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851部分

唐朝好地主-第851部分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上,都还是能维持温饱。

    虽说汉京生活成本高,但朝廷在城郊建有许多廉租房,房租很便宜,配套的设施却不少。

    有学校有医院,还有配套的公厕和澡堂,甚至有专门安排人做卫生清洁。本来应当是贫民区的城郊廉租房区,却很干净整齐,也治安良好。保甲制度下,大家都盯着邻居,谁要是有不法行为,会马上被上报。

    而人如果能维持温饱,谁又愿意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呢,大家也愿意活的有尊严。

    孩子们送入里坊学校读书,大家们周末甚至也去学校听讲课传经。

    “在汉京,一人一天最基本开支差不多二十文钱。”柯庆告诉张超。

    不少官吏士兵读书人,都已经开始习惯三餐,但还是有不少普通百姓依然习惯两餐。

    人日食米一升,岁衣丝一匹。

    如果是家庭条件好的,一日三餐,一天可能要食米两升。但如果条件普通点的,一天只吃两餐,一天才吃一升粮。

    而朝廷雇工做役,标准口粮是一天两升粮。

    朝廷给秀才、举人、国子监生员们的粮食补贴,也是一天两升。

    而朝廷给上京番上宿卫的府兵和禁军士兵的口粮,同样是每天两升。

    一人一天吃两升看似很多,但对于青壮来说,确实不多。尤其是这个时代普遍是缺少副食油水,兼之体力劳动较大的情况下。

    对于普通百姓之家来说,均合一下,人均一天一升到一升半左右。不过光有粮不够,还得做成饭。因此薪炭、油盐酱醋茶这些也是要的。

    大唐有对孤寡残疾的救助政策,每月会给这些人发放口粮。标准就是每天二十钱最低保障补助。

    遇灾情,对灾民也是这般求助,日给二十文。

    这二十文中,十文是用来买粮的,剩余十文是其它生活必须品。

    饥穷之人,日得十钱之资,升合之米,则不死矣,这就是朝廷低保的标准。

    这个低保政策,也还是当初张超一力推动的,对于那些人,张超认为朝廷有义务责任去救助他们。

    这些人多数是老弱病残,又没有家人,他们也不可能移民边疆,留在地方上也不能自力更生,若朝廷不照顾他们,这些人就只能等死了。

    朝廷还开有养老院、孤儿院、救济院等,对里面收养的这些人标准就是日给米二升、钱二十文。

    在如今的大唐,在汉京这种一线城市生存,一天起码二十文钱。

    一家人一天一百文钱可以过日子,不过一年的生活开支可不止这些,还得包括住房、穿衣,还有年节应酬,生老病死,婚嫁等。

    对百姓们来说,好在朝廷现在推行六年义务教育,孩子读完初小和高小六年,是不用花钱的,甚至孩子还能在学校吃一顿免费营养午餐。成绩好的孩子,还能拿一份奖学金,甚至能补贴点家用。

    在汉京生活的百姓,多数算是城市居民了,他们在城市里工作,无法如乡村里的百姓一样衣食自给,各种都要靠买,成本要高的多。

    柯庆笑道,“人之一身,每日所食,不过米一升,终年所衣,不过一两匹,若酒食杂费,岁计不过百千,此切成身不可阙。”

    按他的意思,除了衣食,一个人一年的开销算下来大约在千钱左右。

    当然,这是最低消费了。

    汉京里原来有数万北衙禁军,这些北衙禁军不同于府兵是番上宿卫,禁军是职业募兵,常备兵职业军人。

    他们就是靠军饷养家。一般的禁军,每年军饷大约五十贯,平均一天一百三十余文,要高于普通百姓收入,这是能养活一家人,保证温饱的收入。

    禁军如遇出征,另有奖赏。若是打仗立功,赏赐收入不少。甚至还能获得不少战利品,若升为军官,则就能过的很好了。

    大唐的官员们收入很高,武德时官员收入低,主要靠各种职田等的田租,而贞观后,朝廷改革,官员们改过去的禄米、田租收入为主,变为月俸为主。月俸收入大增,比如张超这个宰相,月入就好几百贯,更别说他的那几个重要兼职头衔,何况他还有自己领地的一半税赋收入,兼之不少官员都有投资经商,或者购买田地耕种或者出租,使得大唐的官员生活优越。

    连庞大的吏员阶层,也都纳入了朝廷的财政供给体系,不用自己想办法靠灰色收入生存,而是朝廷直接发薪水,薪水还都不低。

    依靠着朝廷庞大的财政收入,保证了官、吏、兵这三大阶层的收入。

    一天基本保障只有二十文,最大的原因是粮食市场的稳定。

    虽间隔有灾年,有地方歉收。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积蓄,大唐的粮食调控很好,朝廷手里握有大量的粮食,各地的转运仓、储存仓,还有地方上的社仓、义仓里都堆满粮食。

