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78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8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类型。这次冰积物现在的分布位置,恰在非洲南部,印度半岛,南美的东缘,
如果将这些大陆拼合,便恢复了大陆漂移前的状况,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有
力的证据。
    (5)中国地壳处于北升南降,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形势。
    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陶纪以后,
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成一片
陆地,称为中朝陆台。
    南方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陆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志留纪末,是加里
东构造阶段最剧烈的时期,南方大部分为广西运动。这次运动使湘、桂、赣
边的南岭地区上升,位于江南古陆与康滇古陆之间的上杨子海上升形成上杨
子古陆,并与江南古陆、康滇古陆联成陆地。这时江浙一带的华夏海岛,也
成为华夏古陆。加里东运动后,我国西部的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
大小兴安岭及喜马拉雅地区仍处于活动海槽。中国地壳北升南降的形势,早
古生代就已形成。
    早元古代我国北方形成的阿拉善古陆、晋陕古陆、胶东古陆,在早古生
代初期仍下沉为地台浅海、至中奥陶纪后,才与华北大陆整体上升。以上说
明早古生代整个北方多处于稳定的地台阶段,沉积了稳定的地台浅海沉积,
以石灰岩为主,岩层厚度多在数十米以内,而华南则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碎屑
岩系,反映了地壳运动较为活跃的特点。因此,早古生代中国地壳发展显示
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特点。
    晚古生代中国与世界一样,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升南降,北方稳定
南方活跃的形势空前发展,中国初步奠定了现时地貌轮廓。
    在华北、东北南中地区,从晚奥陶纪就已上升为陆地以来,沉积间断了
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
这种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因此华北煤田,主要形成
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迭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古生代的地
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迭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
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及东北南部便结束了海侵历史。新生代虽然沿海有
几次海侵,但与过去相比,规模小、时间短,是微不足道的。
    在华南,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加里东)对该区的影响:很多地区在
早泥盆纪上升为陆地,但到中晚泥盆纪时,一些地区复又被海水覆盖。当晚
二迭纪的北方,已是一片陆地之时,而南方的半壁河山,仍在海洋之中。由
于地壳活跃,火山喷发,流出的火山岩——峨眉玄武岩散布在大半个西南地
区。由于海陆交替频繁,有利煤田形成。
    在中国北部、西北部,原来分布好几条大地槽,沉积了厚至一二万米碎
屑岩和火山岩。由于受晚古生代末海西运动的影响,天山、昆仑、祁连、秦
岭、阿尔泰、蒙古——兴安岭等地槽,都相继褶皱隆起。
    上述我国经过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华北、西北、东北以及华南部分,
已连成广阔的大陆,我国大陆只有西藏、西南和华南部分地区及东北乌苏里
江口等地区有海水存在。所以说,晚古生代,或者海西构造阶段,是海洋向
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出现大陆占优势的时代。同时经过了海

西运动后,地势起伏,分异显著,山盆相间的景观,也开始出现。山盆的出
现阻隔了气流自由流通,同时陆地增多,气候由湿润而转为干燥。这一方面
使生物界受到一次严峻考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生物的演化,为中生代生物
大飞跃,提供了条件。
    从上述整个古生代地壳发展来看,仍处于明显南北分异:北升南降或南
海北陆;北方稳定,南方活跃的发展总形势。
    (6)古生代中国的矿产资源。
    古生代是世界、也是我国的重要成矿期。
    铁矿:我国西北祁连山寒武纪变质岩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镜铁山式”
铁矿;华北中奥陶纪石灰侵蚀面之上“山西式”铁矿等,均具有工业价值。
    磷矿:产于寒武纪的“昆阳式”矿磷是一种较丰富的磷矿床。分布在云
南,四川、湘西等地。
    锰矿:是我国又一个含锰地层,如广西的“桂平式”矿体属于上泥盆纪
地层中。湖南、广西、江西、皖南等省中下二迭纪顶部有一套岩层称为当冲
组的,是重要属锰层位。
    铝土矿:华北平原中奥陶纪侵蚀面之上的 G 层铝土层,具有重要价值。
    煤矿:石炭—二迭纪是我国主要成煤时代,北方产在石炭纪及早二迭纪
地层中,南方则主要产在晚二迭纪地层中。北方主要产煤地层有本溪组、太
原组、山西组,如开滦、淮南、平顶山、淄博、本溪、焦作、太原、大同等
煤田。南方主要产煤地层有石炭纪浏水组,晚二迭纪龙法组(乐平、斗岭、
梁山为同一时代),如洪山殿、牛马司、乐平、斗岭山等煤矿。

