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

第2部分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第2部分

小说: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

  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  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第一部分(1)  生活中,孩子们已经给了我们很多练习倾听技巧的机会。孩子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大声清楚地让我知道。在家里,和孩子们在一起就像剧院里上演的舞台戏。玩具丢了,头发剪太短了,该交作业了,新仔裤不合适了,又和兄弟姐妹打架了--所有这些眼泪、激情足够演一出三幕戏剧了,而且永远都不会缺少素材。

  现实与戏剧唯一不同的是,在剧院,当大幕落下,观众就可以回家了。但是做家长可没那么轻松。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伤心、愤怒、沮丧,还得保持心智健全。

  我们知道旧的方法不见效。我们的解释孩子根本不听,自己也为此耗尽了精力。但是新的方法也存在问题,尽管知道与孩子产生共情很重要,但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就像在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家长们说: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笨,就好像在演戏。”

  “开始,我觉得有些虚伪。但我认为我做得对。儿子以前只会说‘是’‘不’或者‘我非得这样吗?’现在会和我说的多一些了。”

  “我觉得很坦然,但孩子好像不太适应。他们对我表示怀疑。”

  “我发现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倾听过孩子。现在我愿意等他们先说完,然后再说我想说的。真正的倾听并不容易,需要我们集中精力,而不是仅仅给个简单回应。”

  一位父亲说:“我试过了,不管用。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不太高兴。我没像往常那样问她‘为什么噘嘴?’,而是说‘艾玛,好像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了。’结果,她哭了起来,跑回房间,把门摔上。”

  我向那位父亲解释,这种方法其实还是起到了作用。艾玛那天听到了一个与以往不同声音--她知道了有人在乎她的感受。我鼓励他不要放弃。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玛从父亲那里不断地得到接纳式的回应,有了安全感,她会把困扰告诉父亲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少年讲述的经历。他知道妈妈在参加我们的讲座。有一天,这个男孩从学校回来,生气地发着牢骚。“他们有什么权利不让我参加今天的球赛?就因为我没带运动服,让我只能坐冷板凳。太不公平了!”

  “这让你很生气。”妈妈关切地说。

  他厉声地说:“还有你,你总是向着他们说话。”

  妈妈搂了搂他,“吉姆,你没听清楚我说的,我说,这让你很生气。”

  他眨了眨眼,看着妈妈,说:“爸爸也应该跟你去上课去!”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集中学习了父母怎样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负面感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样帮助父母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亲子关系中,教导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源自于我们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洁、讲秩序、懂礼貌、按流程办事。孩子可不在意这些。有多少孩子会自觉自愿地去洗澡、去说“请”或者“谢谢”、去换内衣。有许多孩子甚至根本不愿意穿内衣。家长花很多精力调教孩子,让他们的行为符合规范。但是,我们的态度越强烈,他们越是反抗。

  有好几次,我的孩子把我看成他们的“敌人”,总是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洗手去……用纸巾擦……小点声……把衣服挂起来……作业写了吗?……你确认刷过牙了?……过来,把马桶冲了……穿上睡衣……上床去……快睡觉……”

  同时,我总是不让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别咬手指头……别踢桌子……别乱扔垃圾……别在沙发上跳……别揪猫尾巴……别把豆子塞到鼻孔里!……”

  孩子的态度变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而我的态度变成“按我说的去做。”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每次都让我心烦意乱,最后,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也会让我头疼。

  现在,让我们花几分钟时间想一想,在一天当中,哪些是你坚持让孩子去做,或者不要去做的事情。在下面的空白处列出来。

  每天要求孩子必做的事情:

  早上 下午晚上每天要求孩子绝对不能做的事情:

  早上 下午晚上不管你列的是长是短,也不管你的愿望是不是现实,这里面的每一项,都代表了你为意愿之争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耐性。

那么,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当成人希望孩子配合时常用的几种方法。读每个例子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在听父母对你说话。仔细体会这些用词,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也可以让一个朋友大声地读,你闭着眼睛听。)1.责备和问罪“你的脏手印又弄门上了!怎么老这样?……到底怎么回事?你就不能做得好点?……告诉过你多少遍了,要用门把手。你从来就不听。”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2.谩骂“今天气温都零下了,你就穿一件薄夹克!你怎么这么蠢啊!”

  “来,让我来给你修自行车吧。你笨手笨脚的。”

  “看看你吃饭的样子!真恶心。”

  “把屋子弄这么脏,你真是个懒虫,简直跟猪一样。”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3.威胁“再碰灯泡,你就会电死的。”

  “再不把口香糖吐出来,我就到你嘴里抠出来。”

  “我数三下,你还不穿好衣服,我就丢下你走了。”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4.命令“马上把屋子打扫干净。”

  “帮我拿一下包,快点!”

