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

第6部分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6部分

小说: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略》卷二记载:  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  这种紫姑卜,应当是承继传统的方法。  从豆糜到元宵  正月十五日的饮食有特点。《续齐谐记》所讲吴县张成的故事里,祈蚕所用“膏粥”是白米粥上放油脂而成。《荆楚岁时记》所载是豆粥上加油脂。  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北方迎阳气活动中,在豆粥里插箸而祭;而祈蚕之俗则是作粥,并在上面覆肉,沿袭了南朝正月十五日食粥传统。  唐宋时代兴起吃面茧。《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都城长安贵家造面茧,以官位帖子卜职务的高下。《岁时杂记》更详细地反映了北宋首都汴京上元吃面茧的风俗。可知面茧是肉馅或素馅的馒头。馅中放入写着官品的纸签或木片,以占将来官位高低。或选取古今名人警句中可以占前途的吉祥词句。南宋江西吉水杨万里用《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茧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茧卜,因戏作长句》题诗,其中说:“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心知茧卜未必然,醉中得卜喜欲癫”(《诚斋集》卷五)。上元日吃面茧以像蚕茧,吃面茧及茧卜源于祈蚕古俗。唐宋时代茧卜内容更广,增加了卜官位和祸福内容。  唐宋还有另外的上元食俗。《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位唐代尚食局造子手,从其技法中可知,子用软面包枣馅油炸而成。吃起来“其味脆美”,即今天的炸元宵。《岁时杂记》记载北宋汴京上元节的两种食物,一种是“焦”,最为流行,其大者称为“柏头焦”。当时卖必鸣鼓,谓之“鼓”。另一种是“圆子”,即煮糯米丸,以糖为臛(huò),谓之圆子。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也记载了这两种食物:“宝糖珍粔籹(jū nǔ)(指吴中谓之宝糖,特为脆美)”;“捻粉团栾意(团子)”。可见团子是实心米圆,即北宋时的圆子,团与圆意同,实为同一食品。宝糖与北宋的焦为一类,均是,就是唐代的油炸。所以“脆美”是其特征,而“焦”之焦,是说它的皮因油炸而焦脆。应当有馅。从食品原料来看,圆子、团子用糯米制成,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南北方都流行,可能北方用小麦粉制成,南方则是以米面为之。  明清时代,自古以来的上元食品均有程度不同的存在。最流行的是元宵类食品,仍分为两类。如正德《松江府志》记载上元夜“以油、珍珠圆子”为节食。其制法:“簸米粉为丸,曰‘圆子’。用粉下酵裹馅,制如饼式,油煎,曰‘油’。”(《清嘉录》卷一)圆子类在江浙一带流行,又称为灯圆、灯团、团圆;因方言的原因,又称“堆”。嘉靖《太仓州志》说:“家和米粉为丸,又煎粉饼曰油堆,或相馈遗为节食。”广东省“煎堆”,“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屈大均《广东新语》)。明代还出现了汤圆、元宵的名称。明末《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北方,还广及南方。早在正德《琼台志》中就记载:“元夕于二、三日间以糯粉搓丸,小者煮浸糖水,大者裹以蔗糖,名元宵丸。”元宵丸,是因上元夜之名元宵而称食品的,食品的形状仿月为圆形,寓意家人团圆。元宵除自己食用外,也是祀神享先节物,人们还往往互相馈赠。明清时期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了上元吃面茧的食俗。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天穿与填仓(1)(图)

  天穿节与填仓节是两个节日,但又节期相近甚至相叠,关系密切,故放在一起讨论。  天穿节的由来  天穿节节期有正月二十日、二十三日两说,一般认为该节起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传说。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天穿节为正月二十三日说。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卷一一“天穿节”条记载:“宋葛鲁卿胜仲《蓦山溪词•;和朱刑掾〈天穿节〉》云:‘天穿过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随新年乐事。’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今其俗废久矣。”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根据杨慎的说法,宋代以前已有正月二十三为天穿日的情形,同样也是由女娲补天的神话形成节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绝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关于天穿节的由来,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女娲之名,始见战国成书的《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而女娲补天的神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共撰《淮南子》。该书《览冥训》篇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lǎ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神话学家袁珂指出:“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之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波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女娲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44页)从是说,则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民间以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巫术行为。  天穿节的日期与女娲补天神话主旨是一致的。叶春声指出:“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气象的一种解释。”(叶春声《广州岁时节令通考》,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天穿日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期一致,天穿节作为人们对“雨水”期间开始有雨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因此,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结合,这就是天穿节的由来。还有资料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观点。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交感巫术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天穿节形成于何时呢?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汉代资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存文献对于天穿节的记载是在东晋,且已经成俗,我们推断,天穿节可能形成于汉代。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天穿与填仓(2)(图)

