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论战庚子 >

第28部分

论战庚子-第28部分

小说: 论战庚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绪,拥有“虚衔”和“实职”的中国人里有66%是用捐纳的办法得来的。

    捐纳在年复一年地孵出大量的做官人,保举也在年复一年地孵出大量的做官人。但清代国家官制中的缺分则始终是一个既定的数目和有限的数目,因此这种大量孵出的做官人从一开始便成了官场容纳不了的人。张之洞抚晋之日曾说:山西地瘠官贫,“候补向无多员。同治年间,道府州县,尚不足百人,同通佐杂,不足二百人,似较之东南各大省为少,然已无差可委”。至光绪前期,则分发而来的做官人已一时“骤增”,以今时比往昔,“盖多于旧日者,十之七矣”。由此形成的是一种没有办法消化的局面:“计晋省同通共八缺,候补者四十二员,佐杂共一百六十六缺,候补者四百一十二员;河东盐务共九缺,候补者八十七员。”在“员”和“缺”之间的差额里,都是阗塞于官场的多余人,而“每月缴照到省者,尚复杂遝而来”,他们还在不停地为山西官场增加多余的人。

    同光间一个久在湖北官场的士人曾记录过鄂省巡检中“候补数年,无一差,贫苦甚,命其十一岁小女乞食”的真人真事,以及久候差遣不可得,致冬日“衣单无棉”而“妻一子四女一,三日内皆食红薯七文而已”的真人真事(78)。他们虽然已经列入了官界,但其一身一家则犹在饥寒交迫之中而不能脱苦海无边。另一个士人也记录过同一类真人真事,说的是候补宫中的“饥饿而死”者:“予在沈方伯署中,某日,有人禀某候补县死,方伯委员往验因何而死,回禀曰:某员到省二十年,未得差委,衣食俱乏,实冻馁而死。其身上惟留一破衣破裤,床上惟眠一破席,被帐俱无。”按记述人作客幕府的行迹,这件事应当发生在福建。在同一段文字里,他还记录了四川一个“饥寒不堪,吞烟自尽”的“候补知县”和江苏一个“典质俱尽,遂自经而死”的“即用知县”。这些人各自候补到死而不得善终,说明了候补的路不容易走得通。

    余显正是希望大部分玩家走不通这条路,他才能更好的利用身份谋求利益。可惜这些泰安玩家的初次尝试就已经成功了,玩家之间向来没有什么秘密,想必过不了多久这个方法就会被无数玩家尝试,未来游戏中的大清也不知道会再乱多少年。

    当然,这不是余显现在考虑的问题,余显考虑了一下,发现实在没有什么解决方法就开始研究刚刚商量好的战利品——资福寺街,余显本来初次见到石敢当时感觉泰安的玩家在谋划什么,想着借着袁世凯钦差的名义要点好处,结果石敢当当场就把一条街给了他,余显也不知道这条街有什么重要性,也没有太注意——他还有一个猪耳顶没有管理开发!就接下来了,现在打听清楚了资福寺街顾名思义就是在资福寺附件,资福寺是泰城第一座寺院,后人围寺而建宅,形成街后,以寺名命名街名,故名资福寺街。旁边就是岱庙和是的省大名鼎鼎的岱麓书院,人流密集。余显看着材料就知道今后他一定得帮着石敢当在袁世凯面前说好话了,这样一条黄金地段的街道,如果没有石敢当当上泰安县令罩着,别人可是未必会管他这个五品的佐官,毕竟以后余显不可能长期待在泰安,难免鞭长莫及。

    余显看着手中资福寺街的材料,资福寺街上的店铺只要泰安的****一过,绝对是个聚宝盆,不禁想起自己手中另一块地——猪耳顶,不知道怎么办好。
………………………………

第四十八章善后

    泰安的学生游行运动遭到镇压后,泰安本地的玩家和npc势力经过几天的激烈决逐,终于分赃完成,这里余显作为一个外人既然已经拿了好处自然不会插手,等到泰安本土势力协商好了之后,告诉余显和王占元,就该是他们两个的事,毕竟作为sd巡抚袁世凯的“钦差大臣”,刚到泰安就发生这种事,虽然玩家们封锁了消息,连几家有名的洋人开办的报社都已经送上了“封口费”,至于那些无人问津的小报社的记者大多直接因为本地治安不好被某些不开眼的“马贼”“土匪“给干掉了,至于这些“马贼”“土匪“去哪里了?说了不开眼了的,自然是被稍后赶来的玩家团练给剿灭了!

