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生命的学问 作者:牟宗三 >

第14部分

生命的学问 作者:牟宗三-第14部分

小说: 生命的学问 作者:牟宗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32蝗菀鬃晕彝唬褪瞧匠K^人格分裂。這個人格分裂 不一定是一個神經病,我們一般都不是神經病,但你是不是都能認得你自己,我看很困難。我剛才提到魯迅,這個例子是很顯明的。天下這種人多得很,那就是說有 一些人他一輩子不認得他自己,就是洠в姓J同。 

  所謂認同這個問睿驼瘴覀人講,我從二十幾歲稍微有一點知識,想追求這一 個,追求那一個,循著我那個原始的生命四面八方去追逐,我也涉獵了很多。當年我對經濟學也有興趣,所以關於經濟學方面的書,至少理論經濟方面 (theoretical economics)我也知道一點,所以有好多念經濟學的人也說我:你這個人對經濟學也不外行呀!其實究竟是大外行,經濟學究竟洠в羞M到我的生命來,我也 洠в形者M來,那就是說我這個生命的核心不能夠在這個地方發現,所以我不能成為一個經濟學研究者。當年我也對文學發生興趣,詩詞雖然不能夠作,但是我也想 讀一讀,作個文學批評也可以了,鑑賞總是可以的。但是我究竟也不是一個文學的臁辏疫@個心臁男螒B也不能夠走上文學這條路,所以到現在在這一方面,完全 從我的生命裏面撤退了,所以椋Э诓徽劊^不敢贊一辭。譬如說作詩吧,我連平仄都簦Р磺宄乙矡o興趣去查詩韻。有時有一個臁衼砹耍挥幸痪洌乱痪浔銢' 有了,永遠洠в辛恕_@就表示我不是一個文學家的臁辍⒃娙说撵‘魂。當年我也想做一個logician,想做一個邏輯學家,但是這一門學問也不能夠使得我把 全副的生命都放在這個地方,停留在這個地方,那麼你不能這樣,也表示說你生命的最核心的地方究竟不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學問也不能夠在你的一生中全佔滿了 你的生命,你也終於不能成為一個邏輯學家。所以我們這個生命常常這裏跑一下子,那裏跑一下子,跑了很多,不一定是你真正的學問的所在,不一定是你真正生命 的所在。這個地方大家要常常認識自己,不是自己生命所在的地方,就洠в姓鎸W問出現。當年我也喜歡念數學,有一次我作了一篇論文,寫了好多關於漲量 (tensor)的式子,把我們的老師唬住了。我們的老師說:你講了一大堆“漲量”,你懂得嗎?我心裏不服,心想:你怎麼說我不懂,我當然懂啦,我就是今 天不懂,我明天也可以懂。青年時代是有這個英雄氣,我今天不懂,我明天可以懂。這個雖然是一個未來的可能,我可以把它當成是一個現在。但是現在我洠в羞@個 本事,我洠в羞@個英雄氣了。所以經過這幾十年來的艱苦的磨煉,我覺得一個人招膹淖约旱纳诵倪@個地方做學問吸收學問很不容易,而且發現這個核心很困 難。假定不發現這個核心,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人在學問方面不是一個真人;假定你這個學問不落在你這個核心的地方,我們也可以說你這個人洠в姓鎸W問。 

   我們人類的文化的恆久累積,就是靠著每一個人把他生命最核心的地方表現出來,吸收一點枺鳎谶@個地方所吸收的枺鞑趴梢运闶俏幕械囊稽c成績,可以放 在文化大海裏佔一席地。當年牛頓說我這點成就小得很,就好像在大海邊撿一顆小貝殼一樣。他說這個話的意思不只是謙虛。這表示說牛頓的生命核心表露出來了, 吸收了一種學問,在物理學方面有一點成就,他這點成就,不是偶然撿來的,不是由於他偶然的臁庖婚W,就可以撿到,這是通過他的真實生命一生放在這個地方, 所作出來的一點成績。這一點成績在物理學這個大海裏面有地位,這就是我們所稱為古典的物理學。那麼從這個地方看,我們每一個人大家反省一下,不要說諸位同 學在二十幾歲的階段,將來如何未可知也,就是你到了三十歲,到了四十歲,乃至於五十歲,你究竟發現了你自己洠в校铱匆埠苡袉栴}。所以我們經過這幾十年來 艱苦的磨煉,我以前覺得我知道了很多,我可以涉獵好多,好像一切學問都一起跑進來了。但到現在已一件件都被摔掉了,那一些就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根本洠в姓础〉轿业纳砩蟻恚吹轿业纳蟻怼N椰F在所知的只有一點點,很少很少。就是這一點點,我到底有多少成就,有多少把握,我也不敢有一個確定的斷定。這就是所 謂“為學實難”,做學問的艱難。當年朱夫子也說他一生只看得《大學》一篇文字透。試想《大學》一共有多少字呢?而朱子竟這樣說,這不是量的問睿@是他的 生命所在問睿!

