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皇帝 >

第24部分

回到唐朝当皇帝-第24部分

小说: 回到唐朝当皇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就想在这一段时间内好好的推广下蹴鞠,举办联赛,如果可能的话还会赚到一笔钱,这是他有信心的。
    马周觉得李恪的想法不错,但是实际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最起码的推广就有一定难度。他问道:“不知道殿下采用何种方式推广?”
    李恪微微一笑,道:“本王不是已经在推广了吗?”
    “原来殿下组织今天的比赛就是推广的开始啊。”马周恍然道:“只是,不知道如何在民众中推广?”
    李恪信心十足道:“今天本王几个兄弟已经把蹴球和册子拿回家了,他们在家练习,慢慢的就会带动街坊邻居,然后,本王再在长安城举办一次这样的比赛,到时肯定能风靡长安,进而流传全国各地。”
    马周忧虑道:“殿下此法不错,只是怕还是达不到你所设想的地步。”
    李恪也知道自己只是把事情想的太好了,也许,结果未必就是这样的,毕竟大唐贵族更喜欢马球,一直不屑于蹴鞠这样的泥腿子踢法。
    见李恪面带忧郁,马周提醒道:“殿下难道忘了一个人吗?只要有他,就不怕蹴鞠传不到大唐的每个地方。”
    李恪立即领悟,惊喜道:“宾王说的极是,我怎么把父皇忘了,只要他参观比赛,整个大唐焉都不会引起轰动,只要让大家知晓了,再举办几次就不难吸引大家参与了。”
    马周也是一喜,又问道:“不知道殿下的比赛之法为何?”
    李恪道:“先是在长安举行几次蹴鞠比赛,让大家了解和接受这种踢法,然后,再发出告示,让他们组队参加,起初先让长安各坊之间比赛,把最好的一只推荐出来进行长安城赛,最后两队争夺第一名,胜利者有本王奖金,还要特制一件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以示奖励,我想让父皇将这个奖品赐给获胜的一方。”李恪说的很隐晦,他没有直接把后世的那些奖杯,金牌什么的说出来。
    在看他来,足球发源于中国,奖杯的形式就应该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东西表示,而不是所谓的大力神杯和大耳杯。金牌和冠军这样的称呼也要改,他要让新蹴鞠完完全全的打上唐朝的色彩,然后传到世界各地。
    马周对李恪的设想很赞成,尤其最后的胜利者赐钱财和名贵东西以资鼓励,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比赛中来。所以,他对李恪道:“殿下此法甚好,只是太过粗糙,就让微臣帮殿下仔细斟酌之后写个条陈,殿下过目之后再做不迟。”
    李恪大喜,他知道马周有才,告诉他就是让他写具体的细节的,没想到他本人自己提了出来,李恪道:“那就有劳宾王了。”
    马周道:“此乃微臣本职之事,不敢说劳。”随后又道:“殿下对于比赛可否有一个贴切的名称?”
    李恪想了想道:“就叫大唐蹴鞠联赛吧。”
    马周又问:“长安城举办的比赛又如何称呼呢?”
    李恪道:“就叫长安甲级联赛吧?宾王认为怎样?”马周没有立即回答,很多词语他都是第一次听说,脑子一时短路。
    李恪解释道:“蹴鞠如果推广到整个大唐的话,会有很多蹴鞠队参加,我们不可能让每个队都参加比赛,所以,按照实力要把蹴鞠队分成档次,依次甲乙丙丁,实力最强的参加甲级比赛,中上的可以参加乙级比赛,等他们在乙级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就有资格参加甲级比赛,而甲级比赛中的最后一名第二年也只能被降到参加乙级比赛的资格。如此,以此类推,各队比赛的时候,实力之间的不平衡不是解决了吗?”
    马周听李恪如此一说,眼睛一亮,赞道:“殿下此法高啊,如此不但杜绝浑水摸鱼之流,还能起到激励刺激作用,让在甲级比赛中的蹴鞠队不敢松懈,在乙级比赛中的队伍有个目标。”
    李恪看到马周兴奋的表情,也是呵呵一笑。
    由于高兴,李恪就和马周详细条讨论了一些关于联赛的细节,马周对于这件事情比较上心,所以,问的很多问题都比较专业,甚至,还问道后世足球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这不能不让李恪对于马周的才智所钦佩,他只是随意的一点设想,马周就能想到那么远,那么细。
    马周问道:“殿下,联赛又该以何种形式决出胜负呢?”
