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 >

第2部分

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第2部分

小说: 气吞山河的雄奇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5节 都江堰(7)

    分水堤    
    李冰当时把都江堰工程的修建选择在岷江河流的弯道处,依据弯道的水流规律,把江水引入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都江堰工程又分为三大部份对水进行处理: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和鱼嘴分水堤尾部的飞沙堰。    
    飞沙堰水底部分    
    面对滚滚而下的江水,首先由鱼嘴分水堤把江水分为内外两江,平时六成江水分入内江,以保证成都平原的航运灌溉,夏季洪水到来时则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泄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以免成都平原遭受洪涝之灾。同时内江最终入口宝瓶口,如同约束狂野江水的瓶颈,控制着多余的江水无法进入成都平原。转而从飞沙堰溢入外江,做到二次分洪。不仅如此,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都为之困扰的泥沙排放问题,已在都江堰工程中得到了最为精妙的处理。在鱼嘴分流的地方,内江处于凹地,外江处于凸地,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地,底层水流流向凸地。因此,随洪水而下的沙石大部份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6节 都江堰(8)

    都江堰    
    都江堰放水图    
    分沙之后,仍然有部份泥沙流向内江。这时,河道又利用江水直冲水底崖壁而产生的旋流冲力,再度将泥沙从河道侧面的飞沙堰排走。洪水越大,沙石的排除率越高,最高竟可达到98%。都江堰工程这巧夺天工的三大部分,首尾呼应、互相配合,成功地做到了防洪排沙,它所蕴含的精湛水利原理,使都江堰工程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典范之作。    
    都江堰建成后,李冰还定下了每年维修河道的制度。政府组织民工,每年利用枯水季节清理河床。清淤时必须要挖够深度,以什么深度为标准呢?李冰当时在宝瓶口前的河床底埋下了石马,每年掏滩只要看见石马,深度就够标准了。过深,内江进水量大,灌区会受到洪水威胁,过浅,内江进水量少,灌区会遭受旱灾。同时,在岁修还要调整飞沙堰的高度,确保飞沙堰既能排沙,又能泄洪。这条“深掏滩低作堰”的治水经验历经千年至今还被奉为治水经典为人们所使用。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7节 都江堰(9)

    关中水文地理    
    千年沧桑之后,都江堰不仅没有衰退成为历史遗迹,发挥的效益还与日俱增。控灌的农田从秦汉时代的一百多万亩,增加到了今天的一千多万亩。    
    由于它崇尚自然的治水思路,浓厚的东方哲学色彩,使它在漫长的时代里,已经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浑然天成,所以才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公元前256年,历时14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都江堰建成竣工,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    
    此后在从成都出川的畅通水路上,飘满了船泊,岷江上游沿岸的木料顺水而下,运往成都制造战船,士兵和兵器都直接在成都集散。


都江堰:功在当今,利泽千秋第18节 都江堰(10)

    都江堰位置图    
    面对岷江之水在成都平原上的新水源,老百姓纷纷主动开挖大小沟渠,把水引向田间。巨扇式的渠网使广袤的平原和附近的丘陵一改旧貌,短短数十年就使曾经旱涝无常的四川盆地增加了万亩良田。    
    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又有十万秦国人,陆续从北方迁往蜀地,与当地居民共同开垦广阔的平原。囤积的粮食使蜀郡成为当时天下最大的梁仓。秦国国力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国疆土上最强大的王国。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19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1)

    秦俑发现人:杨志发    
    秦军,这支曾经最强大的军队,包藏着太多令人费解的谜团,千百年来,它只是在人们的想象中存在。直到有一天,几个陕西农民的意外发现震惊了整个世界!    
    1974年,干旱袭击了陕西省临潼县的西扬村,焦虑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够拯救他们枯萎的庄稼。几个村民将打井的地点选在一片石榴树林里的。三月份的一个黄昏,井水并没有看到,从地下五六米深的地方却挖出了一个真人一样的陶土人头。发现陶俑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考古工作者取代了当地的农民,就在这个打井的地方,专业的发掘开始了。    
    最终的探测结果表明这是一个空前巨大的陪葬坑。它的面积完全超过了人们的想象。1974年,由几个打井的农民开始,20世纪最壮观的考古发现就此拉开了序幕。残破的兵马俑开始接受精心的修补,它们当初的面貌开始恢复。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陶俑重新站了起来。他们的大小和真人一模一样,清一色都是战士的装束,身着铠甲和战袍,象军队一般,排列得整整齐齐,肃立在一道道隔墙之间。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0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2)

