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

第285部分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第285部分

小说: 农门喜事:极品小财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交自然也是拿的出来,但是这样轻易拿出二百两来,肯定会让人觉得她家有钱,可以随便宰。
  到时候难免刘知县的胃口,会越来越大,不停的巧立名目,她家就得不停的孝敬银子了。

☆、404。第404章 :太黑

  想到这里,张沁儿赶紧说:“爹,这钱咱们是得给,但是不能给的太轻易了,到时候你得拉下面子,多哭一下,就说咱们家赚的钱,今年都买了地,然后地里的甘蔗也还没有收割,钱都压在上面,暂时没法孝敬之类的。”
  对于女儿的机智,张志仁已经很习惯了,说:“这个田叔也说了下,大意也是如此,你放心吧,到时候我会看着办的。”
  看张志仁明白了,张沁儿也就不多话了。
  自从村里人都知道新缴纳赋税的方法后,气氛就低迷了许多,有些日子本来就不好过的,更是****哭丧着脸。
  山里野果子什么的,已经捡的差不多了,现在开始捡茶树籽和板栗了,原本这事大多是妇人带着孩子去山里捡,现在汉子们也纷纷拿着麻布袋上山了。
  每次下山,十有八九都会选择将山货送到张沁儿家。
  往年因为日子好过,大家都乐意将山货留下,自家享用,今年赋税翻了几翻,大家缺钱的很,想着能卖几文钱,也得几文钱了。
  对于这种情况,张沁儿家自然是很乐意的,并且将每样山货的价钱都调高了一文钱。
  一文钱虽少,累积起来也不少了,也算是他们张家的仁义了。
  趁此机会,张沁儿家算是又刷了一笔威望值了。
  不过随之而来的就是家里的山货越堆越多,多到杨氏每天都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
  像野葡萄这种新鲜的果子,就得趁着新鲜将葡萄洗干净,晾干水分,捏成碎葡萄,放糖搅拌,再放进橡木桶中发酵酿酒。
  而茶树籽是需要摊开暴晒几天,再去壳,清理出里面能够榨油的茶籽的,这晒需要地方,剥壳需要人手,往年东西不算特别多,还好处理,今年多了几倍,杨氏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于是村里一些身体较为羸弱的妇女和姑娘,她们都不方便上山捡山货的,就被杨氏请来家中帮忙,又安排冯氏在祠堂那边设立一把秤,山里捡回来的茶树籽直接到祠堂称重,称重之后,就直接摊在空地上晒着。
  到晚上时,方家兄弟再将茶树籽全部装袋,放在祠堂屋檐下。
  张沁儿点了张乐儿、赵小花、黄小丫等几个姑娘,她们拿出好几个大木盆,开始将晾干的野葡萄捏碎,这个过程,若是给小孩子玩,一开始她会觉得有意思,但是若是一直维持同样的姿势、同样的动作,即使不累,也会很烦的了。
  所以甜儿就处于帮忙一下,又疯跑一下,又帮忙一下的状态中。
  今年野葡萄也多了不少,所以张沁儿去年准备的橡木桶不够用,又搬出好些坛子出来,多余的野葡萄汁则放进坛子中。
  这些杂事足足忙活了五天,才算做好。
  张沁儿看着杂物间里摆的满满当当的橡木桶以及坛子,下意识觉得手指酸痛不已。
  这几天,算是捏了几千斤葡萄吧!
  等这一批葡萄酒酿好,喝上一年都有余的了。
  山货渐渐的都捡的差不多了,大家又得开始忙着挖红薯,随着红薯一担担被挑回家,红薯粥立马成了大部分人最新的早餐选择了。
  傍晚,结束繁忙一天的张家人,难得悠闲的坐在院子里,看着每间屋子都堆满了东西,不由得露出一丝笑容。
  张沁儿则感慨:“原先我以前咱们家算大的了,现在才觉得一点都不大啊!这么些东西,就已经塞满了。”
  不说杂物间和空着的厢房,就连张沁儿住的房间墙角,都堆着两麻布袋的茶树籽了。
  这还不包括乌桕籽!
  乌桕籽这几天已经进入成熟期,站在山下一看,裂开的白色种皮在红色的叶子中,十分的显眼。
  张志仁也想到即将成熟的乌桕籽,说:“方家那边还有空余的地方,到时候乌桕籽就堆在那里一些,另外你三叔家也有几间空屋子。”
  也只能这样了,等茶树籽和乌桕籽榨成油之后,就能够少占许多地方了。
  一家人又说了会闲话,张志仁就起身朝屋子走去,他说:“明天我要去趟县城,得早些睡觉了,你们也早些睡吧,这几天够累的。”
  因为大量收购山货,家里放的那些铜钱早就花光了,所以张志仁明天打算去县城换一些铜钱回来。
  第二日,一大早张志仁就出门了,张沁儿和福儿一个都没有跟着,这几天在家里累的半死,她们两个一点逛街的心思都没有,倒是冯氏搭着顺风车去了。
  一年两季的乌桕蚕茧已经下来了,自家和村里其他人家的蚕茧累积在一起,也有不少份量了,所以冯氏趁着顺风车,把几个麻布袋的蚕茧都帮上车,这些麻布袋占了不少地方,最后冯氏都挤不进去,只好和张志仁坐在一块了。
  除了蚕茧,她手里还提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的是最近绣的绣活,等今天回来后,这些东西至少也会换不少银子回来。
  所以冯氏脸上的笑意十足。
  这一日倒也稀疏平常,等到下午的时候,张志仁和冯氏就回来了。
  冯氏是笑着去的,自然也是笑着回来的,一下车,就对杨氏她们说:“卖的价钱还不错,今年总算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具体多少她没有说,杨氏也没有问,只真心替他们高兴,有了这蚕茧银子,她家的日子总算要好过不少。
  只是张志仁却有些闷闷不乐,等到只剩下自家人时,张志仁才把闷闷不乐的原因说了出来。
  原来这次张志仁去县城换铜钱,发现银价又涨了,涨到一千一百文换一两银子了!银子换铜钱,却是一两银子换一千文。
  杨氏惊呼了声,说:“多了一百文?这也太那个了……”
  张志仁郁闷的可不止这一点,说:“除了这个,我到粮铺打探了下,发现好几家粮铺都黑心的很!临近赋税日子,县城到处都有挑着白米的人寻粮铺去卖白米,明明是上等的白米,粮铺的人却偏偏说是下等的,一下子说是去年的陈粮,一下子又嫌弃里面掺了石头米糠,反正不管怎么样,价钱压的太低了!”
  张志仁这话说出来,杨氏还没有反应过来,张沁儿却瞬间明白了!