    可是现在sd省内还是小道消息满天飞,毕竟玩家是可以复活的嘛,还有论坛的推动。再加上这件事终究是要上报sd巡抚的,本着晚报不如早报的原则,在泰安人分赃完成后,便请余显和王占元两位向上汇报泰安的情况。电报是不要想了,今年1900年,李鸿章奏才会请慈禧太后批准设立南北洋电报,哪怕光绪十六年(1890)在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积极推进下,中国电报十年间已经覆盖了除xchn外的全部省份(hn电报当时在建设中)。可惜的是余显提议发电报时,还没有接受西洋玩意的泰安知府当场就否定了,而且现在义和团运动闹的正凶,早在19世纪70年代,电气刚引入中国时,正是积贫积弱的动荡时期,国人感觉处处受到帝国主义的压榨,于是,对于外国人把电气引入中国,潜在地就有抵触情绪,加上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什么科技知识,于是,当时关于电气的谣言在民间广为传布。“泰州为扬属一大邑,早经设立电报局,以便官商寄信之用。”(《益闻报》)有人就散布谣言说,电报局所用的“电气”是用死者的魂魄提炼而成的,所以,电报局的人专门收集老百姓供奉死者的神主牌来造电气,并且,神主牌是以个数来计价格的,每个价值四五十元,但是,对于神主牌也有要求,必须是三年以内的新丧死者才可以。而且,电报局买了神主牌后,“饬人领至坟所,口念咒语,即有小虫从坟中出,即系死者之魂,捉入木匣,又挖取牌上主字,则有鲜血迸出滴于瓶内,持归,合药炼成电气,便可传消递息。”(《点石斋画报》)。这个关于电气的谣言,活灵活现,在当时的苏北地区传布很广,愚昧无知的百姓信以为真,紧紧地看住自己家的神主牌不说,更对电报局深恶痛绝。有游手好闲之徒认为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偷了别人家的神主牌到电报局出售。最终,谣言就是因为那些被谣言迷惑、异想天开的宵小之徒到电报局卖神主牌而击破的。“局员问(神主牌)作何用”,此辈以“局中需购此物”回答。电报局也听到了这样的谣言,但没想到真有人以此当真,把该人“立即驱出,一面函请州尊赵小帆刺史出示谕禁”(《点石斋画报》)。

    用不了电报那就只剩下最简单的快马加鞭赶到济南面见袁世凯,反正两地相隔不到到60公里,王占元大大咧咧的把余显留下,表示自己快马加鞭一定赶得到。

    余显一边腹诽:“你从济南到泰安用了4天,这次不知道得用几天。”但是也没有反对。

    趁着王占元回济南的空挡,余显开始操练起手下的巡防营新兵,刚刚从泰安的杀戮中逃出来的余显对手下这一哨兵还是很看重的,乱世中只有自己手下的兵靠的住!

    可是余显一不是现实中的军官,二没有军事人才,三没有熟人可以帮忙。自己顶多在去教习处拿教材的时候夹带了几本的步兵和骑兵,炮兵的书,当时的陆战中,两军对垒,使用伏击的频率在增加,步兵要随时挖掘壕沟,而炮兵则随时要修筑炮垒,必须随时携带铁锨。出击后,或是包抄后路,或是抵挡对方的先头部队,或是在险要的地方设埋伏,往往需要持续多日,所有应用的干粮、子弹、枪油等,必须放到随带的背包、皮袋和水壶等器物中,以便随时取用。夜间行军,需要使用孔明灯,侦探敌情,需要望远镜,行军的电报线等,都要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取用或架设。

    可是正所谓不当家不知道油米贵,当年甲午战争尚未结束,关外防务吃紧,光绪皇帝被德国陆军大尉、北洋水师充总教习兼副提督汉纳根鼓动,要编练十万新式陆军,结果到了小站练兵第一人胡燏棻哪里,经过与汉纳根的反复商量,决定先编练三万人,购买五万人的军械,招募西方教官八百人,结果就是这样也约需经费一千余万两!

    近代军队庞大的开支消耗,让许多人望而生叹,万幸余显的一哨兵有清廷可以养着,不过到这里,余显才想到自己还有几台仪器在吃灰,余显首先按照西式操法训练,当然余显是不会犯清末那从淮军开到sh洋枪队隶属淮军起,淮军洋枪队化,用起了洋枪洋炮以及全套西式操典,连立正稍息向右转的口令都袭用英语这个遗祸这个清末新军的错误,可是哪怕是本土化的最简单的集合、立正、稍息、向右看齐、向前看、向右转、齐步走之类的口令都不懂!就以向右转为例,当余显说向右转时,14个人有8、9个人向左转,好吧,你们左右不分,那余显就说的详细了点“是向用力的那只手一侧转,”结果却是全军覆没。余显也是好奇的问了问因为表现的机灵,又能服众的临时哨长:“你怎么转反了?”临时哨长转过头看了看,理直气壮地举起左手说:“大人,我就是用这只手。“余显不想和左撇子说话。。。。至于后面的几个人嘛都是回答:”哨长怎么干就跟着呗。“余显也是醉了,不过想想也是,这个年代,对一个正处于封建制度的农业国,兵源素质实在没有什么指望。
………………………………

