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第15部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15部分

小说: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特定量资本之边际效率与预期之改变有关,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有这种关系,资本之边际效率才会有急剧变动,商业循环才会产生。在以下第二十二章中,我们将指出,繁荣之后所以有不景气,不景气之后所以又有繁荣,可以用资本之边际效率与利率之相对变动来分析与说明。
  Ⅳ有两类风险,可以影响投资数量。这两类风险,应当但普通不加分辨。第一类是雇主或借者之风险(entrepreneur′sorborroWer'srisk),起因于借者心目中有些怀疑,不知道他是否真能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未来收益,得到之或然性有多大。设一人用其自有资金投资,则只须考虑这类风险。
  设有借贷制度存在,则又有第二类风险,亦与投资数量有关。可称之为贷者之风险(lender'srisk)。所谓借贷制度者,即借者提供若干担保(动产或不动产),而贷者则据此放款之谓也。贷者风险之起因有二:(a)道义上之不测,例如借者有意不履行债务,或用其他方法可能是合法方法规避;(b)担保品不足。后者乃由事实与预期不符所引起的,并非故意不履行债务。此外还有第三类风险:即币值可能变动,对于贷者不利,故贷款不若真正持有资产之安全。但这第三种风险之全部或大部,应当已反映于而且包含于持久性资产之价格中。
  第一类风险,固然亦有减低之道,例如平均分摊,或增加预期之正确性等,但确是真正的社会成本(realsocialcost)。第二类风险则不然,设贷者与借者为同一人,则此类成本即不存在,故第二类风险是投资成本以外的额外增加。不仅如此,有一部分贷者之风险,与有一部分雇主之风险,互相重复,故在计算最低限度的未来收益,决定是否值得投资时,这一部分贷者之风险,会在纯利率(purerate)之上,复计两次。其理如下:设有一事业,其风险性甚大,则自借款者观之,必须在预期收益与利率之间有一较大差额,方值得借款;根据同一理由,自贷者观之,必须在实际利率与纯利率之间有一较大差额,方值得放款除非借款者异常富有,地位巩固,可以提供许多担保。如果借者希望结果非常良好,固可抵消借者心目中之风险,但却无从法除贷者心目中之不安。
  有一部分风险,会被复计两次,这一件事实,虽然(据我所知)一向未受重视,但在某种情况下,也许很重要。在繁荣时期,一般人情绪乐观,不免轻率,往往低估贷者风险与借者风险二者之大小。
  Ⅴ资本之边际效率表非常重要。主要通过这个因素,人们对未来之预期才能影响现在;其维系现在与将来之力,较之利率大许多。静态社会一仍不变,无从有未来改变来影响现在。只有在静态状态下,方才能把资本之边际效率看作是资本设备之目前收益,然而这种看法,却断送了今日与明日之间之理论上的联系。就是利率,主要③还是一个现时现象(currentphenomenon);如果我们把资本之边际效率也化成现时现象,则在分析目前均衡状态时,将无法直接计及未来对于现在之影响。
  现有经济理论常以静态状况为前提,因之经济理论与现实很脱节。引人使用者成本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这两个概念(定义见前)以后,经济理论又有了现实性,同时又把经济理论需要修改适应之处,减至最低限度。
  因为有持久性设备之存在,所以未来与目前在经济上发生联系。人们对未来之预期,亦先影响持久性设备之需求价格,再影响现在。这种说法,是与我们的一贯思路相符不悖的。
  ③ 上引书,第155 页。
  第十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Ⅰ前章说明,投资量之大小,乃定于利率与资本之边际效率表之关系,有一个当前投资量,即有一个资本之边际效率与之相应。资本之边际效率,则又定于资本资产之供给价格与其未来收益之关系。本章将对决定资产之未来收益之种种因素作进一步探讨。
  人们用以推测未来收益者,一部分为现有事实,关于这一部分,大概多少总知道得相当确定;另一部分为未来发展,未来发展只能预测,作此预测之信心亦有大小之不同。前者中可得而言者,则有(a)目前各类资本资产以及一般资本资产之数量,(b)目前有何种消费品工业,需要更多资本才能有效满足消费者之需求。属于后者,则为未来资本之类型与数量、消费者之嗜尚、有效需求之强度、工资单位(以货币计算)之大小这种种因素,在目前考虑中的投资品之寿命这段时间以内,可能有些什么变化。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预期状态总称之为长期预期状态(stateoflongtermexpectation),以别于短期预期;所谓短期预期,乃是生产者据以推测:设彼今日用现有设备生产商品,待此商品制成时,彼所能得之售价为何那种预期。短期预期在第五章中已探究过了。
