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165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165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浔剩愠鲇氲芟嗨寄鸦嶂啵欢锓缦羲髦Γ蛹竞蛑泻娉某鲆徊惚怪!肮残呛印钡摹肮病弊郑闯某龀靶呛印倍猓渌鹞蘅晒病4佣谷擞山裣Χ氲揭淹N羧赵诰彝セ毒郏拦膊停滞危慕蚬捕桑耐停藁安宦郏蔚然缎溃欢瘛肮餐钡模粗弧靶呛印痹谔欤∫桓觥肮病弊郑闯某鍪硕嗌偌拍校⊥赋鍪硕嗌僖湮糁椋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我无限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象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 
  “ 方用”,指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官阶由从六品升为正四品;“痾”,同疴,指小病。“方用”与“况自”,为递进之语。意思是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从政不力,政事不严,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而尽职;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精力不济,就更不应该为一己之念而从政事中分心了。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无将”,不要。两句意思是:夏天赴任,现在正值秋时,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言下之意,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 
  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 
  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 
  那能忘归游! 
  韦应物诗鉴赏 
  韦应物于大历八年(773 )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粗粗一读,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细细品味,深感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 
  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送 终 
  韦应物 
  奄忽逾时节, 
  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 
  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 
  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 
  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 
  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 
  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 
  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 
  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 
  封树已荒凉。 
  独留不得还, 
  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 
  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 
  岁月始难忘! 
  韦应物诗鉴赏 
  大历十三年(778)冬,韦应物的结发妻郑氏去世了,他悲痛欲绝,写了多首悼亡诗以示悲悼,此为其中一首。 
  这首《送终》诗,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出发,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从此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最后说: 
  葬事虽然办得十分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记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悽恻动人。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充满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究竟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而叙事时又十分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避免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同情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又有什么用呢?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埋葬在山冈上的啊!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表面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    
  对芳树 
  韦应物 
  迢迢芳园树, 
  列映清池曲。 
  对此伤人心, 
  还如故时绿。 
  风条洒余霭, 
  露叶承新旭。 
  佳人不可攀, 
  下有往来躅。 
  韦应物诗鉴赏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人于宝应元年(762)结婚,时年二十六岁。婚后十几年,夫妻“宾敬如始来”,感情非常融洽。不幸妻子中年病逝,抛下丈夫和儿女。 
  中年丧偶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更何况他们是一对感情深挚的夫妻。诗人异常感伤,写下悼亡诗十九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首二句是起兴兼比喻:“迢迢芳园树,列映清池曲。”“迢迢”,高大美好的样子。这两句既是对园中实景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昔日美好夫妻生活的比喻;比喻美好的夫妻,如鱼得水之欢欣。如芳林映清池之和谐,但是,妻子故去了,园中之景尚存,因而引出次二句的慨叹:“对此伤人心,还如故时绿。”芳树碧绿,池水清清,美景一如故旧,唯独不见妻子的倩影。物依旧,人已故。睹物思人,诗人追念之情缕缕传出。 
  “风条洒余霭,露叶承新旭”,是承“还如故时绿”而来,意思是芳树新美,远枝摇摇,在微风中露水从远枝风条中抛洒;露叶青翠如碧,迎接着朝阳的升起,承受着旭光的照耀,显得新美可爱,生机盎然。 
  然而诗人写这清景佳趣,并非要抒发“赏心悦目”之思,而是要表达其“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月夜》)—— 亦悼亡诗)之慨;抒发的是“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之怅惘。这里是以乐景写哀情,借美景反衬内心的伤感。 
  诗末直接将芳树看作故妻:“佳人不可攀,下有往来躅。”“攀”即攀折;“躅”指往返的脚印。字面是说,不要随意攀折这芳菲佳树,树下有我徘徊往返的脚印。其实际意思是:视芳树如故妻,因而不要使其受到半点损伤;自己也需时时在芳树下徘徊停留,精心地保护她。 
  本诗纯用比兴之体,字面均写对园中碧树清池的喜爱、伤、感、依恋之情,而处处流露对故妻的痛悼恋旧之思。这种不即不离的悼亡之作,读来倍感真挚动人。    
  春游南亭 
  韦应物 
  川明气已变, 
  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 
  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 
  雨余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 
  益愧专城宠。 
  韦应物诗鉴赏 
  这首诗描绘春游之乐,并表达了作为一个地方官吏治世利民应有的责任感。南亭,指滁州之南亭。 
  首二句从广处着笔,写滁州之地的大季候。“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山川明媚,初春的风已渐渐由寒变暖;山岩尽管不是很寒凉,但微微的山岚云气却从山涧悄悄拥动。这两句对初春的季候把握得很准确,写得很实在。尤如初春的风拂面而来,虽然还有些寒凉,但又夹杂了一些温馨之气。“寒”、“拥”相配,把季节的氛围表现得意尽神足。 
  诗人漫步南亭,见春草已长出细细的嫩尖,农夫们也开始了理渠春灌,于是诗人吟出“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通过“草心绿”、“泉脉动”这两个极其微小的细节描写,不但生动地表现了春临大地的特有征候,而且也传达出一年之始的蓬勃气象;从“草心绿”使人想到很快就会绿满山川,眼看即将柳暗花明。从“泉脉动”使人想到,很快就会渠水流、麦苗青、菜花黄,田野一片禾黍香。再加上“南亭”“春塘”之景的点缀,这画面就更加清丽明媚了! 
