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侯门医妃有点毒 >

第499部分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499部分

小说: 侯门医妃有点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顾玖嘴角一阵抽抽。
  陛下啊,你是皇帝啊,光明正大说自己爱钱,真的好吗?
  顾玖很果断,“儿媳知错。下次分红,儿媳一定准时将钱送到父皇手中。”
  文德帝满意地点点头,“钱带来了吗?”
  好直接哦!
  顾玖冷汗都出来了。
  幸好她早有准备。
  只见她从衣袖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分红票据,可以随时到少府钱庄兑换白银或是银票。请父皇过目。”
  内侍从她手中接过密封的信封,几步上前,交给文德帝。
  文德帝撕开信封封口,从中拿出票据,看到上面的分红金额,十分满意。
  他突然问道:“你不是说你很穷吗?次次见你,都听你在哭穷。”
  顾玖一脸委屈,“儿媳是真的穷,虽然挣得多,可是花得也多。挣的钱,全都投入了其他项目。儿媳如今穷得就只剩下吃饭的钱。”
  文德帝脸色一沉,“你和少府家令是不是商量好的,一起叫穷,叫穷的方式还都一样。都说只剩下吃饭的钱。”
  顾玖心塞,竟然被少府家令抢先一步。
  她能怎么办?
  她只能硬着头皮上啊。
  “不敢欺瞒父皇,儿媳真的没钱了。儿媳可以将账本上交,账本上记录了每一笔开销。”
  “哼!你是怕朕打秋风吗?朕就算穷,也没穷到打儿媳妇嫁妆的地步。收起你的小心思。”
  “儿媳知罪。”顾玖认错特别干脆,特别有眼色。
  文德帝想发火,看在分红丰厚的份上,还是放弃了。
  “这回的事情,朕就不计较了。不过朕以后不想听你叫穷。”
  文德帝心道,顾玖如果是穷人,全天下就没有富人啦。
  一个二个,防他就跟防贼一样。难得他真有那么见钱眼开吗?
  真是岂有此理。
  堂堂帝王,被人想得那般不堪,过分了哈。
  “朕今儿和少府家令聊了聊,听闻你给少府出了不少主意。你和朕说说,存钱给利息,真能将地主老财藏在地窖里的金银铜钱搜罗出来吗?”
  顾玖一听,顿时放心下来,知道危险已经解除。
  她面对文德帝,侃侃而谈,“陛下可知,乡下的地主老财,在大户眼里不起眼,但是架不住他们数量多。一家存个五百两,一千两,全天下这样的地主老财,没有十万户,也得有五万户吧。
  这些地主老财埋在地窖里面的银钱,加起来少说得有几百万两,甚至有上千万两。而且据儿媳了解,他们存在地窖里面的银钱,大部分还都是铜钱。”
  乡下地主老财,获取金银的渠道有限。反倒是铜钱,攒了大把。
  顾玖一开口,就吸引了文德帝的注意力。
  文德帝一边回忆几年前看过的全国皇册,一边示意顾玖继续说下去。
  顾玖便继续说道:“乡下地主老财,除了种地外,其实并没有多少生财之道。最多就是在村里乡里放放私贷。因为乡里乡亲,也不敢弄高利贷。
  这些人一年到头,大部分收入其实都来自于土地。他们将铜钱藏在地窖,无非就是攒家业。
  若是他们得知将钱存入少府钱庄,即便年息只有四分,五分。一百两一年只有几两的利息,几百两就是几十两的收入,他们也是愿意的。
  对于那些乡下的地主老财,几十两,足够他们一家人几个月的开销。只需将钱存入钱庄一年,就能获得半年的开销,我想只要有人尝到了甜头,后面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将藏在地窖的铜钱存入钱庄。”
  文德帝蹙眉,“那些人,果真愿意为了一年几两,几十两的收入,将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存入钱庄?”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顾玖试着问道:“陛下可知,在那些偏远地方,一亩旱地值多少银子?一亩水浇地值多少银子?”
  “你知?”
  顾玖点头,“儿媳知道。就说西北那边,旱地只需一两银子就可以卖到一亩。水浇地,看土地肥瘦,从二两到五两不等。
  为何如此便宜,因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出产的物资很难运出去。也就造成了土地不贵。
  但同时,当地百姓收入也极为有限,除了种地,几乎没有第二项收入。这种地方,世家大族是没有的,一村一乡的地主老财却不少。
  把钱存入钱庄,一年所得利息,就能购买几亩到几十亩不等的土地,这等好事,那些乡下地主老财绝对不会错过。”
  生财渠道有限,将钱存入钱庄吃利息,就成了最稳妥的选择。
  这就跟现代社会,老一辈人喜欢储蓄存钱一个道理。
  文德帝突然问了一个在顾玖看来很愚蠢的问题。
  他问顾玖,“这样的偏远地区很多吗?”
