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139部分

顺明-第139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大人,你我自家人,有些话在下也就是冒昧开口了,武将权位全在手下兵卒,兵在权在,若是无兵,就算你有岳武穆一般的忠心也是无用,这打仗可是损兵折将的事情,将军三思啊!”
    除却贴身护卫的那几位,其余的人都是去各处传信,李孟站在台阶上,招呼完吴知州之后本来无话,却没有想对方出门后来了这么一句,李孟没有出声,眼神一直看向别处,吴文颂也是有些后悔,心想已经不是自己同知,对方守备的时候了,而今李孟的地位就说是山东之主也可勉强当得,自己这话确实是逾越了。
    过了会,李孟才笑了下,缓缓开口说道:
    “此乃国战,汉家儿郎自以身当之。”
    吴文颂不敢多继续多说,匆匆一揖,便朝着门口走去,才走几步,就听到身后李孟低声的说道:
    “若是岳武穆在,会如何做呢?”
    不知道是问吴文颂,或者是自问。呵,周日晚上一某晚报的记者采访,那普通话真标准,声音也是清亮,羡慕羡慕,老白口音太重了,谢谢大家,求月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一章 坚持
     更新时间:2009…2…24 14:51:04 本章字数:3522
    吴文颂提醒李孟要保存实力,不可把自己的军队消耗在这样的战斗之中。这还是关系不近的外人,而宁师爷、周扬这批人就更加的有想法了。
    军将之中,汤二和王海得到李孟的命令之后,立刻是下去整队,几天之后开拔,时间的确紧张了一些。辎重粮草要准备,分布在胶州城和海边之间的部队需要集结,这都是要时间,不过胶州营在击溃登州丘磊兵马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是维持着临战的状态,动作起来总归是快些。
    “调莱阳都司赵能率一千兵,益都守备马罡率两千兵,宁阳守备陈六率五百兵去往济南府,本将自率胶州大营六千兵,一同前往济南会合,各部副手领剩余兵丁镇守本府,如与紧急,可调护庄队,武装盐丁协从。宁师爷,抓紧写出文书,本将这边用印之后,今日快马送出。”
    在书房之中,李孟在那里用平淡的声音说出一个个命令,军队的调动的接下来地方上的镇守,都是有所安排,将近万人的大军行动,辎重粮草和辅兵自然也是必须要安排的,不过李孟这边却相对简单。
    目前来说还算是在山东的内线作战,遍布各地的屯田田庄实际上就可以动员起来,作为运送粮草和辎重的队伍,人员也是极为的充裕。这也是李孟只留下很少的兵马镇守本地的原因,因为有大批的护庄队这种半武装组织可以动员。
    李孟说完之后,宁师爷倒是运笔如飞全部记下来,可写完之后却与坐在边上的周扬对视了一眼,并没有送到李孟面前。让李孟用印签字。
    文人想得比较多,做的也颇为委婉,两个人一直是在交换眼神,李孟有些不耐烦地时候,周扬咳嗽一声站了起来,先是颇为庄重的作揖,按说以目前双方的关系,这位周举人周同知就算是坐在那里侃侃而谈也完全可以。
    不过做的如此郑重。显然是比较严肃的建议,或者说这建议有可能激怒主家,才预先做个姿态。
    “将军,东虏贼寇此次前来,卑职想极可能和从前一样,在京畿山西之地为祸,并不会涉及山东。不干山东利害,大人不若调动少数兵马去应付就是,而今灾年。屯田田庄也初有起色,这次一动就是九成兵马,耗费粮草颇剧,要想到将来啊!”