☆、405。第405章 :太多

  不是奸商心太黑,就是和衙门勾结,狼狈为奸!
  种种手段使出来后,整个临川的地皮就被刮了一遍了。
  张沁儿郁闷的很,虽然她对历史不是特别精通熟悉,但是也大概知道,此时所在的时间处于明末后期,一般朝代变更时,往往伴随着暗无天日的杀戮和残酷的现实。
  而明朝的官员和军队都讲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为了避免官员和军队在当地做大做强,往往是三年一流动,并且还要远离熟悉的家乡。
  这样一来,官员千里迢迢上任,对此地风土人情,压根不熟悉,做事也不上手,等熟悉上手了,又该换地方折腾了。
  刚当官,保持初心时,还能够尽量做事,但是在犬色声马的诱惑下,往往会造成一大批贪官不折手段的贪污,对所管辖的地方,没有丝毫仁心。
  这种事情,斗米小民自然无法反抗,只能吞声忍气、老老实实的把赋税交齐了。
  原本洋溢着幸福的富足村,此时弥漫着一股忧心和低气压,每个人脸上的笑容,都不知不觉少了许多。
  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甘蔗收割的前一天。
  天气逐渐冷了下去,地里的甘蔗也进入成熟收割期,张志仁开始忙着将村里种植甘蔗的人家聚集起来,大家一起商量着什么时候收割甘蔗,又按照去年的方法抓阄,排榨糖顺序。
  当然,选择榨糖的都是种植大户,那些种植小户们只有一两亩地的甘蔗,自己榨糖反而划不来,于是就将自家的甘蔗按照市价卖给张沁儿家。
  安排好自己村的村民,林子村种植甘蔗的大户,也跟着崔家兄弟过来探望情况了,附近的坑里村因为关系不算特别亲密,是最后才安排。
  张沁儿家足足有二百多亩甘蔗地,自家人手是远远不够的,加上今年村里许多人都缺钱,所以张志仁就出面花钱请人帮忙收割甘蔗。
  张志仁安排方家人带着村民在地里收割甘蔗,自己则带着崔家兄弟开始打开榨糖作坊,榨糖机子已经洗干净,糖寮边上也堆满了柴火,只需要将牛套上,开始榨糖熬糖了。
  今年加盖了一个榨糖作坊,所以两个作坊一起开工,所需要的牛和人手就更多了,整个村里多余的青壮劳动力,基本都被喊来做事了。
  张志仁早已经把排班人手定了下来,逐一通知后,就开始一面收割甘蔗,一面榨糖熬糖了。
  榨糖作坊开工的第一天,按照惯例是要放两串百子千孙鞭炮的,热闹的鞭炮,昭示着榨糖作坊开工顺利。
  榨糖的时候,马春花一家也过来看热闹了,三个人好奇的盯着榨糖机子,又转到后面的糖寮,李财宝甚至拿碗接清甜的甘蔗汁水喝,等熬成糖后,又拿了不少红糖塞进嘴里吃着。
  对于他们来说,榨糖是一件新鲜事情,兴致勃勃的围观了整整一天,直到傍晚回家吃晚饭了,这才厚着脸皮从放片糖的竹筐拿了好几片片糖回去。
  杨氏对此回了一记白眼,并且别有用意的瞧了张志仁一眼。
  张志仁的脸皮顿时尴尬起来,不需要言语,他就知道杨氏那眼神的意思了!
  今天是榨糖作坊开工的第一天,许多熟人不需要开口,都会主动来帮忙做事,而马春花一家三口来是来了,但是袖手旁观不干活也就罢了,一天下来还没少吃少拿!
  不过这些小打小闹都在大家能忍受的范围内,所以倒也集体忽视马春花一家了。
  张沁儿并没有去榨糖作坊帮忙,今年请了许多人手,杨氏不忍她们几个小的太辛苦,就不准她们去干活,只让呆在家里,干些轻省的活就行。
  所以现在她带着福儿,负责收割乌桕籽。
  由于青壮年都去榨糖作坊做事了,所以捡乌桕籽的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孩子,好在乌桕林就在张沁儿家附近,下山后直接就称重拿钱了。
