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74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74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姓蟆! √刂植慷邮撬尉丶獾叮盗酚兴兀昕坛烧蟆
    其他地宋军在柳河子的安排下,也很快就集合完成,列成一个个整齐的阵势。  从城头上望去,城下黑压压一片。  不知道有多少。
    蒙古军队惨败之际,不少老百姓也拿起斧头锄头之类的农具出来参战。  痛打落水狗。  蒙古军队逃走后,他们帮着打扫战场,宋军的行动马上影响到他们,无不是停足静观,见了宋军雄壮的阵势无不是打从心里高兴,指指点点地议论起来。
    两万多人列阵,动静也不小。  城里地百姓争相围观,不一会儿功夫,城头上城下就围了不少人。  消息不胫而走,还有不少百姓得到消息赶来,人是越聚越多。
    这场阅兵式还没有举行,就吸引了这么多百姓围观,李隽很是满意,和清风子对望一眼。  两人同时微一点头。  他们两人具有默契,这是在说各司其职,一定要把这场阅兵式的效果发挥到最大。
    李隽骑着白马,在段干木率领地一队侍卫簇拥下策马进城,来到城头上。  李隽跳下战马,往城墙上一站。  挥手道:“将士们辛苦了!”
    城下的将士们一齐道:“报效朝庭!”
    李隽带来的军队就有一万五六千人,加上清风子逼降的汉军不下万人,一共是两万多,接近三万人,一齐吼起来,这声音就大了去了,好象一声惊雷,直上云宵,震耳欲聋,远远地传了开去。  经久不息。
    围观的老百姓原本是出于好奇。  本着看西洋镜的心情来围观,没想到如此吼声如山崩海啸一般。  震得他们耳朵嗡嗡直响,吓了一大跳,无不骇然失色。
    “将士们辛苦了!”李隽再次在城头上挥臂呐喊。
    将士们一齐道:“驱除鞑虏!”
    百多年来,多少关中志士为了“驱除鞑虏”的志向而抛妻弃子,甘洒热血,终不可得。  现在,这声呐喊无异于一声惊雷,劈开了乌云,让老百姓见到了青天,无不是振奋。
    李隽大手一挥,许光汉带领特种部队走在头里,从吊桥上进城了,进城仪式正式开始了。  特种部队是精锐中地精锐,身经百战,训练有素,装备极其精良,可以说是宋军的“形象大使”,走在头里,给围观的老百姓带来震撼效果。
    一百年前,金军大举南下,宋军节节败退,象富平战役这样的关中败仗不少,有不少败仗已经深深印在老百姓的心中,朝廷无能已经是公认的评价,让关中百姓伤心。  万万没有想到,百年前那支不堪一击的军队重新回到关中时却是如此的雄壮威武,让人看着顺眼,瞧着也壮胆气,要老百姓没有震撼都不行。
    不知道是谁率先喊道:“大宋朝万岁!”老百姓跟着振臂高呼道:“大宋朝万岁!”
    这声音已不仅仅是单纯地喊声,是情感迸发的呐喊,内中饱含有老百姓的情感、血泪、屈辱,失去朝廷之后的诸般情感尽在其中,是那么的感人,不少老百姓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喊着“大宋朝万岁!”
    说实在的,南宋朝庭无可称道处,但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哪怕是最糟糕地政府也比异族朝廷亲切,更让人怀念,因为这毕竟是同一个民族内部的事情,即使朝廷再不好,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容许屈服,不容许异族插手。
    不少人激动难已,只能低泣道:“朝廷回来了!朝廷回来了!”
    一百多年来,朝廷回来了一直是萦绕在百姓心头的梦想,想喊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都不可能。  没想到现在竟然成为真实的存在,老百姓心中那种激动已经不是笔墨所能表达,
    “朝廷回来了”五字,是多少仁人志士为之洒热血,抛头颅追求的梦想,千番奋斗,万般拼杀,都没有挣来。  雄壮的宋军已经踩着整齐的军步大步进城了,这是最好的保证,任谁见了都会激动,都会泪下沾襟。
    激动地百姓马上忙碌起来,或敲锣打鼓,或放鞭炮,自动排列成行,观看宋军地入城仪式。  这场仪式,非常的匆促,根本就没有准备,李隽只是听从清风子地建议来个简短的阅兵式,给老百姓一个信心,没想到老百姓一参与其中就不得了,到处都在喊“皇上,我们要看看我们自己的军队!”
    这是个小小的要求,但是其中的份量有多重,只要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隽不能推拒,只好辛苦将士们了,李隽下令要他们走遍长安的大街小巷,要长安的老百姓亲眼看一看王师。
    这是一支得胜之师!他们刚刚从战场上下来,征衣染血,在老百姓的眼中,鲜血是他们英雄事迹的最好证明!无不是兴奋,大声呐喊“皇上万岁!”