  顾玖嘴角抽抽,“陛下出京公干一年多时间,应该见过许多类似的偏远地区吧。大周九成以上的乡村,都属于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注定了很多乡村缺乏同外界的沟通。
  没有足够的信息交流,这些乡村自然就成了偏远乡村。
  所谓偏远,不单单看地理位置,也要看富庶程度。
  大周有很多大户,不过这些大户,一般都集中在水源丰富的地方。他们置办田庄,也喜欢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
  实际情况,水源丰富的地区是少数。大部分地区,因为缺乏水利设施,土地都比较贫瘠。
  很多乡下地主老财,其实都是靠着省吃俭用,一代代积攒家业,加上和平年代,才能攒出那点家业。
  所以他们特别珍惜手中的土地和银钱。
  不过只要少府钱庄打出了名气,加上少府背书,大部分地主老财还是愿意拿出辛苦攒下来的银钱存入钱庄吃利息。
  文德帝观察顾玖,“你并未去过那些偏远乡村,你为何知道这么清楚?”
  “因为儿媳名下的伙计,早已经将京畿地区每一个村跑遍了,并且不止跑了一趟。京畿以外的地方儿媳不敢说,京畿地区内每个村的情况,儿媳都基本了解。”
  顾玖很坦荡,也很自信,整个人仿佛散发着光芒。
  文德帝闻言,大吃一惊,神色都变得郑重,“京畿地区每个村的情况你都知道?你确定吗?在朕面前说大话,是要负责任的。”
  顾玖肯定地点头,“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将户部户曹的人叫来。随便抽查每个村,儿媳不敢说百分百准确,至少能保证八成准确。”
  “好,朕就考考你。来人,将户部尚书,户曹都叫来。叫他们带上京畿地区每个县的户籍文书。”
  “遵旨!”


第557章 吊打户部
  户部尚书赵大人,带着户曹,后面还跟着几个小吏抬着几箩筐户籍文书,急匆匆赶到兴庆宫。
  陛下一张嘴,下面跑断腿。
  光是开库房拿文书,就花费了不少时间。
  户口统计,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户籍文书,早就丢在库房不知哪个角落里面。
  还是靠着税曹帮忙,才把文书凑齐。
  大冬天,户部尚书赵大人愣是走出了一身汗。
  到了兴庆宫,一看,妈呀,诏夫人竟然也在,肯定没好事。
  就算是好事,也是伴随着风险。
  先是见礼,接着说起正事。
  “陛下,京畿地区下辖各县户籍文书皆在此。”
  文德帝说道:“顾玖说,她知道京畿地区每个村的情况。你随便翻一本,考一考她。”
  户部尚书赵大人瞪圆了眼睛,盯着顾玖,“诏夫人没说大话?”
  “这等大事,岂敢说大话。大人尽管问,我尽力回答。”
  户部尚书赵大人半信半疑,示意户曹挑选一本最偏远县的户籍文书。
  户曹心领神会,从箩筐最下面挑选了一本,“道济县麻花村。”
  顾玖张口就来,“麻花村是个杂姓村,足有十个姓氏。其中姓白的人的最多,里正就姓白,是上一代里正的儿子,度过三年书,能写会算。麻花村,共计八十二户,人口四百七十八人。其中五十以上老人……”
  “不对,文书上登记麻花村共计六十四户,人口不足四百。”户曹出声打断顾玖的话。
  顾玖:呵呵!
  “敢问你这文书上登记的情况是哪一年的?”
  户曹说道:“开耀十二年统计过一回,开耀二十五年又补充过一回。”
  顾玖含笑说道:“你那都是十几年前的老皇历。而我所说的数据,来自于去年的统计。据我所知,去年年底的时候,麻花村有四个孕妇,不出意外,今年麻花村又添了四口人丁。”
  户曹张口结舌。
  文德帝眼睛发亮,心情突然变得很美。
  户部尚书赵大人同样心情很美,而且很激动。
  他直接撇开户曹,随意地从箩筐里挑选了一本户籍文书。
  “道济县下溪村。”
  顾玖侃侃而谈,“下溪村两姓杂居,是个大村落,而且靠近水源,比较富庶。但是两姓争斗从未断绝,以至于下溪村里正都是一年一换,两姓轮流……”
  “山顶村。”
  “山顶村顾名思义,位于大山深处。全村共计三十二户,人口合计……”
  “平遥村。”
  “平遥村位于官道旁,全村共计……”
  户部尚书赵大人一口气提了十几个村落。
  无论多偏,顾玖都是张口就来,没有丝毫犹豫。
  她说她了解京畿地区每一个村落的情况,是真的,绝非说大话。
  户部尚书赵大人激动得不能自已,“敢问诏夫人,你的数据,都是去年统计的?保证准确吗?”
