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民国之文豪 >

第170部分

民国之文豪-第170部分

小说: 民国之文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这样的学校,主要是为了让底层的百姓多学点东西,改变他们的人生,给他们灌输一些他希望他们懂得的知识……因而穆琼也就往实用方面努力,英文之类没有必要的东西,干脆就不教了。
  当然了,要是有学生特别聪明,值得培养,他也可以花钱资助他们去读平安中学。
  那所启蒙学校暂且不去说它,就说那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加起来一年能培养出一千人的话,十年就是一万人,二十年就是两万人,两万个识字的技术工人,想来不至于一点用没有,这些学生,兴许还能教导出更多人来。
  更何况要是这学校办得好,他还可以多办几所,多招点学生。
  不过想那些,就有点远了。
  现在学校甚至还没有建起来。
  穆琼写了详细地计划书,又去联系合适的工人帮他盖房子,这么折腾的时候,霍安妮把《百科全书》需要的图全都画好了。
  霍安妮的绘画技能一般,但她画的图有个好处,那就是写实,而这正是穆琼需要的。
  看过霍安妮画的图之后,穆琼当即带着自己的稿子和霍安妮的图,去找了章澈。
  这书,绝大多数都是穆琼翻译的,这些文章穆琼全都标了出处,至于他自己写的,则标注了“编者楼玉宇”的字样。
  “章叔,这些稿子,有些是我翻译的,有些是我看着资料写的,我并不能保证里面的内容全部正确,你可以找人检查一下,然后再印刷上市。”穆琼道:“这本书的版税我一分不要,只希望这书的售价,可以便宜一些。”
  章澈已经在看那些稿子了,看的惊讶极了。
  章澈作为商业印书馆的主编,也算是见多识广的,别的不说,地球是圆的这一点,他就很清楚。
  但他对地球自转公转这些,了解的却不多,也不知道原来太阳那么大!
  还有后面很多知识,也都是章澈不了解的,比如说雪和雨的形成之类。
  这么一看,他立刻就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了。
  这书推广开来,绝对能让很多人受益!更能让他们国家的学生,了解这个世界!
  “这么多稿子,大概能印两本书,就标注一和二好了,它们会以五分钱一本的价格出售。”章澈道。
  之前的《英文短文》,是卖一角的,这书卖得比英文短文还要便宜。
  商业印书馆以这样的价格出售这书,这是真的赚不了什么钱的,毕竟这书并不薄。
  而这,也是有原因的。
  《英文短文》这书,是给学英文的人看的,而能学英文的人,再穷也穷不到哪里去。
  这本书则不一样,这本书,所有识字的人都该去看看,都该知道一下,世界有多大!
  既如此,卖太贵就不合适了。
  穆琼和章澈商量好,就离开了商业印书馆。
  而这个时候,宋彦秋已经带着诸多书籍,来到了湖南长沙。
  他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货物,但最多的还是各种书,《留学》、《求医》、《流浪记》、《我在百年后》、《传染》,还有教育月刊希望月报……这些书放在一起,重地不行。
  到了地方之后,宋彦秋先租下了一个宅子,用来放这些货物和书,然后也不急着卖东西,而是先给这边的读书人送帖子,请他们来参加文会。
  这年头的读书人,其实都是有钱人或者有权有势的人,而但凡有钱或者有权有势的人,又都会读书……
  少数一些在乱世出头的武将,他们倒是算不得读书人,但宋彦秋以霍二少的名义送上一份礼也就没事了。
  文会这天,宋彦秋这里格外热闹。
  然后,宋彦秋就将带来的书全都拿了出来给人看,又展示自己带来的各种商品。
  不管是宋彦秋带来的搪瓷杯搪瓷脸盆雨鞋纽扣,还是他带来的书,都大受欢迎。
  尤其是那些书……文会上,很多人都随意拿了一本来看,结果还没看完,文会就结束了,偏偏宋彦秋还不把书送给他们……
  宋彦秋当然不送的,他表示,这些书其实不是他的,他做不了主,但这些书,明天会在一家书店寄卖。
  看书看了一半的人,基本当天晚上,就吩咐家里的下人,让那些下人明天一大早去买书了,他们都不差钱,因而还让那些下人每本都买下来。
  这也就算了,宋彦秋还找了一些人,装作是去买书的人……
  这天,天刚蒙蒙亮,长沙的某个书店门口,就排起了长队。
  一大早起来去茶馆喝茶的老头儿,挑着菜上街来卖的农民,背着书包去学校的学生等等等等,但凡路过这家书店的人,都好奇起来,不明白这是怎么了。
  一大早就排这么长的队伍,莫非是店家送鸡蛋?
  他们这儿,之前有家铺子开张,头一天去他们店里买东西的人,都送个鸡蛋,那天他们店里人可多了!
