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永乐大帝-朱棣传 >

第55部分

永乐大帝-朱棣传-第55部分

小说: 永乐大帝-朱棣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肌饭赜谥扉κ切⒋雀呋屎螅硎希┧乃捣ㄊ强坎蛔〉摹9赜凇鲥械囊笆匪邓歉呃鋈恕Q嗤醭錾螅砘屎笱鹤樱憬鲥退懒耍菟凳怯锰怪讨滤赖模欠袢肥担巡坏枚恕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带兵出塞进行他的最后一次北征,但师抵漠北,不见敌人踪影,原来阿鲁台早已带着部属远逃了。一天,他对身边的杨荣、金幼孜说:“昨夜三更我做了个梦,有个像画中神人模样的告诉我:‘上帝好生。’难道上天有意保护他们这些蒙古人吗?”行军途中,朱棣见往年用兵时死于塞外的白骨委弃路旁,不禁心怀恻然,命人收拾道中遗骸,亲写祭文,加以悼念。大军继进,仍不见敌,这时军中已经乏粮了。杨荣请求将皇帝供用之余都给予军士,又让军士互相接济借贷,等回到关内官府加倍偿还。但北征军仍久久不见敌踪。朱棣这时不能不感到后顾之忧,也感到疲乏了。他说:“北地早寒,一旦有风雪之变,归途尚远,不可不虑。”于是决定就此回师。

  七月十七日庚寅,大军行至榆木川,朱棣竟然积劳病倒,骤然去世,时年六十五岁。一代雄主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时六师在外,京师无主,朱棣左右商定绝对不泄露朱棣逝世的消息。内臣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熔成一榇(棺),将朱棣收殓了,然后将锡匠杀死。这样人不知鬼不觉,将榇放在龙■上,每天早晚照常上膳。大军继续朝京师进发,同时派人密报太子。

  太子朱高炽不久即位,这便是仁宗。朱棣被安葬在天寿山长陵,与徐氏合葬,尊谥称“启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孝文皇帝”,庙号太宗。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闹大礼,要尊本生父母,于是修改朱棣谥号为“启天宏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则称成祖了。

  明成祖朱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皇帝,不用说在明史上,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应该占有重要的一席。然而朱棣果真是个圣主贤君吗?这是个颇费思索的问题。如果要从官书的记载中找一些材料证明他的贤明,那是很容易的,比如他关心民生,勤于政事,永乐元年他曾说:

  朕即位未久,曾恐民有失所,每宫中秉烛夜坐,披阅州郡民籍,静思熟记,何郡近罹饥荒,当加优恤,何处地迫边鄙,当置守备,旦则出与群臣计议行之。近河南数处蝗旱,朕用不宁,故遣使省视,不绝于道。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 

  比如他安不志危,勤读不怠。永乐九年二月癸卯,朱棣在右顺门披览奏章,御案上镇纸金狮欹侧将坠,给事中耿通赶紧移置案中。朱棣就此做了一番说教:

  一器之微,置于危处则危,置于安处则安。天下,大器也,独可置于危乎?尤须安之。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致危之道也。 

  他还曾说过:

  朕德谅薄,托於万姓之上,惧弗克负荷,夙夜祗事,不敢暇豫……夫戒谨者,治之所兴,宴安者,乱之所自。 

  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朱棣确实是个勤奋的皇帝。永乐初,他每天“四鼓以兴,衣冠静坐”,“思四方之事,缓急之宜”。上午有早朝,下午有晚朝。外朝处事完毕,还要处理宫中之事。“闲暇则取经史览阅,未曾敢自暇逸”,“诚虑天下之大,庶务之殷,岂可须臾怠惰!一怠情即百废弛矣。 ”有人建议他务简默,他回答说:“人君固贵简默,然天下之大,民之休戚,事之利害,必广询博闻然后得之。”“不如是不足以尽群情。 ”因此他事必亲闻。他曾指责通政司“四方奏疏非重务者,悉不以闻”。他说:“朕主天下,欲周知民情,虽细微事不敢忽。盖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凡书奏关民休戚者,虽小事必闻,朕于听受不厌倦也。” 他曾令人将中外官员的姓名书写在武英殿南廊,间暇观之,以熟悉政情。 

  又比如,比起后世皇帝,朱棣还算节俭。他曾说:“内府所贮,皆天财,待赏有功,虽朕不敢妄费。” 永乐十二年,一次百官奏事毕,朱棣退朝坐在右顺门,所服里衣袖敞垢,纳而复出。侍臣有人称赞他的贤德。他说:“朕虽日十易新衣未尝无,但自念当惜福。故每濣濯更进。”这一点颇受朱元璋的影响。他说:“昔皇妣躬补缉故衣,皇考见而喜曰,皇后富贵勤俭如此,正可为子孙法.故朕常守先训不忘”。 

