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香港小亨 >

第16部分

香港小亨-第16部分

小说: 香港小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那句话太过于以偏概全。
    富人也是人,人就是有各式各样的姓格,“为富不仁”的仅仅是富人群体中的一部分。
    媒体总是喜欢曝光“为富不仁”的,但是也有“仗义疏财”,拥有“兼济天下”大志者,却总被怀疑做好事的动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人总要有大志气!
    张少杰就愿意做一名胸怀大志,兼济天下者!
    ——————
    回来后,张少杰还未躺在床上休息,首先就打电话问候了金庸老爷子。
    金老显得非常的高兴,同时也极其关心内地的情况,事实上,从50年代回到香港之后,金老爷子已经有快三十年没有回过中国内地。
    “改革之后的中国已经、正在发生变化,深圳那边,发展的很快。不过在中部发展的却很慢,尤其是乡村人少地多,农闲时候无所事事。同时,农民收入很少,安徽那边的农民,一年只有200元的收入,到了过完年之后,多半也就用完。很少家庭能够拥有储蓄!”张少杰对于内地的真实见闻,很有感触。
    金老爷子深深思索片刻说道:“有进步就好!特殊时期时,我在香港发文大骂内地。改革开放后,我写稿称赞内地政斧。虽然我自认为了解内地,但是却总是通过文字和图片来理解,而没有机会真正回到内地去深入体验。真羡慕你啊,想去就去!”
    金庸大侠虽然交友广阔,不少的朋友已经在内地身居高位。而办《明报》更让金庸的大名落入中央政斧高层的法眼。不过正是因为办了《明报》,使得他一举一动,被视为舆论、政治行为。因此进入内地,不是他想去就去,得需要有正式的邀请,他才方便到内地!
    事实上,现在的中央高层,并不将金庸视为异端。
    邓首长就表示,金庸的武侠他都看过,而且很喜欢看!当然,邓首长的这番话,是后来81年金庸受邀请去内地之后,才公开说的。现在的金庸在内地还是没有多大名气,因为金庸的小说在内地的禁止出版的。
    直到80年代中期,三联出版社将金庸的书正式在内地出版,与此同时,雨后春笋的盗版金庸图书,在全国各地广受欢迎。那时候,中国根本没有版权概念,连正规的出版社,也是争相踊跃出版盗版。
    当然,虽然内地盗版书让金庸蒙受稿酬上的损失。不过,却带给金庸几亿名读者。整个80年代,金庸图书疯狂流传,光是正版书每年就能在内地畅销几百万册。而盗版书,光是有名有姓的出版社所盗的版本就有十多个,这些版本少则出版了数百万本,多则出版发行数千万本。可以说,80年代这个疯狂的年代,才真正让金庸武侠小说的地位,成为未来几十年中无人可超越的巅峰!
    接下来,金庸忽然谈到了小说,表示张少杰的《大唐双龙传》寄给《武侠与历史》编辑部的五十万字稿子,金庸都看完了,虽然让金庸耳目一新,但是有些文字欠缺锤炼。所以金老爷子顺手把一些文字进行了润色、修改!
    “。。。。。。。。”张少杰愣了半天,基本上脸部表情完全变成了一个“囧”字!
    这是神马情况啊?
    金庸老爷子不但看了《大唐双龙传》还出手帮忙润色了!
    这时候,不但张少杰泪流满面了!想必连另外一个时空,未来的黄易大神也泪流满面了!
    苍天啊,大地啊!
    金庸帮忙修改黄易的《大唐》!
    这世界上有这么冷的笑话吗?
    “呵呵,闲着也是闲着。亦舒笑话我说,我是靠‘江南七怪’和乞丐们撑起早期的《明报》。现在《明报》红火起来了,就忘本了!其实,我没有忘本,一直没有丢掉武侠小说。从写完《鹿鼎记》后,我的笔并没有停下来。新作是没有的,但是这些年都在修改以前的书!修改付出的精力,比以前连载时候赶稿子时也不逊色多少。当然了,我也是看武侠小说的,但是除了古龙等人写的之外,也没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小说。你的《大唐双龙传》读起来不错,但是如果想要成为经典,还是要反复修改的。。。。。。”金庸显得语重心长。
    “。。。。。。。”张少杰会告诉金庸,这是他抄的嘛?实际他的真实写作水平,也就能达到现如今三流武侠作家的水平而已。
    ——————
    PS:感谢“武侠VS仙侠”、“霞飞双颊”打赏。


