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顺明 >

第427部分

顺明-第427部分

小说: 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有些可笑的是,这些士兵到达了中屯卫,除却骑兵和拉车的马匹之外,还有部分骑兵要带着马回返,把这些征用来的马匹还回去。
    有了这些士兵和大炮,在内堡里面战战兢兢几天的张坤气终于是粗起来了,马上是城内进行人数清点,登记造册,并且收缴城内士兵手中的兵器马匹。
    永平府因为从天启年开始就没有太平过,这里可真的能用“地广人稀”来形容,寥寥有数的几个城池。
    在大兵驻扎的地方之外能有农民佃户耕种,没有大兵驻扎的地方则是荒凉一片,尽管满清的鞑虏经常从永平府蓟镇这边的隘口进关,可那都是走大军,真正麻烦的就是草原上那些几十人几百人的蒙古马匪。
    东蒙古逐渐被鞑虏整合,征战之下,也有许多部落被兼并,自己却不愿意为新主子效力的牧民骑兵,可整合之后的草原各部可不是他们这些散兵游勇能打过的,想要讨生活,只有几个选择,一是西蒙古那边,可西蒙古那边不是世仇,就是那些突厥种的假蒙古,而且什么东西都和东边不一样。
    想来想去,最好讨生活的还是这大明的地面,这些种地的老百姓软的和羊一样,能抢的东西还不少。
    边关的那些隘口,根本谈不上什么守卫,这些卫兵每天提心吊胆的,若是鞑子兵马前来,还是及早的逃跑最好,若是鞑子兵马不来,这些蒙古马匪要想进关,只要交点小钱,那还是一笔外快。
    甚至是出关的时候,所抢掠来的东西还可以贱卖给隘口这些士兵,然后再由他们转卖,反正是便宜多多。甚至还有这么一个买卖,往往有永平府内的百姓被这些马匪掳掠,家属想要赎人,往往通过这些隘口士兵就可以做成。
    要说是永平府境内“蒙古马匪肆虐”,这个倒是不假,可从来都不会告诉别人,因为这是蓟镇兵将生财的手段。
    当然,有很多见不得光的事情。永平府的军将官员大豪们也懂得知人善用,花钱请这些亡命的蒙古马匪来做,事后或者是杀人灭口,或者是给点钱赶他们出关外,反正马匪都是小股,和蓟镇地大军相比不值一提,一点后患都没有。
    可因为这些马匪肆虐。永平府境内还真少有什么**经营的村落和镇子,即便是有也是那种结寨自保的大寨堡垒,自家有民团乡勇的大土豪。
    而老老实实种田的农民想要得个安生,就只能是依托在那些军将和城池的周围,也要向这些军将缴纳更高额的赋税和徭役,还要再关键时候被抽丁当兵,实质上也是一种半农奴的生活。
    永平府内地民不聊生。兵将官吏的养虎取利。对永平府的百姓来说,是苦不堪言。但对于山东来说却很有利,因为多是荒地。所以可以没有什么阻力的划分土地,建立起屯田田庄。
    张坤安排手下的兵马驻扎。中屯卫附近的地方局势都开始稳定下来,张坤才是明白了河间府的具体情况。
    在大明地其他省份。胶州营设立屯田,那是田少人多,只要是圈占了土地,自然有大批的流民来耕种求活。
    可在这永平府,事情却完全的不同,田地到处都是,可人却不多,这些人都是被各级军将圈占,成为失却人身自由的半农奴,胶州营设立屯田田庄,肯定要在本地招募人手耕种,以胶州营屯田田庄的制度和规矩,肯定要比这些就会压榨的军将强太多,到时候这些人口纷纷流到山东这边来。
    手中没有可耕地的农民,打仗地时候没有可抽调地兵源,甚至克扣军饷都没有办法去应付,这等于是要了蓟镇这些兵马的命根子,也难怪他们会有所动作,会用这么狠辣地手段来做对。
    永平中屯卫是永平府的门户,但对于整个永平府来说,又相对**,真正地核心部位应该是从滦州到山海卫这一带的,这边则是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地控制之下。
    不过能在这边打下一根钉子,那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容易地很了,永平中屯卫城中那些惶惶然的百姓平民听到这屯田田庄的规格之后,都是颇为的诧异,这个诧异不是害怕恐慌,而是有些不相信这等好事。
    什么牲畜和工具、种子都是由田庄供给,耕种出来的庄稼保证一家温饱之后,再上缴田庄,而且定期抽取各户的男丁参加训练,如果有机会当兵还能享受种种优惠。
    这可是要比给那些军将做工要强太多了,比如说永平中屯卫这些百姓,给向付义没白没黑的种地做活,能有个温饱那是奢望,而且各家的男丁除却当作劳力之外,还要去当兵卖命,这都是没什么报酬的活计。
    整个的中屯卫之中,平日里能得些好处的,也就是向付义和他手下的亲信将领以及直属的亲兵,其他人都是牛马。/
