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燃烧的海洋 >

第403部分

燃烧的海洋-第403部分

小说: 燃烧的海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舰队作战中,航母并非唯一的作战力量。
    一支完整的舰队,还应该包括多种护航战舰。。。F!~!
    ..
第四十一章 专业化舰队
    第四十一章专业化舰队
    因为高度重视制海作战,所以在护航舰艇展方式上,日本海军可以说是独树一帜。
    在日本海军的造舰计划中,重要仅次于“飞龙”级航母的就是“比睿”级大型防空巡洋舰。
    从型号命名上就能看出,“比睿”级与“台湾”级的差别。
    “台湾”级是大型巡洋舰,除了执行防空任务之外,还兼顾了制海、对地打击与反潜等作战要求。“比睿”级被称为大型防空巡洋舰,意在强调防空作战能力,也就对其他能做了牺牲与妥协。
    对日本海军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在核动力技术上起步较晚,在设计“比睿”级的时候,日本没有获得美国的核动力技术,而且美国也不会提供适用于排水量为两万吨巡洋舰的核动力系统,所以“比睿”级采用的是常规动力。
    受动力系统限制,“比睿”级的作战能力自然不可能十分全面。
    仍然与“台湾”级相比,“比睿”级的四台燃气轮机的总功率只有六十兆瓦,仅为“台湾”级的百分之六十。虽然这套动力系统足以使“比睿”级的最高航达到三十三节,不比核动力航母低,但是剩余功率太低,无法像“台湾”级那样,配备大口径电磁炮等高耗能武器。
    在这种满载排水量达到一万八千五百吨的战舰上,主要武器就是一套基于双模式相控阵雷达的区域防空系统。在执行舰队防空任务的时候,“比睿”级的通常配备是一百二十四枚区域防空导弹与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导弹,能够拦截两百公里内的飞机与巡航导弹、以及一百四十公里内的战术弹道导弹。
    在区域防空能力上,“比睿”级不比“台湾”级差。
    问题是,区域防空能力不代表一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在电磁武器大行其道的现代战场上,区域防空的作战效率大大降低,舰队在防空作战中,将主要面对迫近的威胁,近程防空与末段拦截成为关键。
    与“台湾”级相比,“比睿”级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得益于强大的动力系统,“台湾”级在舰桥前方与直升机库上各设置了两套以电磁炮为主的末段拦截系统。因为采用了阶梯式布局,所以能够确保用四套拦截系统同时对付任何一侧的来袭导弹。~~  ~~根据中国海军进行的测试,四电磁炮能在一次jiā战中拦截五十个以上的目标。
    与以往的末端拦截系统相比,电磁炮的作战能力高出了好几倍。
    为了增强末段拦截能力,日本海军在“比睿”级上,以六边形的方式配备了六套末段拦截系统,但是也只能保证用四套拦截某一侧的来袭导弹。相对而言,“比睿”级的全方位拦截能力更强一些。说得直接一点,遭到反舰导弹围攻的时候,“比睿”级的生存能力比“台湾”级稍微强一点。
    只不过,日本海军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炮。
    虽然为了增强拦截能力,日本海军采用了俄罗斯的办法,即为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导导弹,但是六套末段拦截系统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在一次jiā战中也只能拦截三十多个来袭目标。
    显然,“比睿”级的末段拦截能力很成问题。
    客观的讲,“比睿”级算得上是一种比较成功的防空巡洋舰,防空作战能力至少达到了同时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军分两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军的部署方式,这十艘“比睿”级将平均分配给五支航母战斗群,确保每艘航母得到两艘巡洋舰掩护。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已经证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两艘专业防空战舰掩护。
    问题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级的其他作战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没有充足的电能供应,“比睿”级选择了电热化学炮作为主炮。虽然在理论上,两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热化学炮的投送能力非常惊人,而且在全装时,最大程过了两百公里,不比初期的电磁炮差,但是电热化学炮的远低于电磁炮,而且备弹量也远不及电磁炮。
    结果就是,电热化学炮的持续作战能力根本无法与电磁炮相提并论。
