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欧罗巴的苍穹下 >

第1部分

欧罗巴的苍穹下-第1部分

小说: 欧罗巴的苍穹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青春如同一壶好茶终于经不住取汲而渐渐淡去香气的当口,我忽然意识到了周遭世界其实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发生什么质的改变,既如此,作为红尘一分子尚且能够做到的,也许至多就是去完成某些不俗的发现。    
    负笈海外的初衷,其实不外是延续这种发现的固执,而在新奇陌生的环境中,随时发生的对照和反思心理,使得新知和成见相互摩擦并时刻洒落某种意识的细屑,若干年之后,居然也便成就了沉甸甸的思维素材。当友人建议不妨将其加工为精神食粮以飨大众时,固然对于其中的营养程度缺乏信心,却也以为如果发现的碎片能够构成发现的结论,也许长久以来在茫然中重复的发现行为也就能因此证明自身的意义,似乎也未可知呢?    
    本书的选题虽然多少有些偶然,但是在利用素材的积累这一点上,却也实属因缘契合。首先经过这些年在德国学院中的专业教育之后,便诧异地发现,国内相关领域内相当书籍资料内容的不完整和资料的陈旧、体系的不科学和陈述的差错,从这个角度看来,做一些建设性和纠正性的工作实属学术义务。其次就从当前西方各种主流译著来看,存在着很严重的翻译质量和准确性问题的同时,多数作者立场鲜明地以西方世界为核心的文化视角,尤其会令一般读者感到困扰。心态开放的文化参照借鉴是始终必要的,但是完全被别人控制了话语权并丧失了立场和批判的能力,就非常的可悲而且危险。所以,从自己的民族和历史的立场出发,进行一种自信和自省的中西和今古文化比较,在我看来是很有现实意思的切入角度;再次,对文化对象的最生动到位的叙写,从来都是来自于实地实景的切身体会,道听途说和迷信典籍的方式的结果往往是貌合神离。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曾在欧洲各国有广泛深入的游历,自然更有条件来传达本人第一手采掇的所感所悟。    
    本书是作为文化史来书写的,所以始终尝试着容纳和穿插尽可能多的视角和层次,正因为这样,我们希望本书不仅仅能够激起建筑爱好者的兴趣,更可以为广大读者作为历史参考书、旅行指南书、艺术风格参考书、工程美学参考书和文化心理学参考书等等来阅读。这心思看起来似乎有些贪心不足,但是其中的用心其实还是指望通过自己提供一些思路和提示,去启发和帮助读者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发现和还原一种全面而真实的历史。利用自己的发现去帮助更多的人实现他们的发现,也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精彩的发现。    
    由于成稿仓促,疏漏毛糙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恳请各位方家以及友人慷慨提出批评指正,完成另一种善意的发现。诚如是,则不胜感激之至。