    周扬这番话遮遮掩掩,不过话却说的明白,将来还有大举用兵的时候。今日这事无关胶州营痛痒,何必去凑这个热闹。
    坐在边上的宁师爷低头看那军令地文书。好像是在寻找错误的文字和语句,他却不敢说什么。虽说眼下他的地位和周扬隐隐相同,而且实际上还要高出一些去,但身份却有不同,周扬没来胶州营之前,和李孟是平辈论交,而他宁乾贵,从一开始就是奴仆家人的身份。周扬这些话。细想其中有极多敏感的地方。宁乾贵自己不敢说,甚至不敢去想。
    “巡抚颜继祖既然派使者来调动胶州营兵马。本将不全力以赴,总归是不妥,毕竟这次调兵乃是颜继祖第一次的命令,而今还不能应付了事。”
    李孟的解释并不是太有力,周同知在那里继续的朗声争辩道:
    “颜继祖那人素来好功,大人带兵去济南府,焉知巡抚不会调大人兵马入河北地勤王,蛮夷之性只知道掠取金银财宝,并没有太多的企图,且轻骑剽掠,不敢深入,更有可能是大人率我胶州将士到得济南,那东虏蛮夷已然是退回塞外了,到时候大兵无功而返,徒费粮草饷银,我胶州营根基尚浅,怎么能经得起如此地耗费。”
    说道这里,边上的宁师爷总算是找到个插话的空子,开口说道:
    “兖州府尚有几千刘泽清部的残兵,也归大人统属,不若这次调他们前往如何,免得放在哪里碍眼。”
    听到这话,周举人回头笑了笑,示意此话妥当。话说到这里,剩下就看李孟的决断了,两个人都把目光投向了李孟那边,自从和李孟打交道为他做事以来,这两人就觉得李孟固然有天纵其才的聪明和策略,可有些事情上却好像是什么也不懂。
    比如说这次调兵,全山东都知道前几次闯军在河南、北直隶靠近山东地地方活动,兵部和山东巡抚都是调刘泽清部去平贼,但刘泽清吃过一次亏之后,就再也不肯听从调拨,总是用病重或者是缺饷的理由来搪塞推诿。
    李孟今日地权势,远远超过当日偏居一隅的刘泽清,他若说不去,山东巡抚颜继祖也是无可奈何,可李孟居然说什么“第一次调兵,总不能应付”这实在是太可笑了。周举人和宁师爷两个人把所有地话都是说足,还是希望李孟能够回心转意。
    屋中安静了会,李孟笑了,对面那两人还以为自己的劝说有效,刚松口气的时候,就听到李孟笑着说道:
    “若是让我去北直隶勤王,那便去了,也无妨。”
    本来那边周举人拿起一杯茶正要润润喉咙,却没有想到李孟是这般回答,顿时是呛在了嗓子里,立刻是咳嗽起来,半天才缓过气,随手擦了擦胸前的水渍,抬头有些哭笑不得的说道:
    “将军,军国大事,不是儿戏啊!”
    李孟还是那种淡然的模样,只是眼神却变得无比坚定,缓缓的说道:
    “还是快些准备吧!”
    在胶州营中,李孟是绝对地权威存在,别人可以来劝说,但最后做决断地还是李孟,周扬听到李孟说出这句话来,知道事情不可挽回转变,禁不住叹了一口气,没有说话,边上宁师爷则是拿着命令上前,请李孟验看之后无误,接着就是出去抄录几份用印签字,然后派遣亲兵快马发出。
    看着宁师爷出门,周扬坐在那里深吸了几口气,稳定心神,这才开口说道:
    “既然大人心意已决,卑职这就给各处田庄发出急信,让他们筹措粮草,准备人手,配合大人这次出兵了。”
    李孟点点头,天下人都以为东虏女真是疥癣之疾,无关痛痒,对方都打到京师边上来了,还无关痛痒吗?用个俗语来说,大明朝廷和闯营,不管谁是地主的代表,谁是农民阶级地代表,他们谁坐天下,李孟都不觉得会如何,都会心平气和的接受。在李孟的想法中,毕竟汉人争天下,不管是那边得了天下,都是肉烂在锅里,无所谓的事情。
    可满清不同,他们是异族,是塞外的蛮族野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大明的士大夫们常讲“华夏蛮夷”,认为“蛮夷”不能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民族,而只能说是牲畜禽兽,但在满清女真的眼中,汉族又何尝不是牛羊。
    对于牛羊的态度,自然是奴役和宰杀,完全没有必要去尊重和安抚,事实上,在李孟了解的历史中,明清更替之际,那些血腥的惨案,那些惨无人道的屠杀,确实都是非人性的,满清根本没有把汉人当作人。
    这种思想和态度,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期间,要知道,在正常发展的历史当中,只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那十几年,汉人官僚们才在朝廷和地方上有了实权和真正发言权,可那已经是末世降至了。
    而且东虏女真对待汉人的这种态度,并不是后期才有,而是从一开始建立就存在的态度,这些则是李孟不知道的事情了,事实上,在满清没有入关前,还在和辽镇争夺东北的土地的时候,不光是对大明的军镇进行杀戮。而且努尔哈赤还几次对加入自己阵营中的汉人进行清洗和屠杀。
    虽然被士大夫们轻视,说这样的异族是禽兽,不能与人为伍,可这些禽兽是虎狼,是要吃人的。
    诚然,这次自己不去济南府参与防御,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存实力,而且也没有什么道德上的谴责,清军几次入关都是在一省之地肆虐,不敢深入中原。这次进入北直隶,按照前面几次的作为,估计在北直隶抢掠一番,然后又是撤回塞外,不去济南府,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李孟不愿意这样,此乃国战,山东巡抚颜继祖既然是下了这个命令,李孟肯定要去,就算是不下这个命令,李孟也要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李孟自认还不是匹夫,是大明属下的统兵大将,自然是有这个义务和责任。
    不过,李孟倒也是想到了些事后风评,估计山东的文人士子或者是慑于自己的威势,或者是得了自己的好处,不会说什么坏话,恐怕其他地方的人包括山东这些人私下里都会大加议论。
    说什么也能猜到些,第一是说参将李孟沽名钓誉,一草莽出身的豪强值此国家危难之际居然是勇于当先,不是沽名钓誉是什么,二来是脑筋不清醒,实在是幼稚之极,没有为将为帅的城府韬略,这年头都是拥兵自重,为了朝廷公事耗费钱粮兵饷,徒劳无功的买卖,这不是傻子吗?
