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曹仁超文集 >

第25部分

曹仁超文集-第25部分

小说: 曹仁超文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资,成为买家及卖家交易媒介。但随着郁金香投机浪潮之后,环球商业枢纽地位转移到伦敦。踏入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导致英国国力渐衰,环球商业枢纽地位已静俏俏由伦敦移到纽约(或伦敦与纽约共享)。踏入二十世纪美国经济已开始雄霸半个地球,战后情况更为明显。二十世纪纽约已成为环球商业枢纽,因而令美国金融机构日益壮大。 

  东京的地位已经下降 

  六十年代随着日本、西德经济战后兴起,世界经济渐呈三分局面。全球经济步入三头马车时代,环球商业枢纽地位由纽约、伦敦、东京共享。1985年《广场协定》G7会议后要求日圆大幅升值。日本政府为抗拒日圆升值,日本银行滥发日圆及宣布减息去减慢日圆升值速度,结果引发日本房地产及股市泡沬。1986年6月,日本银行又大幅加息兼让日圆大幅升值去刺破此泡沫。到1990年6月日本地产泡沫爆破,对日本金融业所带来破坏十分大。今天日本仍是全球第五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及中国)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日本2006年GDP四万六千二百二十八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股市仍是全球第二大股市,市值四万六千一百四十亿美元。(香港只有一万八千亿美元、新加坡三千八百五十亿美元。)1990年日本股市总值占全球三分之一,今天只占全球总市值十分之一(2006年底全球总市值累计四十五万亿美元)。东京一度是环球商业枢纽,1990年外资企业在东京挂牌数目高达一百二十五间,现在只余下二十五间(纽约外资挂牌四百四十六间、伦敦三百一十五间、新加坡一百五十间。香港已成为内地红筹、国企挂牌上市集中地。) 

  东京失去上述地位的理由有四:一、电脑处理成交能力存疑。例如:去年最大成交额那几天,东京电脑居然失灵。二、仍采用日本会计标准及以日文为官方文字,而非英文及国际会计标准。三、对新产品有抗拒。反观香港,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神速及外资证券公司在香港做生意完全不受限制。四、过去十七年东京股市缺乏大型企业上市作为新生力军。上述几点令东京环球商业枢纽地位在过去十七年日渐下降。东京所犯错误值得香港警惕。一个市场需要向外开放才能做大做强,而非过分自我保护,不然会被其他地区所取代。地产泡沫对日本银行业所带来破坏类似于二百年前荷兰鹿特丹的郁金香热潮,令东京的环球商业枢纽地位渐渐由香港取代。加上香港的汇丰银行(005)由八十年代开始透过建立横跨欧、亚、美三大洲的网络,跻身于全球十大银行之列,反之日本各大银行在九十年代却纷纷退出海外市场。近年来港上市的中国银行(3988)、工商银行(1398)及建设银行(939)有助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环球商业枢纽地位。 

  另一方面,德国同法国自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避免再发生世界大战,两国联手建立欧洲共同体至今已五十年。目前欧洲已有欧罗作共同货币,虽然距离欧洲联邦理想仍远,近年开放金融市场容许银行之间互相吞并而形成巨型跨国银行,其实力可挑战花旗银行及汇丰银行等国际银行,令伦敦作为全球商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展望未来一个由纽约、伦敦及香港新组成的环球商业枢纽,可以全天侯二十四小时不停服务全球商界。欧盟人口较美国多,欧盟的GDP加起来相等于美国,再加上德国继续扮演欧盟经济〃火车头〃角色,拉动欧洲经济。欧洲各银行透过互相合并成为跨国超级银行,欧洲企业透过互相合并成为巨型跨国大企业,很快可与美国企业分庭抗礼。但由于欧洲各国语言、文化、种族不同,欧洲各大企业合并而成的超级大企业,是否真正能够与美国大企业竞争?仍有一大段距离。不过,欧洲金融业渐渐集中在伦敦,伦敦作为环球商业枢纽的其中一环已毫无疑问。 