    李恪对于马周的这个问题不陌生,说道:“两队比赛,获胜者可以晋级下轮比赛,输球的那队就等到来年吧。”
    马周把自己该问的问题都问完之后,就急着回去写条陈去了,李恪则在书房中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比赛,还能达到赚钱目的。
    李恪想起了后世的欧洲五大联赛的具体形式,有的可以照搬,比如门票这项还是不错的,如果培养出大唐喜欢蹴鞠的风气,看球的人多了,有自己喜欢球队了,就不怕没人买票观看比赛。不过,这样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就是要有一个规模不小的蹴鞠场。
    这件事情不好办,先不说能不能搞出后世那样的看台和那样大的球馆,就是修建要用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赞助也是一项不错的收入,但估计这样在商业不是很发达的大唐似乎还很难行得通,不过这些到时再说吧,目前最重要的是把球馆修建起来。
    “该怎么办呢?”李恪自语道,突然有了主意,球馆的设计他有思路,至于具体的他可以找将作监的苏志,将作监做为修葺皇宫、陵寝、河堤等的大唐最高部门,建一个球场应该没有问题。只是修建的费用,倒是有点难办。
    李恪想,自己一个人出,风险大不说,如果以后真能赚钱了,就会招人妒忌,只有联合众人以入股的形式,才是最好的办法。找谁入股呢,李恪脑子里首先闪出了李世民,但很快就被他否定了,整个大唐都是李世民的,他没必要对一个蹴鞠场入股。最后,李恪想到的是他的几个兄弟,让他们入股肯定是最有保障,管理上也不会产生什么纰漏,李恪如此一想,主意已定。
第三十七章 组建蹴鞠寺(上)
    球场有着落了,李恪又想到还要组建一个蹴鞠监管部门,这样能规范蹴鞠比赛,才能更好的将蹴鞠正规化。当即,他根据后世的足联,写起了自己的蹴联。但他不会按部就班前世的东西,他要组建一支适合唐朝的蹴鞠联合会。
    首先,他想到的就是这个部门要有官方色彩,不然根本就起不到规范比赛的目的。试想,一个民间组织,只要朝廷一声令下,你敢不听,如果不听就给你来个结党营私,秋后问斩,你能怎么样。所以,只能打上官方的色彩。
    然而,他知道李世民是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蹴鞠就在朝廷设立一个部门。所以,这就让他有机可乘,如果争取到自己的汉王府成立这个一个部门,既不会受到朝廷不必要的麻烦,又起到规范比赛的目的,最主要的是蹴鞠更容易推广,是一个一举三得的办法。
    其次,这个联合会要有权威性。如果没有什么权威性,比赛中出现一些违规问题,监管部门做出判决,到时候没有人遵从也是不行的。虽然汉王府的威严不是随便都能挑战的,做出的判决其他人不会不遵从。
    但是,这也是只相对于平民而已,像一些世家大族就未必会重视他的意见。因此,就要取得更大的权力。这需要李世民这张至高无上的王牌,他可以不在朝廷成立单独的部门,但倘若他下发一个正式批文,赐予李恪的汉王府管理整个大唐蹴鞠比赛的权利,李恪设立的蹴联就能够名正言顺的监管,到时候别人不从,李恪也有自己的办法治他。
    第三,就是绝对的公平。如果这个部门没有了公平,那做出的判罚又有那个蹴鞠队能够信服呢?即使碍于权势,接受了判罚,又怎能服众呢?所以,他觉得在这里面要有一个两个朝廷的监督人员加入,才能让大家相信真正的公平和公正。
    想明白这三点事情,李恪开始着手蹴鞠监管机构的组建。名字他也没有像后世足联那样称呼,而是直接在纸上写出了“蹴鞠寺”三个字。他知道这样的部门只有朝廷才能设立,所以,取这个一个名字的初衷就是想把蹴鞠比赛归入朝廷的监管之下。至于,李世民能不能在朝廷成立这样一个部门,就看他是怎么想的了。但李恪至少能够肯定,即使朝廷不设立,也会让他汉王府管理。所以,到时候再修改也不迟。
    在蹴鞠寺的人员配备上,李恪已经有了自己的设想。但具体该让他们担任何职,为几品,这是他不敢定的。因为,这是朝廷制定,李世民审阅的,他一个亲王恪不能违背制度而私自组建朝廷部门。
    他的设想是蹴鞠寺分三个部门,分别为赛事署和事物署还有巡查署。赛事署主管对比赛规则及其修改条文的官方解释;决定比赛规则的实施;推荐比赛合格的裁判名单;尽可能确立统一使用的裁判法和规则实施方法,统管国内所有大小比赛的设定和比赛。事务署册管理大唐所有蹴鞠队的人员审核,教育、培养裁判人员。对队伍的级别判定等,通报比赛情况等。巡查署则全程监督比赛,督促比赛的公正和公平。
    至于具体的细节,他倒是没有想太多,他自己也不是很懂。“就让马周做吧。”李恪现在可是一想到事情,就想到马周。
    看着册子上写好的构想,李恪很满意,如果这个构想得到李世民的同意,那么蹴鞠会在整个大唐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么一想,李恪似乎已经看到了不久的将来,大唐在疆域扩张到欧洲的时候,所有的国家都来大唐进行蹴鞠比赛的盛况。
