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

第36部分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第36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标准辅导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苯渎舻艉蠡怀苫醣遥谜庑┗醣医酉吕葱枰郝虻亩韵笕词巧柿稀6柿系乃衅笠刀荚诘谝徊坷唷R虼耍匦胂虻谝徊坷嗵岢鼋换灰蟆T谡饫铮颐歉蘸眉偕鐸 1000V+1000M = Ⅱ 2000C,这也恰好是简单再生产对于两大部类之间交换条件的要求。由此,得出了简单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    
    1。   Ⅰ (V+M) = Ⅱ C     
    将此条件的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Ⅰ C,可得简单再生产的第二个实现条件:    
    2。            Ⅰ (C+V+M) = Ⅰ C + Ⅱ C           
    再将第一个条件的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Ⅱ (V+M),并将公式左右换位,则可得第三个实现条件:    
    3。            Ⅱ (C+V+M)= Ⅰ(V+M) + Ⅱ(V+M)      
    二、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推导    
    先看上述简单再生产的第二个实现条件:Ⅰ(C+V+M)= ⅠC + ⅡC。此条件的含义是:如果社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则必须使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能够满足两大部类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共同需求。如果我们把这个条件的含义反过来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仅仅满足Ⅰ(C+V+M)= Ⅰ C + ⅡC,则该社会也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如果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则要求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在满足了两大部类维持简单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后,还应该有一个剩余,以便满足两大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追加需求,即公式中的〃 = 〃须变为〃 》 〃,我们由此得出了Ⅰ(C+V+M)》ⅠC+ⅡC的条件。将此不等式左右两端同时减去一个共同项ⅠC,由此得出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1。             Ⅰ(V+M)》 ⅡC     
    再看上述简单再生产的第三个实现条件Ⅱ(C+V+M)= Ⅰ(V+M)+Ⅱ(V+M),它表示如果一个社会要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话,其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必须要同时满足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生活资料的共同需求。这里大家要注意的是,公式右边的两个M表示的是两大部类的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通常用M/X来表示,只不过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资本家把全部剩余价值都用于个人消费了,因此在这里X=1,所以M/X简化为M。现在我们将该公式右端的两个M还原为M/X(只不过此时X=1)。和我们推导第一个前提条件时相同的思路,如果Ⅱ(C+V+M)= Ⅰ (V+M/X) + Ⅱ (V+M/X),则该社会只能实现简单再生产。如果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则此处的〃 = 〃须变为〃 》 〃。即Ⅱ(C+V+M)》 Ⅰ(V+M/X)+ Ⅱ(V+M/X)。然后再将此不等式左右两端同时减去Ⅱ(V+M/X),由此得出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2。             Ⅱ(C+M…M/X)》 Ⅰ(V+M/X)    
    三、关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推导    
    假设两大部类一年中生产了如下价值构成的产品:    
    Ⅰ4000C+1000V+1000M (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该6000产品的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    
    Ⅱ1500C+750V+750M   (作为第二部类的产品,该3000产品的实物形态为生产资料)    
    再假设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只将其所获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个人消费,即500M/X;将其剩余价值中的另一半500再转化为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并按照原本4:1的资本有机构成分为400△C和100△V两部分,分别追加到原有的4000C和1000V上去,这样一来,第一部类的价值组成形成了新的组合如下:    
    Ⅰ 4400(C+△C)+ 1100(V+△V)+ 500M/X                                 (1)    
    这其中,4400(C+△C)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他们的实物形态是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而当他们都被销售出去后换成货币,接下来要购买的对象依然是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因此,这一部分产品只需要在第一部类内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交叉交换就可以得到实现。    
    第一部类剩下的1100(V+△V)+ 500M/X部分,作为第一部类的产品他们的实物形态是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而当他们都被销售出去后换成货币,接下来要购买的对象却是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追加的生活资料。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企业都属于第二部类,因此第一部类的这部分产品只有向第二部类提出交换要求。根据上面分析简单再生产的经验我们知道,它应该是向第二部类的C部分提出交换要求。但是现在我们发现,第一部类拿出了1100(V+△V)+ 500M/X(共计1600)向第二部类的C部分提出了交换要求,而第二的C部分却只有1500的数额。此时,为了与第一部类协调,或者说为了维持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协调进行,第二部类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扩大再生产,即将C部分再追加100,变成1600(C+△C);按照第二部类原本2:1的有机构成,每追加100的C相应要求追加50的V,这样一来原本的750V部分就变成了800(V+△V);而无论追加的100△C还是追加的50△V,都只能来源于其获得的750M。于是,第二部类的价值组成也形成了新的组合如下:    
    Ⅱ1600(C+△C)+ 800(V+△V)+ 600M/X                                     (2)    
    由简单再生产分析的逻辑我们知道,式(1)中的Ⅰ 4400(C+△C)和式(2)中的Ⅱ [800(V+△V)+600M/X]都只需要在各自部类内部交换就可以得到实现;而式(1)中的Ⅰ[1100(V+△V)+500M/X]则必须与式(2)中的Ⅱ 1600(C+△C)相交换,整个社会总产品才能够得到实现,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将此跨部类交换活动的数字去掉,我们就可得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实现条件如下:    
    1。Ⅰ (V+△V+M/X)= Ⅱ(C+△C)    
