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托普检讨 >

第50部分

托普检讨-第50部分

小说: 托普检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了,价格竞争优势也没了。成本控制涉及采购、制造过程中每一环节,系统集成成本与产品成本控制方法各不相同,目前还没有一套见诸文字的成本控制制度,也没有直接的成本节约利益激励机制。     
    3工作效率为什么不高:办事效率不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一级一级地向上请示,一件事情有很多人签字,等字签完了,时间也耽误了,这是授权不明;二是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没有明确规定这件事情由谁负责,谁配合;三是缺乏工作流程的有机接口,两个部门制定的制度之间没有接口,具体工作之间缺乏衔接,比如财务部需要某部门提供一个什么数据,可能后者就没有这样的数据。建议每件事情的决定只由两个人签字:一“官”一“僚”,只要分清各“官”有什么决定权就可以了;部门之间进行疏通和衔接。     
    4权力与利益的匹配:让赚钱的人有权,花钱的人无权或只能按授权办事。一个部门如果超额完成了公司规定的利润指标,现金又是正流量,则部门负责人对超额部分有决定权;如果是用股东的钱去做事,就没有决定权,需由股东或其授权人决定,总之不能拿股东的钱去冒险。     
    5薪资体系不宜一刀切:对于经营部门,从“基本薪资+效益薪资”模式逐步向完全的“效益薪资”过渡,效益薪资直接与经营毛利挂钩,限定比例,上不封顶,鼓励致富。部门留多少人,薪资谁高谁低,由独立承担经营责任的部门负责人去决定。对于资源服务部门,确定统一的薪资标准,但要与公司整体效率和个人工作绩效挂钩,并坚持实行末位淘汰。    
    一个曾经的托普人的心里话    
    偶然间看到宋主席的新年致辞,感受颇多,作为一个曾经的托普人,总觉得应该将自己的一点看法说出来。    
    虽然自己现在已是“局外人”,但看到宋主席对这几年来工作的总结与反省,依然让我十分感动,我相信每一个对托普有感情的人都会有着和我一样的感受。是的,就像主席说的——虽然已经离开托普,公司的名誉依然与我们每一个托普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个“局外人”的特殊位置,才让我有了与大家不同的视角。    
    在离开托普的这一年多里,我一直关注着公司的发展与变化。有人说我曾经经历的,是托普最为巅峰的时期;但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看来,目前的困难虽然很大,但还没有到足以将托普击垮的一刻,只要能正视困难、及时调整,托普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而就目前来说,对于公司确实也到了一个紧急关头。托普怎么了?正如主席总结的,这是长期以来点点滴滴积累、沉淀而出的问题。从我的角度来看,公司这几年虽然一直在高速发展,然而也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在公众目光的瞩(注)视下,被记者的镁光灯所包围,因而才造成了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失误。


《托普检讨》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检讨》 无疾而终的“反省”运动(2)

