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

第17部分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17部分

小说: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下还有很多条可以阐述赵云与关羽在镇守方面的不可能,换作话说,我如果是刘备的话,别说让赵云一人独挑大担镇守荆州我想都没有想过。更别说,让赵云守荆州了。 
  荆州方面关羽和赵云的选择,别说换刘备,就是换曹操,孙权。也只有选关羽弃赵云一途。 很多方面,刘备不是诸葛亮,不会以才论位。所以诸葛亮在后期的执政生涯在朝野的权利虽然大,但是人缘不是很好。            
从关羽的性格看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在世人心目中是一个武艺高强、豪气干云的英雄形象,罗贯中在“拥刘反曹”思想的支配下,对蜀汉人物给予了更多笔墨,关羽尤其是这样。然而,关羽的诸多英雄事迹却难以掩盖其性格中致命的弱点,这也成为其不管是在“五虎上将”中还是“桃园三结义”中第一个悲剧收场的必然。 
  总结关羽性格中的弱点,可以归结为八个字: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一点可以从下面几件事中窥见一斑。 
  在刘备夺取荆州向西川进攻时,把守卫荆州的重任交给了关羽。当时诸葛亮问关羽,如果北面曹操来攻,如何应对。关羽说,我去挡住他。诸葛亮又问,如果曹操和孙权一起来攻,怎么办。关羽说,我分兵挡住他们。这一回答将关羽目空一切、恃才傲物的个性显露无遗。诸葛亮一听,赶忙说,这样的话,荆州就危险了,我有八个字,你一定要牢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关羽后来是否是按照诸葛亮这八个字来做的呢,当然不是,如果是,就不会有白衣渡江、败走麦城了,此是后话。(见《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 
  刘备取得汉中后,称汉中王,封“五虎上将”。消息传到荆州,关羽问,“五虎上将”除了自己还有谁,别人告诉他,有张飞,他说,那是我兄弟,应该;有赵云,他说,那是我哥们,应该;有马超,他说,那是名门之后,应该;有黄忠,他不高兴了,“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在这里,关羽居功自傲、盛气凌人的性格就充分显示了出来。(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孙权想与刘备结成联盟,共破曹操,就派很有面子的诸葛瑾前来向关羽求亲,为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却很不给面子,“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立斩汝首!”诸葛瑾抱头鼠窜,回去向孙权如实汇报,孙权大怒,与众臣商议取荆州之策,自此,关羽的悲剧大幕拉开。(见《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纵观一部三国史,关羽每次出手,都是大手笔,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这些大手笔使关羽成为这部经典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人物,再加上民间的演绎,使关羽成为世人敬仰的对象,被称为“武圣人”。可是其性格中的弱点让他在三国最鼎盛的时期先他人而去,令人可叹,可以看出,其性格中的弱点使其悲剧性结局成为必然。            
三国毁于关羽之手     
  每当人们提起三国中的武圣关羽的大名时,都会不由自主的想到云长的终肝义胆,超群武艺,堂堂相貌……在众多三国人物之中,也只有关公被后世尊为神来供奉。本人对关羽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以他作为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之首。然而,用客观的眼光来评价这位神明之时,我不得不承认关公有许多性格缺憾。正所谓人无完人! 