    但是思来想去,好像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 上路
     更新时间:2009…2…24 14:51:05 本章字数:3309
    李孟站在那里沉思,周举人也是在书案那边拟就文稿,无非是各个田庄准备筹措粮草人员供应大军的需要,同时护庄队也要抓紧动员,维持秩序,安定地方。
    周举人也是正途出身的文人,这种公事的文牍工作,做起来是轻松快速,尚且有余力思考其他事情,周扬也算是个能吏,方才还是反对李孟的出兵之计,但主家这边一旦确定下来决策,他立刻是为这件事情出谋划策。
    “将军,此去济南府,有件事情不得不防,那济南府毕竟是山东总兵官丘磊经营多年,这次去又是共事,要提防这丘磊给咱们使坏下绊子啊!”
    李孟呵呵的笑了起来,开口说道:
    “不管咱们怎么做,丘总兵肯定要给胶州营找些不痛快,不过也好,胶州营一贯遵守朝廷法度,绝不做那跋扈的事情,寻衅私斗做不来的,但要别人制造矛盾,胶州营合理合法自卫,那就说得通了。”
    话音一落,李孟和周扬彼此对视一眼,相与大笑,屋内的沉闷气氛一扫而空。
    胶州营本部有七千兵卒,每千人为一营,分开驻扎,此次号令集结,有四天的时间,各个营行动的迅速与否,实际上是检验带队军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考验,也是在战前考量各个营带队军官统驭能力的检测。
    李孟将命令下达之后,每日间就是带着卫士巡视各营,查看准备的情况,对各级的军官进行比较和考核。
    王海率领的亲卫五百在各个营中排行第二。让王海羞愧异常,大明各个将帅统领地兵马,亲卫是最精锐的士卒,胶州营不是这样,亲卫往往是作为基层军官的预备班存在的,可时人惯例,王海也总觉得自己率领的亲卫营应该是胶州营最强的兵,并且是各个营的榜样。可没有想到是这样的结果。
    李孟倒是没有因为这个批评王海,因为亲卫营和下面地部队本身有这样那样的区别,不能一概的对待,能排行第二已经是很不错了。而且这本就是自己非正式的考量,并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高下,还要在战时来检验。
    排名第一的营,是驻扎在薛家岛千户所的营,该营千总说起来倒是和胶州营很亲近。是那位马军教头,老军户张林的侄子张江。
    这件事倒是让李孟有些感慨,自己这个系统里面出色的军官,当年跟着自己地那批老盐丁也就是赵能、王海、陈六、汤二四人,马罡是灵山卫所的出身,这个张江也是灵山卫所的军户出身。目前整个山东十二个营,十二名千总。只有三名是当年起家的十几个人,其余大多是在屯田田庄做个庄头。
    至于剩下的那批军官。大多是后来在灵山卫所招收的那批,而且是那批里面,有些出身人家地子弟,比如说总旗、百户、千户人家的孩子,大多是受过些专门地军事训练,家里的条件比较好。
    这批人进入胶州营之后,比那些贫苦人家出身地老盐丁能更快的接受李孟所灌输的那些思想和知识。更加适应胶州营的艰苦训练。当然。感慨归于感慨,这些军官们对李孟更加的忠心。甚至有些狂热的崇拜。而当初一同起家的十几个人,和李孟相处起来,多少有些平辈地态度。
    所以还在营中做地那几位老弟兄,都是兢兢业业,十分的低调,这样才能有今天地位置,至于其他人都是不知不觉离开了这个系统,去相对不那么关键的屯田系统去做庄头。
    张江比王海也就是大三岁,今年二十二岁,是从灵山卫所那边第一次招兵进入胶州营的,当时,那位洒脱的老教头张林已经是开始训练骑马盐丁了,知道自己侄子加入胶州营,还发了很大的脾气,不过这小伙子也有个主意,说是在家种地吃粮一辈子有什么意思,不若在胶州营拼命还能拿个足饷养家。
    他毕竟是军户世家出身,伯父张林也算是精于弓马的好手,张江和马罡一样都有些基础的军事教育,而且有些奇怪的是,虽说张江的父亲已然是安份种地的军户,可张江却有种不怕死的悍勇之气。
    通晓战技,有军事经验,敢于当先,古城集打彭家,高密夏庄对马匪,平东昌府贼乱,偷袭兖州刘泽清。各个战斗都是参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