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176部分

大唐天下-第176部分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父皇,儿臣不敢。”太子李亨犹豫一阵。
    “来,过来,我们父子好好说说话。”李隆基右手朝太子李亨伸出。
    太子李亨只得把手伸出,让李隆基握在手里。李隆基紧握着太子李亨的手,在手背上轻拍几下,一脸的爱怜之色,扶着太子李亨坐在身边,打量着太子李亨,一脸的欣慰之色:“好好好!”
    一连几个好字夸赞,这在太子李亨记忆中还是头一遭,太子李亨有撞鬼的感觉。
    “太子,这么多年来,父皇一直压着你,你受苦了。”李隆基笑眯眯的,眼里尽是慈爱之色,道:“你心中有怨言,朕知道。”
    “父皇,儿臣不敢。”太子李亨这些年被压制得很惨,不仅李隆基在压制他,就是李大林甫也在压他。更让太子李亨气愤的是,每当李林甫压制他时,李隆基的态度很暧昧,不置可否,即使眼睁睁的看着太子李亨被李林甫压得死死的,也不会帮太子李亨说一句话。
    久而久之,太子李亨就怨上了李隆基。李隆基挑明,这让太子李亨大惊,差点摔倒。
    “你莫要紧张,这是好事。你怨父皇,说明你还认父皇是你的父亲,父皇欢喜。”李隆基右手搭在太子李亨肩上,示意他坐着不要动,道:“太子,你可知这些年来,你做的哪件事让为父最为欣赏?”
    这么多年来,太子李亨就没有一件事让李隆基满意的,这话还真把太子李亨给问住了。
    “你最让朕满意的是朕这几日里发痴,不能醒来,你不仅没有因此而心生不臣想法,反而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要救父皇,这让父皇最是欢喜。”李隆基打量着太子李亨,不住断点,大为欣赏。
    自从李隆基发痴后,太子李亨就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可以取代李隆基而登上帝位。若他再施展些手脚的话,很可能成功,而他不仅没有如此做,更是想方设法要救李隆基。
    要知道,当上皇帝,是个巨大的诱,就是父子之情也可以不顾。李亨没有这么做,而是在做一个儿子该做的事情,这让李隆基特别欣慰。
    李隆基是九五至尊,是皇帝,也是人,他有七情六欲,有亲情,有儿若此,此生何憾?
    “父皇,这是儿臣该做的。”太子李亨心里吓得不轻。他当时有过这样的想法,却最终选择了尽孝道。
    “想想没事,紧要处在做。”李隆基仿佛他肚里的蛔虫似的,把太子李亨的心思看透了。
    这话差点把李亨吓软倒在地上。
    “父皇知道,你是为李昌国之事而来的。在说李昌国之事前,父皇先说点儿别的事情。”李隆基话锋一转,盯着太子李亨,问道:“太子,你可知这些年来,朕为何眼睁睁的看着李林甫压制你?”
    “啊!”太子李亨这一惊非同小可,一蹦老高,直接跳起来,一脸的震惊之色。
    以前,他还以为李隆基老糊涂了,是非不分,辨事不明,被李林甫给糊弄了,这才眼睁睁的看着李林甫压制他而不予理睬。哪里想得到,李隆基心里明白着呢,太子李亨这一惊非同小可,差点魂儿出窍。
    “李林甫一直有废你之心,两次出手要把你往死里整。你为了自保,两度休掉太子妃。”李隆基接下来的话,让太子李亨更加震惊:“那时节,朕不理不睬,不帮任何一方,任由你们斗来斗去。你心里对父皇失望透顶,一定会想,这还是父皇的儿子么?哪有不帮儿子,任由外人来欺压你的?”
    李林甫一直想废掉太子李亨,为此而不惜栽赃陷害。曾经两度逼得李亨休掉太子妃,方能自保。这让太子李亨一直怀恨在心,直到他当上皇帝,决心要复仇,要把当年参与整他的那些人全部处死。幸得李泌劝谏,让他打消了这一念头。要不然的话,必然会上演一场血雨腥风。
    也正因为此事,李亨落得一个小肚鸡肠的评价。
    “你的怨气,父皇难包容。”李隆基接着道:“你若仅仅是父皇的儿子的话,父皇无论如何也要帮你。可你是太子,要当皇帝的人,若是连李林甫都对付不了,你也不配成为大唐的皇帝。连臣子都对付不了的人,不配成为大唐的皇帝。”
    太子李亨的嘴巴张了半天,愣是没有说出一个字。
    这些年来,他一直的怀疑,他是不是李隆基的亲生儿子。若说是亲生儿子的话,为何李隆基不帮他,任由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对付他,即使把他朝死里整,李隆基也不帮他,哪怕是说一个字的好话都没有。若说不是亲生儿子,又把他立为太子。
    听了李隆基的话,他恍然大悟,李隆基是要磨炼他,把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人当作磨刀石来打磨他。
    李隆基说得没错,一个连臣子都对付不了的人不配当皇帝!
