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

第779部分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779部分

小说: 科普-中华学生百科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纪晚期和第三纪末,由于喜山运动的影响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古地中海强烈褶皱返回,横亘东西的山脉取代了昔日的海洋,从北非的
阿特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仟,东延至高加索、喜马拉雅,
成为地球上最年轻的山系,第三纪末,喜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 5000 米了。
残存的地中海及东南亚一带仍为海槽。
    (3)第三阶段,喜山运动后第四纪以来。
    喜马拉雅地区继续上升,成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
起,南带至今仍处于活动状态。
    环太平洋地槽内带不断隆起,安第斯山继续隆起,东北也相继上升,活
动区推移至现在的海沟,西太平洋群岛进一步发展,台湾脱水而出。
    2.地壳发展由稳定又重新趋向活动——进化到地洼发展新阶段
    印支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到地洼初动期阶段,燕山运动后进入到极烈
期,喜山运动后活动性仍继续发展,因此新生代是地壳的回春期。
    (1)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和断块活动。
    断裂活动有一些继承中生代的断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断块活动,是指
几组断裂切割一个地区,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种断裂组合活动。如庐山经断
块活动被抬升,华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断裂后则下陷,前者称断隆、断
块山,后者称断陷盆地。这些断裂活动至中生代以后又比较活跃,表现强烈。
    (2)规模较大的岩浆活动。伴随大规模的断裂活动,出现广泛的岩浆活
动,以喷发为主。例如德干高原玄武岩、东北五大连池、台湾、海南、福建、

浙江、云南等地,新生代以来都发生了强烈喷发。
    (3)加里东及海西阶段的一些古老褶皱带在新生代以来也重新活动,表
现强烈的上升及断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国西部及中亚地区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脉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都是因此
形成。新疆的三山两盆、欧洲的莱茵地堑便是一例。
    (4)冈瓦纳古陆继续分裂、漂移,愈来愈接近现代地貌。
    古地中海至新生代全部上升隆起,使非洲与欧洲、印度与亚洲完全拼合
在一起。
    以上说明从加里东、海西、印支期转化的地台,至新生代又重新活跃。
    3.古地理及古气候变化
    早第三纪世界气候分带已经明显,许多地方出现反映不同气候的沉积
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互交替出现。
    晚第三纪气候分带与现在十分相似,北半球干燥区呈南西西——北东东
方向延伸,西风带已经形成。
    第四纪以来,干湿及冷暖交替的波动气候,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东
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
    在冰期干冷气候条件的特殊环境下,出现第四纪黄土堆积。
    冰期和干冷气候,也促进了生物的发展,第三纪末,第四纪初地球上古
人类出现。
    黄土堆积、第四纪冰期、古人类出现被称为第四纪以来三件重大地质事
件。
    4.喜马拉雅运动和中国现代构造及地貌的形成
    我国现代构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运动后已初步形成轮廓,中生代燕
山运动以后基本奠定基础,喜山运动则完成了现时构造和地貌轮廓。
    (1)第三纪喜山运动以前,我国大陆轮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错、盆
地相间的地理景观。西北地区形成大型盆地,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
盆地。东部地区由于大陆与洋壳的挤压,产生北东——南西;北北东——南
南西的山系。隆起区仍继续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纪沉积物,厚度
可达 5000 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
    (2)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喜马拉雅海槽上升为 5000 米以上的山地,
台湾也脱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国现时地貌轮廓。同时喜山运动,伴
随大量的火山喷发。
    (3)喜山运动后,地壳发展进入第四纪时,新构造运动表现仍十分强烈。
    ①在地貌上,山脉隆起、盆地下沉的地貌景观得到加强。青藏高原跃居
为世界屋脊,珠峰成为世界第一高峰。根据有些资料,西藏高原、云贵高原,
第四纪以来上升了 1~2 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 3000 米以上。
    盆地下降,如华北平原第四纪下降达 1000 米以上,沿海地区最多的曾发
生七次海侵。我国洞庭凹陷下降也在 100 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岛礁
厚度也达 200 米以上。
    ②由于升降运动伴随的断裂运动。西藏高原周围断裂分割,使高原抬升。
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因升降成为高山,山岭之间相对下降形成河谷或
湖泊。
    5.新生代的矿产资源
    新生代的矿产主要有第三纪红色盆地的膏盐、油气和煤。例如湖南盐井

