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

第507部分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第5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榜样,做我们的模型,我们照这个模型来塑造自己,成就自己,那就对了。最后一首:
  【法云广大第十地,含藏一切遍虚空,诸佛境界声中演,此声是佛威神力。】
  第一句把十地菩萨的名号说出来了,「法云地」。『法云广大』,「法云」是比喻,法是诸佛如来所修所证的大法;云这个字表法的意思在前面讲得很多,它表示的是「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我们一般讲「相有体无」、「事有理无」,你才能够看到诸法实相。诸法无量无边,广大!十地菩萨称为「法云地」。
  『含藏一切遍虚空』,这是十波罗蜜里面「智波罗蜜」。这个智能帮助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智波罗蜜是从般若波罗蜜里面生出来的,换句话说,是般若波罗蜜里面的一分作用。讲十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根本智,「方便、愿、力、智」这四种都是后得智、权智,也就是根本智起作用,起作用可以分为这四种。智波罗蜜能够帮助般若波罗蜜的圆满,这个话怎么讲?我们从比喻来说,诸位细心去体会,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我们把老师比喻做般若波罗蜜,把方便、愿、力、智比喻做四个学生,老师教学生,学生也常常帮助老师,学生提出问题来,老师没有想到,问题提出来之后,往往帮助老师开智慧。老师教学生,学生资助老师,这叫师资道合、教学相长。学的人有进步,老师教得好,天天有进步,老师也有进步,教学互相都有长足的进步,意思在此地。
  这两首偈,就是九地跟十地,我有一个讲法,古人没讲过的,提供诸位做参考。九地菩萨是弘法的法师,十地菩萨是护法的方丈、住持;就好像学校里面,九地菩萨是教员,十地菩萨是校长,我这个比喻提供大家做参考。所以护法不容易,当校长要了解每一个学科的教员,你才能够请到好的教员来,完成你教学的目标。所以对於那个学科要内行,也要认识对这个学科有专长的这些人才,聘请他来教导,你的教育办成功了。学校里面科系很多,校长不必上课,教育是他办的,所有一切教员协助他。所以一个寺院道场他是主席,丛林里面称方丈、称住持,也称主席,也称导师。所以他「含藏一切遍虚空」,这是讲他的深广,不是普通人能够知道的,他是教学里面的行家、教育家。
  在世间要有这样的大护法,实际上在我们佛法里面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护法。而护法的人多半在年轻时都是从事於弘法教学,到年纪大了,累积的智慧经验丰富了,把教学上课的事情让给年轻人,栽培年轻人。从前老和尚怎样栽培下一代的年轻法师?他是有原则的,老法师讲经,大家在一起听,听完之后,下一堂叫「覆小座」,有能力的人自动向老和尚报名,我参加覆小座。如果老和尚上午讲经,下午你就覆讲,你把老和尚所讲的重复给大家讲一遍,有能力讲到百分之八十、九十,你才有资格接受讲经的训练。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要跟随老和尚从事於寺院执事的工作,随分学,你就不能学讲经。学讲经有两个基本的条件:第一个是记忆力好,听一遍能记住;第二个是理解力很强,这是两个基本条件。听一遍如果不能记得百分之九十,你就没有办法参加这个训练,不容易!