  其他,如朱棣说“治贵得大体” ,不必拘泥细故小事,“君臣贵相与以诚,谀佞非治世之风” ,“国之兴废,在德,不专在数” ,“一人苟有德可传,何必百岁之寿” ,“一物之异常有之”,算不得祥瑞,“海宇清明,生民乐业此国家之瑞” ,以及认为“虽生知之圣,亦资学问” 等等。

  以上所举,虽不为无据,但若仅以此称朱棣为圣明,尚不能令人心服。众所周知,官书之溢美,史臣之阿谀,是不遗余力的。

  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急于建立功业,虽欲留圣主贤君之令名,实欲洗以篡权夺位的乱臣贼子之耻。看他五出漠北,迁都北京、开设贵州、修《永乐大典》、郡县交阯、派郑和下西洋、派陈诚出使西域,无不赫赫煌煌,超迈前古。这些业绩是功是过,何成何败,自应给予应有之评价。而其摊子太大,步伐太急,二十余年间,驱天下百姓于无休止的征战徭役之中,虽号称功加汉唐,而当时百姓实未得其惠。欲“斯民小康”,其可得乎!又,其自许神圣,必难入人言,狠厉好杀,定广招民怨,至于其为钳制人口严施控制,恢复锦衣卫刑具,重用宦官,设立东厂,更是历来受人抨击。

  然而,以史家之眼光看之,明成祖朱棣自有其历史地位。明人焦竑(1392~1449)说:“高皇帝剪除凶残,鸿业未固,必须大圣人继起,乃能定之。汉唐宋统一天下,皆有太宗,乃克永世。” 王世贞(1526~1590)说:“太祖之后而功者,孰不知成祖乎?” 明人自有明人的立场。他们更看重朱姓皇朝的长治久安。对我们说来,即便是由于明成祖的功业而延长了明朝的国祚,也不是我们一定就要给他肯定评价的理由。皇帝姓朱还是姓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他给人民带来什么,给历史留下什么。

  放眼看去,中国历史上似有一个规律性的现象。每当一个新兴皇朝建立,完成了统一事业,它同时带有的缺陷又注定了它迅速垮台。继之而起者,必须把前代皇朝所开创的制度完善起来,把它的缺陷克服掉。这时,便出现了一兴盛的较为持久的新皇朝。你看,秦经百战统一天下,而失于役繁政苛。汉起而代之,承秦制,以黄老无为之治得以安天下。隋继战乱而兴,而失于荒淫奢侈,唐承隋制以“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出现了“贞观之治”。后周虽经改革,已具统一气象,但因未能削除武臣擅权而失败。宋继之,剪除藩镇,强干弱枝,从而完成了相对的统一,建国达三百余年之久。朱元璋建立明朝,其制度可算完备,但用刑过繁,分封过侈而又文武失衡,朱允炆强行推进政治转轨,却引起了内乱。朱棣以藩王夺位,削弱诸藩势力,文武兼用,强化中央集权,使明祚延至二百余年。这样纵观下来,朱棣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是比较清楚了呢?朱棣虽非开国之主,但也并非继体守成之君。对于明朝,他承袭了朱元璋开创的制度,并把它置于更巩固的基础之上,虽无开创之功,却走了关键性的一步。当然尽管政见不同,这一步朱允炆或其他什么人也要走,但朱允炆跌倒了。而朱棣则以此成为明朝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从而也以此,对于中国历史,成了一个重要人物。经过朱棣,完善了中国君主宗法制度,奠定了明清两朝的政治格局。 


附录:朱棣年表

  朱棣年表

  1360年 庚子 元至正二十年 宋龙凤六年四月十七日生于应天(今南京),1岁。

  三月,朱元璋征浙东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应天。

  陈友谅杀徐寿辉称汉帝,攻应天,大败。

  1361年 辛丑 元至正二十一年 宋龙凤七年,2岁。

  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1362年 壬寅 元至正二十二年 宋龙凤八年,3岁。

  三月,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大夏。

  1363年 癸卯 元至正二十三年宋龙凤九年,4岁

  三月,刘福通战死,朱元璋挟小明王居滁州。七月,朱元璋败陈友谅兵于鄱阳湖。八月,陈友谅死,陈理于武昌称帝。九月,张士诚称吴王。

  1364年 甲辰 元至正二十四年 宋龙凤十年,5岁

  正月,朱元璋称吴王,仍用龙凤年号。二月,朱元璋伐汉,陈理降,两湖、江西原陈友谅属地多归降。

  1365年 乙巳 元至正二十五年 宋龙凤十一年,6岁

  二月,李文忠破张士诚军。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攻取江北张士诚辖区,取泰州,围高邮。

