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侯门医妃有点毒 >

第857部分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857部分

小说: 侯门医妃有点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天灾通常伴随着疫病。
  一边是田地绝收,饿肚子,一边又是各种病,万一还要缴纳赋税完成徭役,其惨烈程度,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人间惨剧。
  结果就是,大富变小富,小富成穷人,穷人就只能卖儿卖女。
  只要天灾持续半年以上,卖完儿女就该卖土地。
  而且价格极为低廉。
  地方豪族,就会趁机大肆购入田地。一个村,一个亭,一个乡镇,甚至一个县,大半土地全都落入一个家族的手中。
  豪族恒强,小民破产。
  破产的小民,好一点做佃户,替大户人家耕种,求个活命。
  次一点,卖身为奴,或是逃荒做流民。
  只要不回到户籍地,官府就没办法从他们身上收取赋税,征发徭役。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选择逃荒。
  至于卖身,不是你想卖就有人买。
  大户人家买人,通常只买小孩,培养几年,就能干活还忠诚。
  少男少女也行,买来就能用。
  上了年纪的人,比如三四十岁男男女女,没有哪个大户人家会要。
  就算不要身价银子,只求一碗饭吃,白干活,大户人家都不乐意要。
  ……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不一定要等到天灾。
  天灾不是年年都有。
  但是每一年都有购买土地的需要。
  豪族发家之初,通常是这里买几十亩田,那边买几顷土地。
  越买越多,但都是东一片,西一片。
  这个时候,豪族就想着将名下的土地连成一片。
  想想那个场面,有客人来,自己指着一大片土地,说一句:“这里的土地全都是我的。”
  听听,多豪气。
  阻挡在各片土地中间的别人家的土地,就显得格外碍眼。
  怎么办?
  买啊!
  可是没人愿意卖。
  家里没困难到吃不起饭,大部分人都不会卖土地。
  即便有困难,也会先想别的办法。不得万不得已,没人会轻易卖掉手中的田地。
  祖上攒下来的土地,精心侍弄几十年的土地,好不容易把瘦田养成了肥田,凭什么因为你想买我就得卖。
  这个时候,一个想买,一个不想卖,矛盾产生。
  怎么办?
  豪族养的混混流氓,就派上了用场。
  各种阴私手段齐上阵,逼得人不得不卖土地。
  类似这种强买强卖,千百年来,每天都在上演。
  仇恨,贫穷,宗族冲突,各种天灾人祸,很多时候根子都在土地。
  ……
  景明八年,皇帝和皇后酝酿多年的新土地制,冲破重重难关,经过各方妥协,条款进行了补充修改,终于出炉。
  从景明八年八月初一开始,凡是大周良民,不分农工商,每个人名下最多只能有一百亩土地。
  奴仆名下,一个人只能有十亩土地。
  在这个标准内,十税一。
  过去购买的土地,只要个人名下没超过一百亩,皆可享受此税率。
  凡是超过亩数,在一倍范围内,统统课税十税五。
  超出一倍,税率递增。
  比如一个人良民,名下有一百二十亩土地。其中一百亩,十税一。
  多出的二十亩,十税五。收获一百斤小麦,就得缴纳五十斤粮税。
  读书人另有规定。
  秀才功名,名下土地上限是一百五十亩,萌二人。
  也就是说,除秀才本人外,家里有三个人可以同时享受拥有一百五十亩土地,十税一的福利。
  举人,进士,逐步递增。
  做了官,比如中书令陆大人,百官之首,他名下最多可以拥有二十五顷土地,十税一,萌二十五人。
  ……
  伴随着土地法的颁布,还有新出炉的奴仆法。
  条条框框甚多,关系到所有人的切身利益,公告一出,瞬间让整个天下都沸腾起来。
  大街小巷,秦楼楚馆,茶楼酒肆,全都在讨论新的土地法。
  报业司第一次大规模出动,要求天下所有报纸刊登土地法和奴仆法条例,并且刊登条例释义。
  同时三和快递,少府钱庄,四海肉菜店,等等商业机构,也加入了这场宣传大战。
  他们深入穷乡僻壤,深入山沟沟,同当地村民解释新的土地法。
  以免有人借着信息差,浑水摸鱼,胡搞瞎搞。
  各家报纸都推出专题报告,连做三个月的专题不成问题。
  这就意味着,接下来三个月,所有的新闻都要为土地律法让道。
  千百年来,人们最最珍惜的是什么?