  顾玖说道:“部分村落是去年统计,部分是今年上半年统计的。”
  “能否将这份数据,借给户部抄录?”
  户部最困难的工作,不是收税,而是统计人口。
  这项工作真的好难好难。
  他万万没想到,顾玖的伙计,花费几年时间,竟然将京畿地区每个村落的情况都给摸透了。真是自愧不如啊。
  赵大人对顾玖生出了由衷的佩服。
  “诏夫人巾帼不让须眉。”
  不,她比男人还要能干。
  顾玖倒是爽快,“数据在商行那边,明儿我让人给户部送去。”
  “多谢诏夫人。”赵大人十分感激。
  顾玖笑了笑,“大人客气。”
  赵大人不由得感慨,顾大人那个死脑筋,竟然能生出这等聪慧的闺女,果然是苏家的基因吧。
  听闻苏家已经有人出仕,要不要将苏家那个小子弄到户部当差。
  苏政万万没想到,好运从天而降。
  就因为沾了沾顾玖的光,他一下子就少奋斗七八年。
  当然,以他的聪明才智,也不会辜负户部尚书赵大人的提拔。
  关于苏政,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大殿内,气氛突然变得很兴奋。
  就连文德帝也跟着兴奋起来。
  他问道:“顾玖,你为何要派伙计调查京畿地区每个村落的情况?”
  顾玖老实回到,“一开始,是为了收购农产品。后来是为了推广养殖业,再后来,是为了推销工坊生产的小商品。”
  “哦!事情进展得如何?”
  顾玖说道:“收购农产品这一块,进展很顺利。四海商行名下的肉菜店,已经扩大了三倍。养殖业进展一般,养殖家禽牲畜需要耗费粮食,乡农们舍不得。不过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有办法解决。”
  “什么办法?”
  “陛下可听说过红薯?”
  文德帝皱眉,他还真没听说过。
  他朝户部尚书赵大人看去。
  赵大人点点头,“老臣倒是知道红薯。听说这物什产量极高,而且极易成活,耐饿,就是吃多了胀肚子。老臣还听说,红薯最初是就出现在诏夫人的田庄。”
  不等顾玖说话,文德帝率先问道:“果真产量极高,极易成活吗?产量具体有多高?”
  文德帝表情很严肃,眼睛却在发亮。
  顾玖说道:“儿媳请人花了几年时间,培育出适合在北方种植的红薯种子,目前的亩产量大概能达到八百斤一亩,旱地坡地都能种,这东西耐旱。儿媳还准备继续筛选培育种子,争取亩产能突破千斤。”
  文德帝和户部尚书赵大人皆出现震惊的表情。
  这年头,稻谷小麦亩产普遍在两三百斤,粟米产量更低。
  上三百斤四百斤,那都是肥田,伺候得极好的庄稼,还要保证这一年风调雨顺,水源充足。
  但凡有个旱灾,水灾,或是收割的时候遇到雨水天气,就得减产。
  别说亩产千斤,亩产八百斤,那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听到亩产八百斤,已经吓了一跳。
  万万没想到,继续筛选培育种子,还蒙突破亩产千斤。这能不让人震惊吗?
  更美好的是,红薯这东西竟然不挑土地,而且还耐旱。
  耐旱好啊!
  这年头,就是缺少耐旱的农作物。
  无论是稻谷还是小麦,都离不开水源。
  春耕时,为了争夺水源发生的械斗,年年上演,数不胜数。
  文德帝激动得破音,“快,快弄点红薯进宫。朕要亲自尝尝红薯的味道。”
  常恩不由得朝顾玖看去。
  顾玖很干脆,“王府还有两箩筐红薯。这东西耐储藏。”
  常恩喜出望外,赶紧派人去王府,将两筐红薯都搬来。
  文德帝兴奋难耐,兴奋到不顾形象,双手在空中挥舞。
  真想大吼一声。
  亩产千斤是什么概念?
  也就意味着,遇到灾荒,不用担心灾民饿肚子。
  胀肚子算得了什么,能饱肚子才是最要紧的。
  兴奋了一阵,文德帝终于冷静下来,“红薯果真能达到亩产千斤?”
  顾玖说道:“红薯种子,因海贸进入大周。最初只是在沿海个别地方种植,当地人也不怎么重视。
  故此多年来,都没被推广。前几年,儿媳派人南下置办田庄,很巧的就发现了红薯这种农作物。
  一听说产量很高,耐旱还不占地,儿媳就动了心思。于是花重金请人培育种子。
  耗费了许多银钱,好多年时间,终于培育出能在北方种植的红薯种子。去年小试了一回,今年多种了几亩地,称了称重量,最高亩产八百斤,最低也有六百斤。不过还没达到南方那边的产量。
  儿媳想着,多培育几年,筛选出更好的种子,应该也能像南边一样,亩产轻松突破千斤。”
  户部尚书赵大人激动地说道:“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