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34部分

夫夫孩子热炕头-第34部分

小说: 夫夫孩子热炕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不能让外人进去,只有改成祠堂合适。
  第二天雨停了,石宏大再次骑马去了县城,那匹马都跑习惯了,不用石宏大怎么赶,它自己就哒哒哒的带着身后的马匹跑了起来。
  于良吉扶着门框笑的不行。
  于宝宝还在旁边拍手叫好。
  马背上远去的石宏大扶额。
  工程队来得很快,反正是早就说好了的,只不过果姐得给人放假,让人回家过节,过完了节日,就再次前来上工了。
  这回就得他们自己做饭了,因为要铲地了,除却朝廷的工程队伍,别的都暂时歇工了,都回家伺候地去了。
  在他们的眼中,赚钱也没粮食重要。
  可以在种地之余打工赚钱,绝对不会在打工之余种地。
  有金有银有什么用?
  没粮食,光有钱你也买不到温饱啊!
  于良吉舍得吃喝,他们是在村子西头的空地上搭了帐篷的,于良吉就买了一头猪给他们加菜,并且派石宏大过去,名义上是监工,实际上就是让他去打打牙祭。
  毕竟素油再多放,也跟荤油不同。
  工程队一分为二,一组老房子重新建,一组在他们家前头的空地起学堂,村里人本来有点议论纷纷,毕竟刚盖完房子,这还盖是怎么回事?
  但是眼看着就要铲地除草了,也就没那么大闲心了,而且出了苗子之后,有些籽儿坏掉的,或者是被东西吃掉了籽儿,没发出芽的地方,都是需要他们补种的,这是一个细琐活儿,要人走在田间地头,眼神看得远,看得准,看得清。
  他们家这活儿是石宏大去干的,他走遍了自家的地,补种了点苞米和花生,还减了减土豆苗儿,太多了它该长不大了。
  老房子本来就有地基,很快就盖了起来,是两间青砖瓦房,一间小一点的放置香烛冥纸等物品,一间大的那个,打了龛笼供桌等物品,用来放灵位。
  前头的学堂也盖成了三合院的样式,上梁的那天,村里人因为忙,就一家来了一个,不过也很热闹了。
  尤其是三合院那边,老村长是亲至的,看着放置上了大梁,乐呵呵的露出了牙花子。
  “老村长,您这是吃了蜜蜂屎啦?”有不明白的人打趣老爷子。
  “去去去!你们懂什么?这是小于举人,给咱们村儿搭建的小学堂,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老村长很感慨,他当年去张家村那边上公立学堂,就认识点儿字,人家根本没打算多教什么。
  他明白,不是一个姓的人家都不乐意搭理,更何况他们十八里铺一直名声就不太好。
  要不是出了小于举人,他都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看到自家村子里有学堂这一景儿。
  “这是啥?”听到的人都有点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幻听了。
  “学堂,咱们十八里铺自己的学堂,小于举人已经找了文武秀才,等学堂盖好了,就过来。”老村长磕了磕烟袋锅子:“所以,你们都给我听好了,小于举人是咱们村儿唯一出息的,人家好了,咱们才能好,都听明白了吗?”
  “哎哎!”大家伙儿点头。
  这话说的旁边的付大柱子满脸通红,他们家老付家怎么就这么点儿背呢!
  又过了几日,铲一遍地之前,房子终于盖好了,于良吉先是给自己家的祠堂提了字,就叫“于氏祠堂”,里头香案香炉都齐备,是石宏大买回来的,还有各种祭司使用的东西。
  “自父母起,于氏开宗立祠,一愿香火传信,子嗣绵长;二愿耕读传家,书香门第;三愿尽忠职守,爱国护驾。”于良吉上了第一柱清香。
  “编有于氏家训一本,敬供双亲,兄长与嫂嫂过目。”于氏家训是于良吉根据前世他听说过的那些个有名的家训编篆出来的,当时探寻古生活的节目不少,其中就有一个专门找那些百年望族,探寻他们的故里,祖屋和祠堂。
  有了祠堂就有供奉的族谱和家训,他妈妈特别喜欢看这种节目,于是他也跟着看了不少。
  如今凭借记忆力编撰了一个出来,算是给于家增加点儿底蕴。
  石宏大没有进祠堂,他就站在门口那里,里面站着于良吉和于宝宝,一大一小很认真的拜灵位。
  他还不是于家的人,按照规矩,宗世祠堂外姓人免进。
  仰头看着天,蓝蓝的,阳光灿烂,明年他一定要进去!