    事实上,电热化学炮诞生后就没有得到过重视。美国曾经对电热化学炮抱以厚望,后来在电磁炮技术成熟之后,就没再问津。
    日本海军被迫使用电热化学炮,也是非常无奈的选择。
    或者说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的龙目海峡战斗中,日本的补给舰队遭到拦截,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就被全歼,而且是被中国海军的巡洋舰与驱逐舰用舰炮消灭掉的,让日本海军非常震惊,也让日本海军认识到了舰炮在特殊环境下的重要结果就是,日本uā费巨资从美国引进了已经被淘汰的电热化学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决了动力问题,装备“比睿”级的就将是电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没有研制出用于两万吨级战舰的核反应堆,也就无法为巡洋舰配备电磁炮。
    当然,日本海军也留了一手。
    “比睿”级与“台湾”级一样,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可以在中期改进的时候更换动力模块与武器模块。
    只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进“比睿”级的可能微乎其微。
    说得直接一点,要把一百兆瓦级的核反应堆装到两万吨级的战舰上,而且不造成负面影响,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台湾”级的动力模块只有二千四百吨,仅为满载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制造出总质量仅为一千八百吨的动力模块,难度非常大。
    事实上,因为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采用核动力系统,所以“比睿”级的改进潜力并不大,作战能力自然不够全面。
    除了对地打击之外,“比睿”级的制海作战能力也非常勉强。
    虽然理论上,“比睿”级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管都可以装填反舰导弹,但是在以防空任务为主的情况下,“比睿”级一般不携带反舰导弹,即便携带,数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间。
    也就是说,“比睿”级的主要反舰武器是两电磁化学炮。
    反潜能力上,“比睿”级的主要装备是两架反潜直升机,以及两具三联装五百三十三毫米鱼雷管。
    受排水量限制,“比睿”级只有舰壳收放声纳,没有拖拽式声纳。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只是在舰队中,“比睿”级承担的是防空任务,反潜只是次要任务,加上搭载了两架大型反潜直升机,也就没有必要配备拖拽式声纳。
    与“比睿”级配合使用的是“臻名”级多用途驱逐舰与“白根”级反潜驱逐舰。
    按照日本海军的习惯,护卫舰配属给地方舰队,因此在主力舰队中的反潜驱逐舰,相当于中国海军的远洋护卫舰。
    与中国海军一样,“臻名”级与“白根”级采用相同的舰体,只是任务模块不同。
    在任务分配上,“臻名”级主要协助巡洋舰执行防空任务,必要的时候能够单独执行防空、制海、打击与反潜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臻名”级是缩小版的“比睿”级,在火力配制上比“比睿”级降低了一个级别。比如在火炮数量上,“臻名”级只有一一百五十五毫米电热化学炮,导弹垂直筒也只有九十六具。相对而言,“臻名”级的反潜能力还有所提高,比如配备了拖拽式声纳。
    “白根”级的最大特点就是设置了大的飞行甲板与机库,能够携带四架直升机,并且同时让两架直升机起降。为此,“白根”级没有携带电热化学炮,仅仅只有一七十六毫米舰炮,导弹垂直筒也减少到了四十八具,且除了携带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导弹外,全部用来携带反潜导弹。
    看得出来,日本海军辅助战舰都非常“专业”。
    事实上,这也是师承美国海军的直接结果,因为在美国海军中,各艘战舰都有明确的任务分工。
    这种展模式的好处很明显,缺点也很突出。
    好的方面是,舰队的综合作战能力非常完备,作战灵活有足够的保证。缺点是,任何一艘战舰都不可否缺,如果有所损失,将直接导致舰队的某一种作战能力大幅度降低,从而限制了舰队的作战能力。
    说得直接一点,只有在配备齐全的情况下,日本舰队才有完备的作战能力。哪怕只有一艘战舰没有配备到位,日本舰队的战斗力都会受到影响,也就有可能在战场上遭到敌人的致命打击。
    事实上,日本海军最欠缺的还是水下力量。
    虽然日本海军已经把潜艇数量扩充到二十四艘,而且全部实现I化,最先进的八艘还采用了核动力I系统,具备无限的潜航能力,但是与真正的攻击核潜艇相比,日本的常规潜艇仍然差得太远了。
    在下一场战争中,日本舰队必然深入大洋,与中国舰队决战。
    水下兵力的欠缺,必然成为日本舰队的致命问题。。。F!~!
    ..