    “呜呜!”太子李亨激动得哭了,眼泪涌出来,扑在李隆基怀里,道:“儿臣错怪父皇了。是儿臣错怪父皇了。”
    李隆基脸上尽是慈爱的笑容,拍着太子李亨的背,笑道:“你没错,朕也没错,这是皇帝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眼里涌出泪水,道:“你大哥死得冤,都怪为父辨事不明,为奸人所乘。自此以后,为父一直在心里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再让朕的儿子死一个。父皇虽然没有帮你,也不会让你有生死之虞。”
    “三庶之祸”是李隆基心中的痛,三个儿子被武惠妃陷害,被逼死。这教训太过深刻了,李隆基一直埋在心里,从未与人说过。今天,竟然从他嘴里说出来,他的心绪也很激动。
    太子李亨恍然,怪不得他两次面临绝境,只需要李林甫再进一步,就可以把他逼死,李隆基却是下旨终止查案,把他解救出来,原因在这里。
    太子被李林甫所逼,两度休掉太子妃,以求自保。然而,李林甫穷追不舍,一定要把太子李亨拉下马,只需要再进一步,就可以得逞。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隆基下旨终结案件,让太子李亨死里逃生。
    “父皇,你为何要告诉儿臣?”太子李亨很是惊奇。
    这事若是李隆基不说,没人知道,他完全可以烂在肚子里。
    “父皇知道你一定会为了李昌国赏不及功之事而来。”李隆基一扶太子李亨,要他坐好,脸一肃,道:“朕为你准备了两道题目,你要好好做做。”
    考较?太子李亨有些惊讶。
    “以李昌国之功,就是封个一品爵位也没问题,为何父皇封他从三品爵位?这事,你要好好想想,这是其一。”李隆基开始出题目了,道:“吐蕃已经平定,大唐西进已是必然,谁统兵为宜,这是其二。”
第五十八章 李泌
    太子李亨在亲卫的簇拥下;朝太子府行去一路上;他双眉紧拧;沉吟不语李蛮给他的两道考题;他是一道也不明白李昌国奇功薄赏一事;着实让他迷糊要说李蛮糊涂;他却比谁都清醒;自己承认赏不及功;至于原因;他却一个字不说;还要李亨去想李亨是个精明人;却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不要说李亨想不明白;就是整个群臣;能想明白的又有几个?
    第二个问题;派谁统兵出战大食一事;李亨仍是舀不定主意合适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李昌国;一个是王忠嗣王忠嗣少小成名;十八岁率三百勇士杀得墀德祖赞大败;差点活捉了墀德祖赞从此以后;王忠嗣的名气越来越大;立下的战功越来越多;终于成为一名威震天下的统帅若是派他出战的话;很是放心另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是李昌国了李昌国虽未统兵;然而他的军事才干已经得到验证了平定吐蕃是如何此之难;难住了三王五帝、秦皇汉武;却是没有难住李昌国;成功的平定是了吐蕃;其才智不需要怀疑若是派他统兵;不会出问题李昌国和王忠嗣都是很合适的人选;要李亨在两人中选出一个合适的人;他还真是难以决断一路上前思后想;都没有结果不知不觉间;回到了太子府刚到太子府;就给喜滋滋的管家迎个正着“见过太子太子;你可算回来了嘻嘻”管家好象抹了蜜似的;笑得特别欢畅;满脸的喜色“你又娶媳妇了;如此欢喜?”李亨很是诧异;打量着管家问道“太子你莫要取笑我有贵到来;太子见了一定欢喜”管家笑得开心了;脸上的笑容堆了一层又一层“谁?”李亨问道瞧管家这副欢喜样儿;来人必然非同小可;却又想不明白会是谁“殿下;你猜猜看”管家没有回答;反而卖起了关子“说不说我废了你”李亨可不想去猜迷脸一肃;沉声喝道“还能有谁当然是殿下日盼夜盼的贵人了”管家提醒一句“李泌是不是李泌回来了?”李亨眼肯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一把抓住管家的衣襟;大声喝道“殿下;快快放手正是李先生回来了”管家重重点头“哈哈李泌”李亨之一喜非同小可;比起打了个大胜仗还要欢喜;把管家象扔垃圾般一扔撒开双腿;飞也似的朝太子府里冲过去瞧他那模样;如同一团旋在飘;一点也不顾太子礼仪李亨一冲进厅;只见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正在品茶这个年轻人身材高大;很是隽秀;还一身仙风道骨;一副出尘之气;让人一见之下大生好感“李泌你回来也不告知我一声;好啊;我要好好罚你”李亨远远就嚷了起来;不自称太子;可见对李泌的看重了这个年轻人正是李泌;站起身;整整衣衫;冲李亨见礼:“草野之民李泌见过太子”
    “你这个李泌;拘甚礼?早就给你说过;见了我不必行礼你总是这么拘束”李亨有些不满了“殿下;礼不可废呀”李泌坚持“真舀你没办法哦天下间;谁能舀你有办法?”李亨摇头苦笑;道:“就是父皇;也是舀你没办法呀”
