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14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14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绍、袁术:二袁在群雄逐鹿之初,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尤其是袁绍,坐拥河北富庶之地,四世三公的馋人家史,可谓兵精粮足。但二人最大的弱点是刚愎自用,不能悉心听取下属的良策,每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终于被曹操逐一剿灭。由此可见,要成大业,光有资本是不行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纯真年代,士为知己者死。英雄可以不计报酬的为主拼杀,而不象现在的人情这么势利,一件很easy的事情也要请客吃饭送礼。三国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有才之人,有志之士必不会甘于寂寞,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出世,成就一番事业。与英雄相比,普通庶民百姓和兵士就只有在英雄的谈笑间“灰飞烟灭”的份了。三国有英雄,当然也有小人。小人总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平时无声无息,但到关键时刻就会轻轻拌你一脚,让你半生辛苦的努力立时化为乌有。而此时的英雄往往面对小人束手无策,因为小人们都有很牛b的防身之术;小人永远是英雄的天生的死敌。所以,要成大事,先防小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笑谈三国人物 
  忙里偷闲;又重温了经典的电视剧《三国演义》,悲叹惋惜英雄的同时,也聊发几句感慨。 
  刘备: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当年在街头用现在看来无比低劣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伎俩,成功诱骗了关羽、张飞,与他结为异性兄弟,为他拼死卖命。以后又厚着脸皮“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孔明,为他鞠躬尽瘁。纵观刘备的一生,既没有打过胜仗,也没有任何高明的计策,有的只是“帝室之胄,汉氏宗亲”的假招牌和“流眼泪”的收买人心之术。最典型的就是赵子龙单骑救出阿斗之后,刘备重施故伎,将阿斗假摔在地,以收买人心。白帝城托孤之时,还假意嘱咐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可服,则可取而代之”,一个下马威就弄的诸葛亮战战兢兢,以后便只有拼死效命的份了。刘备最大大大的失败在于生了一个傻瓜儿子,就是这个傻瓜最终把多少英雄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刘备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了,象这样一个无能之辈,居然能够在当时笼络这么多的人才,这在现在看来,该是多么不可思议。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是多么的单纯和重感情。刘备手下的人在当时都是最棒的,五虎将皆万人敌!诸葛孔明更有夺天地造化之功。一部三国,我最讨厌的就是刘备! 
  诸葛孔明:一个最悲情的神。诸葛亮的才能自不必多言。我只是觉得他很可怜,平白无故的就被刘备弄了来,鞠躬尽力的去实现别人的报复,最终弄得“秋风五丈原”,而且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后来也都送了命。如果用现在的视角来看,刘备得支付多少年薪才能请得动他呀!!后来的六出祈山,每一次都是功败垂成,不是因为刘禅这个傻b听信谗言就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再有就是运气不佳。首出祈山,诸葛亮由于用兵过于谨慎,没有听取魏延兵出子午谷的建议。末出祈山,上火谷的一场大雨挽救了司马懿父子的性命,也冲走了诸葛亮的信心。唉,诸葛孔明真可比周恩来总理! 
  关羽:一个传奇的战神。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剐骨疗毒……关羽留下了太多的传奇,以至于关公成了后世一个永久的神话。也许是因为人无完人,关羽最大的弱点是为人傲慢,目中无人,也正因为此才导致了他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也正因为这一点,后世才有人怀疑,他的死正是出于自家人诸葛亮的有意安排。因为荆州之战前后历时一年有余,而在这期间,诸葛亮从未发过任何救兵…… 
  张飞:三国最单纯的人。与刘备最初结义起誓之时的资本正是来源于张飞的家财,此后张飞不断的用自己的单纯去征战搏杀。他的喜怒从不掩饰,不像那些虚伪的小人。但他的最大弱点在于脾气暴躁,压不住火,动则鞭打士卒,最终被手下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割去了脑袋。和关羽一样,他也为刘备的蜀汉江山而断子绝孙了!张飞在当阳桥上应该大喊“燕人张翼德在此,俺是最单纯的人,谁敢于我决一死战”! 
  赵云、马超:此二人的武功绝对不在关张之下,赵子龙单骑救主视曹操百万大军形同无物,马超也曾杀的曹操割须弃袍。但马超在归附刘备之后基本上没大有用武之地,一直被派在外面把守要隘,在三国里的出场机会不多! 
  姜维:诸葛之后的又一个牺牲品。伯约是诸葛看中了的可传衣钵的人才。而姜维也最终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一番苦心。只可惜碰上了个傻b皇帝还有几个无耻的太监小人,致使九伐中原无功而返,最终死在乱箭之中。 
  庞统:夭折的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无能的刘备居然同时得到了两个。也许天才的光芒最亮的只在一瞬,落凤坡上,凤雏身死!怪谁呢?怪刘备跟他换马,还是怪诸葛亮与他相克?惜哉,凤雏! 
  刘谌:蜀汉最后的志士。这个名子恐怕大多数人不知道,他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儿子。邓艾偷渡阴平,偷袭汉中。刘禅准备投降,刘谌以江山社稷为重,力顶抵抗,但终于势单力薄,没有阻挡蜀汉江山的败亡和覆灭。我在想,明明刘禅是个傻b,为何还让他当皇帝,为何不废之以立刘谌。如果刘谌为帝,诸葛姜维决不至于功败垂成。 
  孙权:有福之主。吴主孙权可谓是三国里面最有福气的人,不但坐享父兄基业,而且手下有那么多的谋臣大将。一生没有经历过磨难和颠簸。真是有福之人!无怪曹操长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周瑜:一代儒将。公谨既死,长河吟于今绝亦!赤壁鏖战,奠定了三足鼎立,也成就了公谨的英雄伟业,一个英雄一生有一次成功足矣!我最欣赏公谨的儒雅风范,这是三国任何一个人物所无法相比的,麾下有三军,怀中有美人,该是何等畅意!但周瑜最大的弱点在于气量太小,因此才有了那声痛彻古今的长叹——“既生亮,何生瑜!” 
