乡人。我的老家是庐江,跟桐城是邻县,距离很近,现在讲大概只三十公里的样子,所以距离很近。家乡人毁谤他,说他的是是非非,我听了之后无动於衷,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晓得,佛在《八大人觉经》上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说他怎么样的坏,那是过去的,在他家乡。「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现在我亲近他,你所讲的这些恶劣的行谊我一点都没有看到。何况离开家乡这么久了,他在外国读书,在外国教学。如果你听到这个影响,对老师打很多问号,那对我们所学习就大打折扣。纵然你还是跟他学,你对他的恭敬心衰退,你所得的东西就得不到。
  世法、佛法同一个道理,你在老师那里真正学到多少东西,不是说你亲近老师时间长短,不是这个,你对老师有几分恭敬心?十分恭敬你得十分,八分恭敬你得八分,五分恭敬你得五分,二分恭敬你得二分。印光大师在《文钞》里头,这个话可说得多!一点都不错。好在我没有受动摇,我对老师一生都恭敬。每堂课讲经之前,我一定先去拜老师,不但拜老师,我还拜护法,「和南老师、护法菩萨」,我讲经之前要拜,我讲完之后还要拜,念念不忘老师的恩德、护法的恩德。
  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骂李老师的人很多,毁谤造谣生事,总是希望我离开他,不要跟他学。我们不干,这样一个好老师,很热心的教你,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遇到了,决定不能放弃,我们才会有成就。前几年来,真是海内外毁谤夏莲居的会集本,《无量寿经》会集本,在杂志上、在报纸上指著名字骂我。我跟同学们说明,会集本是老师传给我的,我如果背弃了,把它放下,我再采取别人的本子,那就证明我对老师不信任,别人又会加个罪名给我,净空法师背师叛道,反正都有名目,所以我的态度非常坚定。我跟大家讲,全世界的人都反对,都不相信,我不反对,我还是依教奉行,为什么?老师教我的,老师没有教你们,教我。我有坚定的信心,我决不会动摇,我也不反驳,骂累了,他就不骂了;写累了,他就不写了,所以现在没事了。
  我对於这些事情,我的看法,这些人都是好人,都很不容易,替我消业障,来考考我的,看看我有没有定力?看看我是不是「巧事师长,习行善法」?从这个地方成就的。对老师,对同学,对一切大众,我这一生当中,没有一个恶念对人,也没有恶言毁谤人,我心里很安,非常平安。一生没有害人的心,只有尽心尽力去帮助人,有的时候看人有困难,力量不足,智慧力量不足,古人所讲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
  到今天别人都有大道场,我连一间住的房子都没有。我是可以去建造一个,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好,心地清净,没有牵挂,没有忧虑,一身之外无长物。可是在这一生当中,这生活,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没有缺乏,这真是很难得。对一般世间人来讲,这一生过得非常幸运,什么都没有,但是什么也没缺乏,住的房子也还不错。没有房子,有房子住;没有车,到哪里去都有车接送。虽然没有钱,衣食住行都不缺乏,很难得。这些三宝加持,老师教导的,老师之恩怎么可以忘掉?护法之恩不可以忘掉。
  即使这个护法护一个阶段之后,他变了心,不护持你,还要毁谤,那我们晓得他为什么会变了心?听了别人的话,别人在造谣言,他自己没有经过仔细调查,他就相信,所以产生这些现象。我还是尊敬他,还是每天念佛、诵经给他回向,祝福他延年益寿,福慧增长,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他要知道,他回心转意,净空法师不是坏人。没有一天不给他们回向。他那些行为我们统统理解,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这样的行为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现在谁赞叹人?谁会说人好话?都是毁谤,都是嫉妒,都是障碍。所以我们明白清楚,见怪不怪。
  里面也有聪明人,聪明人虽然一时听了起反感,他调查。调查到最后,那个人说的是假话,确确实实是诬告、是毁谤,於是他对我的态度也都改善,好事。经过调查之后,这对我的肯定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他不是感情的。无论在家出家,学儒、学佛,四面八方来的嫉妒障碍毁谤是决定不能避免,要记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可以用在自己。所以听到人家毁谤批评,不能怪人,回过头来认真反省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对於毁谤、造谣生事的人都生感恩的心,为什么?他提醒我,他说的是真的,我真有这个过失,赶快改,他要不提醒我,我不知道;如果反省没有,没有,勉励,决定不能犯这个过失,所以都是好事不是坏事。我离开台湾的时候写了六句话,「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副对联,无论在顺境、在逆境都要保持清净心,不受染污,你才能福慧双修,境界才不断的提升,不会受他们影响。所以这个很重要。
