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

第3部分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第3部分

小说: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向孩子提出一个小的请求时,说“请”,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符合社会礼仪的榜样。

  但是,有的时候,“请”会导致不够严格。当我们真的生气的时候,温柔地说“请”,会带来麻烦。思考下面的对话:

  妈妈:(试图温和地)请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孩子:(还在跳)妈妈:(提高嗓门)请不要这样跳!

  孩子:(继续跳)妈妈:(突然使劲打孩子)我说过“请”不要跳了,是不是?

  究竟怎么回事?为什么妈妈几分钟之内,从温文尔雅变得怒不可遏?这是因为,当你在付出耐心却又被忽视的时候,怒气就会随之而来。你会想:“我已经够有耐心的了,这孩子竟然不服从?我要给你好瞧的!哼!”

  如果你想马上做一件事情,最好语气坚定,不要恳求。大声坚定地说:“沙发不是用来在上面跳的!”他会马上停止跳。(如果孩子继续坚持,就马上把他抱走。严厉地对他重复“沙发不是用来在上面跳的!”

  4.有时候我让孩子做事情,他们会给我回应,有时候他们又置之不理。这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我们问一组在校学生,为什么他们不听父母的话。他们说:

  “从学校回到家,我已经很累了。如果妈妈让我做事情,我就假装没听见。”

  “有的时候,我正在玩,或者正看电视,我真的没听见。”

  “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很生气,回家我就不想做事情。”

  除了孩子们的想法,下面的问题,你可以问一下自己:

  ⊙我的要求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要求一个8岁的孩子要有很好的饭桌礼仪)⊙他认为我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妈妈非要我洗耳朵后面?又没有人看。”)⊙能否让他选择什么时候去做,而不总是“马上”?(“你想先洗澡,后看电视,还是看完再洗?”)⊙能否让他选择怎么去做?(“你洗澡的时候,带上你的玩具娃娃,还是小船?”

  ⊙房间的设施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衣柜里是不是可以钉一些低一点的挂钩,让孩子方便挂衣服?孩子的房间是否可以加一些隔板,便于整理东西,而不至于全堆在一起?)⊙是不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只知道让他干这干那的?是不是也应该单纯享受一下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5.我必须承认,自己以前对女儿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现在我想改变。可是女儿却不吃这一套。我该怎么办?

  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即使温和地说“该吃午饭了”,对她来说,也像是指责她“天生健忘”。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避免使用隐含着否定或者忽视的语言。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会告诉你怎么让孩子正面地认识自己。在那里也将会提到非常类似的转变期,在这期间,孩子对家长的新方法充满了怀疑和敌意。

  但是,不要让女儿的负面态度阻碍你。你所学的技巧,都是在教你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第一部分(1)  在我们使用新的技巧和孩子沟通时,有没有发现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控制自己,不要回到老路上去。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挖苦、说教、警告、谩骂、威胁的词语已经植入我们的语言当中,因为,我们从小耳濡目染。放弃我们熟悉的东西,并不容易。

  一些家长经常告诉我们,即使参加了这样的培训,他们仍然在用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和孩子说话。这让他们很沮丧。唯一不同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事实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进步,它是改变的开始。

  我自己改变的进程就实属不易。我会又回到老路上去:“你怎么回事?永远都记不住上完厕所关灯。”然后,开始自责,下决心不再那样说话。但是,又忍不住会说出口。接着,又后悔。“看来我是学不会了……我怎么能那么说呢?……我知道了……我应该说:‘孩子,厕所灯还亮着。’或者:‘孩子,灯!”然后,我会担心自己再也没机会说了。

  事实上,我不必担心,因为他们总是忘关灯。下一次的时候,我就做好准备,对他们说:“孩子,灯。”就会有人跑过去,把灯关了。成功了!

  也有很多次,当我说他们做“对”的事情的时候,好像并不管用。他们不当回事儿,甚至反抗我。这时候,我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惩罚。

  为了能深入理解惩罚的后果,请看下面两个场景,回答所提的问题。

  场景1:

  妈妈:别在过道上跑来跑去的……我买东西的时候,你扶着妈妈的推车……你怎么什么都摸?我说过了“扶着推车!……把香蕉放回去……我们不买那个,家里有的是……别压那些西红柿!我现在警告你,如果还不扶着推车,你会有麻烦的……把手拿开……让我来挑冰淇淋……你又跑。想摔倒啊?