的盐和石膏、乌克兰钾盐。伊朗的油气主要产于第四纪,美国落基山煤田,
部分产于第三纪。第四纪主要是现代盐湖(西北、内蒙等盐湖)及砂矿、金
刚石、砂金、金红石等砂矿床。此外有海岛上的鸟粪磷矿床。
    地球的演化,从无到有,经过了 46 亿年漫长岁月,才形成今日能为人类
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场所。由无生命到有生命,最后创造了人类,并进入到
今天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去认识、了解、保护这个属于人类的地球。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家们根据无数次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状态的分析,证明地球内部
有圈层状的特点。由外向内分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它们之间就像鸡蛋
分为蛋壳、蛋白和蛋清一样。
    地壳 地壳是地球内部结构中最外的圈层,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固体外
壳。地壳总厚度在 5 至 70 公里之间,大陆地区壳厚,如青藏高原地区厚度达
70 公里,大洋地区地壳薄,如大西洋地壳有的地方仅厚 5 公里。海陆地壳的
平均厚度约为 33 公里,仅占地球半径的二百分之一。地壳的上部主要由密度
小、比重较轻的花岗岩组成,主要成分是硅、铅元素,称为“硅铅层”。地
壳的下部是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主要成分是镁、铁、硅元
素,称为“硅镁层”。在地壳的最上层,是一些厚度不大的沉积岩、沉积变
质岩和风化土,它们是地壳的表皮。在地壳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目前已探明的矿物已有二千多种,其中尤以金、银、铜、铁、锡、钨、锰、
铅、锌、汞、煤、石油、天然气等为人类文明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
    地幔 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以上,亦称为“中间层”。其下界深 2900 公
里。地幔约占地球总体积的 83.3%。地幔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约到 1000
公里深处,一般认为,这里的物质处于局部的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球上分布广泛的玄武岩就是这一层喷发出来的。下地幔在 1000 公里以下到
2900 公里,主要是由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组成。地幔的质量为 4.05×1021
吨,占地球总质量的 67.77%,温度较高,上地幔约为 1200~1500℃,下地
幔为 1500~2000℃。
    地核 地球内部结构的中心圈层。可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自地下
2900 公里到 5100 公里,占整个地球质量的 31.5%,体积占整个地球的 16.2
%。由于地核在地球的最深处,受到的压力很大,外核的压力已达到 136 万
个大气压,核心部分高达 360 万个大气压。地核内部的温度高达 2000~5000
℃,物质密度平均为 10~16 克/厘米 之间。地核主要由铁、镍组成并含少
                  3

量其它元素,可能是硅、钾、硫、氧等物质。

        地球上的褶皱构造

    褶皱是地球外表层岩石区最普遍的一种地质现象,由于褶皱才使地面此
起彼伏,就像是干缩了的苹果一样。
    褶皱是岩层在构造运动水平压力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系列波状弯曲,是
一种未丧失岩层连续性的塑性变形。单个背斜或向斜称为褶曲,它由核(轴)
部和翼等要素组成。褶曲是组成褶皱的基本单位,两个以上的褶曲的组合,
才叫褶皱。在自然界总是一个褶曲连着另一褶曲。由于受力状况、强弱不同,

弯曲形态和程度也不同。
    褶曲基本的形成由背斜和向斜组成,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由下表可
以做一个比较:
    背斜、向斜基本情况比较

        内容             背斜                  向斜

      弯曲方向        向上弯曲               向下弯曲

      岩层产状        向外倾斜               向内倾斜

      地层层序      老地层在中间           新地层在中间

      地貌特征 一般是正地形隆起为山 一般是负地形凹下为谷

    地形倒置/坳下为谷/隆起为山
    在上表中,背斜和向斜的最主要的区别,是根据地层的新老来判断的,
背斜的中间(称为核部)是老地层,向斜的中间(核部)是新地层,其他的
条件都是不可靠的。例如地貌一般背斜隆起,但如果岩性有差异,背斜所处
的岩层容易风化,向斜处的岩层难于风化,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这种现象我们称为地形倒置。
    此外根据褶曲向上弯曲是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来判别褶曲,有时也
会发生错误的结果。表示一个背斜,由于倒转逐步变为向下弯曲,误判为向
斜。同样向斜也可变为上弯曲的翻卷褶曲。
    研究褶皱,不仅在恢复地壳运动方面,在找矿、找油、找气、找水等方
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研究一个地区的地层、断层应首先研究褶皱。
    褶皱轴(核)部往往是矿床富集的地区,向斜是保护所有沉积矿床的最
好构造。背斜,尤其是短背是重要储油构造,油、气都储集到轴部,因为油、
气比水轻,被水一挤压,便向顶部集中。向斜可以把水“收”集到两翼或轴
部,我们找矿、找水、找油,都要搞清褶皱分布,否则就会使钻孔落空。

