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64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64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吣笔瞬挥觯闹胁豢臁J俗晕首源穑缎炒蛉ぃ匀皇俏艘郧峥斓那樾鞒宓讶说牟豢欤识挛谋阕胛棵悖暗挤胫郧巴境渎判摹5钦獠阋馑际乔擅畹赝ü栊囱矍暗拇壕袄幢硐值摹!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冥冥”是形容大自然默然无语的情态,“飏飏”是形容鸟儿飞翔的欢快。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开,燕子飞得那么欢畅,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沉溺于暂时的失意不快中,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一定会有人来关切爱护的。所以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安抚冯著说:你看,我们好象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今已春”承上二句而来,末句则以反问激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其它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怀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不期而遇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积极勉励。在形式上,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吸纳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鼓励抚慰朋友。读来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    
  幽 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 
  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 
  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 
  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 
  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 
  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 
  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的山水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 
  (白居易《与元九书》),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即是比较有名的一首。 
  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奔走营谋。这两句,平平写来,其中多少透露出诗人对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为生存而到处奔走的厌倦之情,但这首诗并不是要抒发这种感慨,也不是要状写人生道路的艰辛,而是用世人“皆有营”作背景,反衬自己此时幽居的清闲,即举世辛劳我独闲的自得心情。 
  所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衬而来,直接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对官场现实的不满,他曾经说过:“ 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携手相与还”(《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如今,他终于辞官归来,实现了无事一身轻的愿望,自然是满心欢喜。接下来,下面六句便以愉悦的笔调对幽居生活作具体描写。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勾勒。“微雨”两句,何为人们称道。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着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不经意的感受。这两句看起来描写的是景,实则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悦趣怀。比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显得更加自然清新。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上文情景的延伸与烘托。这里不光景色明丽,其中也透出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谓有声有色,清丽可人。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诗人有时与道士相遇,有时同樵夫相随,但这些事都不是经常发生的,言外之意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语虽平浅,而诗人幽居的闲适平静可以想见。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 
  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看似诗人自嘲实则别有深意。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一展抱负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愚拙,不说自己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薄。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 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未必精确,但可看出韦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眇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诗鉴赏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初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州后不久写的。 
  这是一个秋天的雨夜。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到外面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秋雨,愈发感到夜之深沉、秋之凄清和高斋之空寂。在这种萧瑟凄寂的气氛中,敏感的诗人不由归思难禁。韦应物家居长安,与滁州相隔两千余里。即使白天登楼引领远望,也会有云山阻隔、归路迢遥之感;黑夜沉沉,四望一片迷蒙,自然更不知其眇在何处了。故园的眇远,本来就和归思的悠长构成正比,再加上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就更使这归思无穷无尽、悠然难止了。一、二两句,上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言外自含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字透出归思正浓,为三、四高斋闻雁作势。 
  正当怀乡之情难以排遣时,独坐高斋的诗人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这声音穿越寂寥的秋雨之夜,显得分外凄清,使得因思乡而彻夜不眠的诗人浮想联翩,触绪万端。诗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引起的感触不着一字,留给读者自己去吟咏玩索。 
