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75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75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更改地口吻道:“朕可以向你们保证,朝廷不会走了!朝廷打回来就是要解救你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你们有饭吃,有衣穿,家家幸福,和和美美。  ”
    清风子适时开言道:“各位乡亲,你们还不知道。  现在地朝廷与以前不同了。  现在地朝廷务在光复,朝廷已经光复了淮东淮西四川贵州云南,现在关中也光复了。  朝廷地实力已经大非昔比,比以前强了十倍都不止。
    “你们也知道,就是关中这一战,朝廷赶到关中的军队不到两万,而鞑子在关中的军队却有十万之众。  其结果呢?你们都知道了。  就是鞑子全军覆灭,长安光复了。  关中也光复了。
    “我可以告诉你们,今天你们亲眼看见的王师,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  他们已经开始了追歼关中鞑子残军的行动,不几日间,潼关就会收复,函谷关也会给收复。  没有了潼关,没有了函谷关。  鞑子要想重新进入关中地区,无异于做梦。  ”
    长安光复了,史天泽惨败,郭侃带入关中地军队,以及调集的关中军队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还有不少散兵游勇在活动,还有潼关,函谷关这两个重要地战略要塞没有拿下来。  李隽哪会放过这种有利时机,阅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给柳河子,要他率领军前去把潼关函谷关拿下来。  要是这两个战略地塞拿回来了,从关中进军中原的战略通道彻底打通,南宋无异于把利剑对准了中原腹地。
    当然。  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让他死,无论如何不能让他活着离开关中。  郭侃又一次败在李隽手下,但是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一点也没有松懈,此人博学多才,一日不死,李隽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对李隽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隽对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关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关和函谷关对于他们有多么地重要,要是这两座战略要塞给拿回来了的话。  也就是说关中的东大门已经彻底锁上了。  蒙古人要想再次进兵关中,除非变成鸟。  从空中飞进来。
    正如清风子所言,宋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军队,还是翻越秦岭的疲惫之师,没有后勤补给,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创造了一个奇迹,把在关中的十几万蒙古军队给横扫了。  这事已经传遍了关中,关中老百姓谁个不知,哪个不晓,他们对王师的信心倍增。  想想以往,宋军占有兵力优势,补给充足,却是一败再败,现在地情况与之相反,这是最好的证据。
    正在长者们高兴的当头,清风子接着道:“我还可以告诉你们,朝廷的三十万王师正在翻越秦岭,不日就会赶到关中。  ”正在翻越秦岭的宋军没有三十万,只有十来万。  清风子这是故做大言,以此来坚定他们的信心。
    “真没想到,他这样地世外高人居然有汉高祖的骗人本事。  ”李隽在心里如是评价清风子。  汉高祖刘邦骗死人不会打草稿,有人说他流氓,有人却说他雄材伟略,究竟是哪种,就要看你喜不喜欢他了。
    仅仅两万人不到的宋军就横扫了关中,要是三十万大军赶到,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只要神经不是有问题都想得到,长者们高兴万分,异口同声地道:“太好了。  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喽。  ”话不多,但话里的高兴之情已经不是笔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个长者迟疑地问道:“皇上,朝廷还收那样的税吗?”
    朝廷不走了,他们当然就关心税收问题了,这可是和他切身相关的利益。  这不能怪他们势利,实在是南宋朝廷无能,冗官冗员冗兵极多,监管无力,皇帝是想轻徭薄赋,事实上却是苛捐杂税极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再者,战乱年代,各种制度打乱了,那些无人约束的官员不乏贪婪之辈,是他们发横财的好机会,这税赋就不得了,“猛于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见之下,长者们就提出这个问题,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他们给重税压得喘不过气来了,李隽在心里感叹无已,道:“税收朝廷有法度,务在养民。  朕可以向你们承诺,决不加税!决不加赋!现在,江南的老百姓地税赋只有原来地十分之一,关中新复之地,老百姓吃尽了苦头,极需休养,这赋税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
    这可是大好事,长者们大是高兴,跪下叩头道:“谢皇上!”
    一个长者颤颤微微地从怀里取出一张发黄的绢帛,双手高举,泣道:“皇上,草民别无心愿,只望祖父地心愿完成。  ”
    段干木拿过,递给李隽。  李隽展开,只见上面用血写着一副对联,年代久远,字迹有些模糊,显是写成的时间不短,上联是“隔山隔水难隔情”,下联是“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对联是所有沦陷区百姓的心声,一百多年来,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隽感动得虎目中流下热泪,仰天长吟“隔山隔水难隔情,同祖同宗同心声”。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说虽然大量的国土沦陷了,朝廷南迁临安,千山万水仍然隔不断血肉相连的亲情,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祖先黄帝的子孙!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四章 屠城惨剧
    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四章 屠城惨剧
    “关”之一字在中国历史书上很多,很多中国史书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到“关”字,那么请问朋友们秦汉之际“关”是指哪一关?
