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宋词鉴赏辞典 >

第146部分

宋词鉴赏辞典-第146部分

小说: 宋词鉴赏辞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谛创剩凸勖杌妗
  二片以父兄回忆往事发端,系承接上片的歌唱舞姿而来。但笔下含有深意。接着再铺写具体事物。“抱铜仙、清泪如水。”似用金铜仙人辞汉落泪典故,以抒亡国之痛。但紧接着即写“还转盼、沙河多丽”,实写钱塘沙河塘一带美人丽质。两相对照,沉痛之情寄寓其中。“滉漾”句以下,极写月光映照下的邸第、帘影,在动中有静,静中又动,动而又上。“散红光成绮”,把月光写成了像绮一般的。这是从“余霞散成绮”的诗句化来,把月光写得流丽而静止,真是写活了。“月浸葡萄十里”以下,再写月及月下的人──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把镜子打破,是决绝句,实衬出灯月交辉之美,天地间映照之趣,然而也有愤激之情了。
  三片,再写回忆旧事。“肠断”以下六句,回首少年时,无限惆怅,无限伤心。“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究竟是实指虚拟,费人猜想,令人沉思。“又说向”以下四句两折。实际上是灯前人落泪,旧欢难再。“便当日”以下,即使重见,也是“天上人间梦里”。这本是借用“天上人间”词句,但加“梦里”两字,境既伸延,情也更沉痛。这三顿节奏,尤如鼓点三通,点点震人,发人深省。
  刘辰翁以词抒愤,真是“词意凄婉,与《麦秀》歌何殊?”(杨慎《词品》)而往复、曲折、多变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地发挥了词这一文学体裁的作用。(金启华)
永遇乐
  刘辰翁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这首词,从词序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 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本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元朝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北宋。“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北宋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金启华)
摸鱼儿
  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辰翁   
  怎知他,春归何处?相逢且尽尊酒。少年袅袅天涯恨,长结西湖烟柳。休回首!但细雨断桥,憔悴人归后。东 风似旧,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 君且住,草草留君剪韭,前宵正凭时候。深杯欲共歌声滑,翻湿春衫半袖。空眉皱,看白发尊前,已似人人有。临分把手,叹一笑论文,清狂顾曲,此会几时又?
  这首词,系与故人惜别之作。当年同榜题名,春风得意,有多少壮志豪情。然而今天相逢,又如何呢?却已两鬓苍苍,尤其是饱经忧患,家破国亡,故人相逢,忽又言别,情何以堪。
  词一起劈空而来,以问发端,“春归何处”是一篇主旨所在,从此生发开来,引起下文。“相逢且尽尊酒”,是聊以自解、互慰。回答不了春归何处,只得借酒浇愁。这一“春”字,是实指?是虚拟?耐人寻味。但象征美好事物、美好情景,当无异义。从刘辰翁的许多词中,我们看他的送春、惜春等词,提到春字,大多是和国家兴衰联系在一起的。这样,故国云亡,故人相逢,该有多少情意要抒发。“少年”两句,道出对旧日情景的伤怀。“休回首”三句,再进一层,于迷离景色中写出人的憔悴归来。“东风”下,用刘禹锡诗句“前度刘郎今又来”意,但却以“花复认郎否”发问而结束上片。意境更深一层,辞出意外,显得其奇。
  下片一起,似答上片末句,但又不尽然。更将主人留宾之诚意一泻下来。韭虽菲薄,情却深厚。把酒听歌,簌然泪下。“空眉皱”三句,深一层叹息,但又自我解脱。“临分把手”以下,一“叹”字直贯下来,回顾往昔论文、顾曲之兴,难免今日之别,更不知把晤何时。而以问句结尾,使人不知如何解答。其起、结均用发问,尤为本词的一大特色。
  这首词,从风格上说,和刘辰翁的其他的词,又有不同。本词以疏快胜,大开大合。确如况周颐所云:“须溪词风格遒上,似稼轩。”(《蕙风词话》)刘辰翁在宋末遗民词中,从词风来说,是不同于张炎、周密、王沂孙等人的。况周颐又说他的词“情辞跌宕,似遗山。有意意笔俱化,纯任天倪,意能略似坡公。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世或目为别词,非知人之言也。”他当是苏辛一派的豪放词在遗民词中的延续,从而丰富了遗民词。(金启华)
忆秦娥
  刘辰翁   
  小序云:中斋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
  小序中的“中斋”,是邓剡的号。邓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崖山兵败,投海未死,被俘,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邓剡《忆秦娥》惜不传。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上片首先写上元节:“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烧灯节”,即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作者自然是记忆犹新的。这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去京城的路上,是风雪交加,是一片凄寒的景象。“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治下,因而带来的变化是“朝京人绝”,这四个字刘辰翁的故国情深,跃然纸上。上片是写景,诗人以上元节惜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
