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07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07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村,使画面由静转动,接着达到动而更静的效果。可以设想当疲惫地奔波在远乡僻壤,风雪弥漫,夜路茫茫,正急于寻村觅店之际,突然听到犬声或看到屋舍的灯光时,该是多么亲切而惊喜。一身的疲劳,只身的孤苦仿佛都被抛撒一空,急切地向前奔去。诗中正是表现了这种感情,描绘了这样的意境,因此才使人如此回味无穷。 
  这首诗所以感人,主要在于诗中所描绘的是诗人从他谪迁的羁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又将这种真情实感连同自己的命运一同注入画面的景色之中。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从而将读者引入一种非凡的艺术境界,令其产生无尽的遐想。            
储光羲诗鉴赏 
  生平简介 
  储光羲(707…约760),唐著名诗人。兖州(今属山东)人。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授汜水尉后为安宜县尉尉。天宝十年(751)转下邽尉,后升任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禄山陷长安时,受伪职。 
  安史之乱后,被贬谪,死于岭南。为盛唐著名田园山水诗人之一。 
  其诗多为五古,擅长以质朴淡雅的笔调,描写恬静淳朴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钓鱼湾 
  储光羲 
  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 
  维舟绿杨岸。 
  储光羲诗鉴赏 
  这首诗是储光羲《杂咏五首》的第四诗。诗人以清新流丽的语言,描绘钓鱼湾春意盎然的风光。 
  首句,表明诗中的人物是一位垂钓者,在这大好的春光里,他悠闲自得地在河湾里钓鱼。一个“绿”字,描绘出钓鱼湾草木葱茏、翠色欲流的迷人春色。 
  次句,描绘杏花纷纷飘落。雪白、粉红的杏花,与青绿的草木相映照,色彩鲜艳多姿。一个“乱”字,表现出杏花的繁盛、纷乱,渲染春意的深浓,真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二句,由写岸上风光转到写水上景物。这两句细腻地表现了自然景物之间微妙的关系,诗意曲折而丰富。因为河道弯曲而形成了一个深潭,潭水非常清澈,使垂钓者以为潭水很浅。浅水里是不会有鱼的。但垂钓者蓦然看到水面上荷叶在摇晃,才恍然这清潭里有鱼儿在游动,只不过密密的荷叶覆盖着水面,看不见鱼儿罢了。 
  既然水中鱼儿很多,可见潭水并不浅,垂钓者只是“疑水浅”罢了。十个字,意思紧密勾连而回环曲折,从表现清潭、绿荷、鱼儿的关系之中,传达出动人的诗意;同时,还抒写了垂钓者对于大自然的浓烈兴味。 
  在储光羲之前,南朝梁代诗人谢朓的《游东田》诗中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二句,就描写了鱼和荷的关系,写得生动活泼。储光羲的“荷动知鱼散”或许受了谢朓“鱼戏新荷动”的启发。但比较起来,谢朓写鱼戏引起荷动,未免太过直露,储光羲写得含蓄婉曲,情趣更浓。以上四句诗,诗人先后通过描绘“绿湾”、“杏花乱”、“潭清”、“荷动”、“鱼散”,渲染了钓鱼湾清幽的环境和浓郁的春光。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这两句出人意料地告诉人们:垂钓者,意不在钓鱼,又不在赏春,而是在等待知心的朋友。这真是凭空出奇,将诗引向新的境界,使诗更有情趣和韵味。诗的结构也显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曲折变化之妙。 
  在语言上,首句“垂钓绿湾春”造语有奇趣。五言诗每句限制五个字,所以诗人在这句诗中省略了状·1520·《唐诗鉴赏大典》 
  语副词,以使诗句富于弹性。我们也就可以按照字面的排列,把这句诗中的“绿湾春”,看作是“垂钓”的宾语,这就是说,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一湾浓绿的春色。这样解释,这句诗的诗意就更浓了。    
  田家杂兴(其六) 
  储光羲 
  楚山有高士, 
  梁国有遗老。 
  筑室既相邻, 
  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 