  “什么送鸡蛋啊!我们是来买书的!”
  “这里有卖上海送来的书!那可是上海送来的书,据说特别好看!”
  “我家老爷让我每本书买一样!”
  “我家老爷让我每本书买两本,还能拿来送人!”
  ……
  排队的人纷纷说着,说到一半,他们又不说了。
  店门开了!
  这些人瞧见店门开了,急急忙忙地挤进店里去,然后没一会儿,就有人捧着一大叠的书出来了。
  甚至还有人拿不动书,喊了在附近看热闹的人帮忙搬:“来,给你十个铜元,帮我把书搬回唐家去!”
  那些一次来了好几个,打算多买几套的人,出来之后,甚至直接去雇车了!
  国人都是爱看热闹的。
  一个摊子外面围了很多人的话,就算不想买,都会想去看看。
  因而书店里的人更多了,好奇的人也更多了。
  有一批上海来的书被人争相抢购的消息,更是立刻就传开了!
  那些下人还在买着呢,就有得知这件事的人跑来,挤进书店也想买……
  “一本书要四角?这也太贵了吧?”那些读书人都被吓到了。
  北京上海物价很高,在上海只能买一斤肉的钱,到他们这里,就能买两斤了!这里的人收入也低,在这样的情况下,这边的本地印刷社印刷的书,当然也比上海来的便宜。
  这里的读书人平常买本书,一角钱足够,可现在,这些所谓的上海来的书,竟然要四角钱一本!
  这也太贵了!
  “这可是从上海运来的,能不贵吗?”
  “咱们这儿有名的读书人,都来买了,这书肯定不一般!”
  “我看了,这书里面有标点,看着就跟别处的书不一样!”
  ……
  宋彦秋雇来的人纷纷说话,将这些书夸了又夸。
  虽然去年,政府就已经提倡使用标点了,但很多印刷社懒得折腾,并没有马上就去烧制标点印书,至少这里的印刷社,就没印刷出什么有标点的书来。
  而这里的读书人,他们虽然看了报纸上写的标点的用法,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太了解的,毕竟标点太多了!
  现在有印了标点的书出售……
  很多人一咬牙,就买了一本书,又有钱带的不多的,先花两毛钱买了本杂志看看。
  不管是书还是杂志,里头都是有标点的,一样能看!
  这一天,在宋彦秋的努力之下,书店里一直挤满了人。
  宋彦秋来的时候,每本书都带了五千本,正因为这样,他觉得要卖掉不容易,结果……头一天,每本书竟然就至少卖了一千本!
  很多人这时候还没得到消息呢!他加把劲,兴许要不了多久,就能把书卖光了!
  宋彦秋这想法,是没错的。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城市,非常之大,在这里有很多学校,识字的人就更多了!
  这样的一个地方,想要像上海一样,卖掉两万本书不容易,但五千本,还是没问题的。
  这里的读书人,怎么着都不会只有五千个!
  至于这书贵……
  这是上海来的啊!
  就跟上海的人觉得洋人东西特别稀罕一样,这儿的人,也觉得上海的东西很稀罕!
  “这次的书,都是楼玉宇和天幸的,我听过这两个人!”
  “我大哥在上海读书,他给我寄过这些书!你们别以为四角一本贵,我哥把书给我寄过来,邮费都不止四角!”
  “我昨天买了书之后,一晚上没睡看完了,真的太好看了!”
  “买了书,我才知道标点要怎么用,这书买的很值得!”
  “我要把我没有的书都买上。”
  “你买了能不能借我抄一抄?”