  “你怎么还没倒垃圾呢?现在就去!……还等什么?快!”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5.说教“你觉得从我手里抢书,做得对吗?你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有多重要。你必须明白,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对我们有礼貌,我们就要对人有礼貌。你是不是也不愿意别人抢你的书?那你就别抢别人的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6.警告“看着点,别烧着你。”

  “小心,别让车撞到你!”

  “别往那儿爬!你想摔下来吗?”

  “穿上毛衣,要不会感冒的。”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7.控诉“你们俩别叫了。你们想对我干嘛?……让我犯心脏病吗?”

  “等你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知道这有多烦人了。”

  “看见我的白发了吗?都是因为你。”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8.比较“你怎么不能像你哥哥那样?他总是提前把作业做完。”

  “丽萨举止多优雅。她从不用手抓东西吃。”

  “你怎么不能像盖瑞那样穿衣服?他的发型、衣服都很整洁。看起来也很舒服。”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9.讽刺挖苦“你知道明天要考试了,还把书落学校。你做得真明智!”

  “今天就穿这个--紧身衣配格子裙?你今天会得到很多夸奖的。”

  “这就是你明天要带到学校的作业吗?也许你的老师能看懂你写的天书,我可看不懂。”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10.预言“你竟然对我撒谎。知道长大后你会是什么样子吗?没人会相信你。”

  “你就这么自私。没人会愿意和你玩。你不会有朋友的。”

  “你就会抱怨,从来不自己想办法。我看十年后,你还得为同一个问题在那儿抱怨。”

  如果我是孩子,我的感受:

  现在,你知道了如果你是孩子,对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也许你也想知道,别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很明显,同样的话,不同的孩子听了,会有不同的反应。下面是我们小组里的几个例子。

  责备和问罪:⊙“门可能比我还重要。”⊙“我干脆骗他,说那不是我弄的。”⊙“我是一个脏鬼。”⊙“我不想呆在这里。”⊙“我想骂她。”⊙“你说我从来都不听,那我就不听了。”

  谩骂:⊙“她说得对,我就是笨,动手能力差。”⊙“那还试什么呀?”⊙“我要报复她,下次,我连夹克都不穿。”⊙“我恨她。”⊙“哼,她又来劲了!”

  威胁:⊙“她看不见的时候,我就去摸灯泡。”⊙“我想哭。”⊙“我害怕。”⊙“别烦我了。”

  命令:⊙“试试,来抓住我。”⊙“我感到恐怖。”⊙“我不想动。”⊙“我讨厌他。”⊙“不管我做什么,都会有麻烦。”⊙“我怎么才能摆脱这些讨厌的事情。”

  说教:⊙“得了,得了……谁听你说啊?”⊙“我真傻。”⊙“我真没用。”⊙“我想远离这里。”⊙“无聊,无聊,无聊。”

  警告:⊙“世界太可怕了,太危险。”⊙“我怎么能管好自己?做什么都会有麻烦。”

  控诉:⊙“我感到内疚。”⊙“我害怕。她病了,是我的错。”⊙“谁会在乎这些?”

  比较:⊙“她爱别人比爱我更多些。”⊙“我恨丽萨。”⊙“我觉得自己很失败。”⊙“我也讨厌盖瑞。”

  讽刺挖苦:⊙“我不愿意被嘲笑,她真讨厌。”⊙“我觉得被羞辱,被否定。”⊙“为什么还去努力呢?”⊙“我要想办法报复她。”⊙“不管我怎么做,都不会赢。”⊙“我很愤怒。”

  预言:⊙“她说得对。我不会有什么出息的。”⊙“我会让他们信任的,我要证明他错了。”⊙“这没用。”⊙“我放弃了。”⊙“这是命中注定的。”

  我们成人从这几页纸的话语里,就已经经历了这么多感受,那么想想真实生活中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替代吗?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和我们配合,而不至于伤害他们的自尊,也不会让他们有逆反的心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家长少付代价,又好操作呢?
第二部分:建议、常见问题和来自家长的故事  1.对孩子“怎么说”和“说什么”一样重要吗?

  当然。说话的态度和所说的话一样重要。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态度是这样的:“总的来说,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而诋毁孩子的沟通态度则是:“你是个招人讨厌又无能的人,总做错事情,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你又错了。”

  2.既然态度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费尽心思地去想我们所说的话呢?

  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孩子。然而,如果孩子屈从于“笨蛋”、“粗心”、“不负责任”、“你永远都学不会”这样的语言时,他受到的伤害将是双倍的。语言是具有杀伤力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最糟糕的是,将来的某一天,他会用这样的语言反过来伤害自己。

  3.如果你想让他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说“请”?

  如果是让孩子做举手之劳的事,我们说:“请把盐递给我。”或:“请把门关上。”“请”在这里是个常用的礼貌用语。比简单的命令“递给我盐”或“关门”要好得多。

  我们向孩子提出一个小的请求时,说“请”,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符合社会礼仪的榜样。

  但是,有的时候,“请”会导致不够严格。当我们真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