  好,够了!你知不知道,刚才差点撞倒那个老太太?看来你该受罚了。今晚,别想吃一勺我买的冰淇淋。我得好好教训教训你,不能这样行为粗鲁!

  场景2:

  爸爸:比利,看见我的锯了吗?

  比利:没有。

  爸爸:真没有?

  比利:我发誓,我从来没碰过。

  爸爸:那我怎么看见它在外面,都是锈,旁边还有你和小朋友的手推车?

  比利:哦!我们上周用过,后来下雨了,我们就跑回家,我可能给忘了。

  爸爸:你说谎!

  比利:我没说谎。我真的忘了。

  爸爸:哼!上周你忘了我的锤子,上上周你又忘了我的螺丝刀!

  比利:爸爸,我不是故意的。有时候,我真的是忘了。

  爸爸:我会让你记住的!你再也不能用我的工具。还有,最不能让我容忍的,是你还撒谎。明天晚上我们都去看电影,你自己留在家里!

  问题1:是什么触发家长惩罚他们的孩子?

  情景I情景Ⅱ问题2:你认为受罚的孩子会是什么感受?

  情景I情景Ⅱ究竟惩罚还是不惩罚?

  每次在小组里讨论这个问题时,我总会问大家:“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下面是一些家长的回答:

  “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就会逃避管教。”

  “有时候,我很生气,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以后不再做。”

  “我惩罚儿子,是因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

  我问家长,是否记得自己受罚时的感受,他们这样回答:

  “我经常恨我妈妈。我会认为‘她真是一个泼妇’。之后,我又会有罪恶感。”

  “我会觉得:‘爸爸是对的,我很糟糕,我理应受罚。’”

  “我会幻想我病得厉害,让他们对我的所作所为后悔。”

  “他们真坏。我要报复他们。只要不被他们抓住,我还去做。”

  家长们讨论得越多,越理解了惩罚会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议、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然而,他们仍然担心:

  “如果我放弃惩罚,岂不是让孩子来掌控一切了?”

  “我担心没了管教他的最后一招,让我对他无能为力。”

  我理解他们的担忧,也问过吉诺特博士:“为什么会认为惩罚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是应该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不可以让他们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

  他回答说,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

  我接着问:“如果孩子继续违抗你,这时候,可以惩罚吗?”

  吉诺特博士说,问题在于,惩罚并不起作用。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换句话说,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观点(惩罚不解决问题,反而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思)对我来说非常新鲜。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惩罚?

  现在,花一些时间想想,在刚才的情景中,家长该怎样处理?

  1.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不用惩罚)来应对超市里的那个孩子?

  2. 有哪些可能的方法(不用惩罚)来应对那个拿走爸爸工具又不归还的孩子?

  我总是惊讶于家长们的智慧和灵感。一小会儿安静的时间,就能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方法。请看下面来自一个小组的建议:

  ⊙妈妈和孩子可以在家里,用一些小道具,排练一下在超市里购物的过程。在演练当中,妈妈可以教给孩子,在超市里购物的一些行为规范。

  ⊙他们可以一起读一本简单的图画书《杰妮去超市》。书里介绍了,在购物小组里,杰妮作为活跃分子,主要负责帮助推车、装货、卸货、整理货物。或者,杰妮在妈妈的帮助下,负责找到购物清单(用文字或图画表示)所列的东西,并负责把他们放进购物车。

  ⊙爸爸和儿子可以建立一套类似图书馆的系统,每次借用的时候,检查每样工具,并保证归还。

  ⊙爸爸可以在儿子生日的时候,送他一套初学者工具,这样,他就知道爱惜自己的工具了。

  注意,所有这些建议,重点都在预防。如果我们每次都能防患于未然,那就太好了。但有时候,我们没有预见到,或者我们没有精力去做的时候,下面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
第二部分 注意事项、常见问题以及家长的故事  关于惩罚的问题1. 对不会说话的孩子,当他去摸不能摸的东西时,是不是可以打他的小手?

