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智愚配 >

第25部分

智愚配-第25部分

小说: 智愚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槐咄娑癫桓茫
    梅兰花没想到干娘还有驾驭牲畜地能耐。不自觉地往其脚下一瞅——原来是一双天足!也难怪。已经是满脸灾难。再要在脚下施刑。这个女人地命也就苦到头了。
    在家休息了一天。第三天早上吃过早饭。干娘女四人乘着毛驴拉地蓝蓬木轱辘小双轮车出发了。三个姑娘坐在车棚里。李二嫂坐在车前板上驾驭牲口。
    一轮朝阳照在车蓬上。车内暖融融地。见路上行人不多。梅兰花便撩开车蓬帘子观看外面地风景。
    田野里到处是一片葱绿。玉米高粱已经有排叉(大腿根)深。路边地草丛里。各色各样地野花迎着朝阳争芳斗艳。蝴蝶在花间飞舞。蜜蜂在花心儿采蜜。不时有鸟儿掠过。捕获着花丛上面地飞食儿。
    一对彩蝶翩翩飞舞。追逐嬉戏。在它们地后面有一个同样地彩蝶。不远不近。不离不弃地紧紧跟随。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远。一会儿近。距离高度无论怎样变化。三只彩蝶总是两前一后地在一起。
    “看这三只蝴蝶真好看!”甄艳茹高兴地说。野外的新鲜空气化解了她胸中的郁闷,心情也开朗起来。
    在她的指点下,梅兰花和王灿菊也把目光投向三只飞舞追逐的彩蝶。
    “知道为什么蝴蝶总是三个在一起飞,而且前边两个,后面一个吗?”梅兰花看着彩蝶问道。
    “不知道。难道这里还有讲儿吗?”甄艳如追问了一句。
    “有。这里头还有一个凄美委婉的故事呢!”梅兰花略有所思,表情也有些沉重。
    在甄艳茹和王灿菊的要求下,梅兰花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
    从前,有一家姓梁的和一家姓祝的很不错。两家的夫人都怀了孕。于是,两家说定:如果都生男孩儿或者都生女孩儿,两个孩子就结拜干兄弟或者干姊妹;如果是一男一女就定为娃娃亲,长大后结为夫妻。
    后来,一场突然变故,梁家由富户变成了穷户。这时,梁家生了个男孩,取名梁山伯;之后,祝家生了个女孩。祝家见梁家穷了,不愿跟梁家结亲了,就骗梁家说也是生了个男孩。还给这个女孩起了个男孩的名字,叫祝英台。按约定两人结拜为干兄弟。
    两个孩子长到读书的年龄,就同在一个学校上学。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很要好。后来,两人又一起到杭州去求学。在杭州学馆里,祝英台爱上了梁山伯。可是,梁山伯心眼实在,一直没有看出祝英台是个姑娘。两人同桌读书,同床睡觉,梁山伯都没有发觉。
    师母心细,见祝英台的性格举止像个女的,就试探他俩。在他们睡觉的时候,每人脚下立上一块砖,说:“谁要睡觉时碰倒了这块砖,就打谁四十戒尺。”
    祝英台是个姑娘,比较稳重,从没碰到过;梁山伯睡觉不老实,经常把那块砖碰倒。因此,常常挨打。吓得梁山伯睡觉时不敢伸腿。祝英台心疼他,就说:“梁大哥你伸腿来,四十戒尺我替你挨。”
    师母发现祝英台确实是个姑娘,又见她和梁山伯非常要好,就想替他们俩做媒。正在这个时候,祝英台的父亲来信让她回去。
    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一送送了十八里路。两人情意绵绵,总也不肯分手。
    一路上,祝英台百般暗示梁山伯,想告诉他自己是个女孩。可是梁山伯心实,一直也没明白过来。