                   地球的壮年时代——中生代时期

    地球发展 2.3~0.7 亿年,称为中生代。从海西运动开始,燕山运动结束。
三迭纪称为印支期(印支构造旋回),发生侏罗、白垩纪的称太平洋期或旧
阿尔卑斯期(我国称燕山期)。
    海西运动后,世界许多地区,因海槽回返隆起,地壳发展,只留下横亘
东西的古地中海地槽和围绕古陆边缘的环太平洋地槽,北方地台由分而合,
南方地台由合而离,大陆全面飘移。经过晚白垩纪海侵(中生代后的最大海
侵)后,由于燕山运动(又称太平洋或旧阿尔卑斯运动)影响,出现全球性
的海退,基本构成现时地貌轮廓。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生物
要适应新的环境,于是又出现新的飞跃。古生代末,新露头角的裸子植物,
到中生代大量繁衍,表明植物也完全征服了大陆。动物发展到中生代已是爬
行动物时代了,标志着动物完全征服了大陆。始祖鸟,一种介于爬行动物与
鸟之间的动物,表明动物向空中发展。我国云南上三迭纪地层中卞氏兽的发
现(下颚像爬行动物,牙齿却像哺乳动物),说明爬行动物中一支早已向哺
乳动物演化。
    以上说明地球发展进入到中生代,一切都已“成熟壮大”,尤如人生的
壮年时代,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有:
    (1)环太平洋地槽内带强烈褶皱(回返),活动带不断向外推移。
    环太平洋地槽从中生代发展来看可分为内外两带,靠大陆部分称为内
带,靠海的一侧称为外带。三迭纪时,地槽仍处于活动状态,沉积了巨厚的
地层。至侏罗、白垩纪太平洋期(燕山期)内带隆起,形成褶皱山脉,如北

美内华达山脉、亚洲西伯利亚东部各山脉。而活动的地槽外带向外推移,相
当于现在科迪勒拉山系、大小兴安岭,这些山系至新生代喜山运动才发生褶
皱。活动地槽区移至现代海沟,如日本深海沟、台湾东侧深海沟、马里亚纳
海沟等。活动区向外推移的同时,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也不断向外
推移。因此岩浆活动与内生金属成矿时间,从陆地至海洋是由老到新。
      (2)古地中海地槽东西发展不平衡,活动区由北往南推移。
      古地中海地槽横亘东西,穿越欧亚,西延可与阿巴拉契亚地槽相连,将
大半个地球分为南北两部。气势雄伟、挺拔壮观的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
以及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在中生代时还是波涛汹涌的古地中海呢。是什么
时候回返褶皱成山的呢?研究它们的发展历史,东西、南北均有差异,活动
带是由西往东、自北而南推移的。
      (3)北升南降的局势空前发展,大陆全面漂移。
      中生代经历印支运动、宁镇运动、燕山运动以后,环太平洋地槽内带隆
起,古地中海地槽西段北带部分隆起,加里东、海西褶皱带还处于活动状态,
地貌分异不断发展,因此北方大陆继古生代以后继续上升。南方冈瓦纳古陆,
晚古生代在印非之间海水内侵,经过印支、燕山两期地壳运动,大陆进一步
发生分裂,古地中海、古大西洋、古印度洋等相继开始形成和发展。南美、
印、非、澳之间都有海水侵入,至中生代末,古陆尤其是冈瓦纳古陆彻底解
体,大陆全面漂移。这次大约从两亿年前开始的大陆漂移,到现在仍在进行。
      (4)地壳重新活跃,地壳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地洼阶段。
      印支运动以后,地球上许多地区大地构造的性质,不像是地槽转为地台
的一些性质,不再是稳定的,而是表现十分活跃。这种现象,前苏联学者,
B.B.别洛乌索夫称之为“地台活化”;我国学者,黄吸清先生称之为“再生”;
陈国达先生称之为“地洼”。活化的主要表现是:
      岩浆活动十分强烈,地球上一些地区,大规模的中酸性岩侵入活动。例
如中国东部地区,大规模的基性喷发,又如印度德干高原,玄武岩厚度达 3800
米,分布面积数百平方公里,几乎覆盖了整个高原。再如我国沿海中酸性喷
发,火山岩遍布山东、福建、浙江等地。升降幅度增大,地貌反差加剧。世
界形势的变化,北升南降,即是这种性质的表现。
      形成了丰富的内外生矿床。中生代是继古生代后又一个重要形成期,三
迭、侏罗、老第三纪在全球范围内都有重要煤田,如我国云南平浪组,河北
下花园,北京门头沟,东北鸡西、抚顺,江西萍乡等。
      石油的又一重要形成期,在我国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许多大型油田的形
成都在中生代以后。如陕甘宁柴达木、松辽平原、四川盆地等,大庆油田的
含油层也形成在白垩纪。
      表现中生代以来地壳重活跃的最主要的成矿作用,还是环太平洋内生多
金属成矿带的形成。中生代以来,北美科迪勒拉,西伯利亚等地,都有超基
性岩入侵形成,尤其是燕山期,有大量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和喷发活动,形
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的金属矿床,称为环太平洋内生金属和部分稀有金属。
例如我国从东北到华南,钨、锡、铋、钼、铜、铅、锌、锑、汞、砷、金、
银、铀、稀土等,都有分布,其中钨、锑、汞、砷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之
首。
      根据以上三项,陈国达教授,认为是地台活化,地壳发展进入到新的时
期——地洼时期。并提出“地洼”学说或“动定转化递进”说。