         地球上的断裂构造

    如果说岩层的弯曲称为褶皱,那么岩层被错断,使岩层连接性被破坏发
生位移或裂开时我们称为断裂。根据断裂程度和规模,把那些位移显著、规
模较大的断裂称断层,规模小、位移又不显著的称为节理。一种是受引力产
生的、张开裂口的张节理;另一种是由于受扭动产生的剪切应力发生袭面闭
合的剪切理。
    断层,是地壳表面规模较大的断裂,它可以切穿地壳,进入上地幔,地
面延伸数百公里。如我国郯庐大断裂,从东北南部延至长江,乃至贵州,长
达千余公里,但有时也有一块平标本上见到仅数厘米的,只要岩层有明显错
位的,便可称为断层。
    断层由下列几项要素组成:
    断层面和破碎带:岩层发生位移时,被错断两盘沿着移动的面称为断层
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不是单一的面,而是一系列密集的破裂面或错动
破碎带,称为断层破碎带或断层带。
    断层线:断层面、破碎带与地面或平面的交线称之为断层线,它表示断

层延伸的方向。
      上盘和下盘:断层面两边的岩层称为断层的两盘。断层以上的称上盘,
以下的称下盘。
      断距(位移):断距是岩层被断开的距离,也是两盘相对的位移量。因
此断距也是衡量断层规模大小的指标之一。
      断层,是地球上常见和重要的地质现象,如何判断断层的存在?最主要
的有下列各项:
      首先地貌方面的标志:断层线通过处一般岩层破碎,易于风化,所以断
层线通过处,多是负地形,沟谷较多,过去老地质学家常说:“逢沟必断”,
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不是每条沟谷都是断裂,但是沟谷,则需做断层来考虑,
再来寻找依据加以证实。
      在地貌上,断层还有很多表现:例如山脊被错断、河流突然拐弯、山地
与平原交接处等这些地貌形态发生变化外,往往都有断层通过。
      其次是岩层的重复与缺失:由于断层活动,岩层往往被错动后,一些岩
层多出来,发生重复,另一些岩层则被断掉后少了层数发生缺失。因此如果
岩层层序发生变化,则说明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我们注意用那些特征明
显的岩层(称为标志层)是否重复或缺失来确定断层的存在。
      再次是:断层破碎带、断层两盘出现的磨光面,断层角砾等都可以作为
断层证据。
      此外,植被的生长状况明显变化、泉水分布呈线状分布,断层崖、断层
三角等都是断层存在的证据。
      根据断层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它是由于引张力作用,使上盘“掉
下来”。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它是由于挤压力作用形成的。
      平移断层:两盘平错,是由于扭力作用形成的。

            地壳中的“寿星”

      如同人有诞生日、有年龄一样,地壳也有自己的年龄。科学家对不同大
陆上的地壳岩石进行了抽样分析,认为大陆地壳的最早雏形出现在 37~40
亿年前。大部分地壳的年龄在 28 亿年左右。现已发现的有 30 亿年以上高龄
的地壳有近 10 余处,其中最老的寿星是格陵兰岛的戈德霍普,它的高寿是
39. 8±1.8 亿年。其次是:
      刚果南部 35.2±1.8 亿年;
      俄罗斯科拉半岛 34.6 亿年;
      沃罗涅兹河地区 34.6—34.8 亿年;
      美国明尼苏达州 33 亿年;
      南非德兰土瓦中部 32±0.7 亿年;
      美国蒙大拿州 31 亿年;
      斯威士兰 30.7±0.6 亿年或 34.4±3 亿年。
      随着地质年代测定数据的增多,可能还会发现岁数更多的大陆地壳。
      科学家从南非的前寒武纪岩石中,还发现了 32 亿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