  曹操:一代奸雄。“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曹操具备成就大业所必备的一切素质。智商高,谋略过人,善于用兵;情商高,关键时刻果断行事;手段狠,该杀就杀,决不姑息。而且,曹操还能从善如流,对谋士的建议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这一切都是很值得当代CEO们学习的。 
  曹植:天妒英才。“天下才共一担,曹子建独得八斗,其余二斗天下人共之”,后世亦有“才比子建,貌比潘安”之说。曹植的文采素为古今才士所景仰,只可惜在“煮豆燃豆萁”的无奈中郁郁而终。“甘心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雄心未能实现。惜哉,子建! 
  杨修:没数的人。主簿杨修的才能决不在曹操之下。只是他不懂得收敛,最终被杀。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会收敛,学会沉默,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说! 
  司马懿:曹氏的掘墓人,三国运气最好的人。遍观三国,司马懿是唯一可以跟诸葛亮成为对手的人,他的运气太好,上方谷的一场大雨把他从地狱带到了人间,也将曹氏的江山送入了司马氏的手中。而且,司马懿有两个能干的儿子。但归根结底,司马懿才是曹氏真正的掘墓人。 
  袁绍、袁术:二袁在群雄逐鹿之初,都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尤其是袁绍,坐拥河北富庶之地,四世三公的馋人家史,可谓兵精粮足。但二人最大的弱点是刚愎自用,不能悉心听取下属的良策,每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终于被曹操逐一剿灭。由此可见,要成大业,光有资本是不行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纯真年代,士为知己者死。英雄可以不计报酬的为主拼杀,而不象现在的人情这么势利,一件很easy的事情也要请客吃饭送礼。三国是一个属于英雄的时代,有才之人,有志之士必不会甘于寂寞,必然会想法设法的出世,成就一番事业。与英雄相比,普通庶民百姓和兵士就只有在英雄的谈笑间“灰飞烟灭”的份了。三国有英雄,当然也有小人。小人总在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扮演自己的角色,他们平时无声无息,但到关键时刻就会轻轻拌你一脚,让你半生辛苦的努力立时化为乌有。而此时的英雄往往面对小人束手无策,因为小人们都有很牛b的防身之术;小人永远是英雄的天生的死敌。所以,要成大事,先防小人。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正月,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 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 
  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结束,历时一年。从章武元年七月到章武二年二月是蜀汉主动进攻,深入吴境的过程。从章武二月到六月是战役的相持阶段。直到陆逊突然发动总攻,数天之中,刘备就全线溃败。 
  二。战前态势。 
  刘备听说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当时就决定要“伐吴”,这个举措受到赵云,黄权等人反对。很明显,如果对吴宣战,就彻底背叛了“东和孙权”的既定方针,使魏坐收鱼翁之利。但是,刘备从感情上到利益上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一仗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是事在必行 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逐曹操占汉中,蜀汉人才鼎盛,兵强马壮,刘备称汉中王,达到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颠峰。结果乐极生悲,这种心情的落差即使是坚韧如刘备,也很难承受。从利益上讲,要稳守西川必须北占汉中,跨有秦岭;东据江陵,保守巫山。更何况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四通八达,用武之所,关羽在此经营数年,筑城开发,今日一旦被东吴占据,刘备怎么可能不动心?所以说,强盛的刘备“伐吴”事在必行。即使是在官员力谏,张飞殒命的情况下,他还是一意孤行。 荆州对于刘备重要,对于孙权亦复如是。中国历朝历代以东南为国的,如果失去荆州就意味着亡国的开始,孙吴赖以生存的长江从“荆州为尾,安庆为腰,金陵为首”,要全据长江割据东南,必须控制荆州。孙氏从称霸江东那一天起,做梦都想得到荆州,对于这个迟来的“礼物”,孙权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但是,东吴军界支柱吕蒙亡故,前线将领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而孙权经过“合肥的洗礼”,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想对抗刘备,他当时无将可用。荆州新定,人心不稳,陆逊等人破关羽后,经过相当一个时间才稳定住大局。所以孙权想极力避免这场战争,但是当刘备拒绝他,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防止两面受敌。 同时命“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结果,蜀汉吴班、冯习击破李异,占据秭归,进入吴境。东吴初战失利,边境线被蜀汉突破,汉军可以沿江东下,水陆并进。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222年之前。 
  三。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 “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备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晋书》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表明了一个问题: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也就是三国时期白帝城所在,也就是在今天奉节东8公里的地方。 
  换句话说,西川军出白帝可以顺江东进,直逼江陵,并以水运优势解决粮草运输。所以说,占据蜀的一方对占据东南的一方威胁相当大。 后来魏灭蜀,控制长江上游,孙吴只得增戍荆州,甚至一度迁都武昌,以应付上游“受敌二境”的不利形势。 所以顾炎武说:“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而刘备对东吴同样有这样的优势。 只要快速越过从江关到江陵200多公里的山地丘陵,那么荆州甚至整个吴越就暴露在上游蜀军兵锋之下。 而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东南一方防守的关键,在今天宜都,夷陵一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大小战争数百次”《三峡夷陵》 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 自古以来,宜都就有被称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战役初期。 
  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