  “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唐诗别裁》) 
  纯粹从文字看,诗中所抒写的似乎不过是远宦思乡之情。但渗透于全诗的萧瑟凄清情调和充溢于全诗的秋声秋意,却令读者隐约感到在“归思”、“闻雁”背后隐含的时代乱离的面影,蕴藏着诗人对时代社会的感受。 
  沈德潜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说诗晬语》)。古澹,确是韦应物五言绝句的风格特征。从这首《闻雁》可以看出,他是在保持绝句“意当含蓄,语务舂容”的特点的同时,有意识地运用古诗的句格、语言与表现手法,以构成一种高古澹远的意境。诗句之间,很少大的跳跃,语言也力求朴质自然避免雕琢刻削,一、二句还杂以散文化的句式句法。这种风格,确有古体的流风余韵。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 
  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 
  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 
  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 
  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 
  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 
  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 
  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 
  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 
  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 
  岂曰财赋强。 
  韦应物诗鉴赏 
  这是韦应物晚年,任苏州刺史时所作。 
  此诗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开头六句,写宴集的环境,突出“郡斋雨中”四字。兵卫禁严,宴厅凝香,显示刺史地位的高贵、威严。然而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原由。宴集恰逢下雨,不仅池阁清凉,雨景如画,而且公务骤减,一身轻松。 
  再加上久病初愈,精神健旺,面对嘉宾满堂,诗人怎能不喜形于色呢?寥寥数句,洒脱简劲,颇有气概。 
  第二层为“自惭”以下四句,写宴前的感慨。 
  “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显然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因为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 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从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出发,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对比,这是很自然的。他以前早就说过“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和“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等语,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这种深刻的认识,显然来自他历年担任地方官所得到的感性印象。但是现在又将宴饮享乐了,如何解决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老庄思想了,于是,“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会老庄之理而遣送是非,达乐天知命之性而忘乎形迹,用这种思想去麻痹自己,可以暂时忘怀一切,心安理得地宴集享受,不必再受良心的谴责。韦应物亦不能免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通病。 
  第三层为“鲜肥”以下六句,写诗人对这次宴集的欢畅体会。这次宴会,正值禁屠之日,并无鱼肉等鲜肥食品上桌,而是以蔬果为主。这说明与宴者的欢乐并不在吃喝上,而是在以酒会友、吟诗作赋上。诗人得意洋洋地说:“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他一边品尝美酒,一边倾听别人吟诵佳句杰作,满心欢快,浑身轻松,几乎飘飘欲仙了。 
  第四层为最后四句,盛赞苏州不仅是财赋强盛的大藩,更是“群彦今汪洋”的人才荟萃之地,以回应题目上“诸文士燕集”的盛况。 
  这首诗是韦集中的名作。白居易称赞它“最为警策”(《吴郡诗石记》),杨慎称赞它“为一代绝唱”(《升庵全集》卷五十四),他们除了着眼于它的艺术成就外,主要是赞扬韦应物居安思困的襟怀。“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一饭不忘来处,这是他关心民情、搞好政务的动力。 
  而这,正是《诗经》以来“缘情体物”的优良传统的继续。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 
  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 
  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 
  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 
  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 
  了此物我情。 
  韦应物诗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禅趣的妙诗。全篇抓住嘉陵江水声展开构思。发端两句借大禹治水的传说写嘉陵江水声的由来。意思是说,大概由于大禹的神奇力量,他凿开险峻的山崖,使飞流急湍奔腾直泻,发出巨响。起笔即紧扣诗题,显得气势雄伟。 
  三、四两句写诗人夜宿出门店,由于水声的喧闹,通夜无法安寝。这两句一方面承接上文,进一步具体写出嘉陵江水声之大;另一方面又极自然地引发出下文对水性的议论。这是阐发禅理、表现禅趣的转折点。 
  五、六、七、八四句借水声与山石激荡出巨响的自然现象展开议论,颇含折理。大意是说,水性本来是安静的,山石也不会发出声响,可是两者一激荡,竟发出惊雷一样的巨响,完全丧失了水石的本性。我们从这一自然现象中,可以悟出很深的禅理:人在社会中,应当以无念为宗,不取不舍,不染不著,任运自然,自在解脱,应当象水石一样保持安静和无声的本性,清静无为,也就具备了佛性。水石保持住本性就具备了佛性,人向自性中求取,保持住清静无为的本性,也就具备了佛性。韦应物这种思想带着很浓的消极成分,应予批判。不过,从这首诗中,却可看出韦应物禅学修养是很深的。 
  诗的最后两句,表示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以此赠给深上人,彼此交流禅学心理,并对深上人彻悟物我之情的禅学修养无限向往。这个结尾,写得既很切题,又留有余味,不失韦氏平淡有味的风格。    
  新秋夜寄诸弟 
  韦应物 
  两地俱秋夕, 
  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叶下, 
  空斋归思多。 
  方用忧人瘼, 
  况自抱微痾。 
  无将别来近, 
  颜鬓已蹉跎。 
  韦应物诗鉴赏 
  这诗写于建中四年(783 ),当时诗人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诗人籍贯长安,原来又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因而秋来十分思念诸弟,感秋而有此作。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京都与滁州,两地相隔千里;在这两地“皆秋”的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唯天上星河而已。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