  “来,宝宝给爷爷奶奶和爹爹娘亲上香。”于良吉最近让于宝宝对着牌位磕了头,上了三柱高香。
  供案上摆着一碟五个馒头,一碟炉果儿,一碟油炸丸子,都是于良吉新做出来的贡品。
  这个时候也没有水果之类的东西,两边的花瓶子里,倒是有石宏大去看田地的时候,采摘回来的杏花。
  “哦。”于宝宝乖乖照做,磕头磕的很虔诚,他已经知道什么是“去世”,什么是“失望”了。
  祭奠时间并不长,但是很隆重很认真,于良吉亲自提笔写了对联在祠堂门口:于天地间立心,氏渊源而久长。
  巧妙的将“于氏”镶嵌在了对联的第一个字上。
  因为是于氏宗祠,跟旁人没关系,所以村里人都没来,但是于家老房子改成了祠堂,大家都是知道的,也佩服于良吉,这还是十八里铺第一个祠堂呢。
  举人老爷就是跟他们不一样,谁家的祖宗板儿都是放在屋子里的,虽然不至于随便放个地方,可也没郑重到哪里去,像于良吉还专门盖了个房子供奉的,有些人小声嘀咕:钱多烧得慌!
  祠堂就这么立了起来,平时门是关着的,不过初一十五于良吉都会带于宝宝过来打扫卫生,顺便上香上供品。
  供品摆一天就拿下来吃掉,鲜花也是放个三五天,就撤掉了。
  石宏大觉得花瓶光秃秃的摆在那里难看,暗暗打算了一番……
  到了五月十二,石宏大穿戴整齐后,又要进县城一趟了,这次是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买回来两家也好让家里的活儿有人干。
  “这次去要是没合适的就先买回来差不多的吧,眼看着很多活儿都要人干的。”于良吉给石宏大拎着褡裢往马上放。
  家里已经搭好的鸡架鸭架鹅圈之类的建筑早就打扫干净了,车姥姥都说了,再有个三五天,就能将鹅雏带回家里养了。
  还有张家二婶子和乔大娘的鸡仔儿鸭仔儿,也都孵了出来,等过几日硬一硬,就可以直接捉回家养了。
  再有就是老倪家的老母猪都下崽儿了,正好过几日也够卖了,他早早就跟人说好了,要两头猪崽儿呢!
  这些东西抓回来,打猪草,挖食菜,都需要人,他倒是想自己去干,可石宏大肯定不会同意!
  于宝宝他宝贝都来不及,怎么可能让小孩子出去干活儿?
  “我知道了,不过这次肯定能找到合适的!”石宏大很有信心,而且家里眼看着就要忙起来了,再不来人,难道还要小于举人做饭不成?
  “外出当心,别太晚回来。”这里是没有污染了,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他真怕石宏大碰到什么狼啊狐狸的,听说前些年这附近还有老虎和豹子,不过被老村长上报给了县里,县尊大人就跟离这里最近的驻军说了一声,然后驻军拉练的时候,就在他们十八里铺待了两天。
  介于穿越前辈可能是个军事发烧友,他苏出来的各种火枪火炮都很有用,驻军几发子弹打出去,除掉了老虎和豹子,十八里铺这才安生了。
  只是没想到,没有了老虎豹子的威慑,狼又成群了,幸好石宏大身手了得,村民们又一心,狼群也被灭了。
  “今天不会早回来了,恐怕要带人一起过来,不过天黑前肯定到家。”如今天时长了很多,石宏大也打算好了,他去城里买两辆驴车,驴子买回来还能拉磨,磨个粉儿啊面的,也不算闲置。
  “行,我做了晚饭等你。”于良吉点头,随后加了一句:“是你们。”
  于良吉的话让石宏大一晒:“好,等我们回来!”
  起身上马,趁着晨光微凉的时候,走了。
  石宏大前脚走了,后脚孙大爷就路过于家门前,他是要在村子里走一圈儿,卖卖豆腐,同时,也是给于良吉送豆浆来了。
  “孙大爷,今天给我留半板儿水豆腐吧,晚上我们家来人!”于良吉看到冒着热气的豆腐,就想买下来些,做晚饭用。
  石宏大可是说了,会带人回来的,人口可能还不少。
  “现在别留,我中午回去还要新点一盘,下午四点左右给你送来。”孙大爷乐呵呵的将豆浆递给他:“现在留了都走了水份,晚上吃着该不嫩了。”
  “行,那我就先预定下了。”于良吉接过豆浆,从随身的荷包里掏出三个大钱给孙大爷:“这是豆腐钱。”
  “有钱留着多好?给个黄豆吧!”孙大爷没想到于良吉给的是现钱。
  农家人都习惯用黄豆换豆腐的,没几个人家花钱,一板豆腐也才值五六个大子儿,也就是五六十块钱那样。
  “家里黄豆还有用处,换不了豆腐了,只能给您老现钱了。”于良吉将钱直接放到了老爷子手里:“少了您担待,多了您给补块豆腐。”


第125章 添丁进人
  “好吧,老头子就给你多切几块豆腐过来,家里还有做好的豆干,也给你拿点,到时候配上豆芽,炒一盘菜肯定够。”孙大爷也不客气,收了钱后就跟小于举人告辞了。
  他还要去卖豆腐。
  这个时候青黄不接,菜没多少,野菜倒是有,但是那个不挡饿,还是需要吃些菜的,例如豆腐,就不错,酱炖豆腐,你呕吐放上点大蒜葱花,爆锅的时候放点油,丢进点儿干辣椒,那味儿,谁吃谁吃到。
  于良吉送走了孙大爷,就让于宝宝喝了一碗豆浆,剩下的他喝了,此时的太阳刚升起来,晓风青拂,真是一个很好的早晨。
  于良吉让于宝宝在庭院里玩儿,井上有盖子盖着,且沉实得很,连他都搬不动,还是石宏大有劲儿,能搬动那东西,所以他也不担心于宝宝会有危险,自己则是进了菜园子。
  如今菜园子里头的各种蔬菜长势喜人,茄子苗都长大了,开花了,过不了多久就能吃到新鲜的青菜了,恰好家里的干菜也都吃的差不多了。
  还有各种瓜苗也都爬蔓的爬蔓,开花的开花,比起大田里还要担心雨水不足,菜园子里的菜,一般都不缺水。
  不过这个时候也该掐掐秧儿去去杂支了,不然结了果子不大,还拿着石宏大已经劈好挑好的树枝子,给豆角黄瓜等爬蔓的蔬菜架了起来。
  等他弄到一半的时候,恰好到了做饭的点儿,只好回去给自己和小侄子做了顿午饭,吃完歇了会儿,收拾完哄小侄子睡了一觉,自己也眯了一会儿,醒来一看点,下午一点半了。
  赶紧叫醒小侄子,睡多了晚上就该走困了,小孩子还是要乖乖早睡早起才会长大个!
