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极品少帅 >

第100部分

极品少帅-第100部分

小说: 极品少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止,但凡读书之人,何人能不希冀?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说的乃是科举高中。然而即便高中状元,仕途也还远得很。举人考中“状元”后,皇帝封他什么官呢?按小说、戏剧所讲,不外乎礼部尚书、八府巡按之类,即在皇帝左右办事,掌握文书章奏,或受监察御史委派,到各省巡视,考察吏治;有的还被召为“驸马”;要不就是到省主持巡回考士的学政,看来官职都颇为不小。然而实际上,“新科状元”的官职是有规定的,而且职位也比小说、戏剧中所说的低得多。
    以大魏朝为例,会试中举的贡生'地方儒学生员(秀才)升入京师国子监就读的称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在太和殿举行进士考试,取得第一名次的考生,由皇帝钦定即“状元”,二、三名为“榜眼”、“探花”。这头三名合称为“一甲进士”,可以得到皇帝赐的“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可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可赐“同进士出身”的头衔。但只有这“一甲进士”在金殿唱名后,立即按规定封授官职。“状元”的职名叫做“翰林院修撰”,是个从六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任职级别;而“榜眼”、“探花”二人,则封授为“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相当于后世的县长之职,是个地地道道的“芝麻官”。“编修”一职,是个修国史、实录、会要的官称。
    一甲少见,进士稍多。而进士出身的官员,要从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这个挂名职务开始,一路混到朝廷中枢六部之位,就算沈顾秦杜之家,只要不是家主或者少主,那也得二十多年。而作为寒门士子,要到六部脑,怕不得要三十年!至于更高一点,进入素有“四加三”之名的内阁成为阁老、阁臣,则不仅是需要三十来年苦熬资历,而且还要仕途通达,运气非凡。所以,文华殿乃皇宫中除了太和殿之外,最为神圣之所在。
    能在如此神圣之所参加会议的,通常就只有七位阁臣,就算召开“扩大会议”,一般也只有六部侍郎以上担任要职者可以参与,如此说来,此处乃是国朝精英汇聚之处,按说礼仪风范应是天下楷模,然而任凭不知此处详情的士子们如何心怀景仰,眼下的文华殿实在当不起“天下风范”一说。
    因为七大阁臣早已经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地争执了好一会儿,言语间的火药味也是越来越浓,眼看就要了展到不顾斯文的境地了!
    “本相仍然觉得,这江苏巡抚一职,龙佑完全可以胜任。”左相沈城用右手食指敲了敲桌面,侃侃而谈:“此人出身长沙名门,祖上四代均在朝为官,其祖父龙和更曾官至吏部尚书之位。而龙佑不仅有如此家学渊源,更是万昌元年进士二甲第六名,才学品貌均无挑剔。科举高中为七品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外放从六品襄阳县令;任三年,考评全甲,擢为正五品襄阳知府;任五年后,考评全甲,襄阳赋税上增三成,擢为从四品都转运盐使司同知;任三年后,擢为正四品行太仆寺少卿;任两年后,擢为从三品太仆寺卿;任三年后,擢为正三品左副都御史至今……此人由翰林编修外放地方,再由地方简拔至中央,无论是在地方行政,还是在中枢协调,其能力都可称得之选。从正三品左副都御史擢为从二品江苏巡抚也正合适,加上此人为官清廉,安贫乐道,素有贤名,本相以为正可为这江苏巡抚。”
    长沙龙家四代为官,一直依附沈家,眼下龙佑从资历上来说又正好符合江苏巡抚这个职位,是以沈老相爷此番极力保荐。
    自从江苏官场“大地震”以来,江苏巡抚徐岳、布政使袁平、按察使何记这江苏三巨头一齐案,全部被万昌天子夺职问罪。江苏吏治暗入墨洗,万昌遂派云岱奉旨清查,但是这江苏三巨头全被撤了,总得再有人去顶上不是?然而此事却牵连甚大,空出来的这些职位却不是皇帝想安排谁就安排谁的。内阁可以封驳圣旨,内阁若是没有吵出个结果,皇帝哪怕下达了圣旨,也是所谓的“乱命”,内阁阁臣以及六部完全可以堂而皇之地说:“此乱命也,臣不奉召。”所以这三个职务的安排先得在内阁商量出个结果。
