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15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15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亲自率主力“缘山截岭”而进,进攻“夷道猇亭”。同时命令黄权率军驻扎在江北,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留赵云镇守江州,作为后卫。 
  针对蜀汉的进攻,“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孙吴有“授兵”制度,这些“将兵”后来虽然成为了生产奴隶,但是其中还是不乏骁勇善战之士。除了“敢死,解烦”这些东吴精锐部队,“将兵”们在夷陵战场上居功至伟。 具体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逊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逊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当然,这个部署是战役初期的防御体系,当战役进入中后期直到决战,其调动还是很大的。 从攻破李异,刘阿占据秭归突破边境,一路进攻到夷陵地界,刘备对孙吴的压力很大。孙桓出战刘备前锋,结果战败,退保夷道。刘备军甚锐,派马良去招募“武陵五谿蛮夷”兵,头领沙摩轲等纷纷来归。这又为刘备增添了生力军。 这段时间,孙吴虽然也有“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的战绩,但总体上讲,刘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战役初期是刘备对陆逊采取强势的进攻,陆逊明智的避其锋锐,全线退守。即使是“孙氏宗亲”孙桓被围他也不去救,,不去与刘备强争夷陵,把国境内200公里的山地留给蜀军,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寻求战机。 
  五。战役相持。 从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战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面对陆逊的全面退守,刘备开始出昏招。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三国志·孙权传》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简言之就是:刘备在山地丘陵地区,依次展开长达“七百里”的连营,分兵固守,认为这样“诸要害皆以固守”,万无一失。 其实这是个败笔。正如陆逊所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区,大兵团展开,留下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可以避免全线溃败的危险,有利于往来呼应,纵横驰骋,而且可以避免敌人从两翼及后方夹击。但这是在山区,“缘山行军,势不得展”,无法迅速往来呼应,一旦连营有一处被破,则势必排山倒海。 
  陆逊看出了“战机”,但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他要把刘备“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刘备这边虽然也没闲着,但他做的都是“无用功”,他命令吴班率几千人去引诱吴军出战,把八千精锐安排在山后,可是陆逊根本不上他的当,刘备就这样与陆逊从年初对峙到年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这个“黄气”其实就是天气炎热造成的。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硃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署在吴境的部队就有十万以上,陆逊的部队则是五万有余。 根据蜀汉投降时的十万兵力之说,刘备要留兵守汉中,成都的地方,带出来的兵力不可能达到十万。 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事情的发展看。 建安二十年,刘备只有西川,没有汉中,孙权犯荆州,刘备可以带五万人马来救援,可见当时刘备在蜀中的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因为除了刘璋的人马,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从人马和荆州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上庸,和武都,虽然有战争消耗,但此时两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刘备一川兵力应该只多不少,蜀汉兵力达到鼎盛。 同时考虑到蜀汉后期连年战争,“民疲兵劳”,兵力比诸葛亮时期应该少,刘备时期的蜀汉兵力应该比这个“十万之数”多,诸葛亮的“开府治世”就是在恢复夷陵的损失。 所以,刘备所带的兵除了蜀兵,还有原荆州兵,原从人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蛮兵,那么减去这个数目也就和“疲敝”蜀汉的十万数相吻合了。 汉中,成都,地方和赵云有六到七万人马,刘备带走的“纯蜀兵”有五到六万,其余的是“四方精锐”当在四万以上。 再看看,关羽的荆州集团有五到六万比较合理,那么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二三万,这和晋灭吴时,吴的兵力是相当的。占有荆州吴越的东吴和占有两川荆州的兵力相当是可以接受的。 从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刘备除了稳定政务以外,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两川各地着手征兵。 后《出事表》虽疑为后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它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个“四方之精锐”虽然在诸葛亮时还留有一部分,但被刘备带走的恐怕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又没能回来,所以说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很大。 综上所述,刘备在整个夷陵战役投入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线主战场投入了七到八万的兵力。战后随刘备逃回蜀汉的有三万左右。其余的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东吴,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小结。 
  1。刘备的失误: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 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 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 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论吕布其人     
  有人说吕布是英雄非小人?我赶紧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价值观。也再次翻读了一些有关吕布其人的材料。唯恐冤枉历史上一位大英雄。可是翻阅了些正史或野史,发现吕布的好处只有能武,英俊两点,而其人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