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281部分

我本三国一路人-第281部分

小说: 我本三国一路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地区可绝不是什么小数目。至于一些影视剧里动不动就说什么“骑x万”那都是在扯淡,现时点的中原地区能拿出三千骑兵的诸候都了不得了。

    这么说吧,袁绍打官渡之战的时候动用了约十五万的军队,可其中的骑兵数字也只不过是万余而已。而陆仁的这五百余骑真要是拉到了现时点哪个曹军将领……别说是将领了,就算是拉到曹操的面前,曹操的口水都得流出老长来。

    然后嘛……

    “兵种是骑兵,兵力是五百。不过如果是按某个游戏的标准,这个五百其实得按五千来算才合适。主帅是我,统率三十,武力四十,智力……咱得有点自知之明,打仗时候的智力能有个六十左右就不错了,魅力六十及格,唯一出色的是政治能超过一百满值。特技是……我的特技是屯田吧?不对,应该是米道才比较合适,再说我现在还真有张鲁那种神棍的味道,加个米道在我的身上是挺合适的。”

    再扫了眼周围,陆仁也是心中暗乐:“副将是赵云,参谋是陈登。这二位一个是骑兵s,帮我带这五百多骑兵打架正合适;一个是智力超过八十,就目前来说也都是很不错的了。对了,我还有个甄宓的倾国能来个计策的成功率翻倍……哎?这么一想过来,甄姜是什么特技?我身边那仨小屁孩又都是什么特技啊?

    “嗯,甄姜是商人世家,可以给安个富豪;陆诚这小子给他安个骑将吧,不过这小子的武力值能打出多少暴击可就让人担心了……”

    心里正这么想着,赵雨策马来到了车辕旁向陆仁问道:“陆仆射在你想什么啊?”

    “啊?没什么,就是在厢中呆得有点气闷,站出来透透气而已。”

    嘴里这么应了一声,陆仁的心里却又乐了:“差点把赵雨这丫头给忘了,这丫头可以安个骑将,而且八十几的武力也不错了,陆诚这小子要么给个长驱,要么给个疾驰……哎,还是长驱吧,疾驰那是吕玲绮的,可吕玲绮现在在夷州那里过着小日子呢。

    “如果实在不行,要不要把吕玲绮从夷州那里调过来,然后陆诚、赵雨、吕玲绮这三个小家伙来个长驱加骑将加疾驰的骑兵组合?话说云哥是打算撮合一下陆诚和赵雨的,那这对小夫妻的暴击率就没了问题哦,顺便的还能借着吕玲绮来晕人。哎对了,以我和陆诚的关系,陆诚要是真的和赵雨凑到了一块儿,那我和云哥岂不是成了姻亲?

    “陆信这小子性格稳,有点少年老成的味道,早先我就觉得如果我穿回去了,这小子才是最合适接上我班的人,那给他安个能吏吧;至于兰丫头……有点想不出安什么才合适。不过这丫头很得人缘,平时有点什么事要做,有的是人愿意帮她,我屯田的时候也常常是她帮着我喊一声,做事的、帮忙的人一来就是一大堆,那要不要给她安个名声来暴兵用?”

    想到这里陆仁不由得摇了摇头再暗暗的自嘲一笑:“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我还在胡思乱想这些有的没的的事,看来确实是在车里闷着了。也罢,就这么透透气也好。”

    闭上双眼再作了几个深呼吸,陆仁忽然心中一动,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心道:“算算路程,我派去的那几个人差不多也该赶到吴郡了吧?彭城到吴县的陆地距离有五、六百公里,换算成汉里就是一千多里,而且路也不好走。不过我是让他们先赶去东海那边,用糜氏的海船走海路前往吴县,不会走得那么慢才对。不出意外的话,现在应该到了才对。就是不知道陆逊看了我的信之后会怎么想了……”

    ————————————————————

    吴郡吴县的某个庭院之中,有个文雅的少年正在书房中用心的读着书,忽然门人领着几个风尘仆仆的人来见这少年。少年一开始也没怎么留意,不过在展开书信细看了一下之后就脸色大变,急忙唤过几个送信之人问了几句话之后,就让他们都退了下去,自己则在书房里沉思了起来。

    良久过去,这少年才摇了摇头,望着书信轻叹道:“义浩吾兄,事情怎么会变成现在这般模样?不过现在看来,曹公真的是很器重于你啊,你才年方三十便已守尚书仆射,如今还要任徐州刺史镇抚一方,我吴郡陆氏得有你在便中兴有望。只是如果真如你信中所说的那样,难道这数年前康叔父之死一事,又要在你的身上重演一次不成?”