  我所說的還是就現在教育分門別類的研究方面的學問說。假定你把這個學問吸收到你的生命上來,轉成德性,那 麼更困難。所以我想大家假如都能在這一個地方,在為人上想做一個真人,為學上要把自己生命的核心地方展露出來,來成學問,常常這樣檢定反省一下,那麼你就 知道無論是為人,或者是為學,皆是相當艱難,相當不容易的。所以我們老師的那一句話:“為人不易,為學實難。”實在是慨乎言之。這裏面有無限的感慨!我今 天大體就表示這點意思。因為時間不多,而且諸位在月會完後還要開大會,所以我就說到這個地方為止。 

五十七年三月《人生》雜誌 



我與熊十力先生

本文是五十年前所寫生活憶述中“客觀的悲情”章中之一段﹐記自初遇態先生起至抗戰期間吾個人之遭遇以及所親炙于熊先生者。熊先生于民國五十七年初夏逝于滬寓﹐吾訖未能撰文紀念。今將此文發表﹐抒寫一真生命之屹立﹐兼表紀念之意。至于熊先生一生學問之詳述﹐則請俟諸異日。此文前尚有兩章﹐一曰直覺的解悟﹐一曰架構的思辨﹐曾發表于“自由學人”。此文乃承前而來者﹐人見之或有突兀之感﹐故略贅數語以明緣起。民國五十八年十二月著者識。 


  我從美的欣趣、想像式的直覺解悟,轉入“為何”、“如何”的架構思辨。這架構的思辨是抽象的,是純理智的,是與現實無關的。這用存在主義的詞語說,是“非存在的”。這樣才能接上希臘傳統的“學”。但我在“非存在的”領域中,同時也常被打落在“存在的”領域中,正視著“存在的”現實。在時代的不斷的刺激中,我不斷的感受,不斷的默識。在不斷的默識中,我漸漸體會到時代的風氣、學術的風氣、知識分子的劣性、家國天下的多難、歷史文化的絕續。這一切引發了我的“客觀的悲情”。由這客觀的悲情引我進入“架構的思辨”以外的義理。由於對這義理的滲透,我始能明白這一切之所以如此與所以不如此之“精神上的根據”。 

  我之接樱竭@一線,其最初的機緣是在遇見熊先生。我之得遇熊先生,是我生命中一件大事。所以我這一章必須從這裡說起。 

  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民國廿一年,那時我廿四歲),有一冬天晚上,我到鄧高鏡先生家裡去,他說我給你一部書看。拿出來,乃是《新唯識論》。署款為“黃崗熊十力造”。這署款,在一般說來,是很奇特的,因為普通洠в羞@樣。我當時就很震動。拿回宿舍,我一晚上把它看完了。開頭幾章,語句是佛經體,又是接樱姆饘W問睿也欢a崦鏉u漸成為魏晉諸子的文章,看起來比較順過了。我感覺到一股清新俊逸之氣,文章義理俱美極了。當然這只是我匆匆讀過後的一霎之感,其內容的原委,非我當時所能知。第二天晚上,我即把這書送還,並問這人是誰。他說我們明天下午即約他在中央公園吃茶,你也可以去,我給你介紹。第二天下午,我準時而到。林宰平先生,湯用彤先生、李證剛先生俱在座。不一會看見一位鬍鬚飄飄,面帶病容,頭戴瓜皮帽,好像一位走方郎中,在寒氣瑟縮中,剛解完小手走進來,那便是熊先生。他那時身體不好,常有病。他們在那裡閒談,我在旁邊吃瓜子,也不甚注意他們談些什麼。忽然聽見他老先生把桌子一拍,很嚴肅地叫了起來:“當今之世,講晚周諸子,只有我熊某能講,其餘都是混扯。”在座諸位先生喝喝一笑,我當時耳目一振,心中想到,這先生的是不凡,直恁地不客氣,兇猛得很。我便注意起來,見他眼睛也瞪起來了,目光清而且銳,前額飽滿,口方大,權骨端正,笑聲震屋宇,直從丹田發。清氣、奇氣、秀氣、逸氣:爽朗坦白。不無聊,能挑破沉悶。直對著那紛紛攘攘,卑陋塵凡,作雍稹N覀冊趯W校中,個個自命不凡,實則憧憧往來,昏沈無覺,實無所知。一般名流教授隨風氣,趨時式,恭維青年,笑面相迎。以為學人標格直如此耳。今見熊先生,正不復爾,顯然凸現出一鮮明之顏色,反照出那些名流教授皆是卑陋庸俗,始知人間尚有更高者、更大者。我在這裡始見了一個真人,始嗅到了學問與生命的意味。反觀平日心思所存只是些浮薄雜亂矜誇邀譽之知解,全說不上是學問。真性情、真生命,都還洠в型赋鰜恚皇窃诨璩恋牧暁庵袧L。我當時好像直從熊先生的雍鹧e得到了一個當頭棒喝,使我的眼睛心思在浮泛的向外追逐中回光返照,照到了自己的“現實”之何所是,停滯在何層面。這是打落到“存在的”領域中之開始機緣。此後我常往晤熊先生。他有一次說道,你不要以為自己懂得了,實則差得遠。說到懂,談何容易。這話也對我是一棒喝。因為在北大的氣氛中,學生方面從來洠в心苈牭竭@種教訓的,教授方面也從洠в锌险f這種話的,也不能說,也不敢說。這也是一個很顯明的對照。我由此得知學問是有其深度的發展的,我有了一個未企及或不能企及須待努力向上企及的前途。我以前洠в羞@感覺,以為都可在我的意識涵蓋中,我只是未接樱眩唤佑|未有不可企及者,我只是在平面的廣度的涉獵追逐中。我現在有了一個超越而永待向上企及的前途。這是個深度發展的問睿瑫r時有個超越前景在那裡,時時也使我返照到自己的生命現實之限度與層面。故我雖不輕易許可人,然亦知艱難與甘苦。我不許可人,因為我知道一般人的心思停在何層面上。這是一下子可以對照出來的。一般人只是停在平面的廣度的涉獵追逐的層面上。他們也知道學問無限,也知道自己有所不能,有所不知,但他們的這個知道只是屬於故實的、材料的、經驗的、知識的。這種知道實在不能說“前途”的,所以他們都是無所謂的,他們的有所謂只是炫博鬥富。他們不承認有德性義理的學問,他們也不知道人格價值是有層級的。他們也知道,但他們所知的,只是某人有多少考據知識,學問有多博,這和某人有錢,某人有權有位,是一樣,都是外在的、量的、平面的。所以他們可以看不起拢耍梢栽嵲g程朱陸王。這種卑陋無知,庸俗浮薄,實在是一種墮落。這癥結,我知道得很清楚。因為他們始終未感覺到有深度發展的問睿麄冎皇菑V度的增加或減少。只有德性義理的學問才有深度的發展。他們不承認這種學問,所以他們洠в猩疃劝l展的感覺。他們的生命永遠是乾枯的、僵化的,外在化於材料中而吊在半空裡,他們永不會落在“存在的”現實上,所以他們也永不會正視現實,只藏在他那教授的乾殼中以自鳴清高。實則是全無器識,全不知學問為何物。 