    他俩路过一条小河,要趟水才能过去。祝英台就脱下套鞋,露出裹着的小脚下了水。见梁山伯没有反应,就说:“梁大哥你快瞧,两条红鱼水里漂。”梁山伯看也没看说:“水这么混浊,哪来的红鱼?”祝英台只好上岸穿上了鞋。
    路旁有一眼水井。祝英台拉梁山伯双双来到井旁。往井里一瞧,两个人的影子倒映在井水里。祝英台高兴地对梁山伯说:“你看井中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梁山伯一甩袖子说:“你我本是男儿身,哪来女影在水中?”又把机会错过去了。
    走着走着,看见两只鸭子一前一后的在摇摇摆摆地行走。见有人来,后面的就扇着翅膀“咯咯咯”的叫着追赶前面的那只。这时,梁山伯和祝英台也正在一前一后走。祝英台见状,就又暗示说:“公的就在前面走,母的在后面叫哥哥。”梁山伯笑笑,没当回事儿。
    送君千里,总有一别。快要分手了,祝英台又说:“走了一沟又一沟,前面沟里有石榴。有心摘给大哥吃,又怕你把它丢!”梁山伯说:“石榴籽多心靠心,我不会把它丢。”
    祝英台听了这话,以为他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心里挺高兴。就此分别,祝英台回了家。
    梁山伯回到学馆以后,师母就把祝英台是个女的告诉了他。并要给他们做媒撮合。梁山伯这才明白过来,说:“俺光知道是祝贤弟,就没往祝妹子上想。俺这就回去登门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父亲让她回来,是为了让她和马员外的儿子马文才订亲。祝英台自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儿女的婚事由父母做主,不愿意也没办法。等到梁山伯来到祝家攀亲时,马家已经下了聘礼。
    梁山伯又生气又后悔,当场就吐了血。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多少日子就死了。
    消息传到祝英台的耳朵里,祝英台悲痛欲绝。结婚这天,向父母及马家提了三点要求:一、允许她内穿白罗衫外罩红嫁衣;二、花轿必须从梁山伯的坟前过;三、允许她下轿到梁山伯的坟上哭一哭。这三条如果有一条不答应,她就不上花轿。
    两家老人见条件提的虽然苛刻,料想到坟上哭一哭,告一下别,从此绝了念头,也不为过。就答应了。
    花轿来到梁山伯坟前,祝英台脱掉红嫁衣,身穿白罗衫,头戴白绫花,从花轿里跑了出来,扑到梁山伯的坟上大哭起来。直哭得肝肠寸断,泪如泉涌。她的真情感动了老天爷,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的天气,霎时间便狂风大作,下起了瓢泼大雨。呼啸的狂风几乎把人都吹跑了。马文才见状,急忙过来阻拦,也被狂风吹了回去。
    祝英台在坟前边哭边拜,一遍遍地说道:“拜一拜,拜两拜,叫一声俺的梁大哥,你快把坟头裂开来。”
    话语刚落,一道闪电划过,紧接着霹雳炸响,那坟头真的裂开了。祝英台跃起身就往下跳,马文才一把没拉住,刚跳下去坟头就合上了。
    这时,雨过天晴,从坟头上飞起了两只花蝴蝶。人们说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两只蝴蝶上下飞舞,自由自在地在花丛中嬉闹。
    再说马文才,见祝英台跳进了坟里,梁祝化蝶而飞,很是不甘心,也变成了一只蝴蝶在后面紧紧追赶。
    后来,人们就说:前面飞的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后面跟的是没脸没皮的马文才。
    甄艳茹和王灿菊被故事深深吸引住了,陷入了沉思之中。
    梅兰花讲完故事才发觉,这个时候给这两个人讲这样的故事,是不是有些教唆的意思?!