    第二天,李恪吩咐杨恩派遣下人将秦怀玉、程怀亮、柴哲威、李宗还有尉迟俊请到王府,对他们解说了蹴鞠寺和修建蹴鞠场的事情。柴哲威第一个响应道:“三哥这个主意很好,既能规束比赛,又能赚到钱财,我出五万贯入股。”柴哲威一口气说出五万贯,很有一掷千金的魄力。
    柴绍本就是世家子弟,当年李渊起兵,他就资助军需粮草,可谓家底殷实。随后,大唐立国,李渊念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对他极为恩宠,所赐甚多。再加上他东征西讨立下战功所获的封赏,家财不可估量。而柴哲威是柴绍的唯一的一个儿子,李秀宁又死得早。柴绍对他疼爱有加,所以,他出五万贯,众人都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反倒觉得不算多。
    柴哲威一带头,其他兄弟也不落后,纷纷表示出资入股。秦怀玉、程怀亮和尉迟俊三人没有柴哲威那般富有,所以每人只能出五千贯。而李宗身为皇室宗亲,家底不错,出了一万贯。如此算下了五人一共出了七万五千贯。
    李恪粗略一算,还差不少,他虽然本身没钱,还要给刚组建的黑衣卫发钱响,但一想到以后的丰厚回报,心中一狠,也出了两万五千贯,正好凑齐十万贯。按照大唐当时的消费水平和现在的消费水平想比较,一文钱相当于五块,十万贯就是五个亿,修建四个蹴鞠场绰绰有余。
    出钱数目定下之后,秦怀玉有点担心的问李恪:“三弟,不知道这个蹴鞠寺是否要得到皇上的批准才行,我等贸然成立,是否有违朝廷制度?”秦怀玉如此一问,大家都看向李恪。
    李恪知道他们会有疑问,就告诉他们道:“蹴鞠寺我原本是想让朝廷成立,但是,我也明白父皇不会因为蹴鞠就擅自设立一个部门,这样的话,最后很有可能会让汉王府执行,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不用担心,我一定先会禀明父皇,再做决定。”
    李恪说完,大家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他是猜准李世民不会为此单独设立一个部门,所以,才会如此费心的组建,只是为了让自己来管理。由此大家对于出钱建蹴鞠场,从蹴鞠场中获取利益做法在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了。
    程怀亮又问道:“不知道三弟所说的蹴鞠场门票最终可获利几何?”
    李恪也想过这个问题,以现在的蹴鞠规模来看,获利甚微,毕竟大家没有养成看蹴鞠比赛的习惯,更没有自己喜欢的蹴鞠队,很难长时间的观看比赛,只能兴致所至才会看一两场。然而,时间一长,肯定获利不小。李恪已算过这个帐,按照大唐的消费水平,门票可以定成50文,100文,200文,500文四种。每个蹴鞠场安排一万个座位,其中一千个为500文,两千为200文的,三千为100文,四千为50文。
    一个蹴鞠场比赛一场就可以获利1400贯,四个蹴鞠唱就是5600贯,一年至少能有四十场比赛,就是56000贯,再加上场地租用等的费用,两年收回成本不在话下。但这是只限于大唐的比赛。如果到了最后,大唐军队打到西域诸国,到时来个国际比赛,估计能够翻几倍的利润。李恪没有隐瞒,把自己估算的结果说给五人听,五人听李恪所说,觉得可行。
    最后,李恪对五人说道:“众位兄弟,为了能够把新蹴鞠推广到长安的大街小巷,我决定在长安举行几次新蹴鞠预热赛,队伍就由我们六个人各自在府中组建,你们看怎么样?”
    六人本就喜欢新蹴鞠,已经在府中和卫士演练,李恪今日一说,他们倒是不加思索就答应了。李恪心中自是高兴,又道:“其实,我还要在年底举办一次长安蹴鞠比赛,队伍要求来自每个坊中最强的,你们现在组建蹴鞠队,可是占了便宜。”
    听李恪如此一说,五人又是一惊,柴哲威问道:“不知三哥举办这个比赛,可有什么奖励,不然除了我们几人,很少能吸引大家参加。”
    李恪笑道:“肯定有,只是暂时还没有确定,不便明说,等制定好了你们就会知道的。”
    李恪如此说,大家有心想知道,但也不好再问,看看时间不早,众人都想着赶紧回府组建自己的蹴鞠队,便跟李恪告辞。李恪低声叫住柴哲威道:“哲威,我还有事和你商量。”柴哲威迈出大厅的脚又迈了回来,等其他人走后,柴哲威跟着李恪来到了书房。一进书房,李恪就问柴哲威:“哲威,我让你办的酿酒的事情怎么样了?”
    柴哲威道:“三哥放心,具体的酒坊都已经弄好,现在我已经准备按照酒方开始酿造,肯定会在年底酿出好酒。”
    李恪担心的问道:“不知你找的是哪家酒坊,利益可曾言明,分的清楚?”
    柴哲威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