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莎士比亚 画传 >

第5部分

莎士比亚 画传-第5部分

小说: 莎士比亚 画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院是1400人,而“剧场”剧院则比较小,仅能容纳l000人。剧场内部是一个占地颇广的中央无顶空间,通称为“池子”或“场”,这里的观众只能站着看戏。环绕在“池子”周围的是三层有屋顶的楼廊,它们构成了剧场的外围部分。在池子里看戏的观众一律支付同等的入场费。如果另外再缴纳额外的费用,就可以进入楼廊内去看戏。楼廊上还设有包厢或“贵族席”,为国王陛下和达官贵人专用。舞台是一个高出地面四至六英尺的平台,向前突出伸入池子中。池子里的观众三面围绕舞台观看演出。与之相比,楼廊内观众的视野则开朗得多。此外,在前台后方还有一个叫“显露处”的地方,在它的背后有二门供上下场之用,此外“显露处”还能让台上的演员隐藏起来,或者根据剧情需要忽然出现。在舞台的第二层也有个类似的伸入空间,称为“内顶厢”,此外还有一两个窗口,演员可以从这里俯望或者攀爬。有的剧场舞台上有第三层空间让演员使用,以表示场景发生地点为极高之处,不过这一层通常是留给乐师们的。演员的化妆室设在舞台背后。在舞台的正上方还有一个走廊。这里是乐队演奏的地方,有时候也可以作为舞台的补充部分使用,例如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夜晚相会时朱丽叶所站的阳台就在舞台上的这个区域。有时候,一些轻佻浮浪的贵族子弟为了引人注目,也会坐在这个地方观看演出。  出来后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之外,舞台地板上还有一扇活板门,当表演鬼魂出现或消失的情节时,扮演鬼魂的演员就从这里上下场。此外它还被用来表演埋葬死人的情节。舞台的上方由两根柱子所支撑的茅草屋顶遮蔽。顶上还有一个小阁楼,内设机械装置,道具、神仙由此冉冉降落舞台。整个剧场建筑的屋顶则称为“天顶”。每当场内有演出时,天顶上就会挂起绣有剧场名称与徽记的旗帜。莎士比亚所在的环球剧院的天顶上还装饰着一个地球,屋顶横梁上还铭刻着一句拉丁文箴言“totu mundus agit histrionem”,意思是“世界即舞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环球剧场,正是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复制而成的。它具有那个时期剧场典型的内部和外部结构特征。  舞台的设计应是针对不断进行的戏剧动作。演员在一景结束后即从一扇门离开前台,另外一组演员随即从另一扇门进场开始换一景,显示空间可能是张开的,而舞台即成为一处新地方;也可能前台的一景由上层的另一景接续,又或者是同时使用的不只一层,景与景之接续并没有停顿。舞台上下都藏有机械装置,舞台地板所开的活动小门可充当坟墓,可供鬼魂与恶魂之出现用,也可发出烟火及供其它特殊效果用。起重机、绳索、和升降东西用的滑车也藏在舞台上下。此地区也操纵警钟、雷声、鸣炮、放烟火等音响效果。  基本上私人剧院与公共剧院没有甚么差别,因为加了屋顶而且在大小上受了限制,私人剧院的座位大约公共剧院的一半到四分之一。观众全有座位,舞台与背景也与公共剧场的相似。


第三章 戏剧的舞台第3节 戏剧舞台的的构造(图)