    我估计有朋友会说是山海关。  山海关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再加上“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大汉奸吴三桂曾经镇守这里,这一雄关天下知名,如此想也可以理解。
    但是,这不正确。  在秦汉之际,山海关还不出名,当时的关是指函谷关。  关外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广大地区。  关中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八百里秦川之地,也就是现在西安咸阳一带渭河平原地区。
    函谷关以西在当时是中国的中心地区,是华夏的形胜所在,极其重要。  曾经有人以为自己不是关中人为耻,上书给汉武帝,要求把函谷关西迁,那样做的话他就是关中人了,这个人就是杨仆。  也正是如此,函谷关才有秦函谷关,汉函谷关之别,后来还有魏函谷关。  本书所指的是秦函谷关。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北空”,“**高耸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战场”,这诗描写的是函谷关的绝险。  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长安去洛阳最重要的战略通道。
    一说起函谷关,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只要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座雄关的名字,因为发生在这里的历史事件实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好多影响到中国地历史进程。  可以这样说。  中国今天的历史和这座雄关息息相关,要是没有这座雄关,中国也许不会有今天的历史。
    函谷关长十五里,谷深五十到七十米不等,谷底宽十来米,窄处只有两三米,素有“车不并轨。  马不并鞍”之说,由此可见其险要。
    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  崎岖狭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关道两侧,绝壁陡起,峰岩林立。  地势险恶,地貌森然。  秦国选址如此险要的之处筑成函谷关,扼守东部咽喉,实是极具战略眼关之事。  事实也证明了,秦人之举对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秦国拥有函谷关,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  如鱼得水,才越战越强,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在走向统一的道路上并非一凡风帆,“连横之策”也并非万灵之药,山东六国也有“合纵”的时候,山东六国曾经联合起来出兵数十万伐秦。  其结果是折戟函谷关下。
    函谷关对中国地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军事上,因秦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大一统地国家,还体现在思想上,道家最为重要的著作《道德经》就写于此处。  《道德经》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有多大,朋友们都知道,就不多说了。
    当时镇守函谷关的守将叫尹喜,他精通易理,善观天气。  一天,他登台望见一团紫气从东方升起,知道有圣人来。  沐浴更衣静候圣人。  没多久。  老子骑牛而来,他向老子请教。  老子挥毫写下《道德经》,从此,中国历史上就多了一个道家学派,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紫气东来”故事的由来。  (按:至于老子究竟去了何方,到现在都是一个谜,没有人知道。  不过,据道家说老子“骑牛西域化胡”去了,才有佛教。  这当然是佛道之争各是其说,当不得真的。  )
    在此处发生的历史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与孟尝君有关地鸡鸣狗盗故事,也发生在这里。
    雪花飞舞,鹅毛般的大雪飞舞空中,千点万点,雪国奇景,说不出的好看。  函谷关一片雪白,银装素裹,雄关格外迷人。
    不解风情的西风吹过,吹得雪花片片飞舞,尽情地蹂躏着这幅雪国奇景。
    “**,真够冷的。  ”一个蒙古军卒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嘀咕道:“真他**的倒霉,这么冷地天还在这里受罪。  ”
    他的一张给冻得红红的,好象熟透了的苹果,鼻濞不住往下流,由于气温太低,鼻濞一流出来就给冻住了,一块块晶莹的冰块粘在嘴唇上方。
    这么冷的天,任谁都受不了,他嘀咕一下,发发牢骚也很正常。  可惜地是,他的嘀咕还没完,就发出杀猪似的一声惨叫,一根马鞭飞来,狠狠抽在他脸上,这一鞭太有力,他脸上马上就出现一道深深的血痕,鲜血渗了出来。
    马鞭抽在脸上本来就疼不可挡,再加上冬天气温低,碰一下都疼,再给狠狠抽上一鞭,还有不叫疼的道理。
    这个士卒心头火起,右手不自然地按上了刀柄,他下一个动作还没有做,身子飞起来,是给一个身材高大的千夫长一脚踢飞,摔得老远,跌了一个狗吃屎。  他也真够倒霉的,嘴巴正好磕在一块石头上,磕断了两颗门牙,嘴一张惨叫一声,鲜血和着牙齿喷得老远。
    一个千夫长大步走到他身后,狠狠一脚踢在他的屁股上,骂道:“你***汉狗,嘀咕什么嘀咕?这点苦都吃不了,还配做草原上的雄鹰?”