第四十九章招兵

    正所谓专业人干专业事,余显这个外行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好,自己好歹是武卫右军嫡系部队的工程营正五品帮带,可是现在这个武卫右军大扩军的关键时刻,余显一时间也找不到熟悉训练的人。

    余显就老老实实地呆在营房里,盘点一下自己。

    余显表面上看已经算是混的不错的了,混上了武卫右军正五品官职,有猪耳顶一处根据地,有一条旱涝保收还是收人不菲的资福寺街,以及一些机器设备。作为目前玩家中官职最高而且是前途光明的北洋军前身武卫右军的余显,表面看起来光鲜,可惜却是是一个悲剧,作为一名一名官员,肯定得到处跑,所以猪耳顶这个根据地余显直到现在也没有开发利用起来,反而扔了几千块大洋买的水泥还放在黑龙峪村子里,至于泰安的一条街,且不说现在泰安百业凋零,光是以后要是余显不在泰安府城的时候,怎么收钱都是个问题!余显现在是个流官,自己都不知道明天会调到那去,虽然余显有电报,可是总是得找个放心的人吧。

    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势单力薄,根基太浅,现在混出头的玩家大多是集体协作的,比如余显认识的邵一更的制硝场,制硝场理论上来讲,只要余显还是五品官,他就有分红拿。而邵一更则借助他五品官的招牌把整个济南的官府厕所给搜刮了一遍,不整个济南的农家肥市场价格都上涨了。现在余显每天都可以从其中拿几十上百块打洋,算是余显计划中的学校还没有开张前除了工资之外唯一的收入。据说邵一更还和很多人合作,比如他们集体凑钱办的厂长,技术也是找现实中的化学老师改良过的。

    即使是邵一更这样靠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人,成功之后也要附庸风雅,吟诗作对一番才能招揽人才,清代社会上流行着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不凭借npc的力量,光是玩家自己打有什么意思?在游戏中不收服一些教科书上的各种历史名人干嘛?于是・就连邵一更这钟济南城里有名的”掏粪工“也每天没事的时候也没事开始吟诗作对起来,因为他经常在黑龙寨和大王坝交界的一条烂泥沟中间练习各种装b技巧,被人送外号:“烂泥沟诗人”。

    余显琢磨自己再怎么差,好歹也是也是堂堂正正的清廷五品官,招揽一些士人npc应该可以,而且现在整个泰安城学生不是被干掉就是关进泰安的大牢里。正是最惨的时候,余显虽然不认为自己可以浑身一抖,王八之气四射,无数历史上有名英雄豪杰纷纷投靠;但是趁着现在学生们落难的时候,应该可以很容易就招揽到一个好点的npc。

    余显首先找到由于大名鼎鼎的姜桂题,余显收集北洋军阀的资料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这位,相比别的北洋军阀,他最惹人注意的就是一脸络腮纯白的胡子,一脸慈眉善目,但是有着魁梧的体格,据说姜桂题出生时的身材超出常人的身段,缘故就是老祖宗是西北汉子,他父母身高也超出一般人的,他出生时有魁梧的体格,所以父母就给他取名姜魁体,又有一双浓眉大眼,超出一般正常孩子的身高,如果不是身上穿着军装,恐怕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好人,可惜余显却是知道这位可不是一个善茬,姜桂题的父亲就在城里卖大力丸(出苦力的雅称),后来姜父把姜规题母子留在家中,自已和外地的朋友一起投了张乐行的捻军,期望将来混个一官半职。刚开始,还能早晚收到父亲托人转来的饷钱,到后来音信全无,直到有一天传来父亲的死讯。姜父姜永茂因涉捻党被清廷所杀,姜桂题只有投舅父雷彦,后来雷彦领着外甥姜桂题,自从投靠清军后,姜老锅(姜桂题外号姜老锅)靠着心黑手狠,能争惯战,力大心细而又善于想方设法溜须拍马。就这样靠着一步一个血印,杀人如麻,每遭战事,争着冲先锋打头阵,甘心情愿地成了僧王的左膀右臂,得劲的巴巴棍和最锋利的杀人工具。短短一年多就从一个叛捻降清的小头目(相当于班排长)升任清军正规部队的管带(相当于营长,在清朝吏部已算有品级的将领,拥有单独驻防,独挡一面的资格和权力),当时的姜老锅还不到二十岁,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泌身边的红人,是剿捻大军的主要战将之一,姜部也是主力中的精锐部队。投降了清军。为了拉拢收编降兵,再加上姜老锅打仗敢玩命,人缘好点子多,还有幸当了百夫长(百人队伍的头目)。余显一遍琢磨着怎么找这位与袁世凯的私交较深,被其称为老叔的老大人放人,尽管现在人都没看到,反正先要到几个名额也是好事、

    余显赶到军营的大厅,外面围了一圈穿着长袍马褂的地主老财面部扭曲的看着被改造成的临时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