  孩子不会说话不意味着他不会听或者不理解。小孩子每一分钟都在学习。问题是,他在学什么?家长可以选择:重复打他的手,让他知道,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就要打手;或者像对待一个有自尊的大人一样,给他现在和以后都有用的提示。抱走孩子(或挪走东西)的时候,可以平静但清楚地告诉他:

  “刀子不能舔,你可以舔勺子。”

  “这个小瓷狗会摔碎的,毛绒狗摔不坏。”

  可以多次重复这样的提示,重复提示和重复打手所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截然不同的。

  2. 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有什么不同?只是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表达方式吗?

  惩罚是为了教训孩子,故意剥夺他们的时间或者追加他们的痛苦。承受自然后果是让孩子承受自己行为所产生的自然结果。

  一位父亲和我们分享了他的经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惩罚和承受自然结果的区别:

  我的儿子向我借一件藏青色的毛衣,他觉得配他的牛仔裤正合适。我告诉他:“可以借给你,但要好好爱护。”一周以后,我想起来要穿那件毛衣,竟然发现是在他房间里一堆脏衣服的下面。毛衣后面蹭的都是粉笔末,前面也溅上了肉酱。

  我气疯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如果他当时回来的话,我一定会告诉他,取消周日和我一起看棒球比赛,把票给别人。

  等他后来回到家的时候,我已经平静了一些,但还是很生他的气。他向我道歉。一周后,他又来找我借。我说:“不行!”没有说教,没有长篇大论,他自己知道为什么。

  一个月后,他又来向我借格子T恤衫,参加学校的校外活动。我告诉他:“我需要一份书面保证,保住我的T恤衫归还时完好无损。”晚上,我在邮箱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

  如果你借给我T恤衫,我会想尽办法让它保持干净。我不往黑板上靠。我不把圆珠笔放在口袋里。吃饭的时候,我用餐巾纸遮住。

  爱你的马克这张纸条让我很满意。我认为,如果他肯花时间写下来,那就应该也能做得到。

  附:T恤衫第二天晚上就还给我了,干干净净地用衣架挂着。

  这就是一个承受自然后果的事例。其中一个自然后果是:借别人的东西损坏了,物主会生气,另一个自然后果是:物主不愿意再借给你任何东西了。还有一种可能:物主改主意,可以借给你,但是需要你作出承诺,保住不再发生类似情况。物主不必对你采取什么行动,他的真实反应比起“为了你好”的惩罚方式,更容易让你从中吸取教训。

  3. 上周,我发现沙发上有一堆的桔子皮。当我问他们“谁干的?”的时候,他们都互相指对方。我该不该找出谁干的,然后惩罚他?

  当家长问“谁干的?”的时候,孩子通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是我。”家长就会觉得“一定有人撒谎”。我们越想发现真相,孩子们越想表明他们的清白。看到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时,表达愤怒会对我们更有帮助,而不是确认 “嫌疑人”,然后加以惩罚。

  “看到吃的东西放在沙发上,我很生气。桔子皮的汁弄在沙发上就洗不掉了。”

  这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他们齐声说:“不是我干的。”“他干的。”“小狗弄的。”“小妹妹弄的。”

  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知道:

  “我对谁干的不感兴趣。也不想指责已经发生的事情。我只想知道现在怎么补救!”

  不用指责和惩罚,我们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承担责任上,而不是互相揭发报复。

  “现在,我想让你们俩帮助我清理沙发和桔子皮。”

  4. 代替惩罚可以用“表达不同意的立场”。我在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我的孩子好像很内疚,很可怜。我也很难过。是不是我做的有点太过分了?

  我们能理解你的担心。赛尔玛·富兰伯格(Selma Fraiberg)博士在她的《奇妙岁月》一书中写到:“孩子需要在一定的阶段感受我们的拒绝。但如果我们的反应过于强烈的话,他会感到所犯的错误让他不再被爱,或者被蔑视,那么我们就在滥用做家长的权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