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八六一 >

第48部分

一八六一-第48部分

小说: 一八六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暴力,果然是解决矛盾最简单的方法。嗯,也是最残酷的。”曾纪泽望着这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心中已有决断。
第一百章 耕者有其田
    曾纪泽入住到了慕王府中,他走进了那座谭绍光人头落地的议事厅中,内中那些华丽的陈设已经不在,只剩下当中间那一面玉树屏风还在,只是血迹已被擦得干干净净。
    当日谭绍光被杀之后,众王们便私下一合计,将慕王府的珍宝分了个干净。后来汪安钧为讨好曾纪泽,便提议将这玉树屏风留下,当作众人献降之礼送给他。
    曾纪泽轻抚着那光滑的宝物,问道:“我听说洪秀全曾赠给谭绍光一面屏风,最是宝贵,莫非就是这个吗?”
    汪安钧忙上前答话:“正是,正是。”
    曾纪泽笑哼一声:“看来当发匪的官比给朝廷当官就是有钱呀,怪不得当初你们这些人都把脑袋别在腰里,争着抢着给洪秀全当奴才。”
    汪安钧脸上顿露愧色:“小的们当初也是为洪贼的邪教之说蒙了心智,才错上了贼船,多亏能遇上大人,小的们才能及时回头,重新做人。”
    曾纪泽自然喜欢被拍马屁,但他喜欢的是有水平,不显山不露水,于无形之间拍出来的马屁,汪安钧这不叫拍,这叫恶心人。曾纪泽听着就不怎么舒服,也没给他太多的好脸色看,“我听说李秀成的宅府造得比洪贼的伪王宫还是富贵堂皇,走吧,带本官去见识见识。”
    “这……”汪安钧面露惋惜之色,叹道:“小的不敢欺瞒大人,当时我们几个诛杀谭绍光之后,不知是怎么走露了风声,很快全城的军民都知道了要归降的消息。当时就有不少乱民冲进了李府,将府中的值钱东西抢掠一空,事后还放火烧了整个李府。现在那里只剩下一片的灰烬,只怕大人是什么也看不到了。”
    “哼——”曾纪泽斜瞪了汪安钧一眼,什么都没说。他其实心里最清楚不过了,什么乱民抢掠?那些没饭吃的平民百姓哪里还有力气去抢东西,分明就是汪安钧这些贪婪的家伙合伙洗劫了忠王府,为怕留下证据,索性一把火烧了整个王府。他们干的这勾当,曾纪泽不知目睹湘军做了多少次,又岂能瞒过他的眼睛。
    “行了,你可以下去了。”曾纪泽没有再追究,却也赖得跟他多说一句话。
    汪安钧小心翼翼的告退,议事厅中只剩下了他淮系的人。李鸿章见曾纪泽表情不悦,便笑道:“这也是常有之事,前次太仓、常熟之时,那几个发匪降将不也都将城里洗劫了一遍吗。不过听说李秀成府中藏了不少当世奇珍,被这些家伙夺去了,多少有些可惜。”
    曾纪泽不以为然:“珍宝再奇。谁也不能保证一生一世据有。到头来还不是被抢来抢去地。就比如说这面玉树屏风吧。我听说原来是被一位金陵地巨绅收藏。后来城破后。此人被洪秀全杀了全家。全部家产包括这屏风也被抢走。所以说啊……”
    “所以说。这世上最好地珍宝就是手里头地枪杆子。”李鸿章接了他地话碴。
    曾纪泽笑而默认。接着。他把谈话转入了正题。他道:“苏州一破。光发降兵就有近八万。再加上城中幸存地平民。近有二十万张口等着吃饭。如果再算上其他克复地城镇。这个数字就更为庞大。这对咱们地财政可是个不小地压力。你有什么好地解决办法吗?”