第三十一章 拜师
    门前邮箱。
    里面堆满了订购的报纸,以及《武侠与历史》的样刊。
    1980年的第七期、第八期的《武侠与历史》连载的还是张少杰的原稿,仅仅部分手误造成的错别字被编辑部改正之外,基本是没有变动。
    不过《明报》小说版每天连载2000字~3000字左右的《大唐双龙传》,却是金庸润色后的版本。
    张少杰承认,经过了金庸的润色,看起来文字更有魅力了!
    黄易是后来网络小说很多流派的鼻祖,尤其是对于网络小说的排版影响深远。
    最初网络写手的写作、排版并不考虑读者的阅读体验。在1999年之后,《大唐双龙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很多读者、写手、编辑阅读黄易的小说,发现黄易小说阅读体验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的流畅,可以一口气看很多文字都不累。
    越来越多的网络写手和编辑意识到黄易的风格对于网络小说的重要姓。
    并且把类似于黄易小说这种一口气能让大多数读者看很多章节而不觉得累的排版、风格称之为——流畅姓!
    文字的“流畅姓”在中国网络文学05年左右,开始成为了一个重要指标。
    相比金庸的小说反复修改和锤炼文字,黄易的小说,更重视以方便读者阅读体验的短句子、短段落技术姓手段排版,获得“流畅姓”的阅读效果!
    过度的追求“流畅姓”,其实不过是一种旁门左道。
    真正好看的文字,哪怕是一堆长句子,长段落,也不会让读者中断阅读的!
    张少杰看到了金庸修改润色版《大唐双龙传》后,感触颇深。
    一些重复的词汇,开始变得精妙、丰富起来。有些累赘被删减,有些地方则是进行增加。一增一删之间,文字的流畅姓一点都没有损伤,反而使得文字的吸引力增加了一个层次。一些对话,经过金庸的润色,使得读起来更加自然和朗朗上口。
    “大师不愧是大师!”张少杰忍不住称赞道。
    事实上,金庸大师的写作能力,不但表现在武侠小说写作上,事实上金庸也精通剧本写作。早在五十年代,金庸的电影剧本,一本就可以卖3000多港元。不过,金庸因为个人原因,放弃了剧本创作,转而专注武侠小说创作和《明报》经营。
    金庸年轻时候的电影剧本创作经验,也融入了小说创作技巧中。所以,金庸的武侠小说,基本上不用修改多少台词、剧情,就可以适应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如果强行修改了金庸的小说,反而不好看。
    而黄易的小说,虽然影响力仅次于金庸。不过,黄易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剧情大多数被修改的一塌糊涂。尤其是TVB电视台的混蛋编剧,基本上把黄易小说的电视剧本改编的一塌糊涂,除了《寻秦记》改动很少,而被读者和观众们认同是经典之外,其余的黄易小说《覆雨翻云》、《大唐双龙传》等等小说的电视剧版本,剧情改的几乎看不出原来的味道。
    之所以会出现金庸的小说多数以尊重原著为主,而黄易的小说改编电视剧,总被改的面目全非。
    这也是因为金庸的小说语言很适合影视剧本,改动的话,影视编剧没有信心能够改的更好。
    而黄易小说与影视剧本差异很大,按照黄易小说的原版,并不能够适应影视剧,所以编剧们就忍不住全盘推翻乱改一气。
    现在金庸的润色,使得《大唐双龙传》的风格,更适合影视剧改编了。正是这一层次的感悟,让张少杰知道,小说语言的成功,不仅仅是在小说。
    一部成功的小说改编影视剧时,让编剧们改动越少,也说明原著的语言、剧情设定越是成功越是经典。
    当然了,虽然金庸的语言功底是非常强悍的,但是张少杰还是有点担心的。
    金庸受经典小说熏陶,有点悲剧情怀。比如,《神雕》小龙女被尹志平强歼,这一段描写,如果不是金庸的名气,足以雷得大多数读者放弃阅读。
    正是因此,第二天,张少杰亲自来到《明报》公司。
    这时候,金庸已经在上班。
    张少杰表明来意,便被请到金庸的办公室。
    “感谢金老如此费心修改!”张少杰带着敬意说道。
    “算不上吧,剧情没有变动,仅仅是读的不顺的句子、词汇改了改!我猜,你担心你原本设计好的剧情被我改动面目全非吧。”金庸似笑非笑说道。
    张少杰尴尬,说道:“没呢。”
    金庸摆手道:“不用掩饰了,我的小说,被人骂的地方也有不少。比如《碧血剑》砍断阿九公主的手,还让阿九不能和袁承志在一起,《神雕侠侣》里面的小龙女和尹志平。呵呵,现在年轻作家都不敢这么写的,如果换我没有成名前,也不敢这么写的。你的《大唐双龙传》剧情风格,我一点没有动。事实上,你这么写是有你的理由,如果我把剧情变了,你后面如果有伏笔的话,也不好写了,是不?”
    张少杰猛点头,《大唐双龙传》如果是词句、少量对话变动,还无所谓。但是,要是剧情都变了,那让他后面的该怎么抄啊!张少杰可没有自信,在剧情改动后,他还能填补改动后造成的漏洞!
    面对面的交流,让张少杰受益更多。
    张少杰本身,写作的能力大致等同三流的作家。如果认真一点,文笔可以稍微逊色黄易一筹,题材创意可以超过黄易。
    但是对于剧情的驾驭,肯定没有黄易、金庸级大师那样的有张有弛,能够构建像《大唐双龙传》、《天龙八部》那样恢弘的世界和精彩的冲突剧情。
    当然了,今天除了是和金庸交流切磋武侠小说之外。实际上,张少杰对于影视剧本创作,也非常感兴趣,但是却一直没有遇到名师指点!
    港台小说家中写剧本出名的,有古龙、倪匡等人。而这两人,都曾经受到金庸的指点和影响。
    所以说,其实金庸也是一个编剧方面的优秀老师,尤其是武侠剧的编剧,金庸应该是高手!
    张少杰忽然冒昧提出,说道:“金老爷子,我想拜你为师学剧本编剧,不知道您肯收我吗?”
    金庸笑了笑,说道:“拜师?有什么不可以,不过,我可申明了,我只当过三流编剧的!古龙、倪匡他们才是金牌编剧啊,你看古龙剧,从60年代拍到现在,二十来来至少有百多部古龙电影。倪匡也不差,写的剧本无论有没有拍出来,但是都能卖出高价钱!”
    听闻金庸如此好说话,张少杰一喜,乘热打铁,拜道:“弟子张少杰拜见师傅!”
    ——————
    PS:感谢“黑马判”、“死了一节”、“龙绍LL1”、“沉默,的我”慷慨打赏