  Ⅱ设在作预期时,把非常不确定①的成分看得很重,当然是不智之举。故设有两类事实,其一我们知道得很少,很不清楚,但对于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却关系非常重大;其二对于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关系没有如此重大,但我们觉得很有把握;设在作预期时,用第二类事实作为重要南针,也不能说是不合理。因为这个道理,故在某种意义上说,现有事实对于长期预期之影响,与其重要性不成比例。通常习惯,往往以现在推测未来,除非有相当具体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总假定将来与现在一样。
  故长期预期状态,即我们据之以作决策者,不仅须看何种预测之或然性最大,亦须看我们作此预测之信心(confidence)如何。换句话说,亦须看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所作预测之可靠性如何。设我们预期未来会有大变,但很无把握,不知这种变化会取何种方式,则我们的信心甚弱。
  这就是工商界所谓信任状态(stateofconfidence)。实际从事工商业者,对此都密切注意。经济学家倒反而对此不作仔细分析,大致只作很空泛的讨论,塞责了事。经济学家尤其没有弄明白,信任状态之所以与经济问题发生关系者,是因为它对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有重大影响。信任状态不能和资本之边际效率表并列,成为影响投资量之两个独立因素;反之,前者之所以有关,乃是因为前者是决定后者之重要因素之一,而后者乃投资之需求表。
  然而关于信任状态,从先验方面,没有许多可说的。我们的结论,必须从观察实际市场以及商业心理得来。故以下所论,不象本书其他部分那样抽① 参阅罗伯森:《经济波动与自然利率》(Industrial Fluctuations and the Natural Rate of INterest),载《经济学杂志》, 1934 年12 月号。
  象。
  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以下讨论信任状态时,将假定利率不变。换句话说,我们将假定投资品之价值之改变,只是因为预期中的投资品之未来收益起了变化,而不是因为用来把此未来收益资本还原化(capitalising)之利率有什么更动。如果信任状态与利率同时变动,则不难把两种变动所生影响加在一起。
  Ⅲ有一件事实很明显:我们据以推测未来收益的一点知识,其基础异常脆弱。若干年以后,何种因素决定投资之收益,我们实在知道得很少,少到不足道。打开夭窗说亮话,我们不能不承认,如果我们要估计10 年以后,一条铁路、一座铜矿、一个纺织厂、一件专利药品之商誊、一条大西洋邮船、一所伦敦市中心区之建筑物之收益是什么,我们所根据的知识,实在太少,有时完全没有。即使把时间缩短为5 年以后,情形亦复如此。事实上,真正想作如此估计者,常常是极少数,其行为也不足左右市场。
  在过去,企业常由发起人或其友好自行经营,故投资之多寡,须看有多少人热心、乐观,想建立一番事业;这些人以经营企业为安身立命之道,并不只是盘算未来利润。所以经营企业,有些象购彩票虽然最后结果,还是看经营者之才品是否在平均以上,或在平均以下。有些人失败,有些人成功。即使在事后,我们还不知道所有投资相加起来之总平均结果,到底是超过、等于、或低于通行利率。假使把开发自然资源或独占事业除去,则投资之实际总平均结果,即使在进步繁荣时期,大概还不及事先之期望。企业家是玩一种既靠本领又靠运气之游戏,局终以后,全体总平均结果如何,参加者无从得悉。设人性不喜欢碰运气,或对建设一厂、一铁路、或一矿本身(即除了利润以外)不感乐趣,而仅靠冷静盘算,则恐怕不会有多少投资。
  旧式的私人投资,一经决定,大体便不可复追(irrevocable),这不仅对于社会全体如此,即对于私人亦复如此。但今日流行情形,乃业主不自兼经理,投资又有专门卖买市场,有此二者,故多添一个重要新因素,有时固然使得投资方便,有时却使得经济体系变成很不稳定。如果没有证券市场,则在资本已经投下以后,再把所投之资,常常重新估价,并没有什么用处。
  但证券交易所却把许多投资,每天重新估价一次。这种重新估价,使得私人但不是社会全体常有机会变更其已投之资。这好象是一个农人,在用毕早餐,看了气候表以后,可以在上午10 时与11 时之间,决定把资本从农业中抽调回来,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在本周中把资本再投进农业中去。故证券交易所之每日行情,其初衷固在便利人与人之间旧有投资之转让,但势必对于当前投资量发生重大影响。如果建设一新企业,较购买一同样现成的为贵,则当然弃造而购。在另一方面,如果有一新事业,费用很奢,但只要能以其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发出去,而即刻有利可图,则亦未尝不可从事。①故有若干类投资,与其说是决定于职业企业家之真正预期,无宁说是决定于① 不完全如此!因为利率之高低,一部分乃反映未来之下确定性。又,期限不 同,利率亦不同,这各种利率之间之关系,须视人们对未来作何预期而定。
  股票价格。股票价格乃代表证券市场之平均预期。①证券交易所中现有投资之每日行市,甚至是每小时行市,既如此重要,然则此种行市如何决定的呢?