    原江苏巡抚徐岳,乃是依附顾家的世家官员。而沈家原先在江苏的代表,却是布政使袁平。可是这位袁平大人见利忘义,一到江苏上任,就忘记了自己的职位乃是沈家给他争取到的,反而跟依附顾家的徐岳和依附杜家的何记两人联手欺上,各自隐瞒自己的主子,在江苏巧取豪夺。原本他们的事情做得很是隐秘,不论顾家、沈家还是杜家,都没有现这三人暗中联手的事,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居然生了海鲨帮帮主被灭门一案,于是才有这江苏三人帮的覆灭。
    徐岳原先是江苏巡抚,所以顾家理所当然地觉得,即便换一个江苏巡抚,也应该是换上他们顾家的人。然而沈家则也垂涎这江苏巡抚一职很久了,说起来上次支持的袁平最后败给顾家的徐岳而没能拿到江苏巡抚一职就已经让沈家很是恼火了,这次既然徐岳袁平都已经玩完,沈家自然不会放过这样好的一个机会,立即就支持麾下的龙佑出任江苏巡抚。
    至于杜家,虽然也是在朝廷实力强大的巨头,但跟沈顾两家相比则就显得单薄了许多,所以门下侍中杜凡杜国公一直没有在巡抚一位上多话,他知道杜家是不可能争到江苏巡抚这个职位的,他也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杜派官员出任按察使就是了,了不起能拿个布政使,那还完全要看人品呢。说以他没有开口。
    中书令秦霆眼下也还不打算说话,江苏虽好,却没他秦家什么事。秦家在江苏几乎没有实力,不过再往南一点看的话,秦家在浙江的实力倒是颇为强大。不过秦霆现在虽然还没打算表露出意向,但其实他心里早就打算帮沈家一把了。朋友的敌人就是敌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作为林曦一系的势力,他秦家跟云家算是盟友,而云家同时又和沈家也是朋友,正巧林曦、云家和沈家又都跟顾家是敌人,于是顾家显然是个敌人,而沈家显然是自己的朋友……当然,即便如此,也只有到了关键时刻,他才会站出来表态,因为这样才能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
    秦、杜二人不急,可右相顾恒就不能不急了。文官集团能够成为集团,靠的可就是巨大的声望和能够给门下依附的官员拿到官职。若是这两点做不到,那自然是人心涣散,各奔东西了。江苏巡抚这样一个文官二品大员的职位能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这些年顾家一直被沈家暗暗压制着,门下许多官员都有些为顾家和自己的前途担忧了,好不容易和太子联盟提高了那些人的信心,如果马上就出现一个江苏巡抚位置被沈家抢去的变故,这些人就算不至于因此改换门庭,也必然在心里把顾家看低几分,顾恒如何受得了?
    所以顾恒一听沈城的话,就道:“左相所言虽也在理,不过本相这里,却也有一人,足任江苏巡抚一职。”
    沈城微微皱眉:“不知右相所指何人?”
    顾恒道:“正三品通政使司通政使孟毅是也。”
    沈城一听,顿时目光一凝,通政使司通政使?
    所谓通政使司,乃是中央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简称通政司,俗称银台。前身为察词,国朝开国时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后,始设通政使司,长官为通政使。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时汇进在外之题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径自封进者则参驳。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机密则不时入奏。通政使还参与国家大政、大狱及会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承平十二年,进一步加强了该司的权力。小成王之乱后,通政使司改制,其后主要职责是收纳各省题本,校阅后送交内阁。查有题本不合规制的,揭送内阁参办;如题本有逾限期的,则须移文有关部门议办。在京各衙门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须送通政使司呈进。因前朝有通进银台司掌接受四方章奏案牍,故别称为银台。
    这个正三品的通政使,因为有先于皇帝和内阁一步查看各地奏章的权力,所以历来为朝廷和门阀世家所看重。皇室强势时,则通政使多为寒门官员,门阀强势时,则通政使多为门阀亲信。顾家早些年好不容易弄到这通政使的位置,顿时就气焰大涨。可以想象,地方官员有要是禀报,而通政使要是看此人不爽,则可以随便找出借口扣押和驳回,古代传信可比不得后世,那是相当的慢,一件急报在路上来来回回n次,黄花菜都凉了。所以万一有不要命的通政使把奏章藏住不呈,那问题更加大了,有什么后果谁都难说。所以这个虽然只是正三品,可权力权势却决然不小。
    沈城老眼眯成一条缝,通政使这个位置,难道顾家舍得让出来?
    ;;
第51章 巡抚之争(二)
    这一章内容只有2这么长,又正好可以分节,所以无风也不故意凑字数,多的送给大家便是!嗯,不过求点鲜花啥的,不过分吧?