  下片是抒情。“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我和你都尝到了兴亡的惨痛。我和你面对的仍是宋室亡国前的月亮,这似乎是可以自我安慰了。“与君”句,看似安慰,实际上更加触动了他的情感:“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梅发”,梅花白色,故即白发。这是说,同样是这个月亮,现照着的是伤心的眼泪,照着的是我们的萧萧白发。
  这首词同刘辰翁的其他词一样,感时伤事,辞情凄苦,格调悲郁,是《须溪词》中的名篇。(何林天)
西江月
  新秋写兴   
  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这是一首写七夕的词。题为《新秋写兴》,实际上是通过对七夕的描写、抒发了他的故国之思。
  上片,写七夕的狂欢。“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低昂”,升落的意思。天上日月的升落,依然如故。这里寓有山河依旧,人事全非之感。而人间呢?孩子们不分男男女女,仍然是狂欢如旧。“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晚上孩子们都在试穿新妆,好像这里是人间天上似的。“试新妆”,《梦梁录·七夕》:“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可见这是当时的习俗。“却是”二字,寓有深意,本来是沦陷后的临安,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们,还以为是人间天上。
  下片抒情,“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在不知不觉中已感到新秋的凉意了。“相思”,这里指对故国的怀念。我对故国怀念之情,已经使我两鬓如霜了。这两句感情是非常沉痛的,如果仅是一种微淡的感情,不可能使人两鬓成霜的。“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梦境,是写天上的银河,实际是写现实,是写人间的风浪。梦寐中仿佛我跨在海底枯桑之上,它似乎又变成桑田了。沦海桑田,是说人世间的变化。江山易主,这不就是沦桑之变吗?我看尽了银河上的狂风巨浪。银河是不会有什么风浪的,写“银河”,一是点明七夕,一是暗示人世间的狂风巨浪我都已阅历遍了,说明诗人经受过了亡国之恨的巨大创痛,同其他词一样,表现他晚年的凄苦之情。(何林天)
好事近
  渔村即事   
  孙居敬   
  买断一川云,团结樵歌渔笛。莫向此中轻说,污天然寒碧。 短篷穿菊更移枨,香满不须摘。搔首断霞夕影,散银原千尺。
  词题为“渔村即事”,倒不如说是“渔村即景”,词人作为一个渔村晚景的观赏者,目之所及,首先是这样一幅画面:“买断一川云,团结樵歌渔笛。”主人公面对的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渔家村落,此时此刻,抬头仰视可见川谷上下,云雾缥缈,侧耳俯听,可闻樵夫长歌、渔舟短笛、聚集交响。一个“买”字,用得奇兀。买山川之云,实从“买山”典故活用而来,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写道:“支道林(遁)因人就深公买印山,深公答曰:“未闻许由买山而隐。”后因以买山指归隐。词人此用一“买”字,既有“领略”之意,又暗含心慕隐逸之志。面对这一派宁静恬适的渔村晚景,观景人实已神愉目悦,心满意足。因而紧接二句胸臆直出:“莫向此中轻说,污天然寒碧。”是的,如此佳境,置身于中,无须再说三道四了,否则将有污这一块寒玉似的清幽苍郁的大好自然风光。
  词上片借川谷云雾、樵歌渔笛的客观之景渲染了渔村风光一派安谧宁静的氛围,个中已透溢出词人飘逸闲适的山林志趣。
  接着,词人进一步擒题落笔,为我们描述了又一幅景观:“短篷穿菊更移枨,香满不须摘。”一叶渔舟,荡桨从两岸正盛开怒放的丛菊中容与划过,舟中人无需摘取菊花,而菊花芳香已迎面袭来。过片二句突出菊花一物,旨在暗应上片首句“买云”之趣。菊花,花之隐逸者也。宋人周敦颐早有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更是嗜菊如命,以菊之风格,寓己之品格。这里词人于渔村所见诸多景物之中,独撷此物,其用心显在不言之中了。煞尾二句以“搔首”二字领起。搔首者,有所思貌也。词人最终视线落点停留在那远处“断霞夕影,散银原千尺”的晚霞夕照如银光洒落的广阔水面之上。词人为何面对这“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渔村晚景注目沉思?词中未予明言,然而,从买山观云、樵歌渔笛、短篷、菊花等客观景物所宣泄的氛围观之,这搔首沉思当是为眼前静谧安适的渔村晚景陶醉而致。(沈立东)
木兰花慢
  断桥残雪   
  周密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泮寒晛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 琅胍性仆濉9妈怼⒃厥埂J亲砘晷汛Γ诺诙圃鲁跞6唬腥瞬接瘢直唷⑶呤觖g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这首词是周密少年成名之作──《木兰花慢·西湖十景》之三。诗人在这组作品的小记中说:“西湖十景尚矣。张成子尝赋《应天长》十阕,夸余曰:是古今词家未能道者。余时年少气锐,谓此人间景,余与子皆人间人,子能道,余顾不能道耶?冥搜六日而词成。成子惊赏敏妙,许放出一头地。异时,霞翁(杨缵)见之,曰:语丽矣,如律未协何。遂相与订正,阅数月而后定。”可见是作于少年使气、又经严格推敲的篇章。面前这首《断桥残雪》,立意并不高,但艺术处理上却有独到之处。
  “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一起三句从寻梅踏雪落笔,风致高雅,笼罩全篇。“拥”字尤见工炼。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当年曾在附近的孤山结庐,蓄有两鹤。和靖常游山水。客至,令童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