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

第6部分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第6部分

小说: 家庭实用养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性激素的改变更加明显。

    男性激素的分泌,在40岁时为最高峰,以后逐渐减低,到了老年男性性欲大大减退;女子的排泄量为男子排泄量的三分之一,女性45岁前后,因卵巢萎缩而终止排卵,月经也随着停止,与此同时,乳腺也发生萎缩,老年妇女由于雌性激素的低下或缺乏,常可导致12羟氧基酶的活性下降,引起老年骨质疏松,所以老年妇女容易发生骨折。

    唐勃利奴等曾测定,老年人尿中各种类固醇显著减少,而

    其代谢产物的中性还原性脂类几乎不见减少。这说明各类固醇的分泌机能有所下降,但肾上腺皮质机能则不因年龄增加而减弱,它可代偿部分睾丸的机能。

    正由于老年人的肾上腺皮质可以代为发挥性腺的作用,所以有些60~70岁以上的男性还能有性要求。勃罗姆曾对60岁以上的165个男子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60~7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68.5%,70~8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59.5%,80~90岁有精子存活者占48%(精子数不多)。人的性欲并不直接依赖于男性激素,从中年至老年,性的能力确实逐渐减退,但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30岁已经阳萎,有的人80岁还出现情欲。

    但就一般而言,半数左右的60岁男子和三分之一左右的70岁男子完全阳萎。

    这种性能力减弱的倾向并非男性激素减退所致,而是心理因素决定的,多数学者证实了这一点。

    女性生殖系统同样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魏甫利兹曾提供过这样的数据:卵巢重量在成熟期平均为9~10克,在41~50岁为6.6克,在51~60岁为4.9克,在61~70岁为4克。组织学检验证明,卵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女子进入老年,卵巢呈现出老化性萎缩状态,输卵管在40~50岁后也开始萎缩,弹性、长度、厚度均有所减少,粘膜皱襞的结缔组织变硬,出现玻璃样变。

    子宫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41~50岁平均为57克,50~60岁为49克,61~70岁为39.5克。子宫体积变小,内膜机能层变薄,子宫腺的管腔缩小,上皮成骰子状,各个腺呈囊泡性扩大,腺与腺间的襞相融合,基质梭状细胞互

    相接触,胶元纤维增厚,细胞增多,大部分细胞终止分泌,颈管腔的粘连导致颈管闭锁,血管硬化。

    阴道萎缩,粘膜上皮变薄。老年期的基本特征是基底细胞的出现,在阴道的分泌物中可看到许多核大的中层或表层细胞,嗜酸性细胞通常很少。阴道的结缔组织变密,弹性纤维常呈块状,骨盆结缔组织明显萎缩,从而使性器官的移动性受到限制。

    ⑩血液系统的改变中医认为,血液系统由消化器官吸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化生而成,和心、肝、脾有密切关系,所以有“心主血”,“肝藏血”和“脾统血”的说法。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都有赖于血液提供营养。血与气是统一的整体,血液在血管内周流全身,一靠气的推动而运行;二是靠气的收摄作用,使血不溢出血管外面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五脏功能减低,血液的营养功能也随之而衰退,甚至出现病理现象,如“血虚”、“血瘀”和“出血”等。

    现代医学认为,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等组成的混悬液。其化学成分为:水、蛋白、糖、脂肪、矿物质及含氮产物、乳酸、酶等。其中水约占血液量的80%左右。

    血液的主要机能是供给机体组织、器官以氧、营养物质(热量)、水、盐等,同时也由血液携带出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乳酸、残余氮等。另外,血液还参与机体内的免疫作用,同时,又是酶和激素的输送者。

    血液的pH值的范围在7.35~7.45之间。

    这种酸碱度的平衡是依靠血液中存在着的缓冲物质,以及肺、肾及胃肠道的排泄机能,在高级神经活动

    的调节下来维持的。血液比重,男性约为1.060,女性约为1.050,血清比重为1.028~1.032。血液的粘稠度为水的3~4倍。

    红细胞随动脉血把携带着的氧气运输到机体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而后把代谢产物随静脉血携回至心、肺,再排出体外。白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吞噬作用,为机体构成一道防御病菌侵入的重要防线。嗜酸性粒细胞与过敏状态有关。淋巴细胞与愈合步骤及感染的恢复有密切关系。血液凝固性是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变为血液凝块(系由纤维蛋白、血小板和白细胞组成)的特性。

