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

第1部分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第1部分

小说: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被翻译成中文,与中国的广大父母以及育儿专家见面了。回顾当初,这本书在1980年首次出版发行的时候,我们谁都不曾预料到,它不仅是最畅销的书之一,而且成为近30年来家长们的“育儿宝典”,全美销售量超过300万册,同时,还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曾收到了许多中国家长的来信,让我们了解到这本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一位女士还表示,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中文版,使更多的父母学会用有效、愉快的沟通方式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

  现在愿望终于实现了。尽管东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我们仍然相信,有更多共同的东西把我们联系起来。无论我们生活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我们都对孩子拥有同样的爱,我们都愿意把最好的奉献给孩子,我们更希望能传承给孩子们一种方法,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这也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我们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种建立在平等互爱、相互尊重基础上的交流方式和沟通技巧。

  期待着各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收获良多。
亲爱的读者朋友:

  一直以来,我们都不曾想到会写一本关于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的书。毕竟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个非常私人的话题,让我们在这方面提供建议有些不合时宜。在出版的第一本书--《释放家长 释放孩子》中,我们尽量避免说教,而是分享我们的故事和经验。多年来,我们和已故儿童心理专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一起开办的讲座,给我们自己的生活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相信,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使用这些技巧的亲身经历,读者一定能领悟到这些技巧背后的内涵和实质,然后自己可以灵活运用。

  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很有效。许多家长高兴地告诉我们,通过学习我们的经验,他们已经能够在家庭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但是,还有另外一些家长提出了一个共同的期待,就是想看到另外一本书:最好能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示之类的内容,能帮助家长们循序渐进地学习。

  关于这个提议,我们的确严肃认真地思考过一段时间,但是始终不能排除最初的担忧,所以把这个想法一直搁置在一边,而忙于准备四处巡回演讲和讲座。

  接下来的几年中,我们辗转于全国各地,为家长、教师、学校负责人、医疗机构、青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等一些相关人员和机构办讲座。无论走到哪里,人们总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运用这种新沟通方法的经历,包括他们的困惑、挣扎以及他们对新方法的热衷。大家的坦诚让我们备感欣慰。同时,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每次结束后,文件夹里塞满的新素材总是让我们兴奋不已。

  与此同时,源源不断地有邮件寄来,不光来自美国,还有来自法国、加拿大、以色列、新西兰、菲律宾、印度等世界各国。来自新德里的安哈·甘普勒在信中说到:“我有许多疑问,很想听听你们的建议……请告诉我怎样才能更深入地学习这门技巧。我现在走到了死胡同里。老方法不适合我,又没有新的技巧。请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正是这封信,让我们再次开始考虑写一本关于〃如何操作〃的书。我们越讨论这个问题,就越找到了写书的感觉。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提供给家长们经验和方法,让他们能够自学这些技巧呢?给父母一个机会,让他们(或者和朋友一起)按照自己的进度去实践,同时提供给家长们可以借鉴的众多事例,以便他们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

  这本书还配上了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好让性急的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

  我们把这本书写得个性化一些。在书中分享我们的个人经历、回答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且还包括过去六年当中参加讲座的家长们提供的一些小故事和新观念。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追求着一个更大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寻找一种肯定个人尊严和人性的亲子沟通方法。就这样,我们最初的担忧不见了。每一门艺术或者科学都有它自己的工具书,为什么不能有一本书告诉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呢”?

  从决定的那一刻起,我们马上就投入了写作。我们希望能在甘普勒先生孩子长大以前,把这本书送给他。

  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谢 辞感谢莱斯利·法伯和罗伯特·玛兹丽施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奉献;感谢卡尔、乔安娜、艾布拉姆·法伯、凯茜、丽姿、约翰·玛兹丽施对我们一如既往的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凯茜·密尼格对文字录入过程中每个细节的关注和监督;感谢肯伯利·寇为我们提供直观、风趣的卡通漫画;感谢罗伯特·马克尔在关键时刻给予的支持和指导;感谢杰勒得·尼瑞伯格与我们分享他的经验和建议;感谢参加讲座的家长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意见;感谢安妮·玛丽·盖格和帕特利夏·金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毫无保留的付出;感谢本书的编辑吉姆·韦德,他的执着精神和对品质的追求让我们深受感动;感谢海姆·吉诺特博士,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亲子沟通方法。为了不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一直致力于儿童成长问题。他的去世,让全世界的孩子们失去了一位良师益友
每个人的阅读习惯各有不同,有人喜欢从中间读起,有人愿意从后面开始看。但我们建议你先通过浏览漫画对本书大致有一个了解后,从第一章慢慢读起,并且一边读,一边认真做书中的练习。不要跳过练习直接阅读你认为精彩的章节。如果有朋友和你一起做练习,效果会更好,你们可以充分地交流和讨论。

  此外,我们还建议做练习的时候,写下你的答案,使本书变成你的一份个人记录。不必介意你的书写是不是工整,是否有涂改,只管把它记下来就好。

  本书适合慢慢去读。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书中的理念。当你认同书中的观点的时候,可能心里就会想有一些改变,但是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每读完一章后,把书放在一边,给自己留出一周的时间来演练,然后再接着读。你也许会说:“我有很多事情要做,哪有时间做练习?”但是,经验告诉我们,父母必须通过练习把理论变成行动,并且记录下结果,才能使学到的技巧真正内化。

  最后,是关于在人称方面的一个解释。为了避免造成性别歧视的误会,以及繁琐的“他/她”或者“他的/她的”的表达方式,我们在书中随机地使用“他”或者“她”,来泛指一个人。

  另外,本书出自两位作者,书中的观点来自我们共同的感悟和经验。为了方便阅读,我们统一采用第一人称“我”来阐述观点,而免去了用“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这样繁冗的表达方式。

  书中所提供的沟通方法和技巧,让我们无论与家人沟通还是外界形形色色的人交流都受益匪浅,所以在这里非常愿意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
第一部分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妈妈: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不,我热。

  孩子: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 孩子: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家长:(否定感受)2. 孩子: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家长:(否定感受)3. 孩子:我不想再戴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家长:(否定感受)4. 孩子:我快疯了!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体育老师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家长:(否定感受)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第二部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来自家长的故事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