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

第284部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284部分

小说: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只打听到需要兔粪和水一起煎煮,那么兔粪多少,水多少,这个比例是不得而知的了,需要张沁儿自己尝试。
  另外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煎煮需要锅子啊!
  在铁器颇贵的年代,要杨氏拿一口锅子出来煎煮兔粪,杨氏简直抑制不住的翻白眼了!
  最终败在张沁儿捣鼓新东西的热忱下,只好万分心痛的拿煮猪食的锅子出来。
  锅子是拿出来了,又嫌弃在厨房煮,那股气味会散不开,于是又在院子外面搭了一个简单的土灶,让张沁儿自个儿在这边研究。
  福儿没嫌弃,并且觉得好奇,一直跟在身边,她负责烧火,张沁儿则负责放水和搅拌。
  因为不知道具体的比例,但是张沁儿下意识的觉得肯定是水多兔粪少,于是小半锅兔粪倒进去大半锅的水。
  等水烧开后,那一锅奇怪的东西,散发出一股奇怪的味道,实在是有够奇葩的。
  冯氏在山里摘乌桕叶,下山时就闻到这股奇怪的味道,好奇的围在边上看。
  于是张沁儿又把兔粪水的作用说了一遍,冯氏果然觉得奇怪,并且有些不信。
  一辈子的庄稼人,难道对肥料还不熟吗?只听过沤粪,还真没有听说煮粪的!
  锅里的混合物滚开后,张沁儿就让福儿把火停了,然后等自然冷却。
  冷却后,又犯愁了,现在可不像前世,有那种喷洒机,现在想要将兔粪水喷洒在果木上,只能通过用瓢泼了。
  至于兔粪渣,张沁儿没打算用,水也就罢了,那渣干了之后,挂在树枝上,感觉挺破坏风景的。
  忙碌了一个下午,短时间内肯定是看不出效果的,张沁儿盯着桃树的卷叶发了会呆,把剩下的水洒在一颗枇杷树、一颗枣子树上。
  这样是为了做出对比。
  不过传说是兔粪水是能够提高挂果率的,现在都八月初了,喷洒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为了这次实验,结果用过的锅硬是被杨氏逼着刷洗三遍,才准拿回来!
  张沁儿顿时觉得她家的猪,都比她过的好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接下来的日子,张沁儿没事就往桃树下跑,天天盯着看进展,似乎、好像、貌似是好些了的样子。
  这么折腾了几天,就到了中秋了。
  今年的中秋依旧还很热,只有早晚开始凉爽了些,水田里一派黄灿灿的风景,等过了中秋,村里又该收稻子了。
  中秋是团聚的佳节,照例是要提着各色礼品去张家老宅一起过的,今年多了马春花一家,显得格外的热闹,所有的人往院子里一站,老老少少二十多个,顿时显示出大家庭的人多热闹的优势来了。
  也许是过节的缘故,也许是张老头提前打敲过的缘故,总之今天过的十分顺利,连氏谢氏和马春花三个人的嘴巴即使没有说出热情的话来,倒也没有说出冷言冷语,更没有上演指桑骂槐,让张沁儿一家和张乐儿一家不由得感到松了口气,脸上的笑容也多了些。
  随着年纪的增长,张老头身体越发不行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下去,平日里常常卧躺在床,同一个村里的人,都很少能够看到他了,不过今天他的精神不错,穿着一身簇新的衣衫,胸口绣着五蝠捧桃,边上则绣着云纹,看上去显得十分高档的样子。
  看到大家注意到张老头身上的衣裳,马春花很得意,告诉大家,这是她家先勇拿工钱给买来孝敬的。
  杨氏和冯氏心底都觉得拿银子买成衣,实在太败家了些,不过人家这是孝顺长辈,这话就不好说,只一个劲的夸这衣裳好看,又夸李先勇有本事,能赚钱等。
  看着合家欢乐的一幕,张老头坐在椅子上,满脸的笑容,老脸上的皱纹因为笑容,被挤的很深很深,更显钟龙老态。
  平安无事的度过中秋节后,村里就进入繁忙的秋收,家家户户都忙活起来了,大家早出晚归的干活,就连顽皮的孩子,这会儿似乎也懂事了不少,帮着爹娘提水送饭等等。
  收割后的稻田,还会让孩子再从后头捡一次,往往把遗落的稻穗累积起来,都能够煮一次饭了。
  秋高气爽,最近天气都很好,高高的太阳挂起,炙热的阳光最好晒稻谷不过了,在村里空地上,到处都铺满了金灿灿的稻谷,看上去颇为壮观,农妇们除了铺开稻谷,还需要用工具上午下午各翻晒一次,这样才能够令稻谷全部晒干水分,方便收藏。
  至于牛,帮着主人家干活之后,就让它们随意在割过的稻田中游荡着,那些还青翠的稻茬对于牛来说,也是一种美味,汁水香甜。
  张志仁自然也没有闲着,整日早出晚归,带着方家人在地里干活。
  甘蔗的种植周期比较长,此时并不急着,霜降之后,村里的人大多空闲了,再收割都不迟。
  时已深秋,山里的作物经过一年的生长和累积,已经结出丰盛的果实,这是大自然送给勤劳的人们的馈赠,所以全村的人在忙完地里的活之后,都开始背着背篓,带着竹筐上山捡山货了。