  Ⅳ一般而论,我们都默契,遵守一条成规(convention)。这条成规之要旨是(实际上运用起来,当然没有如此简单):除非我们有特殊理由预测未来会有改变,否则我们即假定现存状况将无定期继续下去。这并不是说,我们真相信现存状态会无定期继续下去,我们从许多经验中知道,这是顶难得的事情。在一段长时期当中,投资之实得结果,极少与原来预期相符合。我们也不能说,设一人处于无知状态,则过与不及之机会均等,过与不及之机会既均等,故预期适得其中。这种说法是不通的。因为这等于说:不论现有市价是如何达到的,就我们现有知识关于影响投资收益之事实者而论,这个市价是唯一正确的市价;当此知识改变时,市价才会改变。但从哲学上说,这个市价不会是唯一正确的市价,因为我们现有知识,不足以算出一个正确预期(mathematicalexpecta-tion)。事实上,决定市价之因素甚复杂,有许多与未来收益毫无关系。
  虽然如此,只要我们信赖这条成规会维持下去,则上述因循办法倒使我们经济体系有了相当连续性与稳定性。
  盖设有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之存在,又设我们信赖这条成规会维持下去,则投资者很可自慰,认为他唯一所冒之险,乃是在近期未来,形势与情报确有真正改变;然而这种改变不会很大,至于其发生之或然性如何,他还可以自下判断。但如果这种成规仍为大家遵守,则只有这类改变才会影响其投资之价值;故他不必因为不知道10 年以后其投资将值几何而闹得失眠。故以个别投资者而论,只要他能信赖这条成规不致打破,使他常有机会,在时间还过得不多、改变还不太大之时,可以修改其判断,变换其投资,则他觉得他的投资在短期间内相当“安全”
  (safe),因此在一连串短期内(不论有多少),也相当安全。于是从社会看来是“固定的”
  (fixed)投资,在个人看来却是“流动的”
  (liquid)。
  我相信世界上几个主要投资市场,都是根据这种方式发展出来的。从绝对观点看,这条成规既毫无道理(arbitrary),自然不免有弱点。如何使投资充足这个当前问题,一大部分是由这条成规之变幻多端(precariousness)所造成的。
  Ⅴ有几个因素加强了这种变幻多端,可简述如下:
  (1)有些业主并不自己经理其业务,对其所操业之情形,不论是目前的或未来的,亦并不特别熟悉。这些人之投资量,在社会总投资量中所占比例① 所谓“非常不确定”(very uncertain),并不就是“或然性很小”(very improbable)。参阅拙着《或然论》,第六章,论论证之权重。
  逐渐加大。因之,不论是已经投资者或现在考虑投资者,在估计其投资之价值时,真知实学所占之成分非常狭小。
  (2)现有投资之利润不免时有变动,此种变动,虽然显然是暂时的,无关宏旨的,但对于市场却有过度影响过度得甚至荒谬。举几个例,据说美国制冰公司之股票在夏日之市价较冬日为高,因为受季节影响,夏日制冰业之利润较高,而冬天大家不用冰。又如遇有全国性假日,则英国各铁路公司之证券市价,可以提高几百万镑。
  (3)循此成规所得市价,只是一群无知无识者群众心理之产物,自会因群意(opinion)之骤变而剧烈波动。且此使群意改变之因素,亦不必真与投资之未来收益有关,盖群众对此市价并未确信其可以稳定。尤其在非常时期,大家更不相信目前状态会无定欺继续下去,故即使无具体理由可以预测未来将有变动,市场也会一时受乐观情绪所支配,一时又受悲观情绪所? 。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