    一、企业形象的建立与保持    
    长期以来,我们不断地与各级政府、各类媒体接触,期望能得到好的回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媒体的正面报道;然而所有做过市场的人都知道,这恰恰是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它们总是需要不断的打点、不断地满足;于是,当我们在频繁的机构变更、不断的人员更新过程中,一旦稍有疏忽,就会冒出这样或那样的阻碍,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然而,面对这样的情况,公司在处理方式上也确有失误:一味的冷淡、一味的反目成仇,只能给自己树立更多的敌人。    
    就我的个人看法,认为公司应加强企业形象的管理——不能仅仅借助于公共关系部这么单一的手段,因为作为托普而言,公司并不是没有知名度,在某些时候甚至是“名声过大”,才会让原本不大的事给自己带来了太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加大公司“美誉度”的宣传。    
    1利用媒体    
    我们应该利用现有媒体资源,加强关于托普技术成果、技术创新的宣传报道,定期在专业报纸、杂志及网站上以用户名义发表一些关于公司已建成项目的技术论文,“制造”正面新闻以应对外界对公司“没有核心技术”的指责。    
    2建立自己的媒体,加大企业文化、企业技术成果的宣传    
    长期以来,我们给用户的宣传资料中只有《托普画册》、《托普典章》、《托普之路》再加上几期《托普报》以及相应的产品白皮书;除了信息单一之外,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相对经济的手段来与客户保持长期的联络。但纵观国内其他上规模的企业——万科有他们的期刊《万客会》,对公司文化、理念进行宣传,被誉为业界的“管理艺术杂志”;东大有他们的《软件工程师》,对东大的技术、产品应用案例进行变相宣传,甚至被IT行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作为技术期刊自费订阅……相比之下,我们的宣传工具、媒体,对公司的业务就显得作用不大。    
    3整合集团力量,对政府机构、行业性大客户本部进行统一商务联络    
    随着公司机构的不断改革,公司99年的确立的“扁平式机构组成”已变得越来越“纵深”,每个不同的专业集团都有着自己的利润考核指标,相互之间的“互通有无、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都成了一次次有关价格的商务谈判,于是许多业务部门就只好为了各自己的项目,对同一个客户“分头行动”,其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既浪费了公司的资源,重复投入;又在客户心理上造成了“各自为营”的不好印象;最糟糕的还在于加大了“内耗”,降低了办事效率,与分秒必争的市场竞争环境格格不入,往往对公司经营、经济收益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反,如果我们集中公司的优势资源,建立专门的部门,规范地、有计划地对相应机构进行联络,与之保持长期联系,了解国家/行业的相关政策信息、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公司相关业务部门,有计划地进行地区市场活动;及时参与同公司、公司产品有关的资质认证、入网许可等工作,一方面宣传企业技术、产品,另一方面为一线市场业务人员提供高层商务支持。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这样一个不以利润为考核指标、而以他们配合各业务部门签下了多少合同为考核指标的部门存在,可以为公司节约、创造多少财富?    
    二、公司的经营管理机构调整    
    说到这个问题,我很有点自己在班门弄斧的感觉,不过,从我这样一个“曾经的中管”的角度来看,也许与一些人的看法很有一些差别了,因此也不妨一叙。    
    1机构调整的频率    
    当我到其他公司去应聘的时候,有人问我“你也算是托普曾经下文任命过的高管,那你如何看待托普三个月一变的机构调整?”业界许多人都认为:托普是个“很奇怪的企业”。    
    是的,在IT界,不断的更新是需要的,但对市场人员三个月就调整一次的做法,我私下认为真的是值得商榷。    
    我在托普的时候也常对自己部门的员工说,公司的制度就是为了增加大家的责任感、紧迫性,所以大家应该将压力变成动力,认真做好工作。可是从内心来说,我直到今天还记得:2000年年中时,宋总要求每个事业部的负责人当面汇报今后的发展规划、产品市场预期;然而就在我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市场调查、认真准备,提交了一份连自己都感到鼓舞的报告后,事业部撤消了,人员分流了。可是到2002年,我们当初的规划、预测被一一证实,前期市场投入也终于见到了一些回报,而当时事业部的人,却只剩下一个人还在公司从事该行业。时过境迁,可当初的战友们再聚首时,每每说及此事仍不甚唏嘘。    
    当然,这只是很片面的一个事例;但推而广之,纵观公司上下,市场业务部门的中管人员中,有几个是有两年以上当地本业务从业经验的?大家都知道:市场人员是第一年熟悉情况、第二年培育市场,第三年才能开花结果,试问:一个负责人连两年的当地工作经验都没有,如何谈得上拓展新市场?


《托普检讨》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检讨》 无疾而终的“反省”运动(3)