  等忙活完菜园子的架秧之后,就到了四点,孙大爷果然守时的送来了半板水豆腐。和一兜五香豆腐干。
  “这豆干正好,明天早上弄个凉菜,配粥喝!”于良吉欢喜的接了过来。
  “知道你们俩肯定不会生豆芽子,这是你大娘让我带来的绿豆芽,你炒菜凉拌都行。”孙大爷还给了他一兜已经发好了的豆芽子。
  “那可真是谢谢大娘了啊!”于良吉心想真是缺什么来什么,家里的绿豆芽儿,还是乔大娘帮忙发的呢,可就剩下了一点儿,炒一盘菜倒是够了,但是肯定不够很多人吃就是了。
  有了孙大娘给的绿豆芽,又有五香豆干,凑出来也不少了,炒一盆菜肯定够了!
  送走孙大爷,回来一看座钟,四点半了啊!
  该做晚饭了。
  于良吉无奈的轻叹,还真是让石宏大说对了,他现在一个堂堂的举人老爷,不适合下厨了,他自己倒是愿意,但是让知道了总是不太美。
  家里水缸早就让石宏大挑满了水,如今家里有口井,用水方便多了,再也不用大冬天的还要让石宏大跑出去打水。
  因为知道他很可能会带很多人回来,于良吉就用了大锅做饭。
  厨房有两口大锅,很大的那种,搬家的时候,就用一口大锅煮了米饭,足够客人们吃的,可见这锅子该有多大了。
  其实这大锅,于良吉最初想到的是用来烧洗澡水,家里有浴室,还带下水的那种,就是上水没法加热,只能用大锅烧热了往大浴桶里头倒,再兑些冷水。
  可见这锅该有多大了。
  两口中锅一般是用来做菜的,做大锅菜正合适,今天他就要做大锅菜了。
  先用大锅做了大米捞饭,蒸饭他现在掌握不好火候,还是蒸饭安全点,然后大锅下面,他拿大酱炖了水豆腐。
  大锅占了一个烧热水,中锅他就热了油,削了土豆,找出仅剩一点的豆角干和茄子干,泡上后翻出了点儿粉条,正好,做了一锅乱炖,放进不少豆油,看着虽然素,可油水绝对不小。
  绿豆芽焯了一下,跟豆腐干一起,拌了个凉菜,又吵了一小盆的花生米,用细盐拌了一下。
  最后打了一盆蛋,鸡蛋鸭蛋和鹅蛋都有,等人回来了,就下锅打个汤。
  四菜一汤,规格够了,于良吉解下围裙放到一边,出去看到小侄子正骑在小木马上摇摇晃晃。
  这个小木马还是石宏大找的盖房子的时候来的木匠,抽空给做的,黄杨木的,打磨的很精细,还给马眼睛上弄了两颗黑棋子,让小马看起来眼睛格外有神。
  “宝宝饿不饿?”于良吉看到孩子乐呵呵的样子,感觉还是有点孤单。
  十八里铺本来人就少,生的孩子也少,且于宝宝又有点内向,守孝守的孩子都不怎么跟外人接触了,更没同龄的娃儿乐意跟他玩儿,总是觉得晦气。
  这还多亏了付家强,那个孩子一看就是没教养的,在原主的记忆里,可没少欺负于宝宝。
  他又是村里孩子们的头儿。
  以至于小家伙都没个玩伴。
  “不饿,小叔叔做完饭了吗?”于宝宝看到于良吉出来了,还闻到了淡淡的饭菜香,就知道八成是做好饭了。
  “做好了,就等你石大叔回来了。”于良吉伸手揉了揉小家伙的头,因为还很小,没到留头的时候,小家伙还是留着半长不短的头发,每天他都要笨手笨脚的给他梳个头发,扎成冲天的小辫子,在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