    想到这里,少年的身躯不由自主的颤了颤。再略一沉吟,少年就喊来了几个仆从,各自吩咐了几句之后仆从散去,少年则呆在了书房这里坐等回音。

    过不多时,另有一个看年纪比少年小几岁的少年来到了书房这里,一见到少年的面就问道:“伯言,听说义浩贤兄那里有书信送来?”

    少年点了点头,把之前的书信递给了新来的少年……好吧,年纪大点的是陆逊,后面过来的这个年纪小点的是陆绩。这俩货,陆逊今年才十七,陆绩则只有十四。不过别看这俩货的年纪还小,可他们的人生际遇却使他们都早熟了许多。一般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俩货则是没爹的孩子早自强。真要是把他们当成了青涩少年或乳臭未干的孩童,那就等着吃亏吧。

    却见陆绩在细看过书信之后眉毛就拧到了一处:“怎么会这样?伯言,这事情果如义浩贤兄这信上所言吗?”

    陆逊回应道:“尚且不知,我已差人去暗中打探了。不过我想义浩贤兄绝不会拿这种事来开玩笑,且孙伯符素有虎狼之心,一但听闻曹公与袁公相恃于中原,就必会举兵谋取许都。而徐州乃是入主中原的要地,自当先取。义浩贤兄如今奉命镇抚徐州,但有战事就难免会与孙伯符有所交集。”

    陆绩摇摇头:“我不像你喜欢研读那些兵书战策,用兵之事我半点都不懂。我只问你一句,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陆逊沉默了许久,最后是长叹道:“实不相瞒,我打算前往徐州,助义浩贤兄一臂之力。而且不光是我,我还希望我们能够举族迁居,离开吴地这个是非之地。”

    陆绩吓了一跳,就差没跳起来指着陆逊的鼻子骂了:“你疯了啊?弃却故土而迁居他地?”

    陆逊很是无奈的摇摇头道:“我没疯。公纪(陆绩的字)你好好想想,自从孙伯符席卷江东之后,我们陆氏一族的日子好过吗?旧日里叔父之死一事,就算你我没有仇怨之心,孙伯符也如同防贼一般的防着我们。其实也别说是我们了,这江东之地旧有的大姓世族,前前后后的被孙伯符杀了多少?

    “再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还不如那些大族世家,他们只要肯屈从于孙氏,或许就不会有什么大祸,可我们陆氏呢?因为叔父之仇,即便是我们愿意释仇而屈,孙氏也不会对我们放心,唯有除之以绝后患方可使其安心。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动手,一是因为孙氏立足未稳,二是因为孙氏还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三是你我尚且年幼而不足为患。可一但时日稍久,我怕我们陆氏会蒙遭夷族之祸。”

    陆绩当时就没了脾气。陆康当初会让陆逊来“为之纲纪门户”,也就是当暂时的陆氏家主,不是没有其道理,陆逊对待事情可比陆绩清醒得多了。不过以当时人们那么重的乡土观念,陆绩尽管知道陆逊说得有道理,脸上却还是浮现出了不忿之意。

    陆逊看看陆绩的神情,哪会不明白陆绩是怀着什么样的心理?无奈的摇了摇头,陆逊又补上了一枚重磅炸弹:“公纪你再好好的想想,义浩贤兄如今镇抚徐州,一但与孙伯策之间有何战事,我们这一支的吴郡陆氏该怎么办!?”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四百一十八回 宗族安危

    “义浩贤兄如今镇抚徐州,一但与孙伯策之间有何战事,我们这一支的吴郡陆氏该怎么办!?”

    陆绩听了陆逊的这句问话,迟疑之中望向了陆逊。陆逊叹了口气,用心的解释道:

    “这么说吧,孙伯符如若攻下徐州,只怕就会是当年康叔父之死一事再度上演,义浩贤兄难保不会死于孙伯符之手。而义浩贤兄若死,我们陆氏宗族就会因为没有出仕之人而使得族中如失柱石,难有重兴之望。

    “退一步说,孙伯符若败于徐州,也必会知晓是义浩贤兄在镇抚徐州。败归之时,必会因为记恨义浩贤兄之故,而将羞愤怒气转迁到我们这支吴郡陆氏的身上,随之而来的便会是一场夷族之祸!他不是想动手除到我们吴郡陆氏,却一直苦于寻不到什么借口吗?这就会给了他一个绝佳的借口,只消推说我们吴郡陆氏对义浩贤兄在暗中互通书信往来,有泄密之罪而以致大军战败也就是了。

    “再退上一步,若是两军相恃不下,孙伯符以你我与宗族中人为人质,威迫义浩贤兄开城献降这又该如何应对?真要是那样,吴郡与许都的这两支陆氏宗族就全都完了!”