    张坤倒是没有想到这屯田田庄的事情会这么容易的开展,不过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永平府这些军将对山东的进入深恶痛绝了。
    九月初的时候,永平府的西侧就开始丈量土地设立屯田田庄,但这仅仅是开头的工作,还需要大批的物资北上补充。
    但张坤却因为自己种种的冒险举动,终于是博得了大功,按照方方面面的消息,张坤这次行险,让山东比预计时间早三个月在永平府获得了一个立足点,而且还是中屯卫这样的大城,他的功劳不次于王韬。
    目前张坤在中屯卫这边统管五千左右的兵马,这实际上已经是个副将的职权了,据说正式的封赏在年底就会到来。
    不过济南府那边也有私下的消息,说是大帅对张坤的举动尽管高兴可却不赞同,立功给山东挣来了实际的利益,这个不假,可身为指挥官冲锋在前,以身犯险,这可是大忌讳。如果万一有个意外,那损失就太大了。
    无论怎么说,这件事情最大受益的个人就是张坤,在正式地任命没有夏来之前,张坤已经是兴高采烈了。
    既然是立功博得了这么多的好处,身在永平府,那就应该去立更大的功勋,赚来更多的好处才是。
    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张坤夺城的动作很快,消息一时间还没有泄露出去,差不多在河间府的四千多名士兵派来的同时,大股小股的“蒙古马匪”开始进入中屯卫附近地地区,并且也有永平府的军将率领军队逐渐的靠近,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帮助山东兵马平定匪患,在知道了山东在中屯卫这边驻扎了五千兵马之后。这才是稍微收敛了些。
    这段时间的张坤倒是顾不得什么建立功勋了,而是忙着调动兵马防备被这永平府的兵马冲进来,变得前功尽弃。
    在这段日子里,也有些瞠目结舌的事情,比如说屯田田庄初建,向着各处招募种地干活的农民,永平府已经是北地边缘。庄稼地收成一般。加上耕种的田地本来就少,在收成的时候。又是动员这么多青壮去阻挠山东的兵马,已经是有了亏空。
    那些军将是不管这些百姓死活的。可胶州营屯田田庄初设,却还要做个样子规程出来。总不能不管,结果向付义为了自己和嫡系储备的大批粮草。都是被张坤发给中屯卫这些新招募的屯田户过冬。
    这个举动地效果惊人地好,凡是听到这个消息的永平府居民都是从各处赶过来,纷纷过来投奔参加,反正在哪里都是做牛做马,山东这边给粮食过冬,给他做牛做马岂不是更好。
    让张坤惊讶地事情是,居然还有零零散散的蒙古人过来投靠,有些人就是前面所说地那些蒙古马匪。
    草原上一到冬天大雪纷飞,没有足够积储那就是活活被冻死的命运,这些蒙古马匪都是穷地底掉,能有个活命的地方不比跟人拼命要强很多,何况看着山东这边如此地强悍,已经有在这些山东兵马面前全军覆没的了,是死是活,是饿是饱,不管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会分的很清楚。
    这件事情到了最后更加的让人啼笑皆非,很多蒙古穷苦牧民听说这边的消息后,拖家带口的从草原上赶过来,就是想要在这屯田田庄捞取个屯田户的位置。
    在草原上,给那些权贵那颜做工,甚至连农奴都不如,生死没有自己的权利,温饱更是不用想了,既然关内有这样的大善人,为什么不来投奔。
    永平府缺人力,西面的顺天府差不多被忠心于京师的兵马完全截断,而永平府东边则是本地兵马的防区。
    河间府那边也需要大批的人力,长途的迁徙也不现实,这蒙古牧民和汉人生活习惯不同,牧民能不能种地,这实在是不好说。
    但缺人也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张坤把这些蒙古牧民打散了分到汉民之中,但这样却也有个好处,本来在永平府这边设立屯田田庄主要的屯田户都是卫所和军队中的人员,即便是打散了,彼此也能互通声气。
    本来外面就有大敌,可还要分出力量来防备内部,把这些蒙古牧民打散分入各个田庄,反倒是有个分化稀释的作用,这些人反倒是更好管了。
    要说张坤能迅速的爬到这个位置上,的确是有他过人的地方,这些蒙古牧民的投奔,尽管是给田庄补充了人力,是大好事,可张坤却感觉这其中应该有更大的好处在,为这个,他特意给河北总兵张江写了一封信,委托自己的上司转交给大帅。
    济南城的中秋节比起往年来要热闹许多,最起码中秋节这天吃的团圆饭要比往日人多,因为几位长辈都要见面,所以女眷另外有一个席面。男丁们则是在正堂上酒宴,这宴席上有几张陌生的面孔。
