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唐诗鉴赏大典 >

第303部分

唐诗鉴赏大典-第303部分

小说: 唐诗鉴赏大典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晚唐好几个皇帝热衷于神仙之道,服食丹药,妄求长生,乃至于有服金丹中毒送命者,故而此诗虽咏汉武事,却实与晚唐诸帝密切关连,——用曲折婉转之笔,以唤醒痴愚,许是出之于诗人不便明言而又欲一吐为快之苦心吧! 
  诗之架构可谓先扬后抑、抬高跌重 。一、二句 前呼后应,极写汉武求仙之心切、行奢,似乎真能感动神仙度其升天;三、四句笔锋陡转 ,“闻有”—— “未知”——墓木萧瑟,这一反跌之笔,使飘飘欲仙之汉武一下跌入黄泉,这振聋发聩垂戒无穷的神来之笔 ,措辞却隽不伤雅 ,因而全诗一扬一抑、一抬一跌,对比照鲜明,意味悠长,允称杰作。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 
  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 
  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 
  犹自梦渔樵。 
  许浑诗鉴赏 
  潼关 ,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 河南三省要道 ,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 形势险要,景色宜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 ,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吸引, 兴会淋漓 ,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 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 、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 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切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脆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这个背景材料,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眺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 ;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 残云归岫,说明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 ,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 这样 ,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 ,因为其中有动势 —— 在浩渺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卷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 ,传出诗人 雨后思湖居许浑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切感觉。 
  这里 ,诗人连用四句景句 ,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 ,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 三、四两句 ,又见其另作《秋霁潼关驿亭》诗颔联,完全相同,可知是诗人偏爱的得意之笔。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照理说,离长安 不过一天路程,作为入京的旅客,总该想着到长安后便要如何如何 ,满头满脑盘绕“帝乡”去打转子了。 可是许浑却出人意外地说 :“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 生活呢 !”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慕名而来。这类 结尾,委婉得体,优游不迫。    
  金陵怀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 
  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 
  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 
  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毫华尽, 
  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诗鉴赏 
  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兴亡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 ,多指一景一事而言, 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 ”,“涵概一切 (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倾灭 。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 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退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旧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衰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 。 这里 , “拂”字、“吹”字写得传神 ,“亦”字、“还”字写 得含蓄 。“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 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 。“晴亦雨”意味着“阴固 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 ”。“ 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 ,如尾联所说的英 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幻,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衰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 , 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 ,地形相似 ,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挽,令人感慨不已。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 。例如中间两联 ,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迁,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选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 ;松楸、 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合”字又以 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 ;“王 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感慨,读来令人不禁怅茫。    
  登洛阳故城 
  许 浑  
  禾黍离离半野蒿, 
  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 
  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 
  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 
  犹自吹笙醉碧桃。 