  香港的金融优势受惠于中国因素 

  全球两大商业枢纽地位即纽约跟伦敦已在互相比并实力,至于亚洲商业环球枢纽1990年前不少人以为是东京,自从日本房地产泡沫爆破后,新加坡以东协国为基础力争此地位,在外汇买卖项目更遥遥领先。香港弹丸之地本无力竞争,但地理上位处东、西方汇聚点,战后中国一直透过香港接触全世界,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全世界亦透过香港接触中国。随着中国经济崛起,香港顺理成章地成为环球商业枢纽其中一环,与伦敦、纽约共同组成一个全球二十四小时跨地域限制、跨时间限制,服务全世界产品生产链及提供各种服务的供应链,香港取代东京地位的趋势已十分明显。换言之,香港的冒起不是香港自己有何了不起,而是因为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后GDP增长率长期保持9%年率增长,近十年更达到每年10%。但中国至今仍只欢迎FDI(外资直接投资)及实施外汇管制,形成香港具此特殊地位。可以说,1978年至今中国实施半开放式经济制度是造就香港成为环球商业枢纽其中一环理由,能与纽约、伦敦互相连接而组成一个〃欧、亚、美〃二十四小时操作的环球商业枢纽。未来香港能否保持此一地位,有赖中国GDP长期高增长,另一方面,如中国政策由目前半开放式走向全开放,例如取消外汇管制、人民币成为国际流通货币,香港这个环球商业枢纽其中一环地位,会否由新冒起的上海取代?这是香港未来的隐忧。据专家研究:上述情况在未来十五年不会出现,即至少我们这辈有生之年,欧、亚、美环球商业枢纽中,亚洲区的枢纽地位仍是香港。香港能够成为环球商业枢纽地位的理由,是因为中国实行半开放式经济,不然,香港就没有今天的地位。 

  新加坡一直眼红香港今天的金融地位,过去曾利用税务优惠抢走香港外汇市场领先地位,亦抢走香港不少基金管理生意;近年香港政府废除遗产税把部分资产管理生意抢回来。 

  香港的竞争对手是上海 

  不过,香港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即中国境内唯一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特区、完全采用国际会计制度及英国法律,再加上外汇自由、出入境自由等等因素,上述条件不但新加坡不完全拥有,暂时内地亦没有一个大城市可完全拥有。虽然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每天成交额已超过香港,但因审计制度、法律执行、外汇出入方面仍不及香港,上海短期内无法成为环球商业枢纽其中一环节,未来随着内地法律渐趋完善、外汇日渐开放、会计制度加快同国际接轨、出入境更自由、资讯进一步开放等等,或有一天取代香港亦不奇;不过此乃十多年后的事,香港未来最大竞争对手不是新加坡而是上海!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愈来愈多内地产品毋须经香港出口或入口,内地不少新港口建成,例如深圳、上海、天津、宁波、大连、青岛……等。在物流业务上香港的〃中心〃地位已渐失去,变成中国境内其中一大港口而已。2006年12月起外资银行可在中国各地开设分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假以时日,贸易方面例如出入口押汇亦毋须再集中在香港处理;换言之,香港的贸易中心地位亦在淡化中。甚至金融中心的地位亦非永远不变,目前红筹、国企为了吸收外资仍需来港上市,但随着内地法制日渐健全,资金出入一旦取消管制,出入境自由度媲美香港及中国政府不再限制资讯流通后,香港作为环球商业枢纽地位有一天退位让贤亦不出奇。香港自己能够做的是努力保持本身优势。一如伦敦过去一百年地位虽然一再受到挑战但至今地位依然保住。世界不断在变,鹿特丹今天仍是欧洲重要港口,贸易繁忙,但金融中心地位受郁金香投机热潮之后已转至伦敦;两次世界大战后,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亦静俏俏地去了纽约,随着欧盟兴起,伦敦地位又再冒升。东京随着日本经济兴起而地位日益重要,亦随着日本地产泡沫爆破而一落千丈。 

  香港要努力保持现有优势 

  今天香港环球商业枢纽地位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它可以〃来〃亦有一天可以〃失去〃。联交所未雨绸缪,2007年计划引进更多国家的股票来港上市。问题在于国际投资者如打算投资印度会否跑来香港买印度股票?如投资中亚细亚会否跑来香港?一如计划投资中国的机构会否跑去新加坡的道理一样。上述方法并不能确保香港环球商业中心地位,反之只要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法例、保持来港上市的内地企业素质以及透明度达国际标准才是最重要。香港政府如愿意取消股票买卖印花税,便有助进一步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香港环球商业枢纽地位得来不易,上述地位令港人每年人均收入可达二万三千美元及为香港提供大量高收入职位,例如律师、会计师、理财人员、广告、印刷、传媒、高消费服务业等等,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否则有一天失去了便后悔莫及。香港要继续维持金融交易公平、公正及高透明度!努力保持今天香港的价值观,例如言论自由、出入境自由、资讯自由、资金进出自由、良好企业管治能力、高透明度操作等等。 