  所以培养讲经的人才难,李老师当年开这个班,时间只有两年,只办一届没有第二届。学生二十多个人,因为都是在家居士,都有工作,每一个星期上一堂课,一年使用四十五个星期,所以两年合起来,我们这个班总共只使用九十个星期。一个星期一堂课,九十堂课,我们一堂课是三个小时。九十堂课,如果我们每天上一堂课,三个月,训练二十多个人,哪有这种能力?同学们有这个热心没有这个能力,怎么办?李老师想出办法,大家互相帮忙,二十多个人听经,每一个人都写笔记,这部经是哪两位同学学习,我们所有的人写的笔记统统给这两个人做参考,他去整理、去写讲稿,用这个办法。现在方便了,那个时候我们录音机都没有,现在可以录音,可以录像,你可以反覆去听。这是现在中下根性的人,一般中等根性的人都能学得成,在古时候一定要上上根人,刚才讲的有超过一般人的记忆力,超过一般人的理解力,你才能够学。这些人往往到年老了,就退出来当护法,专门教学,不问常住这些事情了。
  『诸佛境界声中演』,「诸佛境界」是讲深广难测,『此声是佛威神力』。十地简单介绍到此地,将来我们这个经十地品会细说。
  第十段善勇猛菩萨赞颂:
  【尔时善勇猛光幢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观察十方,即说颂言。】
  说偈仪跟前面有一些不一样,前面菩萨的赞颂,我们都能看得出来他「承佛威神,普观一切道场众海」,这个地方没有这个字样,是『观察十方,即说颂言』,因为善勇猛菩萨的赞颂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福慧,所以就不限於道场了。「十方」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常讲十方三世没有不包。做为这一品的总结,结归到如来的福慧。我们念三皈依的时候常讲,「皈依佛二足尊」,向下有十首颂都是赞叹二足尊,如来果地上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第一首:
  【无量众生处会中,种种信解心清净,悉能悟入如来智,了达一切庄严境。】
  这一首是总叹佛,往下有八首是别名,最后第十首颂是总结。赞颂的目的,是希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能够悟入如来果地上的福德智慧。『无量众生处会中』,这一句境界是无限的广大,「无量众生」是尽虚空遍法界诸佛刹土,一一刹土里面无量无边的众生。「处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聚会,这个聚会范围就广大了,不仅是佛菩萨的聚会,包括世间所有一切的聚会,两三个人聚集在一起都是聚会。一个家庭,我们佛法里面讲,四个人在一起,一块生活,一块学习,一块工作,就是一个小团体。而我们中国人讲,三个人就是一个众,就是一个团体。佛法是四个人一个团体,是最小的团体,扩展到诸佛如来讲经说法的大团体,不管是大团体、小团体都无量无边。这一句总显众多,尽虚空遍法界一个众都没有漏,我们称「众」而不称「人」,这个诸位一定要记住,称人不能包括九法界,称众全都包括了。为什么?九法界有情都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所以众的意思广,众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众。如果我们讲天、讲人、讲阿修罗、讲饿鬼、畜生、地狱,都是讲许许多多众里面的一种,单独说一个「众」就全部都包括了。不但包括有情,还包括无情,为什么?无情的那些现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现的。所以众的意思太广太广了。
  『种种信解心清净』,清凉大师注解这一句是讲「心异」,所有一切众生心不一样,所以「种种信解」。如果我们把这一句分成两段来看,意思就更圆满了,「种种信解」是妄想分别执著,是妄心,妄心不一样;真心清净,真心离妄,妄不碍真,真也不碍妄,妄绝对不会染污真心,真心不碍妄心的发挥。重点是讲,众生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如何能令众生都能够回归到清净心?这是佛陀的慈悲教诲。
  佛教化众生的目的何在?『悉能悟入如来智』,如来究竟圆满的智慧,希望一切众生能悟入。『了达一切庄严境』,「庄严境」就是福,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的智慧,究竟圆满的福德庄严。悟入就是我们讲的证得、契入,换句话说,佛教化众生的目的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成佛。《无量寿经》上讲的「一切皆成佛」,这是佛的心愿,跟凡夫不一样,凡夫只希望自己成就,别人都比我差一等,都不能跟我一样。那是凡夫,佛不是如此,佛是希望一切众生各个都成佛。
  菩萨尤其是了不起,菩萨是希望一切众生,「你先成佛,我后成佛」。人家存什么心?《地藏经》大家念得很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是什么心?我们要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什么心?如果只想到自己成就,我成就之后你们再成就,这不是菩萨心。菩萨心是你们大家先成就、先成佛,我最后一个成佛,这是真正的菩萨。也许你说这是地藏菩萨的本愿,告诉诸位,每一个菩萨都是地藏菩萨,每一个菩萨都是观音菩萨,每一尊菩萨都是普贤、都是文殊。菩萨是修德,诸佛如来是果德、是性德。佛代表性德,菩萨代表修德;修德,大经里面常常说,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一修一切修」。地藏菩萨决定具足所有一切菩萨圆满的修德,决定具足观音的慈悲、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大愿。同样的道理,观音菩萨一定具足地藏菩萨的孝敬、文殊的智慧、普贤的弘愿,「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你在某种机缘上偏重在哪个法里面,这个时候权称你为某某菩萨。