  儿孙每更抱。 
  忘此耕耨劳, 
  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 
  鶗鴂伤秋草。 
  日夕寒风来, 
  衣裳苦不早。 
  储光羲诗鉴赏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首句点出诗中的主人公楚山,即商山,汉代商山有四个有名的隐士,人称“商山四皓”。梁国即梁园,是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梁孝王常把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辞赋家请到梁园里住。这里借“楚山高士”和“梁国遗老”比诗中村居的老人。以下几联写他们房屋相邻,一同赴耕,有干饭同享以及热情待客的情景和生活。“愧彼风雨好”借用《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句意,对来客表示感激,“蟪蛄”即寒蝉,“ 鶗鴂”即杜鹃鸟,这两句用寒蝉和杜鹃鸟声,表明秋天已至。 
  这首诗着重从农村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角度,表现农民待人接物真诚、热情,心地纯朴。在诗人的笔下,乡村的老人们筑室相邻,向田同道,有干饭共同分享,有儿孙互相照拂。客人来了,他们不只是高兴地款待,甚至还表示感激,忘记了耕田锄草的劳累,诗人抓住几个日常生活的细节,朴朴素素地写出来,便亲切动人地表现了农民们的善良淳厚。诗的后四句,还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贫苦。尽管是浮光掠影的表现,也是难能可贵的。诗人在山村隐居期间,亲自参加了一些劳动,对农民的生活状况、思想感情、性格作风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才能够写得亲切富有情趣。沈德潜认为储光羲的诗学习陶渊明诗而得其“真朴”。他在评这首诗时说:“此种真朴,右丞(王维)田家诗中未能道着。”(《唐诗别裁》)这个意见是中肯的。这首诗接触到一些农村的现实,生活气息比较浓厚,又学习陶诗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所以就给人以真朴之感。    
  张谷田舍 
  储光羲 
  县官清且俭, 
  深谷有人家。 
  一径入寒竹, 
  小桥穿野花。 
  碓喧春涧满, 
  梯倚绿桑斜。 
  自说年来稔, 
  前村酒可赊。 
  储光羲诗鉴赏 
  诗人在一个春日里,去拜访深山谷中的农家。首句“县官清且俭”,指出了这个县的长官清廉正直、节俭爱民。中间四句都是景物描写。其中有诗人一路访问、游览的行踪,也有山村农民愉快地劳动的场面。 
  诗人穿过青翠竹林掩映的小径,走过小桥,边走边观赏清涧两岸盛开的野花。春水涨满了山涧,哗哗地流淌着;设在溪岸上的水碓,不停地转动、起落,发出渲闹的声音。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唱着一首五谷丰登的歌。接着,诗人步入桑树林。一架架木梯子斜靠在桑树旁边。农民们正忙碌着采摘桑叶。采桑要用梯子,足以说明桑树的丰茂,叶子的肥硕,也预示蚕茧的丰收。这四句顺着诗人的游踪,描写田舍的美丽风光与农民们和平的劳动生活,写得绘声绘色,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结尾两句,是田舍主人对诗人的谈话。他告诉来访的客人:近年来这里的收成不错。在前面的村子里,买酒还可以赊欠呢。这两句以农民自己的语言,描写他们以辛勤劳动换来的丰足生活。语言朴素而有情趣,形象而逼真地表现了农民的口吻和心理。    
  江南曲(其一) 
  储光羲 
  绿江深见底, 
  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 
  舟轻不畏风。 
  储光羲诗鉴赏 
  江南曲: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和《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唐代诗人学习乐府民歌,采用这些旧题,创作了不少清新平易、明丽活泼的诗歌。储光羲的《江南曲》就属于这一类作品,共四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这首诗勾画江南水乡人民不畏风浪、勇敢豪迈的性格和气魄。 