    这种特性有重大的生物学意义,因为它可以防止出血。

    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也随之而有所变化。如铁的吸收减少,出现老年贫血,二者都是继发性的。至于失血后血液的再生延缓,这可能也与缺铁有关。血清铁与铁结合力均略有下降,但血清铁蛋白则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白细胞分类变化不大,但炎症后白细胞增多反应减弱。淋巴细胞变化也不大,但其免疫监护作用则明显下降。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产生明显减少。

    循环中的丙种蛋白的总量逐渐增多。

    血小板的粘度明显增加。红细胞的沉降率明显增加,每小时40毫米(魏氏法),在老年人是常见的。

    运动系统的改变C D中医认为运动系统的骨、肉、筋等,受内脏管属,如肾主骨骼,脾主肌肉、四肢,肝主筋等。随着内脏功能的衰退,其所主运动系统的功能也必然有所反应。譬如,肝主筋,筋是指附着于各关节的肌腱,具有维持肢体的伸、屈、展、旋的活动作用。

    筋受肝阴或肝血的滋养,才得以维持正常活动。

    老年人由于肝阴或肝血不足,出现肢体麻木,行动迟缓,或手足拘挛,这都是由于“血不荣筋”的缘故。

    运动系统的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组织,长期承担着全身的重量和活动耗损,到了老年,其质和量都会发生变化。

    通常人体的运动功能是在30岁时发展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譬如30岁的男子肌肉重量可占体重的42%~44%,而老年人的肌肉重量则仅占体重的24%~26%。运动功能与骨骼、关节、肌肉、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肺等器官的变化都有密切关系。老年人运动功能的减退既受年龄的制约,也受疾病的影响。

    老年时期,肌肉组织细胞的重量随着年龄的增高,呈现出明显的直线性下降趋势,其下降速度超过人体总体重下降速度,一般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尤以从事脑力劳动者更为突出。肌纤维萎缩,其弹性、伸展性、兴奋性和传导性都大大减弱。

    譬如,女性到70~80岁时,手的肌力大约下降30%,而男性则约为58%。

    肌浆球蛋白、三磷酸腺苷等酶活力下降,导致肌肉力量和肌肉工作能力的下降。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神经传导速度也随之降低,如人神经内的传导速度,20~30岁的人大约为每秒7.5米,而80~89岁的人大约为每秒5.2米。

    肌电图能反映这类由年龄引起的重要变化。

    从老年人的图像上,可以发现单个神经运动单元的电位期间延长。

    由于肌内氧耗量的减少,老年人特别容易感到疲劳。

    肌肉工作能力减弱,运动功能减退,这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将影响人的总工作能力、活动能力,以及对社会、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骨骼是全身的支架,老龄对骨骼的影响,首先表现为钙代谢的紊乱,老人骨骼中的有机成分(如骨胶元、骨粘蛋白质等)均会减少,而无机盐(如碳酸钙与硫酸钙等)却会增加。青年人骨骼中含无机盐50%,中年人含62%,老年人则高达80%。无机盐含量越高,骨骼的弹性、韧性则越差。因此,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和骨裂。同时,由于骨骼内盐分和蛋白质支持基质的丧失,造成骨细胞或骨基质的缺陷,骨质变得疏松,尤其多见于脊柱,故老人常有背痛或背弯弓现象。

    关节面上的软骨,从21~30岁起开始退化。

    由于软骨退化,软骨中的水分丧失,形成关节腔、椎间盘关节腔的狭窄,则会使人变得比年轻时矮小一些,俗称“老缩”。男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25%,女性老人身高约平均缩短2.5%。