    2公司中层业务骨干的培养与保护    
    说到了市场管理,就不得不说说公司的“中管”和“资深员工”了。    
    记得主席曾在大会小会上很多次地提到“中层管理人员是公司的中坚力量”,“资深员工是公司的财富”,然而,从我这个局外人的角度来看,随着公司机构的不断调整,“中管”和“资深员工”已经成为历次调整中受冲击最大的层面。    
    先说中管,以前的高级经理,乃至总经理,如今在公司似乎已经不再属于“管理层”,而是实际意义上的业务人员,无论从待遇、从发展空间来看,这些位置都不再像2001年以前那么值得让人尊重——一旦公司机构调整,可能在三个月内你的名字就可以从所有的任命文件中消失。    
    说起来这像是牢骚话,可如果细想一下,他们作为一线的市场业务负责人,如果就这样轻易流失了,会造成多少的信息和资源流失?积累到一起,对公司会造成多大的损失?抛开极个别素质确实不高、确须弃之的人不说,其实谁又能说这些被分流下岗的人当中个个都没有一点能力?对公司毫无益处?特别是看到近来公司的高管、甚至是资深员工中也有人陆续离开公司,我不禁疑惑——难道说他们真的就对公司没有感情?没有留恋?我自己离开公司时尚且不舍,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已同公司风雨同行了如此之久,为什么也都就这样离开?有人说他们是“不能与公司共患难”,也有人说他们是“受不了降薪”,可我不这么认为——当初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块时,他们不一样坚持了过来?细加打听,才依稀明白了他们的一些苦衷:    
    试想,当你服从公司发展需要,从一个岗位走下来,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你的上级告诉你“我这里安排不了你”;试想,当你负责的部门在机构调整中划给了其他法人公司,新来的领导对你辛苦耕耘的成果一笔勾销,年度考评时不闻不问只打上个“差”;再试想,当你作为资深员工想进入其他部门时,领导以一种说不清的口气说上一句“又是个老员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    
    换个角度想想,这些老员工们,正是为了托普默默奉献的一代——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使托普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公司一天天发展壮大,才有了托普的辉煌,也正是有了他们的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才使得公司的各项改革措施得以顺利实施;随着公司的发展,长成的梧桐树招来了更多的金凤凰,又是他们甘当人梯,将新人推上比自己更高的领导位置。有人说他们的学历低了,不适合领导岗位;有人说他们疲了,没有了冲劲;而事实上,大多数的老员工并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指手画脚,他们同样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然而,公司是否又给了他们发展提高的空间?远大集团的老总说过“人才,不仅需要引进,更需要通过努力在企业内部不断地培养”;而我们的公司在近一两年中对待这个问题是不是过于掉以轻心?    
    当出现有人“把公司的钱揣入自己的兜”时,人们总认为是那些老员工素质低下,但真正计算一下,不难发现:其中的老员工倒是少数,更多的是一些作为人才引进的“凤凰”,他们拿着公司的高薪,享受着公司给予的优厚待遇,却私下给自己跑生意、开公司,更有甚者,将公司巨款席卷而走,还在外面大言不惭地夸耀自己的“能力”。    
    对比之下,孰高孰低不言而喻。因此,我倒是建议公司在人才任用时,应真正做到宋总在1999年会议上所说的——先考其德,后较其才。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培养,选拔一批对公司感情、有忠诚的老员工重点培养,并逐步任命到重要岗位,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学习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应走在一切改革实施之前    
    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共产党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一开始就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因此才能团结起不同阶级的力量,实现红色政权的确立。    
    作为一个企业也是一样,如果思想不能沟通,那再好的管理理念也不可能收到实际的效果。我们的托普在近两三年间经历着重大的变革,但是也正是因为公司规模的膨胀速度过快(从1999年的2000人到2003年的6000人),宋总离大家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有时都觉得有点遥不可及了),公司的领导层也越来越“纵深”,于是普通员工也就越来越不明白公司究竟要做什么,心理距离更是越来越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日渐削弱,于是才会有了今天的状况。    
    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在每采取一项举措之前先做好员工的思想动员,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那在实施的过程之中是不是会少一些阻力,多一些理解与支持呢?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言不成物,且多有偏谬,望多多指正。总之,作为一个曾经的托普人,我深知就算离开了托普,走到哪儿别人也会说“那人是托普出来的”,因此我希望公司能够一天比一天更加繁荣兴盛,也希望托普在宋总的带领下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托普检讨》 无事可做的“软件工程师”们《托普检讨》 秘密财务大清理会议

    ●“没有子弹,心里就发慌”    
    “谁能挽救自己?”2003年3月21日,在托普集团2003年东南地区工作会议上,宋如华发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