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06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06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废墟,长满荒草,使回乡的人悲伤流泪,不忍目睹。显然,三、四联的描述,充实了次联的兴寄,以诫北归行客,更令人深思。 
  这是一篇沉重的宽慰语,恳切的开导话,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感慨。手法以赋为主而兼用比兴,语言朴实而饱含感情。尤其是第二联:“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不但形象鲜明,语言精炼,概括性强,而且承上启下,扩大境界,加深诗意,是全篇的主线。 
  它令人不语而悲,不寒而栗,印象深刻,感慨万端。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 
  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 
  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 
  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 
  何处捣寒衣? 
  刘长卿诗鉴赏 
  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 
  这首诗开头写诗人独自在旅舍门外伫立凝望,草木摇落,整个世界显得清旷疏朗。淡淡的暮色,一直漫延到了天的尽头。从前那一片茂密的青枫,也早过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佳境,眼前连霜叶都变得稀稀落落,眼看就要凋尽了。这一番秋景描写,既表明了时光节令的流逝推移,又衬托了诗人情怀的凄清冷寂,隐隐传达出一种郁郁的离情乡思。 
  望着望着,暮色渐深,余干城门也关闭起来了,这冷落的氛围给诗人带来孤苦的感受:秋空寥廓,草木萧瑟,城门紧闭,连城也显得孤孤单单的。“独鸟背人飞”同时也暗喻诗人的孤苦背时,蕴含着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 
  随着时间推移,夜幕降临,一轮新月正在那水边的渡口冉冉上升。往日此时,邻家的渔船早已泊岸,而今晚,渡口却是这样寂静,连渔船的影子都没有,渔家怎么还不归来呢?诗人的观察是细微的,由渡口的新月,念及邻家的渔船未归,从渔家未归,又会触动自己的离思,家人此刻也当在登楼望远,“天际识归舟”吧?诗写到这里,乡情旅思已经写得臻极致。 
  尾联翻出新境,将诗情又推进一层。诗人凭眺已久,乡情愁思正不断侵袭着他的心灵,不知从何处又传来一阵捣衣的砧声。是在阒寂的夜空中,那砧声显得分外清亮,一声声几乎将诗人的心都捣碎了。这一画外音的巧妙运用,更加真切感人地抒写出诗人满怀的悲愁。诗虽然结束了,那凄清的乡思,那缠绵的苦情,却还如同无处不在的月光,挥之不去,剪之不断,久久萦绕,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在时间上由看得见“枫叶稀”的日暮时分,写到夜色渐浓,城门关闭,进而写到明月初上,直到夜阑人静,坐听闺中思妇捣寒衣的砧声,时间上有递进。这表明诗人在小城旅舍独自观察之久,透露出他乡游子极端孤独、寂寞的情怀和思乡情绪逐渐加浓,直到“乡心正欲绝”的过程。而诗笔灵家宛转,把这种内在的层次,写得不着痕迹,非细心体味不能得。一首小诗既有浑成自然之美,又做到意蕴深沉,这是十分难得的。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 
  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 
  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 
  相思愁白蘋。 
  刘长卿诗鉴赏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没有具体描写饯别的场面,甚至没有一句离别的话语。诗一开始,他的朋友王十一已经登舟远去,小船行驶在浩渺的长江之中。 
  诗人远望着烟水空茫的江面,不断挥手,表达自己依依之情。此时,江岸上只剩下诗人自己。但从诗人送别的举动,却可想象到江心小舟友人惜别的情景。笔墨集中凝炼,构思精妙。诗人以“望”、“挥手”、“泪沾巾”这一系列动作,揭示了自己送别友人时的心情。 
  他没有直抒心中所想,而是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壮阔景物入诗,用一个“望”字,将眼前物和心中情融为一体,以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第三句是实写又是虚拟,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没”字,暗扣“望”。“何处”则表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友人。真诚的友情不同于凡俗的客套,它不在当面应酬,而在别后思念。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正表现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然而,目力所及总是有限的。朋友远去了,再也看不到了。别后与谁相伴?只有一带青山如黛,依依向人。一个“空”字,不仅点出了被送的人是远了,同时烘托出诗人此时空虚寂寥的心境。曲折跌宕之中,足见诗人借景抒情的功力。五六两句,表面上只是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五湖(当指太湖)畔。然而,诗句所包含的意境却远不止此。友人的行舟消逝在长江尽头,肉眼是看不到了,但是诗人的心却追随友人远去一直伴送他到达目的地。 
  诗的最后,又从恍惚的神思中回到送别的现场来。 
  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着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离思深情,悠然不尽。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诗鉴赏 
  诗题“重送”,是因为这之前诗人已写过一首同题的五言律诗。刘、裴曾一同被召回长安又同遭贬谪,同病相怜,赋诗抒怀,感情真挚动人。 
  首句描写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把送别的环境,渲染得悲切寂寥。猿啼向来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自然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行的人渐渐散去,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岂能不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紧扣送别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耐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将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渲染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由“伤心”两字一气贯下,比前两句更推进一步。第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为荒僻,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把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描写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青山万里一孤舟”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 