    骨质疏松还会引起老年性腰痛和坐骨神经痛,尤以腰骶骨处为甚,因为脊椎骨的腰骶部分在人的活动中负荷量最大,它使老人躯干慢慢缩短和向前弯屈,肌肉萎缩,体力减弱,难以耐劳,对寒冷或机械性损伤很敏感,常常闹腰腿痛。

    此外,老年人某些骨骼还会发生骨刺增生,脊椎部位的骨刺有时会压迫脊椎间的动脉或神经,引起神经根痛和四肢血循环阻滞。

    1978年美国梅友医学中心的利格斯认为:老年易患骨质疏松症,尤其是老年妇女易患闭经期骨质疏松症,主要是由于激素缺乏,进而引起1α羟氧基酶活性低下甚至缺乏所致。

    缺乏维生素D或代谢活性化异常亦是原因之一。日本学者村上元孝等曾用强身钙剂来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所引起的慢性腰背痛、腿痛,取得显著疗效。铃特霍姆等则让老年人服用

    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3,其结果是促进骨质形成,骨质吸收减少,所以说,活性型维生素D可预防和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四)衰老学说

    1.中医论衰老

    (1)肾气说从上面引的《素问》那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人体的衰老与肾气(真气)的关系极为密切。肾可以说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肾气是生命个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机能。

    肾气包括元阳、元阴两种物质,又称命门之水火,为性命的根本所在,正如《中藏经》所述:“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命而死也。”人体变老与否,变老的速度,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气的强弱。肾气旺盛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慢,人的寿命也就长;反之,肾气衰,变老就提前发生,变老的速度也加快,寿命也就短促。

    所以,祖国医家历来对于肾气都非常重视。

    人体无论受内因影响或受外因影响都会损伤肾气,因此,人体的保健主要应从消除影响肾气的不良因素以保护肾气着手。

    现代医学证明,肾气不仅与人体的先天遗传有关,还与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有密切关系。这就进一步证明肾气的虚衰是引起人体变老的重要因素。

    (2)脾胃说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的源泉。

    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供给;脾胃虚弱,功能反常,供给减少(或过多),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人体的蛋白质虽由人体自身合成,但其原料来源全依靠胃肠道的功能,即依靠胃的“受纳”与脾的“运化”功能。不少国外学者认为:缺少蛋白质是人体变老的原因之一。此外,脾胃虚弱会影响生命活动所赖以维持的维生素的摄取。实验证明,维生素的缺乏,也是变老的原因之一。

    (3)整体说脾胃或肾气的虚衰固然是变老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衰老是一种整体性的变化,所以与其它脏器也有一定的关系。

    《灵枢?天年》中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魄离散,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及其功能逐渐衰变,人也随之而变老。

    西德老年病学会主席弗兰克也认为:“人的衰老系由于脏器耗损所致。”

    (4)阴阳失调说祖国医学对阴阳协调特别重视,无论是谈生理或病理,都十分注意阴阳的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宝命全形论》中也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这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为依据的,而体内阴阳又必须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相适应,生命活动才得以正常进行。

    这也就是说,只有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协调与平衡,生命活动才有所保障。

    所以《内经》进一步强调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总之,只有经常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人体才能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得以延长。

    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阴阳逐渐失去平衡,人也就逐渐衰老。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衰老是由于中枢神经自我调节机制受损和遗传器原发性改变所致;还认为,衰老的机制和机体的“内环境”

    调节,以及下视丘的变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下视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内外环境调节的能力降低,则形成内外环境失调,从而影响人的寿命的延长。

    (5)情志说祖国医学特别重视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中的作用,把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认识。

    人的精神、情绪,中医称之为“内因”。古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变化为人的本能,七情无制,太过或不及都能使人体功能异常,甚至引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情绪的变化,对于人体健康长寿有很大影响。这首先是由于这种情绪变化严重影响着大脑的功能,情绪过度反常,不仅破坏了大脑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而且也会导致新陈代谢和抗病能力的失调。例如,感情过度激动会导致肾上腺素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痉挛,睡眠不安等。

    美国有一位医生,对抽烟的人肺癌发病率较高这一问题,

    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抽烟的人中,情绪易受影响者,肺癌发病率偏高。原因是烟草毒素再加上精神压力,促使他对疾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