  1366年 丙午 元至正二十六年 宋龙凤十二年,7岁

  二月,夏主明玉珍死,明升继位。五月,朱元璋传檄攻张士诚,称白莲教为妖言。八月,陈友定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舟沉瓜步,小明王死。龙凤政权结束。

  1367年 丁未 元至正二十七年 朱元璋吴元年,8岁

  朱元璋为诸子命名,始名朱棣。

  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九月,徐达、常遇春破苏州,俘张士诚,士诚自缢,吴亡。十月,汤和攻方国珍,胡廷瑞取福建,徐达、常遇春北上灭元。

  1368年 戊申 明洪武元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9岁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汤和克延平,陈友定死,五月,两广平。闰七月,徐达、常遇春克通州,元顺帝北逃上都,明军取大都。

  十一月,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延师教授太子、诸王,选才俊之士伴读。朱元璋与太子论汉七国造反事。

  1369年 己酉 洪武二年 10岁

  四月,诏中书省编《祖训录》,定分封诸王及国邑官属之制。朱元璋立皇陵碑,以凤阳为中都。

  正月,立功臣庙,死者像祀,生者虚位。

  三月,明军克陕西,李思奇以临洮降。六月,明军克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元顺帝北走。七月,常遇春病死。

  1370年 庚戌 洪武三年 11岁

  四月,封皇子九人为王,朱棣被封为燕王。从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四月,元顺帝死于应昌,子爱猷识里达腊嗣位,改明年为宣光元年。封李善长等六人为公,封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

  1371年 辛亥 洪武四年 12岁

  汤和、傅友德取蜀,明升降。左丞相李善长致仕。诚意伯刘基致仕。国子司业宋濂谪知安远县。

  1372年 壬子 洪武五年 13岁

  赐秦王、晋王、吴王、靖江王田各百顷。命百官奏事皆启皇太子知之。徐达深入漠北,大败。作铁榜申诫公侯。

  1373年 癸丑 洪武六年 14岁

  三月,颁《昭鉴录》,训诫诸王。五月,《祖训录》成,录于诸王宫殿正殿及内宫东壁。命诸司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

  降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为广东行省参政。以胡惟庸为中书省右丞相。以徐达师久无功,责之。详订《大明律》,颁行天下。

  1374年 甲寅 洪武七年 15岁

  十月,皇长孙雄英生,为太子之长子。十一月,《孝慈录》成。

  命冯胜、邓愈、汤和仍镇北边。

  1375年 乙卯 洪武八年 16岁

  皇太子及秦、晋、楚、靖江等王赴中都讲武。

  廖永忠坐事死。刘基卒,中官出使之始。改卫为都司。淮安侯华云龙以擅用元故宫中禁物,召还,中途死。杀功臣从此始。

  1376年 丙辰 洪武九年 17岁

  二月定亲王岁供禄米之数。册徐达长女为燕王妃。秦、晋、燕王受命赴中都。

  因星变求言,平遥训导叶伯巨上书言“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下狱死。空印案起。

  1377年 丁巳 洪武十年 18岁

  增秦、晋、燕王府护卫。世子朱标次子朱允炆生。

  翰林学士宋濂致仕。邓愈破吐蕃。命李善长、李文忠共议军国重事。令臣民言事者实封直达御前。命中外政事先启皇太子裁决,然启奏闻。以胡惟庸为左丞相,汪广洋为右丞相。邓愈卒。

  1378年 戊午 洪武十一年 19岁

  朱元璋封朱椿等五子为王。燕王在中都凤阳改南京为京师,开封罢称北京。北元爱猷识里达腊死,子脱古思帖木儿嗣位,改明年为天元元年。朱元璋派中官吴诚赴湖广视军,宦官预军事之始。禁天下奏事关白中书省。

  1379年 己未 洪武十二年 20岁

  燕王回师京师。汤和率列侯练兵于临清、右丞相汪广洋谪到广南,追敕杀之。

  1380年 庚申 洪武十三年 21岁

  燕王之国北平(今北京),给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及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

  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株连一万五千人,罢中书省。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大将朱亮祖被鞭死。

  1381年 辛酉 洪武十四年 22岁

  燕王在北平。徐达等出镇北平。曲靖平,元梁王死。编定黄册。

  1382年 壬戌 洪武十五年 23岁

  马皇后病逝,燕王奔丧京师。僧道衍随燕王还北京。

  云南全境平。设锦衣卫。设四辅官、殿阁大学士。

  1383年 癸亥 洪武十六年 24岁

  燕王在北平。沐英留镇云南。

  1384年 甲子 洪武十七年 25岁

  李文忠卒。宋晟破西番。

  1385年 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