第四十二章 第五代
    第四十二章第五代
    在航空化时代,衡量一支海军的不仅仅是战舰,还有更加重要的舰载航空兵。
    二零三零年,随着美国的F…项目的初期研工作正式结束,诺思罗普公司的F…44从原形机展到量产型,中国的项目正式进入工程制造阶段,航空兵正式进入了第五代时期。
    严格说来,第五代战斗机才是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的第一代现代化战斗机。
    以F…22为代表的第四代战斗机,要么是在美苏冷战时期研制,要么是利用了美苏冷战时期的技术积累,在指导设计的战术思想上,第四代战斗机仍然遵循了美苏冷战期间的基本规则。
    虽然美苏冷战结束之后,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F…35项目就拖延了十几年,俄罗斯的T…5更是几经坎坷,但是与第五代战斗机的研工作相比,这些麻烦就算不了什么了。
    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前,美国率先提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概念。
    说得准确一点,是提出了第五代战斗机的展方向,即“无人化”。最具有代表的就是美国海军率先搞出来的…47B舰载无人战斗机。当时,美国甚至宣称,将在二零三五年之后用无人战斗机替代百分之九十的有人战斗机,而美国海军还在二零一一年左右制定了相关的计划。
    第二次朝鲜战争,直接毁灭了这个美好设想。
    在恶劣的电磁环境下,特别是在电磁武器大规模使用的情况下,无人战斗机的可靠与作战效率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结果就是,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再也不提无人战斗机了。
    只是当时,谁也不清楚第五代战斗机的准确展方向。
    东海战争前的五年里,美国做了大量理论研究,结合第二次朝鲜战争的经验,提出第五代战斗机应该以多用途为主。
    原因也很简单,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美国缺乏的不是制空战斗机,而是能卓越的多用途战斗机。要怪也只能怪F…35项目拖延了十几年,到第二次朝鲜战争爆时,美军的第四代多用途战斗机少得可怜,仍然让与等第三代战斗机充当对地打击主力。
    针对这个问题,美国在这个方向上uā了不少力气。
    比如在二零一七年,美国启动F…项目的时候,洛马、诺思罗普、bō音等公司就各自拿出了设计方案,而且都以多用途型为主。洛马的方案是利用F…22的成熟技术,研制一种重型多用途战斗机。诺思罗普则是利用yF…23的技术积累,提出了一种无尾布局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bō音的方案最为前,是一种采用了翼身融合技术的无尾翼布局的重型战斗机。
    当时,这三家公司在前期研制上就各自投入了上百亿美元。
    结果是,东海战争彻底改变了美军的观念,认识到在未来战场上,将面对一个比前苏联强大得多的对手。
    如此一来,任何多用途战斗机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制空战斗机。
    原因很简单,在东海战争中,中国空军用J…11等针对机动做了全面改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击败了用F…22武装起来的日本空中自卫队,而且在空战中,取得了非常傲人的jiā换比。更重要的是,东海战争中的空中战斗,有百分之六十五为空中格斗,并且取得了过百分之七十的战果。
    也就是说,在下一场战争中,格斗将成为主要jiā战方式。
    如此一来,战斗机的空战机动能力就是要能。
    多用途战斗机为了照顾对地打击等任务需求,必然在能平衡上做出妥协,也就必然牺牲空战机动拿F…15e来说,其空战机动就远不如F…15。在F…22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FB…22更加极端,基本上没有空战能力。
    结果就是,到二零二零年,美国空军调整了F…项目。
    到此,第五代战斗机的展才走上正轨。
    只是,在另外一个问题上,美国与中国仍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
    从一开始,美国空军就把重点放在了重型战斗机上,认为只有重型战斗机才有足够的能力成为优秀的制空战斗机,任何轻型化的战斗机都会受自身限制,在制空作战能力上存在严重缺陷。
    当然,这也是之前的展规律。
    第三代战斗机与第四代战斗机中,都是重型战斗机司职制空,轻型与中型战斗机以多用途为主。
    受此影响,F…项目从一开始就被确定为重型战斗机。
    六年之后,洛马与诺思罗普公司获得了第一阶段竞标胜利,分别从美国空军获得了一百四十亿美元的前期研经费,洛马公司的方案被赋予yF…42的代号,诺思罗普公司的方案则被赋予yF…44的代号(yF…43原本是留给bō音公司的,结果bō音公司在第一阶段竞标中败下阵来)。
    最初的时候,洛马公司的呼声最高。
    原因很简单,美国空军的两种第四代战斗机都来自洛马公司,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斗机设计与制造企业。此外,洛马公司的设计方案最为平衡,也最具有可行实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