    一片万岁声回荡在长安这座功史名城!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三章 关中父老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三章 关中父老
    “参见皇上。  ”一群长安父老跪下向李隽施礼。
    李隽这人本来就没有受人跪头大礼的心思,更不用说这群长者年纪不小,小的也有六十来岁,大的不下八十高龄,李隽哪敢受他们的大礼,忙扶着一个白须飘飘的长者,道:“老人家,免了,免了。  快起来,快起来。  ”
    这个白须飘飘的长者并没有站起来,而是非常动情地道:“皇上,这礼你一定要受。  ”
    “老人家,有话起来说,起来说。  ”李隽依然不允,忙扶他起来。
    这个长者一副决心叩头到底的坚决样子,道:“皇上,这礼不仅仅是草民一个人的意思,是长安,是关中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意思,要是皇上不受,草民就是对不住关中千千万万的百姓。  ”激动得额头上都快冒青筋了,忙着解释道:“皇上,草民来的时候,乡亲们托草民向皇上叩一个响头,一定要响。  ”
    “一定要响的响头,额头不是要受罪吗?你年纪一大把,受得了吗?这些老百姓也真是,居然想法子折腾你。  ”李隽在心里大肆诽议,耳里听到的是这群长者的声音,他们说的是“是呀,皇上。  草民的乡里乡亲都是这么说的,乡邻们说他们没有好东西献给皇上,就给皇上叩一个响头。  ”
    不用说,朝廷重回关中,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百年前那支动辄杀人越祸。  抢劫**的屡败之军比起来,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要老百姓不感激都不行。  他们自己无法来向李隽叩头,只好趁李隽召见这些长者地机会托长者们帮他们完成。
    这就是老百姓,非常质朴的老百姓,知恩图报!
    这种情意。  任谁都无法推拒。  李隽无含着热泪点头道:“好吧。  老人家,你们轻点。  要轻点,不要让额头受罪。  ”
    叩头本来是一件苦差事,李隽一应允,对于长者们来说好象是遇到了天大的喜事,开心得很,一个个脸上洋举溢着喜悦,应道:“哎。  ”恭恭敬敬地向李隽叩头。  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  哪里是轻了,重得不能再重。
    “轻点,轻点。  ”李隽曾经是个老人,知道老人的痛苦,忙不迭地叮嘱他们少用点力,没想到他不叮嘱还好,一叮嘱长者们叩头就更来劲了,一个劲地叩头。  额头撞在地面上发出咚咚的响声,好象在打雷。
    李隽忙扶着一个长者,道:“老人家,快起来,快起来。  你看你,额头都青了。  已经出血了。  ”这个老者太用力了,额头青了不说,已经渗出鲜血了,让李隽心疼不已,道:“快,拿点药来。  ”段干木忙递上刀创药,李隽亲手给长者涂在额头上。
    李隽如此亲近,如此疼惜他们,已经够让人感动了,再亲手给涂伤药。  比什么言语都更有感染力。  已经站起来的长者们又激动得跪下了,给李隽叩起了头。  泣道:“皇上!”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虽只两字,所有地情感都在这两字中。
    历来镇定自若的李隽这下慌了手脚,忙了这个,那个跪下了,忙了半天都没有站起来。  面对蒙古百万大军,李隽是谈笑生风,没想到给一群长者弄得手忙脚乱,实在是难得。
    还是清风子了解李隽地心思,道:“乡亲们,你们都起来吧。  ”带着弟子过来帮李隽相扶。  段干木也醒过来了,指挥一众侍卫上来帮忙,一众人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扶到椅子上坐下。
    心愿完成,长者们心中的激动已非笔墨所能形容,一个个喜溢眉梢,个个象是在过年,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总算解脱了。  ”李隽暗中松口气,催段干木道:“给乡亲们上茶,弄些点心来。  ”
    段干木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给长者们送上茶水,送来点心。
    李隽招呼清风子坐下,道:“老人家,今天把你们请到这里来,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我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朝廷已经一百多年没有管理关中了,对关中的事情已经不太了解,还请各位老人家说真话,要说掏心窝子的话。
    “这一百多年里,朝廷曾经数度努力,务在光复河山,因诸多原因,都没有成功。  在这一百多年里,没有了朝廷地庇护,你们就象没有娘疼的野孩子,给人打、给人骂、给人欺负,你们受的罪很多,错不在你们,错在朝廷,都是朝廷没有及时打回来,你们才吃了这么多的苦头。  朕代表朝廷,向你们,向关中的父老乡亲谢罪了!”站起身,向他们深深一鞠躬。