第二十一章 玉皇庙的传说
    一行四人,来到了果村玉皇庙前。抬眼望去。那庙宇宽广雄伟,富丽堂皇。先自在心了产生了一种敬畏与虔诚。在李二嫂的带领下,在庙的前后左右观看起来。
    玉皇庙分前殿、后殿、东、西、北三阁。北阁最雄伟,是一个四棱柱形重楼式建筑。走廊外延,抱柱林立,金砖琉璃瓦盖顶,顶脊双吻对称。正中葫芦冲天,四角飞檐,檐下铜铃下垂。脊兽栩栩如生。玉皇爷的坐式铜像就铸在这里。底楼只铸到玉皇爷的肩,二楼上是玉皇爷的头。一个**,若踩着玉皇爷的肩膀伸手向上,只能触到眉毛。玉皇爷头戴冕,冕前后垂旒,身穿圆领大袍,两腿屈,膝下垂,双手相握,神采奕奕,威严肃穆。
    三个姑娘在玉皇爷神像前进了香,磕了头,少不了祷告一番。然后在李二嫂的带领下,到庙门外一家茶楼里歇息。
    四人一边喝着茶,一边透过茶楼的格子窗观看外面熙熙攘攘游庙进香的人们。梅兰花很想知道有关于皇庙的故事,对李二嫂说:
    “干娘,玉皇庙这么雄伟壮观,一定有不少传说吧。”
    李二嫂乐得卖弄才华,见“才女”向她提问,高兴地说:“那敢情,关于这庙,老人们的说法可多哩。”李二嫂清了清嗓子,娓娓道出了这么一个传说:
    传说,明朝初期,永乐皇帝朱棣与师爷刘伯温北上寻找修建国都地址时,最初寻找到这里。看到果村一片龙脉,风水甚好。但是,掘了一锨土,再放进去却盛不下。看出这一代富有,人群中七分坐轿的,三分抬轿的。怕在此建都后坐轿的更多了,没有抬轿的怎么行?便又向北寻去。北行七十里,走到了乌由县东北角上的崇教寺上,看到那里比这里更富,光有坐轿的没有抬轿的。就想返回到果村。这时,果村的龙脉已被玉皇爷占了。只得又北行七百里,建了现在的北京城。
    据说,在刘伯温选都城选到这里时,玉皇爷选庙址也正好选到这里。待刘伯温走后,玉皇爷就把那一派龙脉用神光罩住,然后托梦给当时的乌由县知县,命他在果村这一带给他修一座庙。并嘱咐说,修庙的银子向“叫街的”要;木料向“辣脸的”要;图样向“卖玩具的要饭的”要。知县醒来,觉得梦蹊跷。何况修庙建寺是行好的事,就尊了梦中玉皇爷所言,立即出榜,招募名师巧匠修建玉皇庙。
    要兴土木,必须有银子。县库里的银子又都有用项,知县就命张监工带领衙役们到集市上向“叫街的”去要。
    这“叫街的”本是乞丐,但这类乞丐不是伸手讨要,而是“爷爷奶奶”的狂喊,声嘶力竭,掳人神经。客商们怕他的狂喊影响买卖,只好施舍些打发走。
    张监工带领衙役来到集市上,正好遇见一个“叫街的”正在沿街狂喊。他们就把他拉到一个僻静处,向他要钱。“叫街的”哭丧着脸说:“我要有钱,就不出来叫街了。”张监工见逼不出钱来,回去交不了差,就命衙役们打那“叫街的”。打得“叫街的”没法了,指着身下的土地说:“这地下有银子,你们刨吧。”衙役们拿起镐来一刨,真的刨出两大瓮银子来。
    知县见真应了那梦。十分高兴。就又命张监工带领衙役去向“剌脸地”要木料。
    这“剌脸地”也是乞丐。这类乞丐是手持一把利刃。对着客商狂喊。客商如不出钱。就朝自己脸上下刀。弄得满脸血污。惨不忍睹。在自己地货摊前出了这类事。客商也觉脸面上不光彩。只好早早地施舍些打发走了了事。