  不是生命,而是土地。
  上至皇帝,朝廷高官,下至乡农小民,都在为了土地奋斗。
  皇帝要开疆拓土,占领更多的土地,或是守住祖宗打下的疆土。
  朝廷高官要为家族背书,大肆购买土地,越多越好。
  小家族变大家族,大家族变豪族,豪族变世家,世家影响朝廷……
  这是一条无限上升的通道,没有人愿意舍弃。
  乡农小民,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无非就是想买几亩土地,为孩子们攒下一点家业。
  就连大商贾们,赚不完的钱,还不是一直买买买,买进足够多的土地。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地主士绅。
  现在,大周不限制商人子弟科举。
  只要身份是良民,别管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科举。
  甚至连宗室子弟都可以参加科举。而且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考出了七八个秀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考出几个举人进士。
  也就是说,商人已经没必要改变自己身份。商人的身份不影响孩子科举。
  但是依旧有很多商人沿着祖宗的习俗,在买买买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这么多人买入土地,必然要有同等面积的土地卖出。
  土地哪里来?
  只能从小民手中卖来,夺来,或是侵占,或是逼迫……
  总之,每个王朝到了中后期,都避免不了土地从小民手中脱离,集中到权贵富人阶层。
  如今朝廷突然颁布一个土地律法,伴随着奴仆法,一下子就掐住了肆无忌惮购买土地的口子。
  买啊!
  尽管买!
  新的土地律法,不好意思,不是户部在执行。
  买了大量土地,想要免税,不好意思,找错人了。出门右拐找少府。
  户部一群弱鸡,利益勾结,同地方豪族牵扯不清。让他们课税,丈量土地,等于是新的土地律法刚刚颁布,就被废掉了一半。
  皇帝和皇后,通过各种手段,加上一定的利益妥协,新的土地律法职责,全归少府。金吾卫和内侍省配合。
  过去那个只限于后宫的内侍监,摇身一变,成了内侍省。
  规格提高,编制增加,内侍省已经提前招了一大批待业的举人进士,还有术数突出的秀才。
  除了秀才,招进来的举人进士,统统给了朝廷正式编制,拿着朝廷薪俸。
  问一问招进内侍省的举人进士的心情。
  心情就是痛并快乐着,时不时很美好。
  为什么?
  当然是因为权力!
  配合如此大的项目,牵涉各方利益,可想而知,内侍省将背负天下最大的骂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背锅侠。
  皇帝和皇后推出内侍省,估摸着就是用来背锅的,真是深谋远虑啊。
  内侍省的人,心甘情愿背锅。
  替皇帝皇后背锅,那可不是一般人,得入得了皇帝皇后的眼,得手中有权才有资格背锅。
  内侍省背着这么大的锅,权力可想而知,也是蹭蹭蹭,少说上涨了三成。都敢朝少府伸伸手指头。
  少府的邓存礼,二话没说,提着砍刀,就把内侍省伸出来的手指头给砍了回去。
  胆肥了!
  还敢朝少府伸手。
  叫你知道点好歹。
  内侍省捂着被砍的手指头,哎呦哎呦叫痛,还只能偷偷叫痛,不能当着人叫痛。
  憋屈啊!
  那也得忍着。
  跟在少府屁股后面,指那打那。
  新的土地律法最难的就是一件事,课税!
  户部和地方官府,面对地方豪强,世家大族,大部分时候都是一群弱鸡。
  新的土地律法,用猪脑子想都知道,主要是限制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
  小民根本没实力购买一百亩土地。
  让地方官府找豪族课税,怕是还没上门,就被打了出去。
  所以,皇帝和皇后,特意将推行新土地律法的任务交给少府,让内侍省和金吾卫配合。
  这个配置,代表了皇帝和皇后推行新土地律法的决心。
  再想肆意购买土地,区区八九十人的小家族,就拥有几百顷的土地,甚至几千顷土地。行啊,加倍课税,一直加倍到十税九。
  当土地不能带来利润,反而成了负担的时候,倒是要看看,谁还敢肆意买进土地。
  不服?
  放金吾卫!


第1081章 沸腾
  “这是在瞎搞!”
  “这样搞下去不行啊!”
  “陛下是被人蛊惑了吗?这么搞下去,刘氏江山都会分崩离析。”
  一群宗室,聚在一起,叽叽咕咕。
  “陛下这一招实在是太过狠辣!照着这么搞下去,别管有没有功名,是不是勋贵,无论皇室宗亲,只要名下有土地,哪怕只有一亩土地,都要缴税。陛下这是钻到钱眼里去了吗?”
  “历朝历代,就没听说过高官显贵还要缴税。”
  “听闻皇后娘娘名下的产业,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缴税。”
  “少府的产业,自陛下登基第二年开始,好像也在缴税。”
  “少府缴税?哈哈哈哈……无非就是从左手倒换到右手。皇后娘娘,哼,她能一样吗?”
