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马王爷 >

第500部分

大唐马王爷-第500部分

小说: 大唐马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褚大人在此事上的用意,高峻略略想一想,也就明白了大概。

    褚大人丁忧,一离长安就是三年,这是古制,如果没有皇帝陛下的特诏,这三年里他就是再心急,也得老老实实地呆在祖籍,非期满不得离开。

    但朝堂上的形势一日三变,陛下绝不会因为褚遂良不在、就把一应的军政大事停下来等他。

    那么,褚大人那个须要时时侍奉于陛下身边、随时备陛下咨询的通直散骑常侍的职位,十成里就有九成会被人顶上空缺。

    在余杭郡弄出一些可以直达圣听的动静,比如捐钱助黔州抗旱、在当地组织大规模的屯田,除了褚大人丁忧也不忘朝堂、心系黎民,多多少少也与他对这个职位的担心有些关系。

    这次信中的语焉不详,足可以把长安的樊伯山及西州的人牵到余杭来。

 第956章 湖光山色

    杭州乃是上州,郡内湖光山色,皋亭山、石镜山、天目山物产丰富,白编绫、藤纸、木瓜都是长安指名的贡品。全本小说网https://。王洲橘是东西两市的抢手货,而此地产出的蜜姜、干姜,也同样是御厨中必备的增辣佳品。

    余杭县南、西、北三面有湖,灌溉良田千余顷,只在西北方向有一条大道直通县境,抬头能看石镜山黛青色的山脊,如水墨泼向天际。

    樊莺心中惦记着亲人的消息,一路上几乎没有心思观看沿途的美丽景色。但在高峻看来,她的美貌放在此时此地的江南胜景之中,方如明珠置于锦锻匣、红花绿叶相得益彰。

    有道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樊莺此时就如仙子一般,比之去逻些城时更显娇娆,连在阡陌中赤足劳作的、美丽的乡间女子们,都纷纷朝大道上注目于她。

    离着余杭县越近,樊莺越是急切,显得有些紧张,“师兄,也许这些年我父亲一直都好好的,只是不知我去了哪里罢了……”

    高峻不说话,樊莺又道,“也不大可能呀,他不知道我,难道不知联络叔叔?总之我猜,父亲一定遭遇了什么重大的变故,使他不能行动……”

    然后又自我宽慰道,“总之找到父亲,母亲总会有些消息……”

    一路上,她就这么猜来猜去,有时就认为父亲也可能因为什么变故突然失忆了,连家在哪儿、连有她这么个独生的女儿、有个在宗正寺做官的兄弟都记不得了。

    高峻就由着她去猜来猜去,不忍心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打断她良好的心愿。在这件事情上高峻有着更清醒的认识,总之褚大人的消息总是不好方面的居多。

    如果褚大人找到的是生者,那么信不会只由他来写,樊伯江没有理由不一并附上自己的信。若真如樊莺所说,万里有一他真是失忆,那么褚大人怎么确定他的身份?

    他对师妹道,“凡事要好坏都想到,才不会失望难过,总之有消息总比没有消息要好。”樊莺佯作要怒、怪他乌鸦嘴,转而体会了师兄的用意是不想她有失望。她嘴上不说,人却沉默起来。

    其实,那些自言自语的猜来猜去连她自己都不大相信,“那你能不能也猜一猜?好让我有个准备。”

    高峻道,“褚大人一直忙着挖塘修田,又是丁忧时期不便他往,那么这个消息一定是由屯田过程中而得……我猜,或许是岳父大人就在修田的人当中,恰好碰到机缘,被褚大人认出。”

    高峻的猜测出口时只说出了一半,另一半不忍对她说出来,那太残酷了。

    但在当天傍晚,他们抵达余杭县、见到了褚遂良之后,高峻说出来的这一半话也得到了验证。褚大人就是在挖塘屯田过程中有了这个发现的。

    以褚大人之前在朝堂上的显赫地位,虽属丁忧,将来能否再回到通直散骑常侍的位置上去还是未知。但在远离长安的余杭郡来说,这就是个连一州刺史都不敢怠慢的人物。

    余杭县自褚大人返乡之后,县令李浚时,便放下了父母之尊,时时、事事都跑到褚大人家来请教。

    李浚时今后五十多岁,他父亲的曾祖,与高祖的曾祖是远房兄弟。

    这个关系其实已经相当的淡远了。能在一座上州中的望县出任县令,与皇族的关系虽然关键,但只算一小方面。能不能站住了脚、坐稳了位子,还得确属头脑够用、而且也得谨小慎微、眼里出气才行。