    秦俑    
    陪葬坑中还挺立着几百匹战马,它们昂首嘶鸣的状态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雷霆万钧的战场。在战马的边上,古代战车的痕迹清晰可辨,木制的战车完全朽烂了,车体的轮廓却保留了下来。    
    几十辆战车,几百匹战马、几千名战士,在二十世纪70年代,排列在考古专家面前的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地下军团。    
    关于这个俑坑的存在,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传说透露过一丝线索。他们是谁的军队,这个陪葬坑的主人又是谁呢?关中平原是秦汉至唐代的帝王谷,在俑坑西边的地平线上,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国的创建者秦始皇的陵墓。    
    秦始皇陵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1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3)

    青铜矛上的“寺工”    
    青铜戈上的“五年相邦吕不韦造”    
    这样壮观的陪葬坑似乎也只能是气度非凡的始皇帝的作品。对于考古学家而言,推断最终是否成立还需要更为直接的证据。挖掘在进行,考古人员从泥土中又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兵器。仔细清理以后,兵器表面上显露出一些文字。    
    在这只矛上刻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非常相似,念作“寺工”。史书记载,寺工正是秦始皇设立的、主管兵器生产的国家机构。在这只戈上,专家们找到了更加确凿的证据,戈上右边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吕不韦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职责之一就是负责秦国的兵器生产。自杀前的吕不韦。他是秦国的丞相,秦始皇的仲父。    
    兵器上面的这些纪年标志着它们准确的生产日期。毫无疑问,这些兵器都是在秦始皇时期铸造,在秦始皇死后作为陪葬品被埋入地下。站在袁仲一和他的同事面前的,竟然是那支被历史的迷雾笼罩、消失了2000多年的无敌军队。突然间,司马迁笔下模糊的秦军形象,一下子就变得具体、清晰起来,兵马俑给人们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2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4)

    秦俑    
    长平在今天山西省的高平县,战争就发生在这个山谷。即将投入战斗的秦军,一直是古代史学家几笔带过的模糊形象。而今天,军事专家已经可以根据秦兵马俑去推测那支令人生畏的军队如何作战了。    
    长平之战,秦军主力在面对象波涛一样翻滚而来的赵军时,怎样发起攻击?他们的战斗队形是什么样的?这些一动不动的陶土战士,能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在兵马俑主力部队的最前边,站着三排战士,可以设想,在长平谷地的秦军军阵中,他们最先与赵军接战。考古发现,他们曾经装备的武器一律是远射用的弩。这些弩兵分为三排,直面成千上万汹涌而来的赵军。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3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5)

    秦俑    
    弓弩的射击有一条规律,因为临敌不过三发,敌人往前冲了,这一支箭装上去以后射出去,你再装一次,敌人还往前冲,三次箭射出去以后,敌人就冲到面前来了。时空关系就是这样,所以古代射击的时候一定要轮番射击。    
    这是人们第一次亲眼看到秦军弩兵的作战队形。专家认为,他们站成三排是有道理的。可以推测,当第一排射击的时候,后两排拉弦搭箭,三排弩兵因此可以轮番射击。在战场上,密集的杀伤力最为致命。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4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6)

    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    
    在兵马俑博物馆,这是第二个被发现的俑坑,它至今仍然覆盖着厚厚的黄土。但是,电脑技术可以帮助考古人员模拟地下的壮观景象。    
    黄土下站立着一支独立的弩兵部队。前排的士兵正在射击,后排的蹲着准备,一起一伏,配合默契。这显然是秦弩兵作战的一个瞬间。在秦军之后将近2000年,欧洲人还用类似的方法组织火枪手,秦军很有可能开创了这种经典的连续射击方式。    
    在长平谷地,赵军首先遭遇的就是秦弩兵。万弩齐发,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然而,这只是秦军的第一道攻击波。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5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7)