  莎士比亚时代的剧团,一般由10-20人组成,股东一般占一半,另一半是雇员。多才多艺的莎士比亚,曾经是宫内大臣剧团的股东兼演员,后来又成为环球剧院的演员、导演和剧作家,是剧团里最重要的领导人。   舞台戏剧的重点在于想象力,戏剧效果仰赖于观众的想象力,而不是逼真的舞台布置。台词足以弥补不足之处,使场景活起来。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无限的空间 。  一、舞台的结构具象征意义  宜使用可移动的布景和道具,像桌子、椅子、剑、丘比特的弓、画在布上的太阳和月亮、岩石、建筑物、乃至穆罕默德的脑袋、一道彩虹之类的。  二、戏剧台词和场景的互相作用  在当时那种简陋的舞台条件下,舞台上所表现的特定场景往往由剧中人直接说出来,或者干脆用一块字牌显示。当时的演出一般是在白天进行,于是在露天剧场如何表现夜晚场景就成了一个难题。戏剧家门只能用一支蜡烛或者一把象征性的火炬,将观众带入夜晚的情景之中。当舞台装置不足以表现场景时,语言便起到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例如在《李尔王》中,瞎眼的老李尔想要自杀,他让他的儿子埃德加牵着他来到悬崖边。扮演埃德加的演员拉着扮演李尔的演员在平坦的舞台上兜了一圈,象征性地“爬”到“悬崖”顶上,然后向身边的老人描述下面万丈深渊的景象:“眼睛这么望下看,竟是惊心怵目!在半空盘旋的乌鸦,看起来还没有瓢虫那么大……在海滩上走着的渔夫像只小老鼠……”这种虚拟写意的舞台表演生动质朴而又诗意十足。  三、戏剧的音乐形式  当时的戏剧的演出自始至终都有乐队现场伴奏。乐队根据情节进展演奏着不同旋律的乐曲,有效烘托了演出的气氛。当舞台上表演战争场面时,乐队号角齐鸣,鼓声大作,使战斗场面更加动人心魄。在正式剧目结束之后,乐队奏起吉格舞曲,演员们踏着舞曲节拍,即兴表演一段讽刺性的歌舞闹剧。将整个演出带向欢乐的结尾。  四、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主导作用  在16世纪末的英国,职业演员还没有开始出现。当时的演员,层次教高的,如莎士比亚等人,都由剧作家本人兼任,他们往往也是一个剧院领导者。层次较低的,则是一些手工业行会的成员,对这些人来说,登台演戏是一种业余活动,他们所参加的多半是瞻礼日的奇迹剧或道德剧演出。莎士比亚在他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就写到了这些业余演员。剧中波顿和他的一帮好友为了参加忒修斯公爵的婚礼并为宫廷进行演出,组织了一个剧团努力排演《皮拉摩斯和提斯柏》。参与排演的演员全都是各行各业的工匠:细木匠、裁缝、风箱修理工等等。这个草台班子的成员们虽然演技不高,但却人人敬业。  此外,还有一些到处走江湖的杂耍艺人,往来于乡村广场和集市,表演哑剧。1572年,英国政府为了打击游手好闲和犯罪,颁布了一项苛严的法令。根据这条法令,演员被视为潜在的犯罪嫌疑分子。没有正当职业的演员一旦被抓住,就会被送入监狱,遭受鞭打和鲸刑。在这种情况下,演员们不得不设法自保。其中一条途径,便是投入某个大贵人门下,穿上贵族家仆人的制服,佩戴上恩主的家徽。  例如莎士比亚所在的宫内大臣剧团,便是由一群投在宫内大臣门下的演员组成的。这个剧团原来只有8名主要演员。1604年伊丽莎白女王驾崩之后,该剧团演员增加到12名。喜好戏剧艺术的国王詹姆斯一世还特例开恩,把这个剧团更名为国王供奉剧团,并特准他们参加国王在伦敦举行游行仪式的队伍。  后来,演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开始拥有剧团的股份。演员根据其用以购买剧团财产、服装和道具的资金的多少而拥有剧团相应的股份。剧院卖座收入的一半在股东之间分配,另一半则用于支付剧场的租金和维修费。虽然剧院的收入因时而异,但总体上说来在当时还是颇为可观的。在莎士比亚于1616年去世时,他所在的皇家供奉剧团共有26名常驻演员。与当时的其他剧团比起来,这算是个很大的数目。  在一个剧团里,主要演员占据着核心的位置。除了主要演员之外,还有一些雇来扮演次要角色的临时演员。这些人是按周付酬的,他们的收入要低于当时手工艺工匠的平均工资。此外,剧团成员还包括其他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如看门的、管服装的、管道具的、抄剧本的、乐师和提台词的等等。  五、丑角是另一种专门的角色  伊丽莎白时代戏剧舞台上的喜剧角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丑角”,一种是“弄臣”。丑角是乡巴佬,一张口就说错话。在一出喜剧作品中,他们往往被用来当作陪衬使用,与其他那些英武豪壮的骑士或是温柔浪漫的情人们形成有趣的反差。而弄臣则是受宫廷或达官贵人豢养,他们身穿杂色衣,手中执杖。模样滑稽做作,专以逗笑为职业。  当时舞台上最负盛名的丑角演员是塔顿。塔顿个头矮小,身材畸形,塌鼻子,相貌不佳,然而却应对敏捷、妙语如珠。他的高超演技使他名闻全伦敦,据说就连伊丽莎白女王也曾被他的演出感动过。1588年塔顿去世。在他死后宫内大臣剧团的丑角由肯普担任。此人擅长演愚人笨伯,他曾经成功地扮演过莎士比亚剧作中一系列诸如此类的人物形象。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高波、《无事生非》中的道格培里。1600年肯普离开了宫内大臣剧团。莎士比亚转而雇用瘦弱、机敏的阿明,专门为他安排滑稽角色。阿明曾扮演过《皆大欢喜》中滑稽幽默的试金石、《李尔王》中语带机锋的弄臣等形象。特别是《李尔王》中的弄臣一角,被他扮演得格外成功。  当时的剧团里是没有女演员的,于是所有的女性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扮演女性角色的一般都是未成年的童伶。这些容貌姣好的少年跟随剧团里资深的演员学习表演,并且在演出中担任女性角色。如果剧团演出频繁卖座上佳,那么这些男孩子也可以得到丰厚的报酬。但是童伶们的收入是很没有保障的,他们的地位也极不稳定。他们的演艺生涯随着青春期的来临而结束。青春期的少年开始变声,体格也变得雄壮,自然无法再调脂弄粉装扮女角。童伶们的下场一般都是沦为剧团的杂役,鲜有其他出路。  即便如此,这些少年人却是真正的职业演员。童伶们自小就开始学习唱歌、乐器、舞蹈、朗诵,以及揣摩妇女的姿态和声调等等。要求一个男子把女性角色演得细腻逼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从今天所能见到的资料来看,当时的童伶演员似乎演技都颇为高妙。以致于在观众的眼中,舞台上的这些少年论到温柔妩媚,竟然比起女子还要更胜几分。在当时的上流社会里,追捧童伶竟然一时成了风气。不过,当时剧团里的成年演员毕竟占了多数,能扮演女人的童伶演员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女性角色远远少于男性角色。