菩萨哪有名号!名号是临时建立的,「名可名,非常名」,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华严境界,华严境界里面给我们讲的大众,总有一百七十多个团体,这个「众」现在人叫团体。每一个团体里面的大众都是无量无边恒河沙数,为什么?它包括了尽虚空遍法界。我们在不在《华严经》这个数字之中?在,一个都没有少。所以《华严经》不是这个经本,你把经本看作《华严经》,你永远不能入华严境界,《华严经》就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清凉大师给我们解释的四无碍法界,四种,理没有障碍、事没有障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显示出真解脱、大自在,显示出圆满的智慧,究竟的福德。你要是懂得了,《华严》不能不学,学《华严》才能圆成佛道。你现在不学这个法门,你将来会学这个法门,这是佛门,不仅是释迦牟尼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化众生唯一的课程。《法华经》上讲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华严经》是一乘法细说,《法华经》是一乘法略说,《法华经》跟《华严经》境界完全相同。二乘、三乘是佛方便说,这是佛的真实说,我们要懂。它跟净土跟任何宗派都有密切关系,所以古大德称它为佛家的根本法轮,佛法里面的基本法。方东美先生称它为佛法的根,他教学生也是把这个看作最重要的教科书,从这个地方入门。他这个看法跟弘一大师的看法相同,他认为知识分子,受过大学教育的,想学佛从这一部经入门。这个看法,对於接引众生来说是方便。知识分子总免不了有好高、贡高的习气,所以对於小法他没看上眼,没瞧得起;这个法门,他自然会很尊重,他会产生兴趣,信心不见得,这个信解很难,兴趣有,有这么大的分量,有这样丰富的内容和高深的理论。方先生常说:「《华严》是世界上最好的哲学概论。」我那个时候跟他,他完全把这个当作哲学书来研究,他说这里头有圆满的理论,有非常完备的方法,而且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编教科书,全世界的教科书都比不上《华严经》,《华严经》这种编法才是真正完美,没有一丝毫缺陷。
  在中国儒家教科书里面,朱夫子编的《四书》,我们从小就念,到学佛之后我看出来了,他编《四书》的灵感可能是从《华严经》来的,模仿《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带表演。你看四书,《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夫子把《大学》、《中庸》的理论、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圣人如何落实的;孟子是贤人,贤人将《中庸》、《大学》是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跟五十三参没有两样。这个教科书编得好,我怎么想都以为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的灵感,编出这样完美的教科书。从宋朝一直到现在将近一千年,哪一个读书人不把这部书当作最重要的课程,你就晓得编得好,方老师说:「在外国教科书里还不曾发现」。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佛法,知道佛的心、佛的意愿,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
  清凉大师说:「庄严即福也,亦通二严」,包括智慧,福、慧二严;「皆佛令尔」,都是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菩萨在此地,赞叹大众的德就是赞叹佛德,大众的智与德都是佛教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正如同我们赞叹别人,我们赞叹他的学生,赞叹学生的德行,那不就是赞叹老师?这个学生的德行是老师教的,赞学生就是赞老师;赞老师,学生也沾光,也是赞学生,所谓是「明师出高徒」。世尊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说得很明白,学生跟老师可不能互相批评毁谤,那就错了,不知道师生是一体,跟父子一样,毁谤老师就是毁谤自己。这个老师不好,你为什么跟他学,你为什么拜他做老师?你自己不是无知吗?我们一般人讲得不好听的话,你心盲、眼盲,你眼睛瞎了,你心也盲了,你怎么会拜他做老师,你怎么会跟他学?所以,学生帮老师就是帮自己。老师帮学生也是帮自己,这个学生不是好学生,你为什么收他?你收了他,可见得你没有智慧,你没有能力辨别善恶,你没有知人之明,你还能教学吗?所以师资之道,互相的赞叹,佛在经上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赞佛,依佛为老师,真的我们沾了佛的光。佛称我们为弟子,佛今天不在世,我们自己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检点,我们像不像是佛弟子?如何让社会大众肯定我们是佛弟子,让九法界众生承认我们是佛弟子?我们以佛为师,向他学习,学的总能够相似,不能学得一模一样,也学得差不多,有这么一个样子,天龙鬼神就肯定你是佛弟子。
  戒经里头常讲:「受持三皈,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护持你。」我们去受三皈,就有这么多护法神来保佑你吗?未必!为什么?经上是这么说!你有没有受持三皈?你要懂得受持两个字的意思,受是完全接受,也就是我完全做到,你没有做到不叫受。「受」是我接到了,我做到了;「持」是保持,不是做一天两天。戒经里面常讲「尽形寿受持」,尽形寿,浅而言之是一生,我只要有这个身体,身体是形,只要有寿命,我活一天我就做到一天,决定不违背,这是受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