    二号俑坑发掘现场    
    从1974年发现兵马俑以来,考古工作就一直没有停止。在这只矛头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6。3米长的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完整的长矛接近7米。这种长度的刺杀兵器,端平都十分吃力,秦军是怎样用来作战的呢?    
    电脑复原图:持长矛的秦军    
    如果用来单兵作战,7米的长矛根本无法自由格斗。但是,在古代希腊,亚历山大的军队就以7米2的长矛而闻名,由长矛组成的方阵曾经使他们战无不胜。专家推测,秦步兵中应当有类似的长矛方阵,长矛的威力在于集体的力量。    
    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这些士兵都要挺着长矛向前走,前排倒下,后排立即补上,保持方阵不变。可以想象:为了将几千人、几万人变成一个铜墙铁壁的方阵,士兵们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武器和作战方式来看,长矛手是杀伤力最大的步兵兵种。枪头如林,方阵如山、巨大的冲击力不可阻挡。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6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8)

    秦俑    
    铍    
    在兵马俑坑,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另外两种长柄刺杀兵器。    
    戟的长度在2米80左右,它实际上是在戈的前边加装了矛头,可以钩砍,也可以直刺,与长矛手不同,持戟的士兵可以做单兵格斗,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自由搏击的技巧和发挥个人才华是最关键的。考古人员发现的第三种长柄兵器叫铍。它很像插在长杆上的短剑,长度界于戟和长矛之间,在3米5左右,持铍的士兵很可能也是靠某种队形去冲击对手。从不同的杀伤距离来看,长矛、铍和戟长短之间既有专业分工,又可以互相保护。    
    但是,这些兵器之间究竟如何配合使用,今天已经很难了解。兵马俑坑曾被人盗毁,士兵手中的兵器大都遗失了,仅存的一些也散落在黄土中,原始的位置已经很难判断。    
    秦国的兵工厂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兵器制造业。


铁血军团与神秘的地下军阵第27节 神秘的地下军阵(9)

    铜弩机    
    在兵马俑坑,军事专家还是发现了一种配合作战的范例。在轻装的弩兵中,有一个身穿铠甲的士兵十分特殊,他手中是长矛一类的刺杀兵器。在射击部队中编制这样的长矛手,是为了保护射击手免遭冲到跟前的敌人伤害。从这些细节来看,秦步兵在专业化和协同作战方面,很可能已经相当成熟。    
    根据兵马俑的布局来推测:两千多年前的长平战场,赵军首先面对的是秦弩兵,紧接着就是秦步兵的冲击。他们是秦军真正的主力部队。


长平之战和先进的军事工艺第28节 长平之战(1)

    长平之战图    
    当时和秦国邻近的魏国也比较强大,秦国同时把魏国作为打击的重点。公元前293年,韩魏联手同秦国在今天洛阳东南的依阙一带发生大战,结果秦杀死韩魏联军24万人,韩国和他的盟国都受到秦国致命的一击。短短两年后,秦攻取了韩的中原重镇宛,这是韩国著名的冶铁手工业发达区。    
    公元前290年,秦攻韩,韩被迫割让武遂的三百里地给秦国。 公元前266年,一个叫范睢的人在秦国出现,他向秦王献策,秦国和韩国地形犬牙交错,是秦国的新腹大患,秦国要想吞并天下就要避实就虚,首先灭掉韩国,这就叫“远交进攻”策略。    
    根据史书记载,韩国从公元前403年立国到公元前246年,一共受到秦国较大的进攻就有19次。从公元前265年开始,秦国几乎每年都要从韩国夺取土地,韩国就像秦国嘴边的肥肉,被一块块蚕食着。    
    在赵军被分隔的同时,秦军派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秦国的骑兵部队又是什么样的呢?秦军合围之后,立即派出一支轻兵部队冲击赵军。这支令人费解的“轻兵”,应该有超乎寻常的攻击力,这个“轻”字又做何解释呢?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就在这个山谷,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2000多年前,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今天的军事专家们迷惑不解的地方,所有这些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提供答案。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的重镇野王,切断太行山上“上党”通往新郑的道路,迫使韩投降。结果韩把上党献给赵国,引发了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和先进的军事工艺第29节 长平之战(2)

    6号坑出土的士官俑    
    在秦帝国之后的100年,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诞生了。他的经典巨著《史记》记录了几百年间秦军发动的一次次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