    张监工带衙役又来到集市上。把一个“剌脸地”拉到一个井台旁。向他要木料。“剌脸地”怒目圆睁。倒向他们要起填肚子地东西来。张监工就令衙役给他买了吃食儿。“剌脸地”吃饱喝足。心里想:“他们向一个要饭地要木料。真乃天下之大滑稽。我何不就以滑稽对滑稽。”于是。就指了指身边地井说:“这井里就有木头。你们往外捞吧。捞够了就言一声。”谁知。话音儿刚落。那井里就冒起了白雾。滚起了水花。那成梁成檩一根接一根地从井里漂上来。众衙役们抬地抬。扛地扛。不一会儿就捞了小山似地一大堆。一个衙役累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对张监工说:“不少了。再捞就用不了了。”话音儿刚落。那井中一幅上来地木头就一下子不见了。气得张监工搧了那个多嘴地衙役两巴掌。
    有了银子和木料。知县又命张监工去向“卖玩具地要饭地”要图样。
    这“卖玩具地要饭地”也是乞丐。这类乞丐就是拿了一些小玩具。一边卖些小钱。一边用玩具换饭吃。
    张监工带着衙役。走了九九八十一乡。赶了七七四十九个集。抓了八八六十四个“卖玩具地要饭地”。也没要出图样来。
    知县气极了,对张监工说:“眼下工匠来得这么多,只等图样了。再宽限你三天,到时还找不到,决不轻饶你。”
    张监工吓得冷汗直淋,只好带领衙役二次出门去找。眼看日落西山,三天期限已到,图样仍无着落。张监工心里一着急,那眼泪就跟滚黄豆粒儿似的一个接一个地滚了下来。
    正在这时,一个穿戴很破的老头手里拿着要饭碗,肩上扛着青竹竿,青竹竿上拴着一串蝈蝈笼子,拖拖拉拉地向这边走来。一边走还一边嘟囔着:“蝈蝈笼,好式样,多花钱,不上当。”
    张监工闪泪眼一看,那蝈蝈笼子编制得十分精致,尤其那上边最大的一个,是四柱形重楼式样。四角飞檐,正中圆葫芦冲天。心想:反正旗限已到,且买回这最大的一个交差,权当一时。于是,就喊住卖蝈蝈笼子的。要买那最大的一个。
    卖蝈蝈笼子的老头看了他一眼,说:“我这蝈蝈笼子是成套的,要买你就买一套,单个不卖。”说完继续往前走。
    张监工没法,急忙追上,说:“一套就一套,单凭老者开个价。”
    那老头回过头看了看他,笑眯眯地说:“我这蝈蝈笼子是闲来无事编着玩儿的,你要真喜欢,就送给你吧,什么钱呀、价的!”说完把竹竿给了张监工,头也不回地走了。
    张监工接蝈蝈笼子在手,暗想:“这老头,买一个倒不卖,全要了又不收钱,真是个怪人。”回头再看时,哪里还有那老头的影子?知是遇上了神仙。忙回县衙,向知县报告了此事。
    知县叫来工程总管,参看那笼子。工程总管一摆布,殿堂、阁楼、庙宇、亭台……共七七四十九座。整个图样,宏伟壮观,为这一带所罕见。知县十分满意,就下令动工,按照蝈蝈笼子的样式修建起了玉皇庙,炼铜水铸起了玉皇爷圣像。
    玉皇大殿是二层楼,高十数丈。底楼只铸到玉皇爷的肩,二楼上的头,怎么也铸不上去了。正在着急,一个卖玩具的老头手举着一顶花花绿绿的帽子走了过来,一再要修庙的人们买他的帽子。张监工没好气地说:“头还安不上哩,还买哪门子帽子?”卖帽子的老人“哈哈”笑道:“过了这个村,在没这个店,今天不买,过后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张监工见话蹊跷,抬头仔细一看,见这个卖帽子的有些和那个卖蝈蝈笼子的相似。再看那帽子,前后垂旒,酷似皇冕,给玉皇爷佩戴再合适不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