  天仓•;添仓•;填仓  明清时期的正月,北方还有天仓节。因天与添、填音同,且添、填为动词,可接名词为宾语,所以天仓,也叫做“添仓”、“填仓”。天仓是此节的原始意义,而民间以“填仓”一词最为流行。该节多数地区为两次,二十日为小天仓,二十五日为大天仓或名老天仓,一般以大天仓为重,许多地方填仓节只过一次,一般就是在二十五日;河南省填仓节是在十九日,如果过两次节,则是日为小填仓;河南辉县、林县特殊,大填仓分别是二十一日、二十四日。总而言之,天仓节以正月二十五日最为普遍,确定在这一天的原因,光绪二十六年修山东《宁津县志》指出:“其日以二十五者,盖法天生成之积数。”此语的根据出自《易经•;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即五个奇数的天数之和为二十五。二十五为天数,所以把正月二十五日作为填仓日。  天仓,星官名,属娄宿,共六星。《晋书•;天文志》说:“天仓六星,在娄南,仓谷所藏也。”更确切地说,“仓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记•;天官书》所记载:“胃为天仓。”唐张守节正义:“胃主仓廪,五谷之府也。占:明则天下和平,五谷丰稔;不然,反是也。”看来胃星负责粮仓,关系着五谷丰歉,是人们需要祈卜的。仓廪不仅事关天象,也与人体相关,这种观念起源很早。战国末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谷,所以是仓廪之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解释胃为谷府。古人将对人体的认识比附天象,认为胃星是天仓。诚如前引光绪《宁津县志》作者所说:“以胃星为天仓,所谓以人合天也”,“而吾乡则以灰画仓囷之形,而置种粒于中,仍仰观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仓节的来历。古人基于天仓之说,又产生了仓神。光绪《宁津县志》引《春秋纬》说:“天廪仓神名均。”而后世俗传仓神则有韩信、萧何等人。  天仓节的风俗正是基于上述理论展开的。首先是要作仓存粮。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风俗》记载:“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围囤形,中撒五谷,以砖石压之,名曰填仓。”这是取天仓藏谷之意,以兆丰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记载:“炭灰布地,剜窑、盖窑,名为天仓。”作仓,同治河北《盐山县志》等将其称为“打囤”。由作仓引申出添加贮藏的风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隶霍州志》记载:“各家囤添粮、添水、点灯焚香以祀仓神。”道光山西《大同县志》又有“乘此日籴米而以添仓者”的记载。这是取填“天仓”之意。既然要添仓,也就忌讳出财。乾隆山西《长子县志》说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辉县志》:“二十一日为填仓,前十九日为小填仓。赀财必谨,即人口亦不轻令出入。”由于作仓置粮祈盼丰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费粮食,乾隆山西《平阳府志》就说当地“夜不张灯,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仓神。嘉庆山西《介休县志》说:“造面作人如仓神状。”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说:“每至二十五日,粮商米贩致祭仓神,鞭炮最盛。”不仅祭仓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绪山西《榆次县志》记载:“二十日,各家以谷面为抟,昏夜燃灯,祀仓、箱、簏(lù)之神,曰填仓。二十五日,昏夜燃灯焚香,曰老填仓。”燃灯除了“照虚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义。此外,道光河北《南宫县志》认为用灯是取五谷丰登之义。仓神亦名仓官,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夜用米面作灯盏,或作人物捧盏,名曰仓官。”咸丰河北《固安县志》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俗以仓官诞辰,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囤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胀囤,又谓之填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