  关羽一生战绩卓著,自桃源结义,随大哥征黄巾,温酒斩华雄,虎牢战吕布,徐州斩车胄,白马斩颜良,延津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白河智用水,华容释曹操,长沙释黄忠,单刀赴会,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征樊城刮骨疗毒……如此之多的战功足以使他成为三国中的超一流战将,又饱读春秋史书、兵法战册,他的忠义形象又使他成为后人尊崇的神,但关羽的一次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重大失败―――大意失荆州,手中青龙偃月刀,胯下追风赤兔马,驰骋疆场所给人们带来的快感,却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而给人的伤痛。 诸葛亮并不畏孟德,仲达,但害怕的却是云长。作为己方势力的中坚,反而比敌方势力的强大更加使孔明感到畏惧,这的确很耐人寻味。 诸葛亮怕他什么?怕他身在曹营心在汉?非也!怕他武艺不精,难以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非也!怕他成府不深难以统率三军,不堪军国大任?亦非也! 到底孔明怕他什么? 孔明怕的是关羽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怕的是骄傲自大,破坏孙刘联盟,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然而孙刘联合抗曹是孔明三国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自己的殷殷心血也会随之付诸东流。 刘备攻打西川之时,所带的军师庞统虽也是三国当中数一数二的智囊军师,但也不及孔明,黄忠、魏延虽也是勇冠三军的猛将,却也不及关、张、赵,刘备这么做也是因为想到如征西川不成,却也有牢固的荆州根基作为家底。后来落凤坡凤雏辞世,刘备不得已派关平去召集孔明、翼德、子龙前去助战,已有让云长守荆州之意。孔明临行之时,怕关羽无法达成固守荆州的任务,对关羽言道:“云长念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并交割印绶,“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到:“大丈夫即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他说出“死”字,心中不悦,想要不给,其言已出。孔明问:“若曹操引兵来犯,若何?”云长道:“以力拒之。”孔明又问:“若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道:“分兵拒之。”孔明道:“若如此,荆州危矣。我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荆州―――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说道底,诸葛亮怕关羽搞不好和东吴的关系。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是一块“借”而未还的有争议的地方。关羽作为此处的守将,最难处理的就是保住荆州与维护孙刘联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诸葛亮的原则就是既不伤害孙刘联盟,又能常“借”荆州不还。但诸葛亮怕关羽不能遵照这个原则。 诸葛亮识人很准,虽有挥泪斩马谡的失误,但这也不足以掩盖孔明这个优点。他深知关羽其人,识小义而未必识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 关公素以忠义闻名于世,而他所忠义的是桃园之义。对天下大义不能说不明,有时却犯些错误。否则他不会阻挠刘备去三顾茅庐,也不会刁难军师初用兵。只知道孔明避而不见使大哥丢面子,却不知如果没有孔明将会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 关羽降曹,曹操厚待与他,关羽是知恩必报之人,华容释曹操,虽是诸葛亮知关羽义气,有意让他守华容而还曹操人情,但关羽对曹操还是存有旧情的。曹操在三国之中,算是会用人的第一高手,无数奇人义士无不聚其麾下,为之效命。关羽虽重桃园之情,却也被曹操打动一二。后联吴抗曹之时,对关羽来说,似乎有联疏抗亲之举,此关羽必不屑为之。 却说为何留关羽守荆州,这也是必然。荆州重地,非至亲之人,文武双全者不能守。刘备至亲惟关、张二人,关张之中,二弟显然比三弟更为合适。 也许有朋友会问为何不留守赵云。本人也为此深感疑惑!赵云论武功修为,成府德行皆不在关羽之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子龙长坂坡一战杀的七进七出,血染征袍,怀抱幼主,杀出重围,对刘备的忠诚不言而喻,后刘备又摔子以收民心。更使赵云为之肝脑涂地,在所不辞。但刘备最终还是选择关羽,这也是刘备性格缺点所致,相比之下不如曹操能识人用人。 在刘备看来,非关羽不能守荆州,而在诸葛亮看来,关羽的的确确不是守荆州的最佳人选。但疏不间亲,此话也不能对刘备直说,他也深知刘关张桃园结义之情,便也不好再管。 为了让关羽心悦诚服地执行自己制定的联吴抗曹的根本战略,诸葛亮可算煞费苦心,他阳算曹操,阴算关羽。他也知关羽的“曹操之情”不解,不能真心联吴抗曹,从而走出华容这步棋。 这步棋是步杀招,一举四得:一是杀杀关羽的傲气,从而令他折服;二是提醒关羽,他有历史问题,自己并不清白,因此才不让他执行重要任务;三是要根除他的“曹操之情”,这次放过曹操,以令他足以报答曹操所给他的一切,此后抗曹也不会背上不义的骂名:四是晓以大义,让他体会守小义而损大义的后果。 