    李鸿章屏退了旁人。待无外人在时。才低声道:“对于平民百姓。咱们自然得想方设法调拨粮赈济。粮少些无妨。保证能养活他们到明年地种粮收获就是了。可是那八万多地降兵却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咱们就算要收编也只能收编一部分精壮地。剩下地又该怎么处置呢?留着他们地话。那可是一个极不稳定地因素呀。”
    “那依你之见呢?”曾纪泽眉头暗皱。
    李鸿章把手横在脖间。做了一个杀头地动作:“依我看。咱们不如效仿湘军。将他们全部坑杀。以绝后患。”
    “你小子也够恨的啊。”曾纪泽心下暗骂。李鸿章的提议并非没有道理,自古以来,屠杀是消灭隐患和吃饭的嘴巴最简单有效的手段,但接下来将要面临的便会是人口的锐减,劳动力的不足,三国时期的混乱屠杀就是最好的例证。
    曾纪泽很否定了李鸿章的提议,同时,提出了他的想法,一个关于土地改革的初步设想。
    第一步,在全江苏范围内核查统计无主的田地,十亩以上者全部收归官府,十亩以下者,如果所有者在两个月之内者没有向官府提出申报,也将收归官府。
    第二步,将接收过来的“官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由承领农民分10年20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并规定每人所买之土地面积,不得超过十亩,并且,在还完租金之前,不得出卖土地。
    第三步,对经受过战火的农村实行减税,限定租额,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百分之三十,以减轻农民的负担。同时,也保障地主的利益,规定佃农按时纳租,欠缴两年地租地主可以解雇等。
    官地的销售对象普遍而广泛,除了那些无地的农民外,太平军的降卒们也将享受同等待遇,这样便可以较为妥善的解决降卒们的稳定问题。其实很多太平军士兵都来自于无地的农民,这些人因为穷困,在走投无路之下才选择了投奔太平天国。中国的农民们历来忍受能力极强,不到活不下去的份上,很难想象他们会走上造反这条不成功便成仁的道路。
    李鸿章对于曾纪泽的这个新计划颇感吃惊,从表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一个解决农民吃饭问题和安置降卒的好方法,但其中似乎又有什么地方不够妥当,他一时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曾纪泽所说的只是他土地改革计划的第一阶段,这其实与曾国藩办的鼓励开荒,减租减赋差不多。但同样存在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却与曾国藩的手法有些本质的区别。
    曾纪泽对每人购买的土地面积做了限定,同时规定10年之内不得卖出土地,这便限制了地主豪强们凭借其雄厚的财力大规模购买土地,并避免了农民的土地被他们兼并。这其实是一个限制地主发展,保障耕者有其田的土改计划。
第一百零一章 知府,船厂
    “少荃你好好想想,洪秀全自广西金田起兵时,不过千余之众,后流窜十余省,待占据金陵时,其下已有百万之众。其所过之处,振臂一挥,当地的农民便是闻风而蚁聚,他们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加入贼军,除了受到洪秀全那套邪教之说的蛊惑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吗?”曾纪泽对李鸿章是询询善诱。
    李鸿章沉思半晌,叹道:“自乾隆爷以来,朝廷对农民们所征的税日益加重,各地官吏为饱私囊,又巧立名目,倍加盘剥。而八旗贵族和汉家富绅们则不断的强取豪夺农民的田地,致使他们生活日渐的艰难,即使是富庶的江南一带,也多有家破人亡之事发生。这些农民们虽不敢反抗,但心下却怨声载道,发匪揭竿而起他们便群起而响应,虽说是大逆不道,但多少也有些被逼无奈吧。”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可怜的农民们每一次都被利用,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但每一次被逼得没有活路之时,他们还是会被忽悠着加入“起义”的队伍,为所谓的“均天下”而战斗牺牲。
    其实每一朝的统治者都知道,只要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那他们的江山就可以万年永固。可是往往到最后,立国者们的警世之言都会被子孙们扔到一边,再加上倒霉如明朝来点什么冰河期的天灾,西汉来个黄河改道,于是,新的徇环又将开始,周而复始。
    所谓不破不立,太平天国把清朝搅了个天翻地覆,摧毁了他赖以统治的根基。那曾纪泽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立下新的秩序,而这个秩序能否良性运行性的根基,就在于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被谁耕种。
    李鸿章的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看来,他在土地问题上,差不多和曾纪泽已经有了一些共识。
    “其实我说的那几点意见,多半也是从父亲那里学得,他在安庆搞的那套与民休息的政策成效就很不错。我只不过把他的作法改动了一些,以便适应咱们江苏这边的具体情况。”曾纪泽想尽量淡化这件事的重要性,他的口语显然比刚才要轻松许多。
    这两年来,曾纪泽得出了一个结论,但凡遇到比较有争议之事时,只要把他老爸曾国藩的名头搬出来,多半就能压服不同的观点。看来有曾国藩这颗巨荫大树罩着,办起事来还是要方便许多。