  本文为作者于2007年5月19日于马振玉慈善基金管理中心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的演讲稿 

  曹仁超·《信报》董事
 
PDF原文:
  
原序号:24序号:
 24 
标题:
 港元不可与人民币挂钩 
来源:
 信报月刊 
发布日期:
 2007…07…01 
全文:
   如脱钩目的是为了同人民币挂钩,首先考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是否较联储局好?港元同美元脱钩目的是同人民币挂钩,绝对是非理性决定,可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立即动摇,香港极有可能面对另一次资金撤走潮,正是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香港过去是英国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王权自然重归英国,因此逃过战后国共内战所带来的伤害,反而成为受惠地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政府决定走共产主义路线,由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自然跟随英国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49年至1978年中国为了实验共产主义制度结果在经济上付出沉重代价,反之香港战后因实施资本主义制度,加上1945年后流入本港的资金、人才及难民,令本港制造业进人起飞期。三十多年的努力成果,1980年香港经济已进入小康时段(即家庭平均收入三千美元一年)。香港开始面对高地价、高工资、高成本等威胁,令香港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日渐走下坡,香港经济进入转型期。 

  经济发展分可为五个阶段:一、传统社会;、前工业期;三、起飞期;四、大量消费期;五、成熟期。全世界最早进入经济成熟期的国家是英国,因1780年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850年英国经济已进入成熟期,前后共七十年。法国经济在1830年亦由前工业社会发展到1910年经济成熟期,共八十年。美国则由1850年到1910年只需六十年。可以说,大部分国家经济发展由前工业期到经济成熟期所需时间,一般都是六十年到八十年。 

  中国过分倚赖外资 

  香港战前只是一个十分传统的社会,以商贸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香港政治较中国稳定,反之中国先有国共内战再加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行共产主义制度,形成大量中国资金、人才及难民自1946年至1952年来港。有了资金、人才再加上来港难民所产生的人口压力,形成1950年香港前工业期的客观环境,战后全球对工业产品需求上升令香港经济进入〃起飞期〃。三十年的工业成就为香港带来一定财富;八十年代再巧遇中国经济走改革开放路线,令本港工业透过内移而进一步做大做强。不但支持香港经济进入大量消费期,同时亦令中国经济快步进入工业社会。1979年邓小平访美令中国获美国MFN地位,即在中国产品可获美国最惠国条件进入美国市场,令内移本港工业获良好发展条件。美国MFN地位,加上中国为吸引外资给15%税率优惠,另加两免三减(即两年免税、三年税率减半)、香港工业家的技术加上香港贸易行的全球市场网络,配合中国廉价工资、廉价资源,令中国制造的香港产品横扫全球,不但为中国珠三角一带带来大量就业机会,邓小平的深圳特区经验亦应用到其他地区。1990年连长三角亦起动,吸引大量台资移入。由1945年到1997年8月香港经济经过五十二年发展累积大量财富后,香港经济便踏入成熟期。反之中国到1980年才进入前工业期,理论上到2010年左右才完成工业起飞期,进入大量消费期,中国要到2040年经济才发展成熟。中国和香港不同之处,是香港工厂内移虽然令本港制造业式微,但内移工厂仍由港人拥有、为港人赚钱。过去三十年泛珠三角一带发展不但带动本港银行业、物流业及其他专业需求,港人从泛珠三角一带发展工业所赚取的巨大财富,不但支持本港八十年代开始的内部消费业,同时更支持1997年7月后本港金融业走向国际化。反之,中国无论泛珠三角或长三角制造业发展一直过分依赖外资,形成制造业只为内地人带来工资收益,至于企业利润不少归外资而非本地人所有。除了上述因素外香港接近没有国营企业(唯一国营港企大东电报局早在八十年代和电话公司合并。)但内地却充斥着大量国企,国企在经济上接近垄断地位形成利润不少仍归国家所有(即国家成为工业起飞中主要受惠者而非普通市民)。 

  中国储蓄率太高 

  上述差异令中国进入大量消费时代表现会否与1980年至1997年的香港相似?中国消费业占GDP比重在近十年不但不上升,反而回落。中国人将增加的收入用于储蓄令中国近年出现流动资金过剩,类似八十年代香港式大量消费现象并没有出现。2006年国家带领推动消费,令消费股大幅上升,到底是投资者过分看好内地消费前景而将内地消费股P/E炒高,或是中国真正成功进入高消费期?大部分中国人在消费方面开支并没有因收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