  张沁儿看着家里空闲的地方都堆满了麻布袋,不由得头疼。
  总觉得今年的乌桕籽多了好多……
  暮色沉,鸡抱窝时,上山捡乌桕籽的村民大多已经下山回来了,张沁儿也打算把秤收起来,算是结束一天的收购活动了。
  结果这时,村里的黄老头带着他的大孙子拖着两大袋乌桕籽进来了。
  “黄大爷,你们怎么才下山?天都黑了,乌桕籽怕是都看不清了,下回可不要太晚啊。”张沁儿随口关心了几句。
  今年大家缺钱,要不是天黑后山里不安全,怕是都有人肯点着灯笼捡乌桕籽了。
  黄老头嘿嘿笑着,将手里的麻布袋放到秤上,张沁儿却有些看不清秤上的数字,让福儿进屋点了蜡烛出来。
  这才借着蜡烛的光芒,看清了重量,按照价钱拿出七十个铜钱给黄老头。
  黄老头伸手接过钱,他的手和几辈子老农民差不多,皮肤粗糙,干燥裂开,指甲里面都是黑色的污垢,看上去像是老树皮一样,上面还沾满了泥巴和一些植物汁水。
  又过了三天,乌桕林的乌桕籽已经被人捡的差不多了,所以渐渐的来卖乌桕籽的人也少了,张沁儿估摸着可以结束收购时,黄老头带着他的孙子又扛了两袋乌桕籽下来。
  “黄大爷,山里的乌桕籽不是都捡的差不多了吗?你从哪里又弄了这么多来啊。”张沁儿对这黄大爷印象十分深刻,因为自从她家开始收购山货后,这人就是张家的常客了。
  “从山里捡的。翻过一座山头后,那里还有一大片乌桕林。”黄老头的声音很低哑,嗓子像是受过伤一样,说的声音大了,就会出现破音。
  张沁儿了然,乌桕树这种东西,很容易成活,一般都是大片大片生长的,在这茫茫的大山里,自然还有不少乌桕林,只不过因为离村里太远,翻山就得费上不少功夫,村里的人也大多不愿意去捡。
  “你也上了年纪了,可不要图一些小钱,就太累着自己了。”张沁儿无语,这黄老头都六十多岁,腿脚都有些不利落了,要不是他大孙子已经十五岁,能够帮衬着,不然上山都是问题。
  黄老头嘿嘿笑着,含糊的应了。
  但是接下来的两天,依旧到黄昏天黑时,黄老头才带着他的大孙子扛着乌桕籽下山发卖。
  张沁儿知道黄家的情况不好,但是也很担心黄老头为了乌桕籽,越走越远,到时候要是在山里遇到什么危险,那可就遭了。
  于是眼眸一转,态度认真的说:“黄大爷,得和你说一声,今年我家收购了不少乌桕籽了,你看……家里都快堆不下了,所以从明天起就不收购了,你老也忙了好些日子了,明天多休息休息吧。”
  “怎么不收了?那山里还有好多啊!”黄老头急了,声音高了起来,于是爆出好几个破音出来。
  张沁儿无奈耸肩:“这东西又不能吃,实在用不着这么多。”
  “这……要是家里没有地方放,可以放在我家,我家还有一个杂物间空着的,可以放上不少。”黄老头试图争取。
  张沁儿无奈,正要说什么时,一直不怎么说话的黄老头大孙子开口了:“爷,差不多了,咱们回去吧。”
  黄老头看着他,欲言又止。
  目送黄老头爷孙离开后,张沁儿才努力把今天的这两袋弄进屋子,看着屋子堆成山一般的乌桕籽,只能无奈叹息了。
  乌桕籽只能榨油做肥皂蜡烛,别的就不能了,而此时张沁儿也没有将生产蜡烛肥皂的流水线弄出来,全靠自家人时不时做一些出来自用和送人,现在这么多乌桕籽,光靠自家人消耗的,等到明年,原材料都足够了!
  所以她得想个法子把这大半乌桕籽转卖出去才行。
  首先想的,自然是陆家当铺,他家弄了肥皂和蜡烛作坊,供货渠道多,铺货更是席卷了大半个江南和京畿一带。
  要消耗的原材料也多,应该会收购乌桕籽的。
  等到晚饭时,张志仁带着满身的糖香味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