  每年捡山货的时候,杨氏都得事前就准备好,提前通知那些人多有富余劳动力的家庭,告诉他们今年收购野葡萄、乌桕籽、茶树籽等东西,让他们到时候捡好了山货,就送到张家来过称给钱。
  这种事情,都弄过几年了,所以也就是提前说一声就行。
  (之前稿子有些乱,悲催了,对不起,已经修改过来了。)

☆、403。第403章 :增加赋税

  在这个属于收获的金秋季节,富足村的人们却并没有完全沉溺在这种幸福中。
  稻谷晒干后,就要开始向衙门缴纳赋税,往年施知县在时,由于富足村是新设置的村落,村里的地也全部都是刚开垦出来的荒地,荒地贫瘠,作物产量低,加上施知县有意将富足村打造成他金光闪闪的政绩,所以对富足村的待遇十分好。
  不但赋税降低一半,并且徭役分摊下来,也轻省了不少。
  如今这所有的一切,随着施知县离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田老头从衙门里回来后,一张脸就没有半点笑意,吩咐田老三和田老四跑腿,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家都喊了过来。
  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村里的人就聚集在田家大院,张志廉作为张家老宅的代表,此时坐在椅子上。
  张志仁和张志礼在家,听到消息,也赶紧赶了过去,因为一个村子的人多,所以都是当家的去开会,不带媳妇小孩的。
  张沁儿想去打听下,也没有法子,只好等张志仁回来再说了。
  这一次的碰头会议很长,直到天黑鸡抱窝,黑虎旺财朝家里窜时,张志仁和张志礼才一起回来。
  兄弟两个的表情,都不怎么好,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杨氏将张志仁迎进来,就开口询问了:“饿了吧?给你留了饭。”
  张志仁默默点头,等杨氏把饭菜端出来,他闷头吃饭,一句话不说。
  “唉。”随着一声长叹,筷子落在桌子上,发出一声轻响。
  杨氏和张沁儿福儿三个都围着张志仁,等着他的下文。
  “这新来的刘知县实在是厉害!这是要卷地皮啊!”张志仁郁闷不已,将在田家开会的内容说了出来。
  无非就是要涨赋税,在往年的基础上,每亩加一分,这加的倒也不算多,原本富足村的赋税就比其他村子低了许多,但是往年都是直接缴纳晒干的稻谷,今年却是要碾过的白米!
  一担谷子,只能碾出一半多一点的白米,这样一来,大家交的赋税,平白就需要多出一倍来!
  这还不算,今年开始,衙门不直接收白米,而是折算成银子,所以村民需要先把稻谷碾碎,再挑着白米去县城发卖之后,换成银子交给衙门。
  “寻常买卖,都是用铜钱购买,银价也一直有些变动,有时候一两银子只能换九百多铜钱,有时候一千多铜钱,才只能换一两银子。我去打听过了,现在就要一千零五十个铜钱,才能够换到一两白银!这多出来的五十个铜钱,对于其他的村民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
  说到这里,张志仁忍不住唉声叹气,也是如今他家不缺这点钱,不然这日子还不知道要愁成什么样子了。
  经过几年的耕种,荒地虽然肥沃了不少,加之村民勤劳耕种,产量增加了不少,只是依旧比不上那些上好的良田罢了。
  所以这样一来,很多人一年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一下子就要去掉一大半了!
  并且碾米、发卖、换白银,这个过程都需要时间和损耗,累积起来,又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这刘知县怎么能够这样?太不要脸了!这是要逼死人啊!咱们村的日子才刚刚好过一些,现在又成这样了!这天下的官还真是黑!”杨氏愤愤的骂着,她家不急,但是其他的人家可怎么度过这一关?
  她想着自家藏了不少银子,于是说:“这样吧,到时候就让村里人到我们这里换银子,好歹一两银子能够省下五十个铜钱。”
  家里的钱财,张沁儿是最清楚的,原本为了妥当收藏,大多都是银票,至从银价动荡不平时,张沁儿就提出存一半的银子和一半的银票,这样双保险一些。
  张志仁思索了下,没有马上答应,而是说:“这个……先看看吧。”
  杨氏诧异,这种助人的事情,张志仁向来是积极的很,怎么这会儿有些不太乐意。
  接受到杨氏诧异的眼神,张志仁十分郁闷的说:“今天开会之后,我走在最后面,田叔叫住了我和大哥。”
  “怎么了?”也许是张志仁的表情太过于愁苦和复杂,杨氏也不由得担忧起来,赶紧问着。
  “是作坊的事情。刘知县也知道咱们村弄出了两个作坊,所以想……大哥的软纸作坊,每年要孝敬一百两银子,我们的榨糖作坊,就要多些,得两百两。”
  “啊!”杨氏瞪大眼睛,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
  开口就是两百两啊!