    基本上粮食商人没有了什么操纵的空间。

    朝廷手里的大量粮食,可以随时调控粮食市场,把想扰乱市场价格的不法商人打击的破产。

    汉京斗米二十文,这已经算是全国最贵的粮价了,在东南的许多粮食产区,斗米往往才五六文,还是朝廷实行了价格保护,不让粮食价格过低以伤粮农。

    大米的价格一文才两文,而麦、粟等更便宜,现在又有玉米、土豆等新粮食作物出现,导致粮食供应越发的充足。

    当百姓不用担心粮食价格,不用为吃担忧后,那么哪怕京师其它生活成本高些,可起码能保证一家人有地方住,有饭吃,孩子还能有书读。

    这就是柯庆所说的如今百姓日子远胜从前,过的还不氏的原因。甚至哪怕是那些孤寡残疾,无所养无所依的人,都还能享受到朝廷的救济低保,这样的时代,百姓的日子怎么能不说好呢。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1315章 太上皇后

    长乐宫。

    武媚娘正给儿子喂奶,李弘吃着吃着就睡着了。他吃饱了就睡,可武氏却还觉得胸脯鼓胀鼓胀的,两个粮袋,儿子一个都没吃完。

    胀的难受。

    看着鼓鼓胀胀的那两包,武氏只得用手挤出来。

    挤了足有一大碗。

    孩子吃不完,倒掉太浪费了。她整理好衣服,抱着孩子端着奶去了太上皇那。

    “陛下,喝点奶补补身体。”

    李世民靠在那里,眼睛睁着,目光里很灰暗。

    武氏把碗递到他嘴边,他扭开。武氏把他的嘴扭过来,李世民气恼道,“不喝。”

    “陛下,你能说话了?”武氏惊喜。

    李世民自己也惊住,自己居然能说话了。

    “你能听清朕说话吗?”李世民连忙又说了一句,心情激动下,这句话有些含糊,但确实比原先清楚多了。原来他说话,只是咿咿唔唔的,根本没有人听的明白。

    “陛下的嘴也不怎么歪了。”武媚娘仔细的检查着皇帝,发现皇帝今天确实看起来顺眼多了,原来歪嘴已经不怎么歪了。

    “御医。”

    御医匆匆赶来,一番诊断之后,确认了一个让人激动的消息。

    太上皇已经恢复说话能力了,他甚至能够用自己的右手自主翻身。左手也能抬起来一点,虽然还不能抓握,右脚抬不动,可是有知觉。

    御医连忙奏报皇帝。

    “太上皇已经好转,能说话,会翻身!”

    紫禁宫,御书房。

    王承恩快步过来,“陛下,太上皇身体好转,已经能说话翻身了。”

    承乾放下手里的奏章,沉吟了一会,“朕知道了!”

    内阁。

    房玄龄欣慰的对长孙无忌道,“陛下身体好转,终于能说话了。”

    长孙无忌道,“你认为陛下能允许我们去探视太上皇吗?”

    “陛下当初既然没隐瞒太上皇中风的消息,那就说明这里面没有什么问题。现在又把消息传出来,更加证明了。”

    “那我们一会去探望陛下吧。”

    汉京街头。

    张超正在一路体验着汉京的物价,还有百姓们的真实情绪。一路吃吃喝喝,逛逛买买下来,张超买了无数乱七八糟的东西,跟许多人交谈过。

    “汉京百姓的幸福指数确实挺高,对生活的满意度很高,对朝廷,尤其是对我们开元朝廷君臣都很支持。”张超欣慰的笑道。

    柯庆不以为意的道,“吃喝不愁,温饱有余,孩子还有免费的书读,居住在这么干净的坊区里,工作虽辛苦可有保障。生活在这样的朝廷,这样的时代,他们若还不满足,那就是不知感恩了。”

    “这是最好的时代。”柯庆直言不讳的道。

    “是啊,这是最好的时代,不过今天出来逛逛聊聊,我也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那些工厂主,作坊主、商铺老板对于工人、伙计的压榨还是很狠的。许多工人天刚亮开始工作,一天要工作七八个时辰,甚至加班到半夜。可加班却没有加班费。”

    “工资普遍较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缺少休息。甚至生病了都请不到假,要带病工作。生病了,老板也不会负担医药费,甚至有时还会因此被老板解雇。”

    “被解雇甚至不需要任何理由,也不会有解雇的补偿工钱。”