    (5)地壳发展从南北分异转向为东西分异。
    从世界形势来看,由于大陆漂移以后,冈瓦纳古陆解体,古地中海地槽
封闭,原来冈瓦纳古陆上的非洲与印度,逐步分别与欧洲与亚洲拼合,晚古
生代那种两大古陆对应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而一些活动地带多呈南北分
布,因此是造成分异的主要原因。
    (6)中国古地理发展基本结束了南海北陆的局面,华南华北连成一片。
    北方自中奥陶纪沉积马穴沟灰岩以后,再经过 1 亿年的间断,至中石炭
纪有短时的沉积,晚石炭纪后便上升为陆地,结束了海侵的历史。
    南方海西运动后曾一度海退,但到早、中三迭纪华南又开始下沉,海水
卷土重来,云、贵、川、湘、桂、赣、苏、皖等广大地区,又为海水所覆,
沉积了广泛的地台浅海沉积。三迭纪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
全面上升,海水退出,华南、华北从此便连成完整的大陆。此时仅有西藏、
喜马拉雅地区、东北乌苏里江仍是一片海洋和东南沿海有过几次交替海侵。
中国大陆自印支运动后转为以陆地为主的环境了。侏罗、白垩纪后,海水面
积进一步缩小,云南西部和乌苏里江口也已上升为陆地。至此,我国海陆分
布已基本完成。所以说,燕山运动,基本构成了我国现时地貌轮廓,奠定了
我国地貌基础。
    (7)古气候发展,气候分带已开始形成。
    经过燕山运动后,地球上海陆配置基本完成,因此气候带在中生代晚期
已基本形成,从气候演化看,以干湿交替为特征,正因为这种新的气候条件,
促进了中生代生物大飞跃。三迭纪时,受印支运动影响,海水在全球范围内
退却,出现了干燥气候,生物为适应这一环境,在发展中又出现多次飞跃。
侏罗纪时这种湿润气候,使地球上森林密茂,因此侏罗纪是世界上的一个重
要成煤期。同时海洋浮游生物也大量繁殖,因此也是重要的石油成矿期。

                   地球“回春”——新生代时期

    新生代是地壳发展最近的一个时期,相当于人类历史的近代史,大约
7000 万年以来的这段地壳发展时期,从时间来看虽然是最近和最短的,但从
整个地壳演化来说,却是内容丰富而又极其重要的时期。中生代地壳重新活
跃,新生代继承发展了地洼特征,故称地球的回春期。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纪。中生代侏罗纪至第四纪以前称阿尔卑斯构造
阶段,而第三纪这一阶段称为新阿尔卑斯构造阶段。
    1.地壳发展由活动趋向稳定,两大地槽继续向地台发展
    新生代地壳发展主要方面由活动趋向隐定,大地构造轮廓和古地貌逐步
接近现代状况,从活动区发展来看具有明显的三个阶段。
    (1)第三纪早期,中生代以来两个活动区还在继续活动。
    从欧洲阿尔卑斯山部分地区,亚平宁山、喜山地区,地壳还处于活动状
态,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环太平洋地槽,紧靠中生代褶皱带外侧(太平洋一侧),还在不断下陷,
处于非常活跃的地槽阶段,以及相邻的大陆(西欧、俄罗斯南部、非洲北部、
北美东部)等明显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纪海侵是新生代以来
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纪晚期和第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