    李泌;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是唐朝名臣;历仕四代;官至丞相;被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他最大的功绩;就是能与平定安史之乱;延续唐朝的国运;多有匡扶;使得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没有灭亡;而是继续统治下去平定安史之乱主要是靠郭子仪和李光弼两员大将;但是;政治上的谋划、乱后的重建;多出自李泌之手;其功劳之大;可想而知了李泌是个全才;文武兼通;他曾经给肃宗李亨谋划了一条奇计;可以快平定安史之乱他提出;暂不收回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都城;而是派兵抄安禄山的老巢;舀下范阳;使得安禄山失去退路;就可以快平定安史之乱以他的推算;整个安史之乱的平定不会过三年然而;肃宗太急于求成;没有采纳李泌的建议;而是先收回长安和洛阳安禄山大军朝范阳老巢退去;唐朝不能一举而具安禄山大军;使得安史之乱最终延续了八年之久若李泌的谋划被施行的话;安史之乱不会打八年;三两年就结束了;唐朝的力量不会内耗得那么多;唐朝也不会那么快衰败;说不定很快就恢复过来了有后人把李泌的谋划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提并论;可见这一谋划有多么的惊人了李泌少年奇才;很得李亨赏识;就是唐玄宗李蛮对他也很是赏识天宝初年;李泌上书论政;深得李蛮赏识;封他翰林待诏杨国忠忌他之才;处处针对他;李泌性情淡泊;好道术;趁机离开长安;去嵩山隐居求道在长安期间;李泌是东宫属言;是李亨的手下;多有奇谋;深得太子李亨赏识;被视为左臂右膀李泌隐居后;李亨如失左右手;不知所从今天;得知李泌又回来了;李亨这一喜非同小可;比起乞丐被馅饼砸中还要欢喜“坐;上坐;请上坐”李亨紧紧抓住李泌的手;扶着李泌坐下来李亨打量着李泌;笑道:“李泌;你总算是回来了;我可是千盼万盼呀”言来极是欢喜“这几年过得好吗?”李亨关切的问道“托太子的福;过得还不错有吃有喝;还能求仙寻道;人生之乐;莫过于此”李泌好道术;身具一颗平常心;不喜与人争正是因为他这样的性格;在他的仕途中;原本多次有机会干掉政敌;他都没有争;直接放弃一直到晚年;推脱不过;这才不得不当丞相“殿下;何事焦虑?”李泌话锋一转;打量着李亨问道“哪有的事?我很欢喜呢;哪会焦虑”李亨忙否认“殿下欢颜中带着忧色;眉头微拧;岂能无事?”李泌笑着指出“高着实高数年不见;你这本领越发了得了”李亨一竖大拇指;笑道:“原本想考考你;却是多此一举李泌;我正有两事难决;还请你给我谋划谋划”
    “太子有事尽管吩咐;我一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泌微微颔首“事情是这样的……”李亨把见李蛮的过程说了他对李泌极为信任;没有丝毫隐瞒“恭喜殿下;贺喜殿下”李泌站起身;冲李亨见礼李亨眉头一拧;有些不解;道:“李泌;此喜何来?”
    “殿下;你可知陛下为何与你如此说话?”李泌自问自答;道:“那是因为陛下正式确认你为大唐的太子;未来的皇帝只要殿下谨守臣道;尽孝道;就再无变数;谁也莫想再对付你从此以后;殿下就是一飞冲天了”
    当上太子;未必能当上皇帝;因为变数太多自古以来;废太子、杀太子之事层出不穷;这正是李亨最为担心之事“呵呵”李亨隐隐猜到了李蛮的用意;再为李泌所确认;大是放心;发出一阵舒畅的笑声;问道:“李昌国封赏一事;我还不明白;父皇为何奇功薄赏呢?”
    “陛下英明”李泌双手抱拳;冲皇宫所在方向遥施一礼;道:“陛下的帝王之道炉火纯青陛下这是在保护李昌**护李昌国?”李亨不明所以;眉头鹏了“没错;陛下用心良苦;是在保护李昌国”李泌重重点头;眼中神光灼灼;道:“若是陛下赏及于功;封赏李昌国二品爵位;那么;李昌国必然活不过三十岁”
    “这话怎讲?哪有封赏会害人的?”李泌这话太过惊人了;李亨有些难以置信;猛的站起来;一脸的吃惊样儿“要是别人的话;自然是不会害他;而李昌国就另当别论了;必然是害他”李泌扳着手指头;细数起来道:“因为李昌国太年轻;他今岁才二十三岁二十三岁的二品高爵;莫要说在大唐;就是在华夏历史上;也是没有听说过”
    “漫漫人生;李昌国即使活到六十岁;也还有三十七年在这三十七年里;李昌国还有很多为大唐立功的机会以他之才;他要立功有何难处?不说别的;就是即将进行的击破大食一战;若是李昌国统兵的话;灭掉大食;李昌国会封何功?若眼下陛下封他为二品高爵的话;只能晋为一品高爵一到一品;就再也没有升官晋爵的余地了;而李昌国还年轻;不到三十岁殿下;你说;李昌国是不是该杀?”
    “这个……”李亨一脸的震惊之色;这事他还真没想到过李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