  首句“绿江深见底”,描绘江水碧绿,又非常清澈,尽管水很深,却能一望见底。诗人以朴素、简洁的语言画出一条清江,足已使人想象江南水乡风光的明媚秀丽。这句诗以赞叹的口吻写出,表现了水乡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能够看见绿江的底,可见,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因此这句诗已为下一句描写江上风浪反衬了一笔。 
  次句“高浪直翻空”,表现江上风狂浪猛的情景。 
  五个字有几个层次,无一字虚设。“高”,说明这不是一般的波浪,而是很高的浪头。“直”字活画出高浪陡然掀起,直冲云天之势。“翻空”,进一步渲染浪涛之猛烈,而且是无数的高浪飞涌起来,拍击天空,简直要将天空掀翻击倒。这一句虽然没有直接点出“风”,但我们从翻空的高浪中看到了“风”的形象,感受到它的气势,并听到它咆哮的声音。“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口气轻松、平易,但份量很重。 
  十个字非常有力地表现了水乡人民藐视风浪、无所畏惧的勇气和魄力,他们敢于驾一叶轻舟,在大风大浪中恣意遨游。 
  一般来说,表现雄强的力,需要用悍峭、豪放的笔墨。但有时候,轻淡的语言和从容的语调,更能达到力透纸背的艺术效果。储光羲这首诗的后两句,就可以给我们以启发。    
  江南曲(其二) 
  储光羲 
  逐流牵荇叶, 
  缘岸摘芦苗。 
  为惜鸳鸯鸟, 
  轻轻动画桡。 
  储光羲诗鉴赏 
  这首小诗表现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的行动细节,表现他们爱情的欢乐、热烈和深挚。 
  前二句,描叙一对青年情侣合乘一叶小舟,在河上快乐地遨游。他们时而飞快地划动船桨,追逐着流水;时而把船摇到铺满荇菜的水段,高高兴兴地牵动、采摘鲜嫩的荇叶;一瞬之间,他们又沿着曲折的河岸,把小船划进芦苇深处,攀摘那青青的芦苗。“逐流水”、“牵荇叶”、“摘芦苗”,这一连串的行动,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一对热恋的情侣欢乐、幸福的情态。诗人没有静止地描写环境,而是巧妙地通过情侣的活动自然地引出水乡的风物。这荇菜飘浮、芦苇轻拂的水乡风物,又为情侣谈情说爱制造一个富于诗情画意的环境气氛。“牵荇叶”这个细节,还具有暗示青年男女欢爱的妙用。《诗经》中的《关睢》这首描写爱情的著名诗篇,就有“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诗句,通过采荇菜表现爱情。所以,“牵荇叶”这一笔既是实写水乡风物,也有隐喻、象征的意义。 
  三、四句,以人物的行动揭示他们的热恋之情。 
  沉浸在欢乐爱情中的恋人,忽然看见江面上游来一对相互追逐的鸳鸯。这对鸳鸯于是成了他们爱情的象征。 
  他们不愿意任何人打扰自己的恋爱,自己当然也不愿意将这一对鸳鸯惊散。因此,他们怀着爱怜、欣喜的感情,轻轻地划动船桨,悄悄地离开了。这一个细节非常富于情趣,它含蓄婉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人对美好爱情的珍惜,表达了他们深沉的爱。 
  总起来说,储光羲的《江南曲》,语句清新平易,质朴自然,而情真意蕴,富于浓郁的民歌风味。在他的数量众多的田园诗中,这组诗是别具一格的。    
  江南曲(其三) 
  储光羲 
  日暮长江里, 
  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 
  来去逐轻舟。 
  储光羲诗鉴赏 
  《江南曲》为乐府旧题。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与《采莲曲》、《采菱曲》等编入《清商曲辞》。 
  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 
  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田家即事 
  储光羲 
  蒲叶日已长, 
  杏花日已滋。 
  老农要看此, 
  贵不违天时。 
  迎晨起饭牛, 
  双驾耕东菑。 
  蚯蚓土中出, 
  田乌随我飞。 
  群合乱啄噪, 
  嗷嗷如道饥。 
  我心多恻隐, 
  顾此两伤悲。 
  拨食与田乌, 
  日暮空筐归。 
  亲戚更相诮, 
  我心终不移。 
  储光羲诗鉴赏 
  “ 即事”一般指以眼前事物为题材的诗歌,与“即景”不同之处在于有人物与事件。本诗以老农一日耕事为中心,分别写三个层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