  ……
  穆琼穿越过来总共也就两年,湖南这边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楼玉宇和天幸,但这会儿,这里却出现了一股楼玉宇热,一股天幸热。
  那些读书人,甚至以手上有他们的书为荣。
  宋彦秋卖这书,不仅没有亏钱,甚至还大赚了一笔。
  也是这个时候,朱婉婉找到穆琼,说是想要回苏州一趟。
  那里是朱婉婉的家乡,哪怕在那里遇到了很多伤心事,朱婉婉也还是想家的,最重要的是,就要清明了。
  朱婉婉想要回去给自己的父母扫墓。


第191章 各种书
  朱婉婉找穆琼说回乡祭祖的事情的时候; 离着清明还有个把月。
  他们现在事情都挺多的,因而有啥事; 必须要提前商量好了; 才能走。
  “以前没去京城的时候,每年清明前后,我都会去祭拜一下你外祖父外祖母; 但这几年,我一直没机会过去。”朱婉婉道:“之前朱博源还会去,今年他肯定不会去了。”
  苏州离上海不远,事实上上海这边住着的很多人,都是江苏搬迁过来的。
  每年过年还有清明; 从上海回苏州去的人也就有不少,之前那些年; 朱博源是每年都会回去的。
  当然了; 他回去不见得是为了给朱婉婉的父母扫墓,多半是想要回乡炫耀一番……朱博源过继给朱婉婉的父母之前,家里头有一大堆的兄弟,而这些兄弟现在都过得不如他好; 朱博源是非常乐意每年回去听人奉承的。
  朱婉婉当初见到朱博源每年清明,在她父母坟前草草祭拜一下就走,每日里只顾着跟他以前的兄弟在一起,很是不解; 不明白明明是回来扫墓的朱博源,为什么连坟上的杂草都不愿意拔。现在她读了书; 涨了见识,才算是弄明白朱博源的想法。
  “是该回去看看。”穆琼道。他是不信鬼神的,但清明这种时节,他觉得有必要去扫个墓。
  “嗯,我们去给你的外祖父外祖母扫个墓,还有你的祖父祖母那里,也要去看看。”朱婉婉道。
  穆琼点了点头。
  虽然穆永学完全没有尽过当父亲的责任,但原主的爷爷,对原主是真的好。
  在原主小的时候,他陪原主玩,教原主读书,带着原主午睡,在原主的人生里,完全是充当了父亲的角色的。
  他不仅对原主好,对朱婉婉也不错,就说朱婉婉可以去给父母扫墓这事儿……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清明时节要准备祭祖的东西,要做这做那,出嫁的女人基本都是没空去娘家扫墓的,就算去了,也不过是在兄弟们祭拜的时候,跟着磕个头。
  但穆道明每年清明前一天,都会让朱婉婉回去一天,祭拜朱婉婉的父母,他还会让朱婉婉从穆家带走各色祭品,甚至带着原主和朱玉一道去。
  至于原主的奶奶,对原主也是极好的。
  她是个挺和气的人,之前在苏州的时候,对着原主总是笑眯眯的,对朱婉婉虽有些意见,但也不至于苛待,也就是后来原主的爷爷去世,她跟着穆永学到了北京之后,脾气差起来了,甚至开始骂朱婉婉和朱玉。
  但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她是个没什么见识的老太太,一辈子生活在苏州乡下,跟丈夫的关系还很好……
  突然间丈夫去世,本就很伤心了,又被儿子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儿子不来看她也就算了,她还病了……
  一时间遇到这么多事情,老太太还能乐呵呵地就怪了!
  她最后的那一年,一直瘫在床上,屎尿都控制不住,脾气就更差了,也就原主去陪她的时候,她稍微高兴点,却总惦记着苏州,反反复复跟原主讲苏州的一切……
  穆琼觉得老太太挺可怜的。
  当然了,朱婉婉和朱玉也可怜。她们那时同样是待在全然陌生的地方,都不敢随意出门,偏还要照顾个瘫痪的老太太……
  朱婉婉和穆琼商量过之后,最终决定在离着清明还有三四日的时候出发,到时候去了苏州,就多住上几天。
  说定之后,朱婉婉就开始频频提起苏州来。
  她在苏州,也是有些朋友的,这些朋友已经好几年没见,她怪想念的。
  而除了朋友,当初穆家请的下人长工什么的,她也总是提起,甚至几次跟穆琼聊起曾经带过原主的原主的奶娘。
  穆琼不得不努力回忆,这才能接上朱婉婉的话。
  当然了,这只是小事,穆琼最近忙的,主要还是建学校的事情,而为了能把学校建好,他干脆就拉了霍安妮做壮丁。
  此时的有钱人盖房子,是不怎么讲究实用性的,一般怎么漂亮怎么来。
  而此时的穷人盖房子,就更不讲究实用了,基本上都是盖个四四方方中间空的房子,里面隔成几间能住人,就算完了,而穆琼,他对自己的学校,还是有点要求的。
  “寝室最好可以多建几层,一栋寝室楼,可以朝南一排房间,朝北一排房间,每个房间再配个可以晾晒衣服的阳台。”
  “底楼就建个大点的厕所,还要建个专门的浴室。”
  “教室都差不多大,两边都要安上玻璃窗。”
  ……
  穆琼一边用笔随意勾画,一边跟霍安妮解释。
  “没问题!”霍安妮一口答应下来,穆琼说的这些,都是她在国外见识过的,她一点没觉得稀奇:“其实你可以每个寝室都装个厕所,那样更方便。”
  “最好还每个寝室都装个洗澡间,对吧?”穆琼问。
  霍安妮肯定地点头。
  穆琼无语地看着她:“你知道水电都要什么价钱吗?”如果他建的是收费昂贵的学校,他肯定给通水电建厕所,可关键是,他这学校,基本是不收学费的!
  所以,别说通水电了,一个小小的寝室,还要住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