    分割线
    顾恒也没在意沈城的眼神,只是继续道:“孟毅乃庐州世家出身,家中先辈出仕者甚多,乃是庐州名门,此人是隆庆三年进士二甲第五名,才华横溢,品貌兼优,自小便是庐州出了名的孝子,正可谓德才兼备是也。高中之后,任翰林院编修一年,而后任从六品鸿胪寺右寺丞;任两年后,擢升为正六品尚宝司司丞;任两年后,擢升为从五品尚宝司少卿;任三年后,擢升并外放正五品衡阳府知府;任四年后,平调回京任正五品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任一年后,擢升为正四品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一年后,平调为正四品通政使司誊黄右通政;三年后因有功被吾皇陛下原职赏升为从三品;一年后升任通政使司通政使,续任至今。此人先于中枢为官,而后外放,又调中枢,更被陛下亲自嘉奖,足见其能,所以再次外放地方也是名正言顺。”
    沈城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问道:“若孟毅离任,则通政使司之责,当由何人担负?”
    顾恒心头冷笑,通政使司如此重要的位置,难道你以为我会让出来?江苏巡抚虽好,可若要拿一个通政使司的通政使来换,也未免太贵了些!
    于是道:“本相以为,大理寺卿蒋伟,名门出身,才学渊博,贤名甚著,二十多年来兢兢业业,足可担当通政使司之通政使一职。”
    沈城眼皮一番,心说,空出大理寺卿来?嗯,大理寺……他不禁微微犹豫起来。
    这大理寺,其实就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庭,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的时候叫廷尉,北齐开始叫大理寺,此后历代均循此名。秦、汉时以廷尉主刑狱,审核各地疑狱重案。
    置大理寺的最初目的,是因为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大魏朝大理寺的主要职责是专门审核天下刑名,凡罪有出入者,依律照驳;事有冤枉者,推情详明,务必刑归有罪,不陷无辜。它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凡未经大理寺评允,诸司均不得具狱遣。大理寺审理案件,初期置有刑具和牢狱。再以后,只阅案卷,囚徒俱不到寺。重大案件,由三法司会审,初审以刑部、都察院为主,复审以大理寺为主。
    是以,大魏朝的审判机关合称“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刑部替代大理寺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三法司”之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职权分离、相互牵制的特点。
    不过,由于都察院的左都御使和右都御使两个主官几乎一直被皇帝以寒门官员充任,以至于几大门阀只好把精力放在刑部和大理寺上来。大理寺因为对冤假错案有驳正平反之权,各世家都很是重视,很多犯了罪错的世家子弟即便被判处罪名,也经常通过大理寺减罪甚至免罪。前些年大理寺卿一职落到顾家手里,使得顾家很是利用此权施恩给了一下家有纨绔的名门,使得其在名门大家中口碑甚是不错。
    沈老相爷不禁觉得,若是拿不到江苏巡抚和通政使,似乎大理寺卿也是不错的。
    “那这大理寺卿又由谁来接任呢?”沈老相爷问道。
    原以为这下顾恒应当客气一番,说自己暂无人选,还请左相选贤;或者干脆就举荐龙佑,却不料顾恒竟然道:“太常寺卿顾怀,可以担任。”
    沈城一听,顿时心头大怒:好啊,好事全被你们顾家得去了,连个大理寺卿你也舍不得给,居然还推荐你那草包弟弟顾怀来做这个大理寺卿!当真以为傍上那二百五太子就了不起了?就能反了天了?那还只是个太子,还不是皇帝呢!既然你如此不把我沈家当一回事,那可就别怪我沈家铁了心的跟你们在这江苏巡抚一职上争他一争了!
    也难怪沈城火冒三丈,拿个太常寺卿就想换江苏巡抚?太常寺是什么东西?
    太常寺是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出自《汉书?百官公卿表》)。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隋书?百官志》:“太常,掌陵庙群祀,礼乐仪制,天文术数衣冠之属。”历代大体相同。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校尉),太乐署的令、丞,以及汉以后建置的鼓吹署令、丞,清商署(部)的令或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官员为太常博士,或称太乐祭酒、太乐博士。兼及乐制和历算的官员。视地位高低称协律都尉(校尉)、协律中郎将、协律郎、雅乐部、钟律令、钟律郎等。其中的协律都尉、钟律令常常就是太乐令——简单的说,太常寺就是个管娱乐的活。
    要是放到云铮穿越来之前所在的世界,管娱乐那实在是个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