  普通人家一辈子也许都没有几个两百两!
  张沁儿和福儿也吓着了,两个人盯着张志仁,后者却只能苦笑。
  “这个数目还是亏了郑少爷,原本听说大哥要给两百两,我要给四百两的。今天听田叔一说,我才想起来,先前咱们村是有些生面孔进来,在村里到处转转,还转到咱们这榨糖作坊来了。也找一些村民打听过软纸作坊和榨糖作坊的收益,那会儿咱们都没有留心,有那大嘴巴的人,就囔囔出去了,还偏偏往夸张的说,只赚了一两银子,在他嘴里,都成了二两银子了。”
  “那些人……都是刘知县派来打听消息的?”张沁儿懂了,这刘知县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是准备齐全,一下子就能拿捏住你的了。
  张志仁点头,今天田老头在衙门里时,那张师爷就将富足村的情况说了个干净清楚,一下子让田老头没法辩驳了,毕竟张志廉的抽纸盒卖的整个县城上流社会都家喻户晓,而张志仁家的榨糖作坊,更是引起周围的村都开始大量种植甘蔗。
  这种事情,瞒都瞒不过去了。
  “也不止我们村,其他的村和县城的商铺,都是要交一定的孝敬银子的,这银子要是不交,那日子肯定会不怎么好过,知县想和你过不去,有的是名目。”
  张志仁语气很颓败,一想到自己辛辛苦苦一年下来,结果才赚了那么些钱,还要先孝敬二百两出去了。
  这事搁谁身上,都心疼的很。
  “那郑少爷……”杨氏原本想说郑成凯怎么没再把这孝敬银子压低一些,但是一想,原先是要交四百两,要不是郑成凯,哪里能少二百两!
  四百两,想想都要人命了!
  张志仁知道她想说什么,又想到女儿和郑成凯的关系,担心女儿也会乱想,于是看着张沁儿,语气诚恳的说:“沁儿,郑少爷也是尽力了,他毕竟年少,职位又低,能够帮着说上一两句话已经算不错了,田叔让我带话给你,说因为现在衙门里开始收赋税,忙碌的很,郑少爷一时半会也没法过来和你说清楚。”
  张沁儿倒是很理解,郑伯景当初在临川时,就算施知县也是要给几分面子的,但是这也是有原因的,一来施知县本身就不是那种贪婪、个性强硬的人,二来才是郑伯景在临川有威信,会做人,吃的开。
  现在郑伯景已经离开临川,去了鄱阳县,而新来的刘知县又是个贪婪无度的人,本着最后一次任职,能刮多少,就刮多少心态,出手狠辣不心软!
  俗话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官员的俸禄有多少?这白花花的银子,还不是各种暗黑收入么!
  而郑成凯,他虽然继承了郑伯景人脉,为人也油滑而有本事,以小小的年纪,能够做到今天这一步,已经算不错了。
  想想郑成凯今年也才十八岁,搁在前世,妥妥一个高中生呢!
  “田叔今天已经警告全村的人了,以后防着点生面孔,并且多余的话也不要乱说,又吩咐我做事低调本份些,不要太引人注目了,所以给村民换白银的事情,还得看看再说。”
  虽说这一次出钱的是张家兄弟,但是村民依靠这两个作坊,也是在农闲时赚了不少收入的,若是这两家作坊出了大事,村民们多少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榨糖作坊,如今整个富足村的人,多多少少都种植了甘蔗呢!
  要是榨糖作坊出了问题,那些种植的甘蔗的人家就得打水漂了。
  杨氏点头,也觉得自家还是低调些,省的引起那贪婪的刘知县又来刮一次地皮,心里则盘算着日后要和村里那些长舌妇好好说一说,千万可别再乱说了。
  忽然又想起村里的砖窑和陶窑,好奇的问着:“大哥家的砖窑陶窑不用孝敬吗?”
  “原本也是寻了名目要的,不过因为毕竟大哥家也不靠卖青砖赚钱,那砖窑一年有一大半时间是空着的,加上有郑少爷和田家兄弟的说话,也就算了。”
  张志仁感慨不已,果然还是衙门有人好说话啊。
  不然凭着刘知县这德行,不知道要再出多少血,才能够满足他呢。
  “爹,那二百两是现在交,还是等榨糖卖糖之后再交?”张沁儿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现在交自然也是拿的出来,但是这样轻易拿出二百两来,肯定会让人觉得她家有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