  春色明媚,春雨后的景色尤为动人。“景煦所禽响,雨余看柳重。”春雨过后,阳光和煦,空气清新,因而林间的鸟儿格外欢畅。不说“鸟鸣”,而说“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的欢翔跳跃;雨后之树,郁郁葱葱。“看柳重”三字,传神地写出了春雨过后杨柳的独有风姿。 
  诗的最后,是写春游南亭的总体感受:“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逍遥”即乐逍遥,指春游的心情愉悦。“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两句的意思是,春游南亭,万物复苏,景色煦和,禽鸟欢鸣,池馆华丽,令人赏心悦目,逍遥自在;然而,面对如此醉人风光,我这个得“专城”之宠的太守(唐称刺史),就更加惭愧自己为这里的黎民做出的政绩太少了,少得令人惭愧。 
  这首游记诗,写得简洁明快,情真意切。“拥”、“动”、“重”、“宠”诸韵脚字,都下得准确、生动,意韵完美,从而被前人视为此诗的主要特色。沈德潜说:“ 人知作诗在句中炼字,而不知炼在韵脚。篇中拥字、动字、重字,妙处全在韵脚也”(《唐诗别裁》评注)。此话值得玩味。    
  蓝岭精舍 
  韦应物 
  石壁精舍高, 
  排云聊直上。 
  佳游惬始愿, 
  忘险得前赏。 
  崖倾景方晦, 
  谷转川如掌。 
  绿林含萧条, 
  飞阁起弘敞。 
  道人上方至, 
  深夜还独往。 
  日落群山阴, 
  天秋百泉响。 
  所嗟累已成, 
  安得长偃仰。 
  韦应物诗鉴赏 
  本诗生动地描绘了蓝岭寺观独特的景物和环境,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游览快感,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闲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四句是写蓝岭精舍特殊的山势位置和登临的快感。“石壁精舍高,排云聊直上。”这两句特写石壁高耸入云。寺观构筑于天设神造的千丈绝壁之上,因而就愈显得高峻,“排云直上”写出了寺观高入青云白云的壮观景象。接下去,“佳游惬始愿,忘险得前赏。” 
  “佳游”和“忘险”,写出游特别险要的寺观时独有的情趣和快感;而“始愿”和“前赏”,都是指在未游蓝岭精舍之前的构想;精舍兀立于千丈绝壁,耸入云端;在佛道盛行的唐代,精舍中的壁画雕塑自然也会美奂美伦,再加上关于佛道神奇传说,使得登游如临仙境,所以说“佳游惬意”,满足了早已有之的“始愿”、“前赏”,使精神获得极大的满足。 
  次四句是写登寺观俯视山下和游赏寺景的情形。 
  由于立壁千丈的寺观向前倾斜,大有遮天蔽日之势,所以从寺观俯瞰山下,颇有“崖倾景方晦”之感。 
  “晦”即昏暗”;由于山崖又高又斜,山下景物受其遮挡而或明或暗,一个“晦”字,写出了这一独特现象。沿崖而游,峰回路转,终于看到了山下的平川。 
  但因山势极高,使得山下的平川显得极小极小,所以说“谷转川如掌。”再看到寺观中的树木,有的是近年新栽,郁郁葱葱,繁茂喜人;有的是千年古木,枝老叶苍,如盘龙蛇,所以说“绿林含萧条”。“萧条” 
  二字,含有苍老、静寞之意,而非一般意义上的萧条冷落。再看那些飞阁,楼台,却又那么开阔壮观,所以说“飞阁起宏敞”。一个“含”字,透出林木新古相杂之趣;一个“起”之,颇见天设神造、巍峨壮观之境。 
  最后六句,是写借宿在蓝田精舍的所闻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