但任凭诸葛亮如何费尽心机,关羽有他自己的做人原则和行为逻辑。关羽前期的赫赫战功,使他有了骄傲自大的不良风气,对东吴更是毫不放在眼里。诸葛瑾几次来所要荆州,都被关羽吓走。鲁素用计骗关羽到陆口临江亭饮酒,反被关羽单刀赴会。孙权有意娶关羽女儿做儿媳,但关羽却道:“虎女怎肯嫁犬子!”再度破坏孙刘联盟。关羽种种行为终于令孙权忍无可忍,以陆逊接替吕蒙作为都督,以麻痹关羽之心。关羽骄傲自大,果然中计。他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使自己腹背受敌,前有国家之敌曹操,后有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敌人孙权。结果只落了个丧师失地,败走麦城,穷途末路,身首异处。如果关羽能够接受孙权联姻的条件,吴蜀能够亲上加亲,同心协力联合抗曹,历史可能就要重新书写了。 关羽的死也是刘备东征孙权的直接原因。刘备因二弟的死悲痛欲绝,同时也要面对自己一生中最困难的选择:要顾全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结义誓言便不能遵守,便会使自己失去立身之本―――人和;报仇,就要伤害自己的立国之本―――孙刘联盟,益州初定,国立不强,此时大举出兵,必伤元气。相比之下,做做样子的报仇才应该是上策。 此时的刘备又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哭。但这次是真的哭了,伤心欲绝、痛彻肺腑的哭。衣服破,尚可补,手足断,安可续!痛哭了几场,便决定为义弟报仇。诸葛亮赵云等人苦苦相劝,稍使刘备回心转意。但从阆中赶回来的张飞却让刘备彻底下定了决心。也许进攻的开场是演戏,但开场的过于精彩让刘备真正进入了角色,以为甩掉了军师这潭清水,自己这条鱼也能上陆地了。然而结果自然是自误误国。 
  统观全局,有了孔明,才有孙刘联盟;有了孙刘联盟,才有赤壁之胜,才有吴国转危为安,蜀国从无到有,才有三足鼎立之势,所以说三国成于孔明。 再重新看待一下,因为关羽,才有荆州之失;有荆州之失义弟之死,才有猇亭之败,以至蜀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败亡,所以说三国毁于关羽之手。 
  但关羽依然是关羽,是忠义的代表,是武圣的化身,是神! 
  最后附诗一首: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刘禅其人     
  汉后主刘禅(207年—271年)字公嗣,刘备之子,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的政策看法有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 
  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 
  刘禅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制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的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而且刘禅对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最后蜀汉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晋谥安乐县思公,刘渊谥孝怀皇帝。 
  由于一般人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将“阿斗”与昏庸无能画上等号,但是根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虽说不一定正确,但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刘禅绝对不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昏庸低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冷眼看刘禅     
  对这个“亡国之昏君,丧邦之庸人”的看法~。 
  一。首先得提出,刘禅并不能下定义为一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为什么不是?很简单,他没有卖国。他只是降敌之主,受辱之人。当然,好在邓艾为作宣传并未辱他。但他的确于人于己活得不光彩。他的行为为什么不叫卖国?因为在当时的家天下观念来看,作为一国之君,归他管的地盘就是他的,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他只代表他个人意愿,也是强加于人民的意愿,他做主。卖国是一种背叛的行为,而以当时观念来看他的行为不具备背叛思想。他投降也就是他个人意愿在得到支持或无人能劝阻的发挥的表现。战与降都是他的表现,这不存在卖国,当时的魏、蜀之间也不涉及到任何民族矛盾,只是两大军阀抢地盘,抢地位。卖国的说法肯定就显得太牵强。其次,他是投降之君,最起码连他个人都觉得不光彩这还存在求荣?安乐公所可以享受到的也许要比蜀国皇帝所可以享受到的差许多。他也没必要为享受而降。他求生而投降这也许是求降的初衷。因为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是“临战为首者不降,战败不赦。”所以说他投降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