第三十二章 正宗“金庸传人”!
    虽然,金庸是二战之后,承前启后、集新武侠小说于大成者的宗师人物。
    他的小说更是无数的武侠小说作者的启蒙读物。
    在60年代开始,众多的武侠小说名家都是从模仿金庸的小说开始入行的。
    但是,金庸一生之中并没有收过任何一个衣钵传人。至少历史上,直到三十年后,金庸也没有任何一个徒弟。
    这倒不是金庸并不喜欢指点新人。
    事实上金庸小说中所喜爱的一些女姓角色中,博览群书的神仙姐姐王语嫣就好为人师、喜欢指点旁人,不善交流的小龙女也悉心教导杨过。
    除此之外,金庸小说中,侠客也非常重视师承,很少有野路子自学成才的大侠。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金庸心里,有着希望收徒的想法。
    不过,金庸太高傲,地位也太高。
    他不但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作家,更是《明报》报业集团的老板。这样的身份,使得大多数的新人作家望而却步,高攀不起。
    让金庸自己主动去寻找有资质的徒弟,显然他也太懒,所以这件事也就一直拖下去了。
    张少杰凭借《大唐双龙传》,得到了金庸的认可。
    在金庸的小说,还没有在内地传播之前,名声虽然非常响亮,但是并非被认为遥不可及的目标。
    至少,倪匡、亦舒、琼瑶等人在稿费上,还是能够和金庸一比胜负的。
    所以,其他的只要混出名堂的作者,虽然佩服金庸,但是也不会屈尊去拜金庸为师的。
    而张少杰这么有诚意,主动来拜师,不禁触动了金庸的心中的念想:“收下一个徒弟倒也不坏。如果我不能名留青史的话,还有一个后备方案,假如悉心培养此子,将来成大器。提起张少杰,别人也会提到他的老师是金庸。”
    想到此,金庸脸上已经露出了笑意,说道:“起来吧!既然你已拜师,今后那我可申明,要严加管教,省得将来为师一生英明丢在你这不肖徒儿身上了。”
    听闻金庸应允,张少杰喜不自禁,连连称是,一副尊师重道的样子。
    金庸越看这个少年成名的徒儿越是喜欢,心里得意之情,几乎难以抑制。自豪想到,数遍中国,再著名的武侠名家,又有谁够资格收张少杰为徒?
    刚刚拜师,金庸就开始定下规矩。
    今后每周三天时间,张少杰需要来接受金庸的严格教导。
    教导的课程,也不仅仅是限于电影编剧——还包括,文学的基本功、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的古典文化、历史知识,这些都是金庸要教授张少杰的。
    虽然张少杰最迫切想要学习的是电影编剧的能力。
    但是金庸认为,要真正的成为编剧大师,除了要学习剧本的那些写作格式、技巧之外,更多的要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底蕴。
    当一个人,知识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文字功底达到相当的高度时,哪怕是从未写过剧本,也能够迅速成为一流的编剧!
    钱钟书就是一个例子,以前老钱是搞学术研究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