第三章 戏剧的舞台第4节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图)

  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抒情诗体,原兴起于意大利,16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它的真正繁荣是在16世纪90年代,随着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涨而达到高峰的。当时,英国诗人们十分喜欢这种诗体,因为它多采取连续性的组诗形式,紧凑集中,格律严谨。当时追逐这种文学时尚的人很多,在1592年至1597年这5年间,英国共发表了2500多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紧随时尚方面从不落后,他自然也加入到十四行诗人们的这场角逐、较量之中,并且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说,在推出了最早的两首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之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取得了更高成就。这些至今仍能强烈吸引读者的诗,一般认为是莎士比亚于1592年至1598年间陆续创作的,共154首,它们证明莎士比亚攀登上了当时诗歌文化的巅峰,标志着他的诗歌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为英国诗歌史上又增添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1609年,第一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出版了,负责印行的是托马斯•;索普,尽管这本诗集很可能是未经作者同意就出版的“盗印本”,但我们仍要感激索普先生的初衷和勇气。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之所以吸引了古往今来的众多读者,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诗的“甜蜜”,即它们用悦耳动听的语言音韵赞颂了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友谊和爱情。  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多把十四行诗献给自己的情人,莎士比亚也有些诗作是献给一个他称之为黑肤女郎的,但仅有25首,其他100余首十四行诗都是献给一位年轻朋友的。这说明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友谊似乎比爱情的地位更高。这不足为奇,重友轻色的心理在当时十分普遍。正是在这种友谊至上的心态下,莎士比亚用诗歌的形式盛赞友谊是人生最美好的无价之宝。  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第一部分中所涉及到的年轻朋友究竟是谁,始终都是众说纷纭,普遍认为是莎士比亚惟一的庇护人南安普敦伯爵。莎士比亚在献上两首长诗之后,对十四行诗又情有独钟,于是写来送给与他友谊日深的南安普敦。除了借诗传情外,莎士比亚的另一个目的更为急切,南安普敦伯爵年轻英俊、风流倜傥,但是不愿意让婚姻套牢,而他的母亲却希望儿子尽快结婚生子,以保证家族兴旺。于是伯爵夫人委托莎士比亚进行规劝,这样便诞生了一组以敦促尽早成家传宗接代为主题的十四行诗。但年轻人对于年长者的劝告往往置之不理,以致引火烧身,追悔莫及。南安普敦后来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1598年2月,不安分的南安普敦与女王的侍女伊丽莎白•;弗农私通,致使她怀孕,被迫结婚。女王对于那些破坏了她的宫廷侍女贞操的人一向毫不留情,南安普敦大概害怕遭到惩罚,撇下怀孕的妻子去了欧洲大陆。在巴黎他参加网球赛赌博,结果输的身无分文,到11月妻子生下女儿后,他才不得不回到伦敦。如此看来,假设当初南安普敦接受莎士比亚的劝告,按部就班地攀一门高亲结婚生子振兴家业,就不会落到后来这样的狼狈境地。  在126首歌颂友谊的诗歌之后,诗人的创作热情又因一位“黑肤女郎”激发而起,他极口称赞自己对情人的忠实爱情。在那个时期,无论肤色黑、头发黑,还是眼睛黑都不时髦,都不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眼光,但诗人却赞美情人的黑:  美的本质是黑,我将如是赌咒,  一切与你肤色相悖的都是丑。  ——(第132首)  可见诗人对黑肤女郎的感情达到何等痴狂的地步!但他的真情并没有得到爱的回报,她是个生性放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