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

第14部分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14部分

小说: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恰方病霸±继蕾忏宸蓟薄!端晔痹蛹恰匪当彼慰馊恕耙蕴倚牧啵瑹铮▁ún)汤以浴,皆浴兰之遗风也”。还有沐井水的风俗,《岁时广记》引《琐碎录》:“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在明代,万历《建阳县志》记载:“午时为天中节,采百药煎汤浴体,以免疱癣。”嘉靖《仙游县志》说:“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清代仍保留古俗,同治四川《高县志》讲:“沿山采药煎水净身,云免疮疥。”    
    以菖蒲、雄黄酒避毒是以一积极措施。《岁时广记》所引《岁时杂记》:“端五以菖蒲,或缕或屑泛酒。”又引“坡词注”:“近世五月五日,以菖蒲渍酒而饮。”所谓“近世”,大约是指唐五代以来,唐人殷尧藩《端午日》说:“不效艾府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知蒲酒是新兴饮品。至于雄黄,《岁时广记》引《玄微集》:“预研朱砂、雄黄细末,五月五日小调,用槐纸五斤,如小钱大,写天地日月五字,燃作五圆,桃柳汤吞下,大治疟疾,汉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秘法。”明清时代与此不同,是将雄黄置于酒中饮用的。关于雄黄、菖蒲的药用价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又讲:“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端  午(2)

    明清时期饮雄黄、菖蒲酒较为盛行。崇祯《乌程县志》说:“以菖蒲、雄黄泛。”嘉靖《汀州府志》记载甚详:“饮酒,午时侵晨,磨雄黄和草药于酒饮之,以辟邪气;及午供养祖先毕,则切菖蒲泛酒,大小胥庆,盖以菖蒲能延年故也。”万历《贵州志》讲:“取葛蒲细切,拌以雄黄,谓之续寿酒。”用葛蒲雄黄末屑和酒外,还要加朱砂,万历《扬州府志》记载:“泛酒用菖蒲、丹砂、雄黄,近作雄黄杯相赠。”饮酒毕,要将酒洒向四壁、角落,以避虫蛇。有的还在小孩的面颊耳鼻涂酒,以避毒。崇祯《嘉兴县志》不仅记载这些风俗,还谈了雄黄、菖蒲的作用:“雄黄,太阳之精,能避诸邪,解诸毒,菖蒲亦能□鬼气,杀诸虫,午日泛菖蒲于雄黄酒中,各以余酒染额、胸、手、足心,以辟邪毒,洒之墙壁门窗诸处,以辟蛇虫。”该志还记载了“瓶插桃榴葵艾以禳毒气”的习俗。    
    饰物    
    端午避恶,还以饰物禳除灾祥,表现在人们佩戴和家门装饰两方面。    
    五月门户饰物禳毒,最早见于《后汉书•;礼仪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傩)止恶气。”红色绳索和印有五色的桃木板都是避邪吓鬼之物。到了南朝,《荆楚岁时记》说:“采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与祓除邪气恶鬼不同,门饰以艾草所束人形是为了禳除毒气。实际上早在战国时代人们已认识到艾的药用价值,《孟子•;离娄上》说:“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生不得。”这个比喻告诉我们,艾是可以治病的。艾治病的方法是用艾叶制成艾绒灼烧以灸病。《荆楚岁时记》注中说,南齐人宗测曾经在五月初五鸡鸣以前去采摘艾草,用艾灸治病有效。在北宋,《东京梦华录》记开封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城内外争买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钉艾人于门上。艾人及桃、蒲等均继承前代的旧俗,柳、葵等未见宋代以前的记载。上述风俗多流传于后世,明崇祯《乌程县志》说该地端午节“门户皆插桃艾”。万历《建阳县志》记载“五日缚艾人悬蒲桃、柳枝于门”。门上悬蒲,是因为蒲叶似剑,去恶有效。清代一般是以蒲艾插户,使用最多的是艾,有艾叶、艾旗、艾虎等名色,甘肃很多地方则插柳,湖南长沙还门悬葛藤。    