    “还有,雇佣童工的情况很普遍,薪水极低。甚至各种借口克扣、拖欠工资严重。”

    “甚至还有辱骂、殴打工人的。”

    在张超看来,这些人就是黑心的资本家啊。

    怪不得说,资本家来到世上,每个毛孔里都流着罪恶的血。他们为了利润,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剩余价值。

    许多人在工坊里做工,真正的是血汗工厂,日夜劳作,没日没夜,跟作牛作马都没区别,动则还要挨打挨骂。最可恨的还是会被各种理由克扣工资,罚钱。

    吃的差,住的更差,没有半点劳动保障。

    这种情况,其实应当早在他的预料之中的。哪怕是在后世那样的时代,这种黑心老板黑心工厂依然到处都是。

    在这个时代,监督不力的情况下,肯定只会更多。

    许多后世有的问题,这个时代都有。

    比如衙门官吏办事没效率,甚至贪污腐败的情况很多。

    只是相比过去,大家觉得如今已经很不错了。

    就连那些在黑工厂里做事的工人,也觉得虽然苦点累点,可每月拼命工作后还是能拿到两三贯钱,也能养家糊口。特别是对许多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这已经挺不错的。

    而对那些老板来说,他们觉得对工人也还不错,包吃包住了,一月还要付两三贯钱呢,不多加点班,自己怎么赚的回来。

    想以前招学徒,哪个不得免费干个三年又三年,才能当个有工钱的伙计。

    许多人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张超却觉得不对。

    今天,也许这些人能够忍受,但长久以往,他们会一直忍受下去吗?

    基本的保障是得有的。

    回到家,张超得到李世民已经能说话的消息。

    “这是好事了,起码现在陛下可以当面亲口的对长孙无忌说清楚,我可没给陛下下毒。”

    老铁枪道,“这样的玩笑还是少开。”

    六十多岁的老铁枪已经须发皆白,脸色还算红润。不过也确实老了,他现在除了张超和莲兰这三个,这十几年娶妻纳妾,老来开花,又生了张越等七子六女。最小的孩子才三岁,大的已经十五。

    “文远啊,爹已经老了,以后越儿他们兄弟,就都交给你这个三哥了。”

    老爹以前有过两个儿子,因此在张家,张超是排行第三,算上后来生的七个,老爹这辈子也生了九个儿子,收养了一个。

    对老爹来说,这辈子是非常圆满了,前半生戎马半生,尤其是隋末之时,转战四方,瞎了眼,死了妻儿,曾一度凄凉。

    后来遇到张超,日子越过越好,临了了,还能当了郡王。这辈子已经值了,可惜张越虽说已经十五岁了,可比起差不多年纪的张璟等张超的儿子,张越却差远了。

    老来得子,有些娇惯了。

    若是当初留在张超身边,由这个三哥亲自教导这个四弟,或许张越也和张璟他们一样优秀了,这算是老爹唯一的遗憾了。

    “文远,我打算把四郎他们七兄弟留在汉京,放到你身边,让你好好教导矫正几年。要不然,我怕我一死后,你帮我挣下的这偌大家业,传到他们手里,他们也会败光的。”

    张超安慰老爹,“其实四郎也还算不错的,其它弟弟们,还年幼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他们是什么样,我这个当爹的很清楚,也只有你这个做哥的能管的了他们了。若是他们以后不听教训,我这那点封地家产什么的,你就都留下,不要给他们,给了也是会败光。”

    “老爹,你想太长远了,你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呢。四郎他们也还年青,有的是时间教导。爹若放心,就把他们留我身边。有五年时间,足够让他们脱胎换骨了。只要七娘肯舍得就行!”

    老爹脖子一梗,“就是那败家娘们,对这些孩子过份的宠溺才有今天。这事情我说了算,她管不了。再不好好管管,以后真的只会丢我张铁枪的脸,羞先人的。”

    其实张超的管教办法也很简单,把这几个小兄弟全扔进讲武堂下的少年军事学院,让他们接受封闭式军事训练。一年就两个假期,那时张超亲自放在身边管教,有五年时间,烂铁也能锻打成好钉。

    内阁九位宰相集体去长乐宫探望太上皇。

    长乐殿里,承乾和皇后夏花娘还有太子小龙也一起来探望李世民。

    李世民今天的心情看着不错,靠在床头,喝着奶。

    两名御医在帮皇帝做着推拿。

    皇帝的气色也不错。

    见到张超他们来了,还主动打招呼。

    “陛下,感觉如何?”长孙无忌问。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却没什么好感,哼了一声,“还死不了。”

    他不顾长孙无忌,却对张超招手。

    “文远,过来朕这边。”

    张超微笑着走过去。

    李世民右手握着张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