  “话可不是这么说的。皇帝和皇后都在缴税,我们还有什么资格不缴税。”
  “十税一也不贵。”
  “放屁!这是十税一的问题吗?这是原则问题。从不缴税到缴税,别说十税一,就算是二十税一,也得坚决反对。”
  “是啊,这个口子不能开。今年十税一,我等要是妥协了,谁知道明年会弄出什么名堂。”
  “朝堂上那群当官的,到底怎么回事。这么重要的律法,竟然妥协了。平日里不是挺能喷的吗,这会怎么全都成了哑巴。”
  “嘘,不可说,不可说。”
  “有什么不可说的。不就是那帮当官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吃了陛下和皇后娘娘的好处,当然得管住嘴巴。”
  “朝堂上那群当官的,特么的全都是怂包。”
  宗室们骂得起劲,不敢大声骂皇帝皇后,专门逮着当官的骂。
  有激动的人,带着一群小厮,往官员大门上泼粪。
  官员:“……”
  MMP,这是他一个人的锅吗?
  这么大的事情,又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决定的。
  他心里头还一肚子委屈。
  泼粪又算得了什么。
  已经有人在报纸上公开抨击朝堂,认为朝堂官员是在胡搞瞎搞。
  有人抨击,就有人站出来支持。
  山河书院坚定不移地支持新土地律法。
  尽管这个律法,也在损害他们的利益。
  过去,只要考上功名,就可以免税免徭役。
  只要有钱,土地随便买。别人要投献,收下来就成。
  心狠一点,要不了十年八年,就能积攒大笔的家业。
  反正土地都是免税。
  现在不行啦。
  即便有了功名,照样要纳税。
  十税一很少,却依旧要纳税。
  土地买得多,还要加倍征税。
  说到底,新出来的律法损害的是读书人和权贵的利益。
  在报纸上写文章抨击朝廷的人,基本上都是读书人。
  山河书院的学生,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意外的是,赞成新土地律法的人,竟然是多数。
  这帮人天天写文章在报纸上替朝廷,替皇帝皇后摇旗呐喊,俨然成了皇帝皇后的小粉丝。
  报纸上打嘴仗打得厉害,你来我往。
  市井小民则是乐呵呵。
  高兴啊!
  欢欣鼓舞啊!
  这回别管读书人,地主士绅怎么忽悠,他们都不会上当。
  大大的十税一,他们可是看得清清楚楚。
  就算不认识字,也有四海肉菜店的伙计帮忙解释。
  历朝历代,土地税率基本上都是十税三。遇到战争年间,十税四都有。
  加上地方摊派,那负担就是更重了。
  这是自耕农的待遇。
  佃户交了税,还要交租子。最后落到手头上的粮食,恐怕两成都没有。
  而且,随着土地价格高企,田租也有抬头的趋势。
  个别地方,已经出现了五成,甚至六成,七成的租子。
  这要是推广天下,佃户就别活了。
  朝廷颁布的新土地律法,只需要十税一这一条,就获得天下小民的坚决拥护。
  大街小巷,小商小贩,如今碰面不是问吃了吗,而是问知道十税一吗?
  “知道,知道!听说是陛下和皇后娘娘压着朝堂老爷们,强行颁布了这条律法。”
  “陛下和皇后娘娘心中,惦记着我等小民。”
  “陛下和皇后娘娘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帮读书人天天在报纸上乱骂,报业司的人怎么不管管。”
  “管什么管啊。没看见骂的都是朝堂那群当官的,还有内侍省……”
  “内侍省是什么玩意?”
  “应该算是替皇帝皇后背锅的衙门吧。”
  “啊?还有专门背锅的衙门吗?”
  “没有人背锅,难道要陛下和皇后娘娘承担责任吗?”
  “那不能,那不能。”
  “从今以后,读书当官,如同我们这群小民,统统都要缴税。我这心头,哈哈,都高兴了好几天。”
  “读书科举要缴税,那以后谁还愿意读书科举?”
  “别看那帮读书人叫得厉害,该读书科举的还是要读书科举。不就是一点税,十税一能有多少。不读书,个人名下就只能有一百亩,超过一百亩就得十税五,甚至是十税六……”
  “最高十税九!”
  “就是说嘛!一百亩就把人给限制了。除非读书考科举,或是当兵打仗挣功劳,才能突破一百亩的限制。”
  “只要考取了进士,就能拥有十顷十税一的土地,还能萌十个人。这么好的事情,你说那些读书人能拒绝科举吗?”
  “以后科举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这话没错。但凡有点家底的人,都会送孩子去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