    自褚遂良回乡后,褚大人的家焉然就比县衙还要重要了,县令有事就跑过来,并给褚大人安排了衙中的两名差役专作联络之用。

    褚大人提出为黔州抗旱筹措捐款、以及广泛开展开塘屯田的建议之后,这两件大事都以余杭县为开端,很快在整个余杭郡铺展开来。

    高峻和樊莺二人骑着马,到余杭县衙说明了来意。

    县令李浚时得知眼前两个小自己近三十岁的年轻人,便是两年来、名声响彻了大唐朝野的西州大都督、天山牧总牧监、丝路督监高峻和他的三夫人,惊讶而恭敬之意毫不掩饰。

    李县令不敢怠慢,立刻在县内驿馆中为二人安排了上好的客房,几乎一眨眼便备好了丰盛的酒宴。

    高峻示意樊莺不要急躁,客随主便,余杭县够得上台面的两三位官员都毕恭毕敬的下座相陪。

    很快,外边回禀褚大人和樊大人请到了。高峻、樊莺连忙起身出迎。

    宗正少卿樊伯山变化不大,但显得有些憔悴。褚遂良身上没有官袍,回乡后面色在日光下晒得不再似原来那样白晰,但看起来精神很好,连腰板儿也比以前直了。

    高峻暗道,褚大人的这个变化,一方面与参加劳作、余杭水土养人有关,但恐怕与他在余杭的身份和位置有更大关系。

    在长安时褚大人得事事小心,当朝重臣,连头都得时时谦恭地微微低着,而在余杭郡却换成别人这样对褚大人。

    樊伯山和褚大人应该已经知道是谁来了,两人下马后,便有些急切地在出迎的人堆里溜了一眼。

    尤其是褚遂良,看到高峻和樊莺在内,仿佛就暗暗一舒了口气。

    不等两人开口,樊莺便快步上前,对樊伯山和褚大人万福下去,对二人同时口称叔父。

    高峻也上前见礼,然后县中官员们也都见过,然后才请入席。

    因为有褚大人丁忧的原因,席上的菜品没有荤、腻、腥膻,但即便是一桌素菜、素酒,也同样堪称佳肴。猴头燕窝、时蔬新藕,连蒸上来的米饭也是余杭郡独有的香粳。

    樊大人与褚大人居中而坐,樊莺挨着叔父,高峻则临着褚大人,李县令与县中两名官员在下首。

    气氛平静,连各人的语调都不高,樊伯山和褚遂良话不多,众人的话题先是围绕着西州、再是杭州,然后又移到黔州去,偏偏没有人说入正题。

    临散席时,时间已经不早了,樊莺终于忍不住,问樊伯山和褚大人,“两位叔父大人,怎么不与说说我父亲的消息?”

    樊伯山爱怜地看着侄女,又转向褚大人,然后褚遂良说,大老远的赶过来,时候也不早了,先休息。总之人已到了不在这一时,不在这一时。

    樊莺还想追问,见师兄以目向自己示意,便强自忍住。

    回到客房内,樊莺闷闷不乐。不论是叔叔还是褚大人、还是县里官员们在席间的神情,都预示着父亲的消息一定不是她路上所猜的任何一种。

    此时再无外人,她也不问师兄,只是默默地收拾着洗漱、躺下。驿馆中准备了两人的被褥,她也不去自己那里,寻求倚靠似地钻到高峻这里来。她眼睛直直的瞧着屋顶,不一会儿溢出了泪水。

 第957章 相互依偎

    高峻也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话来劝解,只是把她搂得更紧。//全本小说网,HTTPS://。)//

    一夜后,李浚时县令便亲自来请,说要马上出发。他和话简单到无头无尾,但高峻和樊莺知道,这才是与此行的大事相关。

    他们飞快地收拾停当,驿馆外,樊大人、褚大人居然都到了,各人骑了匹马,像是要远行一般。李县令也带了两名随从一同跟着。一行一共七人出了余杭县城,往官道上驰去。褚大人说,他们是要去于潜县。

    此时樊莺就不多问,但脸上是极为期待的紧张神色。高峻心中也极为奇怪,既然早就有了樊伯江的消息,为何却是去于潜县。

    于潜县,武德八年以县置潜州,武德九年复废州为县。县外三十里,褚大人指着一条河给高峻介绍,说是紫溪河,河两岸良田无际,稻浪滚动。

    众人无话只是赶路,再沿着山道驰上一座高山,褚大人再介绍说,这便是天目山的一段,山下便是三十里长的人工凿渠可通舟楫,直通紫溪河的源头。

    于潜县县衙。

    县令郑早——知道西州大都督来意,亲自引着樊伯山、褚遂良、高峻、樊莺、李浚时往县衙外走。

    不但是樊莺,就连高峻此时也是一阵莫名的欣喜,心中猛地生出一个希望,在城内的某条巷子里、叩开一处偏僻院落的门,门内就站着樊莺的两位亲人。

    但到了之后,他就知道方才纯属妄想了。

    这是一处专属县衙的单独院落,不大、瓦屋四合,里面有仵作进出,门外有弓兵二十人把守。一走进去,就有一股陈腐之气浮散在院中的空气里。

    其他人显然先来过此处,因而郑县令打开一间靠北房屋的门,单单伸手对高峻道,“大人请。”