    诚如李隽所言,自从宋室南迁之后,南宋朝廷并非没有光复的打算,曾经数度努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有成功。  最突出的例子有三个,一个是宋高宗本人地光复打算,他曾经一度想收复中原,也采取过有力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打算专任岳飞。  由于错综复杂的政治原因,这一计划不仅没有成行,岳飞反而死在他的屠刀下。
    第二次要算韩仛胄主导的北伐战争,由于准备不足,南宋内部问题多如牛毛,宋军积弊甚深,实无战斗力,无力光复,在条件不具备地情况下仓促北伐,却落得过惨败而归,杀军覆师,空耗国力。  这次北伐的直接后果就是因为大量资源的耗费,南宋更加虚弱。
    最后一次行动要算南宋与蒙结盟一起进攻金国。  从当时的形势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战略行动,正如后来证明的那样,唇亡齿寒,金国是灭了,南宋也跟着灭了。
    要是南宋的实力强劲。  联合蒙古收复故土这一战略并非就是错误,完全可以收复故土后休养生息,等实力恢复后再把蒙古人击退,光复幽燕之地。  我估计,当进地南宋决策者就是如此想,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才有“狼去虎来”之事。  金国亡了,蒙古人又来了。
    这些事情本来和李隽没什么关系。  八竿子也打不着,只不过他现在地身份是南宋地皇帝,不得不为无能的南宋历代皇帝背黑锅,承担责任。  这黑锅背得真地是没法说,太冤枉了。
    历史上皇帝谢罪地事情并非没有,汉武大帝的《弃轮台诏》实际上就是一道罪己诏,但那也是在汉武大帝认识到他自身地过失时才下的诏旨。  是谢“天下”,也就是说有点空泛,没有具体的人。
    而李隽不同,是和长者们面对面,当面谢罪,这份胆气就不用多说了,实在是少之又少,中国历史上就没有皇帝如此做过。  李隽开了一代先河。
    清风子摸着胡子,不住地点头,赞叹无已,道:“皇上勇气千古少有,清风赞佩!”
    长者们万万想不到李隽会向他们谢罪,啊的惊呼一声。  一个个马上就变傻了。  过了好一阵,一个长者率先清醒过来,道:“皇上,万万不可,万万不可。  ”叫了好几个万万不可才明白过来,应该给李隽跪下,卟嗵一下跪了下来。
    有了他的表率作用,其他的长者手忙脚乱地跟着跪下,一下子,屋里又跪满了人。
    “快起来。  快起来。  ”李隽又忙着去扶长者们。
    长者们跪在地上不起来。  一个长者道:“皇上圣明之君,务在光复。  何来之罪?草民们实在是受不起。  ”
    “道长。  ”从不要人帮忙的李隽不得不向清风子求助,忙着扶人。  清风子知道要是一说一跪,今天地事情就没得做了,帮着搀扶。  好一通忙活,才把长者们重新弄回椅子上。
    李隽坐下来,道:“老人家,你们来自民间,多知民间疾苦,你们,还有你们的乡亲们有什么心愿,有什么想法,你们都可以说。  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说真心话。  不是掏心窝子的话就不要说了。  ”
    召见这些长者,是李隽重拾民心举措的一部分,这些长者生活经验丰富,了解民间的疾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了解民意,才能制订出具体的政策,更好地恢复关中的生产力,把关中打造成光复中原所需要地战略基地。
    “皇上,那草民就说了。  ”一个长者试探着问李隽。  至尊面前说话都得小心,要是稍有不恭就是大罪,他们了解民间的疾苦,好多是不能呈于至尊面前,不得不小心些。
    李隽点头,道:“说。  一定要真话。  你们要知无不言,言则无罪。  ”
    长者喝口茶,润润喉咙,人年纪大了也麻烦,道:“皇上,乡亲们最关心的事就是朝廷回来了固然是好事,但是朝廷会不会走?朝廷能留下来吗?”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他们关心,也是关中老百姓,也是沦陷区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蒙古人的残暴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要是朝廷来了又走了,蒙古人卷土重来,他们的报复就会非常残酷,要老百姓不关心这个问题都不行。
    自从宋金战争以来,南宋在关中地败仗极多,但是并非没有光复之事。  最终的结果却是因为朝庭决策失误,不仅导致光复的地方丢失了,还把原先掌握在朝庭手中的地方也丢失了,这些长者哪有不知道这些事情的道理,要是朝廷现在也如以往一样来了就走,后果会非常严重。  别的不说,就他们这些人,还有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乡邻都会因为他们今天的行为而遭遇惨祸。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地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