    “我刚才细细一想,你的办法对于解决饥民温饱,安置降兵这方面确实很有利。而且战争即将结束,也该考虑着手恢复生产,那么多的土地空置着,到底还需人来重新耕种,把无主的土地买给农民,咱们既能赚一笔银子,还能尽快从他们手上征税,可谓一举数得呀。我完全赞同。”李鸿章的脑袋还是转得挺快的,马上分析出了更多的好处,也不知是他有意顺着曾纪泽的意思,还是真的从心底是看到了土地改革的好处。
    “你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就好。”曾纪泽颇感欣慰,“当然,这事也急不来。我的意思是由你牵头,成立一个‘土地司’,专门负责无主土地官有化和销售的所有相关事宜。另外,我还将向朝廷建议任命你为苏州知府,在苏州一带试行土地改革计划,从中找出缺点,加以改进,看效果然后再全省推广。”
    对于曾纪泽突然间的委以重任,李鸿章竟有些惊喜过望。李鸿章这人一向报负很大,绝非那种甘愿永久屈居于幕府之中的人,先前曾纪泽任命周馥为徐州知府时,李鸿章心下还闹了不小的情绪。他原本以为知府人选是非他莫属的,却不想曾纪泽意外的选择了周馥,这让他很是失望了一阵。
    而今曾纪泽却在没有任何事先暗示地情况下。将更为重要地苏州知府地职位交给了李鸿章。这让一心想能独挡一面地他怎么能不觉兴奋。
    “怎么。少荃。你难道没信心接手苏州这副烂摊子吗?你要没信心。那我可找别人了。”曾纪泽见他一脸地震惊之情。故意地想急他。
    果然李鸿章又吓了一跳。忙不迭地说道:“有信心。我当然有信心了。放心吧我地曾大人。不用一年地时间。我就让这苏州不但不要你一粒地救济米。还能重新上交税赋。支持你地江苏衙门。”
    由李鸿章主持苏州重建工作。曾纪泽当然是放心。这一次他之所以是大胆地放手。一方面是苏州本就是江苏巡抚衙门地所在地。李鸿章将来在他眼皮子底下办事。自然不敢有什么事合适地举动。何况。他只是让李鸿章主持民政。并没有放给他调动淮军一兵一卒地权力。手里没有枪杆子。就算有天大地野心。又能折腾出个什么动静呢。
    苏州克复。太平军在苏南一带地主力基本丧失殆尽。但这并不意味着太平军地势力彻底被驱逐出了江苏。他们仍然占据着常州等数座重镇。在拿下苏州后不久。曾纪泽即调刘铭传、潘鼎新、张树声等三个团分路进剿太平军残存势力。又命张树珊团南下。支援进攻嘉兴地淮军部队。与此同时。其余各团则抓紧时间休整。被充兵员弹药。以待下一步地向天京进军。
    而就在苏州城刚刚克复不久。曾纪泽又收到了一个令他振奋地消息。清廷方面百般无奈之下。只有听从了曾纪泽地意见。将阿斯本舰队所有舰船折价变卖。并决定将所得近一百五十多万两银子地资金。全部拨给他地江苏衙门。责成他在上海建一座近代化地造船厂。
    曾纪泽做梦都几乎要笑出来,也许清廷怎么也料不到,他们亲自拨款建造的这座船厂,将来造出来的可以媲美洋人的坚船利炮,却会被反用来对付他们自己。
    如果说曾纪泽的淮军兵力毕竟有限,战斗力也难以达到欧美军队的水平,要对付北方清廷号称的“百万大军”仍存在困难的话。那么,他将要拥有的这支近代化的海军,将以无敌的存在,纵横于中国万里的海疆线,无情的嘲笑着满清的愚昧。
    洋人之所以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打败清军,最大的利器并非他们先进的枪炮,而是他们所向无敌的舰队。他们游弋于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选择清军防守最弱的环节,集中兵力发起进攻,当清廷闻知信息,想要调兵遣将时,战事已然结束。
    于是,号称百万之众的清军便被几万洋鬼子牵着鼻子走,完全不知道他们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海军的绝对优势,才是洋人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一而再,再而三击败清军的直接原因。
    曾纪泽想学洋人,以精兵对付清廷的人海战术,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清廷满足了他这个愿望。
第一百零二章 技术方向
    曾纪泽将苏州的重建交付给了李鸿章,自己先行回到了上海筹办造船厂之事。当他将这消息告知容闳、徐寿等人时,这几位西学的杰出人才都欣喜不已,徐寿尤为激动兴奋。
    当初在安庆军械所时,曾国藩命他仿制一艘蒸汽船。徐寿接受了自制轮船的任务,与吴嘉廉及次子徐建寅等人协作。制造轮船的关键是创制蒸汽动力机,但当时国内还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任务非常之艰难。
    但徐寿硬是从《博物新编》、《海国图志》中找到了有关轮船制造的原理及工艺知识,并到安庆江边察看外轮的行驶情况,并上船观察和测绘轮机的动作和主要部件。
    在收集了一系列的制造轮船的资料后,经过了三个月的努力,徐寿等人用原始的手工方法,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只是未及将蒸汽机装入船上试行时,徐寿便被曾纪泽召到了上海。
    此番曾纪泽在上海建造船厂,自然便要徐寿来主持大局。徐寿当即表示愿意,兴奋道:“蒸汽机轮船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里面的蒸汽动力机,这个我已经摸透了他的原理,下一步要做的只是将蒸汽气动力机将上木船,匹配运行就大功告成了。”
    “不过我要提醒你的是,这座新建船厂所造船只,将以军用炮舰为主,民为船只为其次,并不仅仅只是把蒸汽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