    这个军卒是汉人,又不象蒙古人生长在北方苦寒之地,不怕寒冷,嘀咕几句也很正常,没想到竟是遭到千夫长地毒打,实在是够冤枉。
    “呸!老子又不是鞑子!他**地狗屁雄鹰!臭美!一只小乌鸦!”汉军士卒在心里骂个不住,嘴上讨饶道:“大人,小的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
    当时,蒙古人横行,不把汉人放在眼里,动辄打骂,实属正常,汉军士卒在军中没什么地位,夸张点说是给蒙古军官泄愤地工具,是给他们挡灾的替死鬼。  这个汉军士卒嘀咕。  给千夫长发现了,还有不吃亏地道理。
    “你摸刀,是不是想造反了?”千夫长还是不解气,右脚重重一下跺在这个士卒的右手上骂道:“你***汉狗,该死!你的祖宗没用,见了草原上的雄鹰就知道逃,你***也是胆小鬼。  ”
    他这是喝骂之词。  虽然有点损,倒也道出了一个道理。  南宋无能,不少宋军是见了敌人的影子就想着逃跑。  要是他们知道他们地后辈都会因为他当年可耻地逃走而遭罪,而受人讥笑,会作何想呢?
    他那一跺太有力了,骨骼碎裂声中,汉军士卒右手已经骨折了,一根断骨刺破皮肉露了出来。  白骨森森的,格外恐怖。  这个汉军士卒疼得连呼喊地力气都没有了,张着嘴巴直喘气。  千夫长一点同情心也没有,张着大嘴骂个不住,口沫横飞,好象这是无上乐事似的。
    欺负汉军,是蒙古军卒无聊时取乐的快事,有了这事无不是大为高兴。  跟着起哄,道:“杀了汉狗!杀了汉狗!”有的指指点点,有的给这个汉军吐唾沫,有的甚至抬脚在他身上乱踢,这一来这个汉军士卒吃的苦头可就大了。
    同病相怜,不少汉军见了此情此景。  忍不住义愤填膺,三五成群地聚上来,右手按在刀柄上。  很明显,只要有人大吼一声杀光鞑子,他们肯定会拔刀就上。  好歹他们也是汉人,同气连枝,同胞受此侮辱,他们哪有不气愤地道理。  汉军士卒越聚越多,开始是义愤于色,后来是鼓噪起来。  道:“放开他。  放开他。  ”
    千夫长作威作福惯了,哪会给汉军的声势吓倒。  马鞭挥动,指着一众汉军喝道:“你们他**的汉狗,想造反了?来啊,给老子拿下了。  ”
    蒙古军卒哄然叫好,抽出弯刀围了上去,把汉军士卒围在中间,只要千夫长一声令下,就要动手拿人。
    汉军士卒只是想着为同胞叫屈,没想到千夫长竟然到了动用军队对付他们的程度,他们久在蒙古军中,知道一旦给蒙古人对上了就没有好下场,现在他们已成骑虎之势,难以下台,心一横拔出弯刀,握在手里,准备以武力对抗了。
    “把汉狗的狗头砍下来,扔到乱葬岗去喂野狗。  ”千夫长大声下令。  蒙古军卒挥着手里的弯刀向汉军士卒砍去,汉军士卒现在只有奋起一搏这条路了,挥动弯刀迎战。  他们是绝地求生,这一杀起来个个好象拼命三郎,奋不顾身,蒙古军卒虽然多,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取胜。
    千夫长万万没想到汉军居然有此勇气,一改以往在蒙古人面前低声下气,屈辱求全的姿态,真刀真枪地和蒙古人干上了,先是一愣,继而明白自己玩过火了,激起兵变了,问题给自己弄大了,有点傻眼,叫道:“停停停,都给老子停下。  ”
    蒙古军卒闻令马上停下,汉军士卒知道现在他们已经成了蒙古人的眼中钉,要是蒙古人占了上风他们绝对不会有好下场,哪里会听从千夫长地命令住手,趁机对蒙古军卒猛砍,一会儿功夫就砍翻了不少。
    激起兵变可是大事,千夫长略一思索,马上有了主意,大声吼道:“给老子杀,这些汉狗是奸细,杀光他们。  ”一下拔出弯刀,一刀就把脚下的汉军士卒脑袋砍了下来。  他的主意也不错,是想给汉军栽脏,那样的话,他自己就可以逃脱责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