第一章 生亦何欢——由众神托付给公民的古希腊西方建筑艺术史的开端

    对西方建筑艺术史的叙述,如果是按照时间轴作为线索的,古今中外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古希腊建筑史为开端,其实这一点本身并不是完全没有商榷的余地的。    
    首先,在全世界的维度上看,古希腊文明是相对后起的文明,起码是和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古文明无法相提并论的。而且在事实上,古希腊文明的源起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附近的更古老文明的启蒙和影响,特别是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所以,如果严格地讲来,它是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化源头加以定位的。    
    其次,即使是局限在欧洲范围内,古希腊也不是唯一的闪烁过早期文明火种的地方。根据近年的考古成果,在欧洲北部,从今天的英格兰到日耳曼的广大地区,一个与古希腊大约同期的高度发达的古代凯尔特人的巨石文明正在被重新拂去封尘。英国著名的巨石阵和世纪末轰动德国的考古发现——精美的镶嵌有黄金日月天象的青铜盘,极有可能就是其遗物。    
    尽管有这样的顾虑,我们还是决意维护这一叙述传统,却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首先,如果我们要接受经院艺术史论中对“西方建筑艺术史”的传统定义的话,就得同时接受一种默认的文化区划——对“西方”和“东方”的区划,而这个区划却是和我们国人自己的习惯理解颇有所出入的。在西方传统的文化观念里面,“西方”的概念仅仅包含了欧洲的地理范围,从乌拉尔山脉以下经过黑海到巴尔干半岛就是其界限,而从小亚细亚开始以东就全部属于“东方”的范畴,甚至像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地区都被归入神秘的“东方”里面。因为美洲和非洲西部南部的存在是欧洲人在相当晚的时候才经过地理大发现认识到的,所以在文化区划上面则很尴尬地落在了“西方”和“东方”之外,一个被称为“新大陆”,一个被称为“南方的黑非洲”。这一点和我们所习惯的“西方”的观念当然相差很远。其实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很简单,因为并不是只有中国人才有那种典型的身处世界之枢。四维中央的自大观念为落后的交通手段所束缚,从而使眼界狭窄的古人多会这样自然而然地从身边开始推想世界的形象,欧洲人也不能免俗,直到今天仍然继续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将欧洲版图放在中央。并且以欧洲为圆心画辐射圆,将土耳其称为“近东”,将两伊和阿拉伯世界称为“中东”,而山高地迥的东亚和东南亚自然就成了“远东”了。话说回来,在这样一种概念定义下,其他的古文明,如埃及和两河就自然被排除在了“西方建筑艺术史”的研究范围之外,而欧洲土生的古希腊文明就名正言顺地坐正,而在该领域内做研究就不能不以此为始了。对这样一种多少来自潜意识的人为拔高,我们尽可以从比较激进的角度将其抨击为西方文化霸权心理的延续,也可以以调侃的态度讥讽其掩耳盗铃。但是在当前该领域的学界研究中,客观地讲,还是西方传统史论的天下。从概念到体系,从资料到研究,基本上都是自负的欧洲人的成果,一时还无从动摇。也许在将来全新的世界经济文化新秩序之下,会有全新的史论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诞生的一天,但是那已不再是本书的目标和责任所在了。所以,在这里采用传统的叙述体系,不能说是一种主动的维护,只能说是一种被动的尊重吧。    
    其次,采用古希腊作为建筑史的开端也有其确实的现实意义。因为古希腊时期产生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样式,早已在事实中成为一种最高的典范;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当时的文化风格和气质为后来的整个西方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调,并且在事实中成为西方文明一次次由颓唐迷失中醒觉振作起来的根本的精神源泉。所以,基本上为古希腊文明所定义的“古典文明”(Classical Civilization)乃是西方最重要的文化原动力之一,并保证其将来在世界范围内的辉煌前程,同时又对整个世界的文明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那么,还它以一个相应崇高的位置原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其实,也正如房龙谈到过的,历史上的各种划分人类艺术的尝试都不过是权宜之计,好像火车的列车时刻表,是可以随时变更的。任何一种以序列为基础的学术体系,原本都没有什么神圣不可动摇的必然基础,它们只要能够达到明晰和准确陈述事实的目的,就算完成了自身使命。    
    (注:东西区划观念的演进——欧洲基督教化之后,普遍接受了圣城耶路撒冷是世界中心的观念,但是这也只是将他们观念中的文化区域中心稍微东移了一点点,而这种东移又是和历史上东罗马帝国的长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以及同期西欧战乱频仍、文化倒退的历史不无干系的。此外,“西方”和“东方”的概念在德语中另有一种很形象的表述:“西方”叫作“Abendland”,意即夜暮大陆;而“东方”被称作“Morgenland”,意即晨昼大陆,很明白地表述了两地地理位置和时差上的关系。)


第一章 生亦何欢——由众神托付给公民的古希腊第一节 千年迷宫(图)