  「习行善法」就更重要。老师所教的,你明白了,真懂了。懂得之后,你要落实,你要把它做到,要相信经典里面的教诲,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契入之后,你才晓得佛的智慧,菩萨之行,令人敬佩得五体投地。用现在的话说,佛菩萨完全是牺牲奉献,这是我们人间讲的。佛菩萨自己从来没有起心动念,从来没有分别执著,现身在九法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痕迹都不著。我们世间人著相,说他很伟大,牺牲奉献,他也没有伟大的念头,他也没有牺牲奉献的念头,他所作所为与性德完全相应,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在这部经上就体会到了。习是练习,不断的学习;行,落实在行为当中。行为,有思想,思想、念头是意业的行为;言语,口业的行为;动作,身业的行为,你要把你所学习到的落实在行为上,这就真正叫善法。如果没有落实在行为上,都不算善法,经是善的,言是善的,你的心行不善。所以这个要懂。
  我们修学关键,成败关键是老师。老师之外,同学,同学跟老师一样的要有信心。同学要看到过失,可以规劝,劝勉;老师有过失,那就叫莫测高深,不知道他是什么用意。有时候他跟你说,有时候不跟你说,这个要懂。总而言之,一切示现都含著有很深的教诲义趣在其中,看各人去领会。再看下面第四首偈: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求请出家』是不容易的事情,这里面必须具备三种缘,因缘聚会,缘不足,你就不能成就。所以有很多人找我,要跟我出家,缘不足。第一个你要跟法师有缘,这第一个。那就是说,你对於这个法师认识、肯定,法师对你也认识也肯定,这是头一个缘。第二个缘,你要跟这个道场大众熟悉,这个道场住众肯定你,愿意接纳你;你对这个道场的大众欢喜,愿意跟大家在一起同学共修。如果老师答应你,底下的人不能接受你,纵然剃度了,你的日子不好过。所以真正想在那个道场出家,至少要在那个道场服务三年,现在讲做义工,大家都能够处得很好,每个人都对你很尊敬,真正是个好人,为什么?你能够落实弟子规,落实十善业,在家的如果受过三皈五戒,你统统都能够做得到。第三个条件是跟道场有缘。这三个条件具足就可以请求出家,提出这出家的愿望,那就一帆风顺。
  如果三个条件不具足,你真正想出家,你要好好的培养。老师、道场、同参道友选择是要一段时间,可以多亲近几个法师,多亲近几个道场,在这里头观察,哪个法师、哪个道场跟我的愿望相应,这样才成为志同道合。在中国,古时候每个寺院庵堂道风都不尽相同,虽然是同一个宗的,大同小异;不同宗派的,差别就更大。所以一定要多亲近、多接触、多了解。
  出家为什么?出家为弘法利生,续佛慧命,为这个,不是为别的。是要真正帮助正法久住,你要能够有这种志愿,发这样的心,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出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的弘愿,在家学佛一样成就,出家决定要担负起如来家业。如来家业没有别的,就是弘法利生。所以你要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都保持著「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没有家,天天教学,没有一天松懈的,四十九年如一日。三十岁示现成道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四十九年,这就是如来家业。
  今天我们最低的限度要把正法建立起来,如理如法,理跟法都在经典里面,依照经典的教诲,如理如法的修学,这就对了,这是大师的指导。小师,你看李老师教我学印光大师,印光大师对我们的指导,我们要尊重。他老人家肯定的说,在这个时代不要建大道场,建小道场;共修的同修人数不要超过二十个人,有道理,人少是非少。古人常讲「知事多时烦恼多,识人多处是非多」。人多了是非就多,二十个人恰恰好,学在一起,研究在一起,念佛在一起,这样的道场不出门就弘扬到遍天下,为什么?你的道风、学风,人家听到没有不羡慕的,没有不赞叹的。
  人少,生活费用少,不需要为常住的生活操心。一定要认真,我昨天跟大家说过,认真的修学,你的心是定的,心定到一定的程度,你能量的消耗就少。能量消耗少,你的饮食就减少。所以真有二十个人在一起修行,大家结界,不离开道场,心完全定下来,仿照早年远公大师的道场,住众是一百二十三个人,各个成就。以虎溪为界,他们活动不离开虎溪这个界线,一生就是一个道场,一部经,依慧远大师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一部经、一个法门,各个成就。净土宗初祖!给我们做下这么好的样子,我们应当要学。一百二十三个人,了不起!那要大智慧、大福报才能统理大众。印祖看得很清楚,末法众生这些出家人,你能统治二十个人就了不起,不必建立那么大的道场,很有道理!我一生羡慕。
  我没有道场,将来有道场,我一定遵守印祖所说的,同参道友不超过二十个人,会真有成就。人多了是难,难管,不好管。而这二十个我们选择的标准,你看现在做生意雇员工,他的标准都要《弟子规》。如果没有学习过《弟子规》,他就不要。放在录取第一个标准,《弟子规》。我们要建立一个小道场,无论在家出家来同学,一定也用这个做标准。甚至於可以把净业三福第一条,那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这两样东西不能落实就不能接受;这两样东西能够落实,那真叫志同道合。一部《无量寿经》,专修净土,专念弥陀,没有不成就的,没有不往生的。印祖给我们指出这一条道路,特别是在现在的社会环境,这个社会环境是大环境,全世界。
  过去这么多年,我只是欧洲没有去过,其他地区我都去过。去年到欧洲去访问,这全世界都走到了,对宗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