    他们进去,樊莺的手一直挽在师兄的臂弯里不敢松开,心中嘣嘣乱跳。

    屋中狭窄,有阴凉之气。里面靠北墙、西墙各有两架木床,北面床下摆着两只木盆,里面盛放的竟然是冰块。

    时方九月初,那么冰块就是去年的了,是一般人家有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看样子两张床上都有人躺卧,青布连头带脚地蒙着。只是西边床上的显得极是枯干瘦小,床下也无冰盆。

    郑县令上前,亲自掀开北面床上的青布,有一男一女并排躺卧的两具尸身呈现在众人面前。

    除了身上的衣物看起来已经十分糟旧,女人裙边上的花饰已经看不清颜色,衣料勉强可以连缀不破之外,两人像是刚刚睡着了,互相依偎着。

    这对男女相临的两条手臂边,放置着一只三寸见方的黑木匣,匣轴、锁扣俱是赤金的,盖子紧紧扣着,但没有锁。

    男的看起来大概有三十几岁的样子,高峻只看一眼,便发觉他的相貌与樊伯山有五分相似,而且年纪还要略小于他。

    而女的只有二十八九,面目恬然,一看生前就是一位美人。

    只凭樊莺猛地紧抓了他胳膊的反应,高峻就知道她已经认出了这两个人。她的身子摇摇欲坠,几乎支持不住,浑身颤抖着靠在高峻的身上。

    樊伯山低声道,“莺儿,你还有没有印象,他们便是你的父母!!”樊莺扑到床前,定睛看着二人,未曾出声,眼泪已如断线的珠子。

    从某一天开始,她于幼年时倚门而盼、望眼欲穿,父母自外出后便音讯皆无。从此,一个女孩子便独自一人飘泊支撑。恩人带她北上寻找叔父却中途病故,她从希望到绝望。师父领她学艺终南,她从柔弱到坚强。

    周围人无不落泪,宗正少卿泣下最多,而高峻见樊莺如此也是心如刀绞。想不到十年重聚,就是阴阳两隔。

    他抚着樊莺肩膀,见她哭得断肠泣血,不得不硬将她拉起来,转而又伏在高峻的肩头啜泣不已。

    高峻拍着她的背道,“好了,我们得探究一下两位长者的死因!”她这才渐渐住了呜咽,但眼泪仍然擦也不干。

    于潜县郑县令借此机会讲述了事情的经过:

    褚大人所倡导的屯田,在余杭所属八县同时进行,杭州刺史府本着尊重朝中重臣的想法,州内除有专员统一掌管屯田之事,一应相关的大事都同时报与褚大人知道。

    而于潜县郑县令,也日日组织本县民役们屯田。天目山下方圆三里的紫溪塘,正处于紫溪河的上游地带,在十年前还是一处碧波荡漾的潭水,而此时已经逐渐干涸成一片沼泽。

    为了疏通河道,并且将这片大面积的沼泽变为良田,县令郑早报请褚大人及州府后,动员县内民役、沿着紫溪塘南部边缘开挖人工水渠,将塘泥铺到地中为田。

    在挖渠过程中,有民役在不经意间,就在淤泥的底下发现了这二人。当时往外拉拽时,发现他们肢体柔软、容目如生,仿佛是刚刚落水。

    但此处的河水早几年就是浅浅的、深不及膝,再看二人身上的衣物显然也有些年头了,当时他们在泥下并卧,而且在女人的怀中紧紧抱着一只阴沉木的饰金木匣。

    民役们飞报县衙,随后再报褚大人。能让褚遂良把这二人与樊伯山、樊莺联系起来的,正是这只饰金木匣里的东西。

    此时,褚大人再次上前,伸手在樊伯江夫妇身体中间打开那只木匣,一道冷艳的光辉从木盖下溢射出来。同时,众人的鼻子里忽然闻到了一股轻微的味道——不错,那明明就是苦涩味。

    苦味一般须靠舌尝,但此时明明白白的,屋中漂浮着一缕鼻子就能嗅到的苦味!匣盖已经全都打开,苦味又浓了几分,而屋中光华大盛!

    褚大人道,“匣盖上原有铜锁,起掘时已锈落了。”高峻凝神看向匣中,一颗鸽蛋大小的明珠正在熠熠生辉!而匣内所衬的红绸,也被它映得一团红晕。

    在木匣的盖子内侧也衬有红绸,上边是一只夹袋,褚大人不动那颗珠子,而是探指从夹袋内夹出折叠着的一张纸。

    他对高峻和樊莺道,“老夫以前见所未见,都是这页纸上所说……此珠名叫‘黄连’,医中至宝……我们都已见证了。”

    按着樊伯江失踪时间,至今不会少于十年,但夫妇二人至今不腐,不由人不相信了。他们死时两人紧靠,樊夫人怀中所抱的木匣当然离两人最近,那么他们之不腐也就可以解释了。

    褚大人和郑县令开始时并不知这个秘密,而且还立案探察,以为尸身是新近才为人所害。但是后来在夹层发现了这页纸,这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