    克诺索斯宫    
    古希腊文明的肇始地,是在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到公元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的发育到兴盛时期。由于文化的核心是海岛,所以克里特文明不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主要的经济支柱是手工业和海上贸易。克里特文明是由海上的近邻埃及启蒙的,但是还是由于海上民族的特质,没有照搬埃及文明的沉重坚厚的大陆性和阴森压抑的冥国阴影,而是按照轻松开朗的海洋性的气质做出了充满明亮实用的生活气息和生命欢娱的个性发展。    
    克里特文明同时亦被称为米诺斯文明或者米诺安文明(Minoan),此称来源于一段著名的希腊神话。据说古希腊的主神宙斯当年曾化身牡牛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劫到克里特岛上,诞下子嗣在此为王,传位到了米诺斯二世,国力强盛,海军称霸爱琴海,并且建立了雄伟的宫殿——克诺索斯宫。米诺斯曾许愿将海里出现的第一样生物献祭给海神波塞冬,结果出现的是一头牡牛,但是米诺斯因为宙斯的缘故又犯忌不能牺牲牡牛,从而触怒了波塞冬。海神令米诺斯的王后珀西芬与牡牛畸恋,生下了牛首人身的食人怪物米诺陶,令举国不宁。米诺斯只得请巧匠代达罗斯在宫殿中修建了一座迷宫将怪物囚禁,同时命令其当时的属国雅典每年供奉七对童男童女满足其贪婪食欲。后来雅典王子忒修斯为了救民于水火,自告奋勇混在童男童女中来到克里特。然后在这血腥的冒险故事里面就出现了一段恰如其分的爱情插曲——克里特的公主阿德里安娜对王子一见钟情,暗地里赠送给他宝剑和线团,并告诉他如此这般。于是忒修斯就放开线团为记,深入迷宫杀死了牛怪并全身而退。在归国途中,他不慎忘记将船帆换为事先与父亲约定的作为胜利标记的白色,在海岸边翘首以待的老国王爱琴以为儿子已死,绝望中投海自尽,而从此希腊外海便得名为爱琴海。    
    长期以来,世人仅仅以对待文学作品的方式看待这段传说,直到1878年,考古学家们才在克里特岛首府伊拉克利翁附近发现了古城遗址。此后英国人亚瑟•;伊文思爵士(Sir Arthur John Evans)在1900年开始集中发掘,终于发现了宏大的宫殿遗址和大批珍贵文物,克诺索斯宫得以重见天日。    
    这座宫殿始建于公元前2000年,最后一批建筑完成于公元前1600年。在此期间曾多次受到地震的破坏,因此其中混杂有不同时期的建筑物,但是它们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流动而随意的艺术风格。总体上看来,这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在克诺索斯宫中所表现的克里特建筑风格主要反映为:较小的建筑单元面积和较低的室内高度。一方面是简洁的直线矩形结构单元;另一方面是众多的单元彼此通过无数的曲折的回廊,楼梯和天井所组成的异常复杂的多维复合体。于是迷宫的印象的确是呼之欲出,名不虚传。在建筑工艺上,则表现为单纯的梁柱结构,墙垣由不规则的石块砌成,支撑回廊的粗拙矮壮的石柱上粗下细,造型独特,同时被粉刷成鲜明的红色和黑色,其流线型的浑圆柱头则是明显受到了古埃及的莎草式柱头的影响。    
    宫殿内的设施不仅仅是齐全合理而已,就是从现代的日常标准来看,也是相当的卫生而舒适的。里面除了浴室和完善的给排水设施外,居然还有暖气、浴盆和冲水厕所,而这样的奢侈是在此后数千年的欧洲,像路易十四和伊丽莎白一世这类来自显赫王室的角色也没有享用过的。宫殿里面,有盘旋式的宽阔楼梯间和敞亮的饮宴大厅,地窖里面是宽阔的储存粮食和葡萄酒的仓库,这真是一座周到而人性化的建设。    
    同时这也是一座华丽而富于艺术气息的建设,在宫墙上面装饰有大量壁画,基本色调是鲜洁明亮的三原色,题材则多是摹写来自现实生活的动植物,其刻画异常生动写实。对动物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动态有着准确把握,其中表现出的深刻理解力可以和著名的西欧史前洞穴岩画作品相提并论。壁画中最出色的两幅之一是在王后寝宫内的《海豚》壁画,表现的是众多的小鱼簇拥着几条恬静优美的蓝色海豚一同在珊瑚和海绵间悠游自在,格调甚为雅致安详。另一幅即是著名的《调牛图》,此间的画面立时转为充满紧张感的动态,画中是三个互相配合的成组人物和一头奋蹄摆尾的狂奔牡牛。牡牛前后为两位手腕和臂膀上戴有环状饰物的修长少女,牛背上则倒立着一位深棕色皮肤的青年,长发飘逸,身手矫捷。根据学者考证,这可能是一种带有杂技表演性质的宗教仪式,在助手的帮助下,那位青年要在牡牛的犄角和背脊间翻滚腾跃。这当然是极其危险的,可以想见不知多少青年因此命丧牛角之上和牛蹄之下。所以,有学者进一步推论道,这种仪式很可能就是牛怪传说的根源,而表演者就是来自雅典的可怜的童男童女们。那么,传说后来被夸大和妖魔化,也可以诠释为来源于希腊大陆上当时牧马的不发达民族对克里特海岛上面调牛为乐的先进文明的畏惧心理了。克里特文明的确深深地带有牡牛崇拜的印记,在宫殿中还有其他带有牡牛形象的雕塑,甚至连高墙上的城堞都被制成牛角的形状,所以,米诺陶的传说绝不可能是来自偶然的臆造或者附会。    
    约在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文明非常突然地沉默消湮,其消失之神秘令人联想起古代美洲的玛雅文明。最终原因大约是受到自然灾变的打击,比如说,在公元前1470年于爱琴海中桑托里尼岛发生的那一次火山超级大爆发,就很可能摧毁克里特王国,使其一蹶不振。此次天灾的强度如此恐怖,以至于极可能同时导致了圣经《出埃及记》中所记载的各种天灾异象,甚至于劈开了名义上由摩西分开的红海海水。另外一种论点则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