    上面谈到汉代已有门饰印有五色桃木板避邪吓鬼之俗,后世演化为道教的符图。北朝魏收《五日》诗:“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即很明显。从宋代兴起门饰象形道家张天师的物品。《岁时杂记》载:“端五都人画天师像以卖,又合泥做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之上。”可知北宋开封人有挂天师像和饰张天师泥人之俗。《梦粱录•;五月》说杭州人“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此处所悬艾草所编张天师,当传之于前代门悬艾人习俗。宋代皇宫也挂天师艾人于门,《岁时杂记》卷二一引苏辙《皇太妃阁端五帖子》说:“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萦尧母门。”门挂天师像的风俗在魏元履词中有形象的反映:“挂天师,撑着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惵(dié)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岁时广记》卷二一引)使我们看到一个骑着艾虎凝神直视的张天师把守门户、吓跑了鬼的雄姿。天师骑虎图形受人重视,也用于端午节其他场合。《梦粱录》说:内司意思局以红纱彩金盝(lù)把用菖蒲或通草雕刻天师的驭虎像放在中间,以五色染菖蒲悬围于左右。艾虎也独立出来插于门,嘉靖《太仓州志》:“或为艾虎悬于门。”还有门上贴符的,《武林旧事•;端午》说:“以青罗作赤口白舌帖子,与艾人并悬门楣,以为禳禬(ɡuì)。”《梦粱录》也有记载:“士宦等家以生硃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明崇祯《常熟县志》说:“门楣多帖灵符。”后世也有把天师像称之为符的,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天师符》说:“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不仅是天师像,连其他符也被称之为天师符,无天师像者是因刻有“天师”二字得名的。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说:“杭俗,道家于端午送符,必署天师二字,以见其神。”    
    端午节人们在身上要佩戴一些饰物。佩戴五色丝线源远流长,东汉末应劭著《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集五色缯避兵。余问服君,服君曰:‘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bì)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织麦(juān)悬于门,以示农工成,传声以襞为避兵耳’。”(《太平御览》卷三一引)可知五月五日有用五色小块缯帛缝于胸前避兵之俗,“襞”音转为“避兵”。《风俗通义》还说:“夏至著五彩避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五彩,避五兵也,按人取新断织系户,亦此类也。谨按织取始断二三寸帛,缀著衣衿,以已织维告成于诸姑也。后世弥久,易以五彩。又永建中,京师大疫,云厉鬼字野重游光。亦但流言,无指见之者。其后岁岁有病,人情愁怖,复增题之,冀以脱祸。今家家织新缣,皆取织后缣绢二寸许系户上,此其验也。”(《太平御览》卷二三)可知胸前缀以五色帛条,原为告织维成,后由于东汉永建年间大疫,人们为避瘟疫之鬼,用五彩布条禳之。所谓“蚕功”、“织维告成”,《礼记•;用令》所记夏四月:“蚕事毕,后妃献茧。”《孝经援神契》说:“仲夏(五月)茧始出,妇女染练,咸有作务。”可见四五月是产茧织丝之时,这是大事,有“献茧”、“告成”之礼。而“襞方”、“五彩”可以使人“脱祸”,则是基于古人认为新织的帛能够祓除凶恶不祥。避兵一词是汉末社会不安定的反映。当时流行将“五彩”系于门户的风俗。    
    汉代更流行以五彩丝系臂。《风俗通义》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避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艺文类聚》卷四)又说有不同名称: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避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古诗云‘绕臂双条达’是也”(《太平御览》卷三一)。又解释说:“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艺文类聚》卷四)臂戴五色丝,避兵及鬼的目的,无非是保护和延长生命而已。    
    以五色丝系臂之俗一直留传后世。《荆楚岁时记》说:五月初五日用五色丝织品系在臂上,叫做“避兵”,可使人不染瘟疫。也有用条纹清晰的丝织绣织成各种物品,互相赠送。唐末五代所著《提要录》记载“端五日,集杂色茸丝作延年缕,云避恶延龄”(《岁时广记》卷二一)。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八《百索》说:“今有百索,即朱索之遗事也,盖始以汉,本以饰门户,而今以约臂,相承之说也。又以彩丝织纽而成者,为百索纽,以作股者名五丝云。”《岁时广记》卷二一记载:“端五百索,乃长命缕等物,遗风尚矣。时平既久,而俗习益华,其制不一。”明代亦有“百索”,嘉靖河北《清苑县志》讲当地“以色丝系小儿颈腕,名为百岁索。”值得注意的是南方还有佩健人之俗。万历浙江《秀水县志》说:“妇女制缯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    