  有一次,馮友蘭往訪熊先生於二道橋。那時馮氏《中國哲學史》已出版。熊先生和他談這談那,並隨時指點說:“這當然是你所不贊同的。”最後又提到“你說良知是個假定。這怎麼可以說是假定。良知是真真實實的,而且是個呈現,這須要直下自覺,直下肯定。”馮氏木然,不置可否。這表示:你只講你的,我還是自有一套。良知是真實,是呈現,這在當時,是從所未聞的。這霹靂一聲,直是振聾發瞶,把人的覺悟提升到宋明儒者的層次。然而馮氏,依舊聾依舊瞶。這表示那些僵化了的教授的心思只停在經驗層上、知識層上,只認經驗的為真實,只認理智所能推比的為真實。這一層真實形成一個界線,過此以往,便都是假定,便都是虛幻。人們只是在昏沉的習氣中滾,是無法契悟良知的。心思在昏沉的習氣中,以感覺經驗來膠著他的昏沉,以理智推比來固定他的習氣。自胡適以來一般名流學者,只停在這層次上。大家亦只處在這層次上,來衡量學問之高低。實則無所謂高低,只有多少。實則亦不只自胡氏以來,自明亡後,滿清三百年以來,皆然。滔滔者天下皆是,人們的心思不復知有“向上一機”。由熊先生的霹靂一聲,直復活了中國的學茫S伞傲贾疄榧俣ā保纯芍T氏的哲學史(其他不必說)全部不相應。他後來堅持他那“不相應”,造撰而為《新理學》,以及又後來之投共而無恥。良知由假定轉而為泯滅,於以見他那一切知識學問全成為黏牙嚼舌之工具,毫無臁昕裳浴!

  這些重要的關節,使我常常被拖到“存在的”現實上,亦使我常常正視這“存在的”現實,而體會另一種義理,這便是從外在化提升起來而向內轉以正視生命。這另一種義理就是關於生命的學問。不打落到“存在的”領域上,是不能接樱@種學問的。存在的領域,一是個人的,一是民族的。這都是生命的事。西方的學問以“自然”為首出,以“理智”把握自然;中國的學問以“生命”為首出,以“德性”潤澤生命。從自然到生命,既須內轉,又須向上。因為這樣才能由“存在的”現實而契悟關於生命的學問。我之正視生命不是文學家或生命哲學的謳歌贊嘆。因為這樣只是生命之如其為生命而平置之,這還是“自然的”。其所謳歌贊嘆的仍只是自然生命之自己。自然生命之衝動是無可贊嘆的。這生命當然有它一套的枺鳎氁暎荒芫瓦@樣“如其所如”而積極地肯定之。我之正視生命是由一種“悲情”而引起。國家何以如此?時代精神,學術風氣,何以如此?難道說這不是生命的表現?但何以表現成這個樣子?於以見生命本身是極洠О驯模瑹o保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