  许浑诗鉴赏 
  洛阳,是有名的古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曾建都于此 。隋炀帝时 ,在旧城以西十八里营建新城,武则天时又加扩展,成为唐代的东都,而旧城由此芜废。许浑这首诗是吊故城感怀。 
  登临送目,一片荒凉衰退的图景展现在眼前:禾黍成行,蒿草遍野,再也不见旧时城市的风貌 。“禾 黍离离”,是从《诗经·黍离》篇开首的“彼黍离离”一句脱化而来。原诗按传统解说,写周王室东迁后故都的倾覆,藉以寄托亡国的衰思。这里加以化用,也暗含对过去王朝兴灭更替的追念。 
  由城市的衰败 ,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 “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意思。“岂知劳 ”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意思。人民世世代 代不辞艰辛 ,用双手修建起这座城市 ,任其弃置废坏,岂不令人痛惜? 
  诗人的联想活动接着向更广阔的方面展开 。“水 声东去”,既是写的实景(故洛城紧靠洛水北岸),又有双关寓意 。《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经过河边,望着滔滔不息的河水叹息道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诗人也是由脚下奔流向东的洛水,生发出光阴 流逝 、人世沧桑之感:昔日繁华的街市 、隆盛的朝会、熙来攘往的人群、多少悲欢离合的情事,都在这喧哗不停的水声中变幻隐现,而终归烟消云散。想到这一切,真叫人思潮汹涌,起伏不平! 
  如果说 ,“ 水声”是动景 ,“山势”就是静景, 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 。洛阳城北有芒山, 一作邙山,绵亘四百余里,成为古都的天然屏障,居高临下 ,可以俯瞰全城 。东汉梁鸿《五噫歌 》云: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 ,噫!宫阙崔巍兮, 噫!民之劬劳兮 ,噫!辽辽未央兮,噫!”而今,城 市虽已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着,仿佛在给历史作明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人事变幻之迅速就感受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历来为人传诵。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进一步点染气氛 。暮云、寒雨、古堞(城上的矮墙)、空 壕,合组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空寂之中 ,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萧瑟的情味。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gu勾)岭,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晋修仙得道,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后人纷纷扰扰,可有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之外呢?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许浑生活在唐王朝走向衰落的晚唐时代。他追抚山河旧迹,俯仰今古兴废,苍莽历落,感叹深沉,其中隐约寄寓着一层现实幻灭的悲哀 。本篇起得苍凉, 接得开阔 ,对偶齐整,句法灵活 ,在其怀古诗中亦称名作。可惜的是后半篇比较单薄。颈联虽然刻画工细,但未能翻出新意,缺少转折波澜之势。结尾则落入俗套。    
  汴河亭 
  许 浑  
  广陵花盛帝东游, 
  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 
  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 
  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 
  迷楼还似景阳楼。 
  许浑诗鉴赏 
  隋炀帝杨广为了东游广陵(扬州 ),不惜倾全国 民力财力开凿一条运河 ,即今通济渠 。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 ”。这首《汴河 亭》诗 ,当是作者在南游中经过汴河时写的 。诗写得笔力劲健 ,气势雄阔 ,语言华美,意境宏大,且感慨深刻 ,讥讽无情 。诗人对隋炀帝这个历史亡灵的鞭挞,实际上是针对晚唐政治腐败,统治者生活奢侈的现实而发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 
  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 “示观”描写 。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如临其境。许浑经过二百年前修筑的炀帝的行宫汴河亭时不由得感叹万千,浮想联翩,炀帝当年那种穷奢极欲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诗的前三联所描写的内容:炀帝为了东游广陵赏花游乐,将那从昆仑山流下来的黄河水分引凿渠 , 修了一条运河 ;运河一修成,“百二禁兵”即皇帝卫兵就跟着皇 帝辞别了宫庭 ,“三千宫女”也伴随着皇帝下到龙舟;一路上鼓声震天 ,旌旗如林,浩浩荡荡,直赴广陵。 这一切,诗人都只是“想见”而并未亲见,但却写得这般情景生动,使读者犹如亲见,这就是作者进行的“示观”描写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是诗的意境的动态描绘。诗中“劈昆仑”、“下龙舟 ”、“ 星辰动”、“日月浮”等句中的“劈”“下”“动”“浮 ”,以及“游”、“震”、“拂”、“开”等字, 都是动词,因而就赋予全诗意境以活动的体态,形成了骏马走坂之势,给人以形象飞动之感。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人在进行这种动态描写时,能够在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虚构和夸张。像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当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 ;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 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却分明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诗的首联、颔联本来已经写得很活脱,很有气慨,再加上这样一个颈联,就更显得造形生动,气象雄豪,简直是把杨广东游的那种赫赫声势、巍巍宏伟的豪华盛况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两句诗实是全篇的“警策”。 
  三是“ 卒章显其志 ”。白居易曾说他的“ 新乐 府 ”是“卒章显其志”。许浑这首诗也巧妙地使用了 这种艺术写法,诗的前三联基本上是冷静地客观地写景叙事,单看这三联几乎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所在。只是到了尾联 ,“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才忽然笔锋一转,把对事件的评判,写诗的旨意,一下子表露了出来。诗人“显志”的方式也很别致。他笔下的尾联不是前三联所创造的形象的自然延伸,也不是对炀帝东游景象的直接批判,而是另起炉灶,凌空一跃,一下子跃到“义师”、“迷楼”上去了,对炀帝游荡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作了严肃的议论和无情的嘲讽。但又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人们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 ,触景生情, 引人深思,无限感叹都在意象之外,这样的结尾是很有韵味的。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 
  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 
  犹自寄寒衣。 
  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