    佩艾虎是端午的重要习俗。《岁时广记》卷二一《掺艾虎》讲北宋“端五,以艾为虎形,至有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将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彩虎上粘艾叶,就是艾虎,戴在头上以避邪。所以王沂公《端五帖子》有“钗头艾虎避群邪”之句。宋代还有穿艾虎衣的习俗。《岁时广记》引《陈氏手记》:“仕女所戴艾衣,所用艾虎,皆未原其始,未晓其义。”衣艾虎在欧阳修端五词中亦有反映:“衫裁艾虎,钗裹朱符,臂缠红缕。”清《燕京岁时记》说:“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彩虎既有头饰,也有服饰。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二部分端  午(3)

    五毒图是端午节装饰的又一颇具特点的风俗。《岁时广记•;插艾花》记载:“端五,京都士女簪戴,皆剪缯楮之类为艾,或以真艾,其上装以蜈蚣、蚰蜒、蛇、蝎、草虫之类,及天师形像,并造石榴、萱草、踯躅(zhí zhú)假花,或以香药为花。”蜈蚣、蚰蜒、蛇、蝎、草虫成了妇女头饰所剪缯楮上的装饰图形。南宋《武林旧事•;端午》说:“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此俗传至明清南北各地。在北京,明《宛署杂记》卷一七讲:“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清《燕京岁时记》说人们为避祟恶,要在中门粘贴绘画五毒符咒的图形。在苏州,《清嘉录》记载:“尼庵剪五色彩笺,状蟾蜍、蜥蜴、蜘蛛、蛇蚿之形,分贻檀越,贴门楣、寝次,能厌毒虫,谓之五毒符。”关于五毒的含义,《周礼•;天官冢宰下》说,凡治疗疡疮,要用五种毒物(依郑玄说,为石胆,丹砂、雄黄、礜〈yù〉石、慈石)合成的药去敷治。后世所说“五毒”是指可以毒死害虫之物。一般指五种,如清代吴曼云《江乡词》小序说:“杭俗,午日扇上画蛇、虎之属,数必以五,小儿用之。”五毒所指不尽相同。    
    符箓也是端午节佩带之物。晋葛洪《抱朴子》记载:“或问避五兵之道,答以五月五日作赤灵符著心前。”受道教影响,后世戴符成俗。《岁时杂记》说:“端五剪缯彩作小符儿,争逞精巧,掺于鬟髻之上,都城亦多扑卖,名钗头符。”宋词中有描述,杨无咎《齐天乐•;端午》:“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史浩《卜算子•;端午》:“符箓玉骚头,艾虎青丝鬓。”符箓成为端午头饰之一。明代所带符的名目不少,万历《扬州府志》说:“儿女佩丹符”;万历《和州志》讲:“小儿佩寿源通符”;弘治《将乐县志》记载:“其男女幼者戴赤灵符。”    
    端午也佩带其他饰物。有香囊,如万历《新昌县志》谓:“佩香囊艾虎”;还有朱砂袋,雍正《辽州志》讲:“系五丝佩朱砂袋”;又有茧虎,嘉靖《萧山县志》说:“女子以茧作龙虎,少长皆佩之,欲如龙虎之健。”此外,尚有佩带蒜、苍术及葛蒲的。    
    竞渡    
    《荆楚岁时记》说端午有划船比赛。隋杜公瞻注释讲:这个风俗是因为屈原在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老百姓哀怜他的去世,所以都用船只去搭救他。并记录了竞渡起源的其他说法。如邯郸淳的《曹娥碑》讲,五月五日是曹娥的父亲迎接波神伍子胥沿江而上被水淹死的日子。《越地传》说,这个风俗起源于勾践。闻一多在《端午考》中提出:“书传中关于端午的记载,最早没有超过东汉,而事实上吴、越一带的开辟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长江下游吴、越民族的风俗,自从东汉以来,吴、越地域渐被开辟,在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对流中,端午这节日才渐渐传播到长江上游及北方各地。”所谓吴、越民族的风俗,即是指:“一个龙图腾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简言之,一个龙的节日。”而且吴、越一带习俗,寻常舟船刻为龙形、龙舟的目的,和吴越民族文身一样,大概也是避蛟龙之害。龙舟竞渡应该是史前图腾社会的遗俗。我认为,至少闻一多先生关于龙舟竞渡早于屈原的说法是成立的,屈原和竞渡联系又固定于五月五日是后来的事情。唐以降端午竞渡之风很盛,唐代诗人李群玉描绘竞渡:“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冲龙飞。”龙舟之快速,竞赛之激烈,跃然纸上。宋元时期,江淮、江西、福建、两广诸路流行赛龙舟活动(《元典章》卷五七)。    
    明代南方地方志记载竞渡事颇多。弘治《温州府志》说:“是日各乡造龙舟竞渡叶水心,所谓一村一船遍一邦,祈年赛愿,从其俗是也。但互争胜负,至殴伤溺水者。”温州竞渡活动遍及各村,十分普及,竞渡也时常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