  这首诗,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无怪乎前人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登余干古县城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 
  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 
  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 
  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 
  朝来暮去弋阳溪。 
  刘长卿诗鉴赏 
  唐代饶州余干县,即今江西余干。“古县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县城。刘长卿这诗是登临旧县城吊古伤今之作,在唐代即传为名篇。 
  刘长卿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是因为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为此他深感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官场污浊。现在他经历的这一地区,又刚刚经过军阀战乱,人民困苦,使诗人越发为唐朝国运深忧。这首即景抒情的诗篇,就包含着这种感慨深沉的叹喟,寂寥悲凉,深沉迷茫,情在景中,兴在象外,意绪不尽,发人深省。 
  这是一座小小的山城,踞高临水,就象塞上的孤城,还象先秦时那样,矗立于越国的西边。它太高了,仿佛跟空中白云一样高;也太荒凉了,似乎万古以来就没人来过。城里空空的,从前的官署早已消失在秋天茂密的荒草里,唯有城上的女墙还在,但已看不见将士们巡逻的身影,只在夜间听见乌鸦在城头啼叫。 
  站在城头眺望,平旷的沙地无边无际,辽阔迷茫;孤零零的夕阳,对着诗人这个远方来客冉冉低落下去,天地显得格外沉寂。在这荒寂的世界中,诗人想起了《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诗句:“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古城沧桑,不就是“陵谷变”吗?诗人深深感慨于历史的变迁。但是无知的鸟儿不懂得这一切,依旧飞到这里觅食,朝来暮去。 
  这首诗,寓情于景而又不拘泥历史事实,为了突出主旨,诗人作了大胆的虚构和想象。此城废弃在唐初, 诗人把它前移至先秦;废弃的原因是县治迁移,诗人含蓄地暗示政治腐败导致古城衰亡。因此,次联写城内荒芜,醒目点出官舍、女墙犹在,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三联写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末联归结到人迹湮灭,借《十月之交》的典故,暗示古城荒弃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人民离乡背井,四出逃亡。 
  旧说《十月之交》是“大夫刺幽王”之作,诗中激烈指责周幽王荒淫昏庸,误国害民,“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僧,职竞由人”,造成陵谷灾变,以至“民莫不逸”。 
  这是一首山水诗,更是一首政治抒情诗。它所描绘的山水是历史的,而非自然的。荒凉古城,只是诗人思想的例证,感情的寄托,用以沉思感伤,缅怀历史,鉴照现实。因此这诗不但在处理题材中有虚构和想象,而且在诗的结构上也突出于表现诗人情怀和自我形象。故而方东树评论此诗说:“言外句句有登城人在,有诗人在,所以称为作者。”(《昭昧詹言》)。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 
  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 
  青袍今已误儒生。 
  刘长卿诗鉴赏 
  严士元是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诗人与他在苏州偶然重遇之后,严士元又要到湖南去,因此刘长卿写诗赠别。 
  阖闾城就是江苏的苏州城。从“倚棹”(把船桨搁起来)二字,可以看出两人是在城外江边偶然相遇。 
  时值春初,南方水乡尚未脱去寒意,天气乍阴乍晴,变幻不定。两人在岸上携手徘徊。 
  三四两句是有名的写景句子。谈笑之间,飘来了一阵毛毛细雨,雨细得连看也看不见,衣服却分明觉得微微湿润。树上,偶而飘下几朵残花,轻轻漾漾,落到地上连一点声音都没有。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它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漫步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最后,严士元还是起身告辞了,诗人亲自送到岸边,目送着解缆起帆,船儿在夕阳之下渐渐远去。七个字同样构成景物、事态和情感的交错复迭。 
  以下,“草绿湖南万里情”,补叙严士元所去之地。景物不在眼前了,是在诗人想象之中,但也掺杂着游子远行和朋友惜别的特殊感情。 
  友人的远去,自然地激起了诗人心底的无限愁绪;因此他的临别赠言,听起来是如此令人心酸;你此去湖南若有相识的人问起我的消息,你就这样回答他吧—— “青袍今已误儒生”。这是一句牢骚话,言下之意余生已经没有什么大出息了。唐代,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刘长卿当时大概是八九品的官员,穿的是青色袍服。他觉得自己当这样的小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耽误自己的前程了。 
  诗中的“景语”,既有“春寒阴复晴”的水国气候特征,又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眼前景象,还有“草绿湖南”的意中之景,几个层次中,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展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诗鉴赏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作于第二次迁谪的旅途中。诗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以寒寂清冷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归图。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这幅景色苍茫清寂,是静景描写。一个羁旅之人,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天黑下来了,正急于去寻找夜宿处。但是伫立四望,千山万壑在霭霭暮色的笼罩之下,苍茫一片,远处的山腰间稀疏地横着几间茅草房。这和荒凉孤寂的景色与作者此时的长途跋涉、走投无路以及凄寂孤苦的心境融为了一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投宿的情况。 
  在景物的描写上是由远及近,由静转动;在时间上,从白暮写到夜间。“归人”在旷野伫立四望之后,向所见“白屋”的山腰一路奔去,渐近村落时,已经是夜幕降临,风雪交加。犬听到人的脚步声,隔着柴门汪汪地吠叫,向白屋走来的是一个精疲力尽,满身披着雪花的求宿老人。一个“闻”字,既传出犬声,也表现了“归人”的惊喜之情;一个“吠”字,清脆有韵,仿佛轻轻地振动了寂静的山村,使画面由静转动,接着达到动而更静的效果。可以设想当疲惫地奔波在远乡僻壤,风雪弥漫,夜路茫茫,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