    将此公式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Ⅰ(C+△C),则得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实现条件如下:    
    2。Ⅰ(C+V+M)= Ⅰ(C+△C)+ Ⅱ(C+△C)    
    此条件表示的含义比较清楚: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要同时满足两大部类维持扩大再生产所形成的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如果我们再将第一个实现条件的左右两端同时加上Ⅱ(V+△V+M/X),然后将式子左右换位,则得出第三个实现条件如下:    
    3。Ⅱ(C+V+M)= Ⅰ(V+△V+M/X)+ Ⅱ(V+△V+M/X)    
    此条件表示的含义也很清楚: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活资料要同时满足两大部类原有工人(V)、扩大再生产新增工人(△V)以及资本家(M/X)这三部分人对生活资料的需求。    
    本章需要掌握好的基本概念包括: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等。    
    本章需要理解掌握好的基本原理包括: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等等。    
    2005年考题中出自本章的题目有一道单项选择题【原题第6题】:    
    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 1000元B. 2000元C. 3000元D. 4000元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固定资本有形磨损(又叫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此台高精度磨床使用寿命为10年,原价值20000元,则其每年由于正常的物质磨损而造成的折旧额为20000元/10年=2000元/年。它在被使用2年后正常的物质磨损就应该是4000元。题干中告诉说这台磨床2年后的价值变成了15000元,也就是说磨损的价值总额是5000元,那么很明显,其中的1000元是由于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所造成的损失。    
    1994年至2005年试题分值分布表    
    分值年份内容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理文合合合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2    
    分2    
    分1    
    分8    
    分2    
    分12    
    分5    
    分6    
    分3    
    分2    
    分1    
    分1    
    分4    
    分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20'6    
    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    
    本章也属于比较常考的一章。但从过去几年的出题情况来看,所考题目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客观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的形式出现,考查的内容主要还是考生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把握。考虑到本章内容上的特点及2006年新大纲对本章内容未作任何修改的情况,可以预测这种命题的特点在今后的命题中依然会得到体现。    
    本章内容与上一章相比少了许多,复习把握的难度也低一些。本章的复习应该侧重于把握那些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有着密切联系的原理和理论,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把握。具体来看,以下知识点在考生复习时应给予充分的注意: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条件、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与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垄断资本主义国际扩张的主要形式和影响等。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五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

    本章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全章共分为三节。其中第一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实现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的分析,首先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三节“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则分别从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两个方面具体阐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现阶段的特征和表现。    
    复习本章,关键要学会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来认识和解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一系列特征。比如为什么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等。    
    本章内容的记忆网络图如下: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与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现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剩余产品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这一制度的客观依据    
    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    
    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分配的原则    
    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    
    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本章2006年大纲中的内容与2005年大纲相比有一处变动:将第三节最后一个知识点“效率与公平”调整为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体现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与公有制相联系的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个人收入分配的共同尺度,既承认差别,又反对因收入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贫富悬殊。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在这样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劳动者运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的生产成果(包括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日益丰富,这就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共同富裕则是指全体社会成员都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全面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终实现目标。    
    (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社会主义本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认识,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