    木云瑶的父亲木恭镐,再就是木云瑶的兄长木慈安,颜参政和刘福来都是坐在席上,这算是纯粹的家宴了,大家也都是有些好奇,木云瑶的出身和来历在胶州营内是个谜。因为目前山东的举动和政策都比较敏感,如果木云瑶的真实身份暴露出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
    谁也没有想到二夫人木云瑶会突然多这么一大家人出来,木恭镐言谈举止都是颇有贵人之态,一看出身不凡,木夫人也是如此,木慈安温文尔雅,这样地表现和气度。在大明非勋贵或者世家子不会有。
    而且这个勋贵或者世家子还得是极为清贵之家,靠着军功爬上来的那些人断然不会有这样的风度。
    不过也就是心中暗自猜测下罢了,大家都是知晓轻重的角色,什么话当说什么话不能说,大家都是心中有数。
    唯一不太符合贵家风度的就是这木家父子都是喜欢出游,来到济南城没有几天,城内城外的风景名胜都是转悠个遍。/而且好像是什么都没有见过的模样,什么都要问问,什么都要打听下。
    而且还和灵山商行的人商议好了,说是准备在中秋之后,去胶州那边走一走,从这行动倒也是更证明了这木家人地贵戚身份。可不管怎么绞尽脑汁的想,也想不到大明这个层级的贵人上。会有谁符合。
    周王这一家来到这山东之后。看见沿途的景象,再想想开封城中的一切。也就知道,大明想要翻天很难了。
    跟着这个女婿。或许藩王之富贵未必能有,可别的也未必会少。或许还要比在开封时候更要享受自在,周王这等身份的人。所谓富贵景象也是见得多了,所想地无非是个自由自在而已。
    藩王不能出城,又被地方官盯得严密,比起在山东这种富贵自在,相对来说,还是这山东更舒服一点。
    而且在开封城的时候,身为皇族的宗亲,总要想着大明天下的存亡,也想者如果这大明亡了,恐怕自己也要跟着一起殉葬,这心理负担也是极大,来到山东,等于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丢开。
    彻底的把自己当成一名无忧无虑的平民百姓,山东地方有李孟庇护,太太平平,所要作地也就是好好享受生活,改名木恭镐地周王还有他的家人,快活地很。
    周王世子木慈安算是大明皇族之中难得喜欢读书的人,可大明对宗藩地态度,就是你越昏庸,对朝廷的害处也就越小,就会被认为是忠谨醇厚,越是想要有一番作为,那说明心有悖逆,图谋不轨。
    比如说唐王在鞑虏入关地时候,曾经募集了三千兵准备进京勤王,这也算是难得热血行为,可却被圈禁在河南,死在兵祸之中,这周王世子木慈安尽管是读书不少,却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一向是郁闷的紧。
    来到山东,放弃了王族地身份,却发现天地间这样的宽广,自己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听说山东准备在明年自开科举,他也准备去试试,看看能不能一展自己心中的抱负,也算是不枉来人世一次。
    至于木夫人这些年在开封城,每次想起女儿都是流泪哀伤,这次来到山东之后,见到女儿和外孙,什么荣华富贵,都是被她丢到了脑后去,每天欢喜的了不得,至于周王的孙子,每天跟着李宏还有山东这些高官子弟一起疯跑疯玩,也是不亦乐乎。
    这等贵戚之家,那里尝过什么阖家团圆的快乐,哪里知道平凡生活之中的趣味,来到山东,却都是领会到了。
    尽管周王一家放弃了王位和尊贵的血统,隐姓埋名来到山东,尽管一家人对这件事尽量避而不谈,但大家却知道自己和别人都没有一点的后悔。
    周王来到济南的第三天,多喝了几杯酒,曾经在酒席山和自己的夫人还有儿子说道:
    “能来山东,原本以为是不得已为之,看这大势,来山东没准是大福气,我家在开封素来行善赈贫,看来这积德是有回报了。”
    中秋家宴,本来李宏也是坐在男丁这一席面上的,李孟在现代的时候,一般这样全是长辈大人的宴席上,不会让小孩子上桌。
    本来这种事情。不过是管家罗西报过来一个名单,然后李孟安排就是,结果李孟说出小孩子就没有必要上席这句话之后,整个齐国公府都是被惊动了,过来劝说的还是孙传庭和刘福来这样的德高望重之辈。
    这时候,李孟才算是反应过来,李宏是否上席,已经隐约牵扯到自己的继承人问题。很多人都是把自己安排当成了一个暗示。
    想明白这一点的李孟真是哭笑不得,也就不再坚持,回到内宅说给女眷们听,倒成了一个笑话,嘻嘻哈哈了好久。
    坐在这酒席上之后,席上不是文人就是老头子,李宏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