    陆绩可不是什么笨人,相反陆绩是个很聪明的家伙,史料都记载着这家伙博学多才而且颇精数艺。虽说在某些方面的情商是有点低,但对于宗族安危这种他们眼中的头等大事,既不能也不敢犯什么毛病。

    所以在听过了陆逊的分析之后,陆绩不住的点头称是,最后则问道:“伯言你话虽不错,但举族迁居一事何其重大,族中父老子弟不见得就能认同。再者我们作为吴中大族,真要是来个举族迁居一事,想不惊动到孙氏也不行吧?一但惊动到,那这事……”

    吴郡陆氏有多少人丁?如果真要是把许多乱七八糟的、有些关系的人也算进去,少说也得有个三万左右的样子,不然的话又哪当得上“吴之四姓”这样的名号?而一提起这个,陆逊也是一阵阵的头痛。

    因为一时半会儿的也没啥好办法,而且陆逊派出去打探消息的人也都还没回来,陆逊和陆绩也不好太早的作出什么举动。而在不久之后探子回报,说孙策看上去好像是没什么举动,但是调集了许多之前本是江贼水贼之类的水军,正在向某处集结,陆逊马上就知道孙策这的确是有准备举兵的打算。

    顺便说一下,袁绍的那篇讨贼檄文怎么可能会不传到扬州?孙策又怎么可能会不知道曹操和袁绍马上就要打一场大决战?要是放过了这么好的捡便宜的机会,那还是小霸王孙策?现在集结军兵,就是在为捡便宜而作准备。

    听到了这样的消息,陆逊和陆绩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真等到事情到了头上再去补救,那只会来不及。所以陆逊和陆绩在几经商议之后,终于决定各自分头行事。

    陆路的事就别去想了,真敢走那就是去给孙策送人头,但好就好在陆氏的水运能力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的吴县临海不远,陆氏宗族本身就有不少的水运活计,只不过最初的时候是以长江的水运来吃饭赚钱而已。

    后来到前几年,也就是陆仁与糜贞搞出糜氏迁居计划的时候,有把吴郡陆氏也给算进去,不过一天始只是想借陆逊这边的东西来进行一下中转与补给。陆逊在那个时候也稍稍的动了点心思,多少也派出了少量的陆氏子弟跟着糜贞的船队去夷州看了看,最后还有很少量的一部份陆氏族人在夷州一起定居了下来。而这些陆氏族人回报给陆逊的信息,便使得陆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海运的力度。

    当时的陆逊到也谈不上是想跟着糜氏一起迁居到夷州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本族的海运力度其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夷州带回来的一些土特产挺赚钱的,而且与糜氏有这么一层的合作关系,他们这里的一些东西在青、州一带也获利颇丰。这干什么都要钱,而陆逊与陆绩都想着能把陆氏宗族给搞起来,能多赚钱就能多办事,当然会好好的干。

    事情到了现在,陆逊和陆绩想开溜闪人,在陆路不可的情况下,也就只有把脑筋动到了自家的海运方面。而打着跑商赚钱的名头,把宗族中人分批的运出去说难却也并不太难,只不过相应的在人数上就比较有限了。

    对此陆绩也下了狠心,在对宗族中的那些可靠的头人暗中说清楚眼下的局势之后,就让这些头人各自去挑选陆氏子弟中的直系子弟,带着点旁系的,能不要的就尽量别要了。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人头数压下来,同时在吴县这里留下说得过去的人头数,尽可能的不让孙策那头的人留意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主要迁居去哪儿?徐州?那里去不得,因为徐州那头的本土氏族可不是好惹的,就算是有陆仁蹲在徐州,你陆氏族人想在徐州地界上插一脚进去,只会惹回来没完没了的麻烦。陆逊和陆绩都是世家子弟,哪会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和轻重?

    所以他们迁居的目光,都是盯向了海外的夷州。这个事如果是在以前,他们是不会去考虑的,但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陆氏族人在夷州定居的情报,使得他们的心里有了底,那夷州对他们而言可就是个好去处了。而且陆氏与现在已经在夷州初步定居下来,而且都比较安定了的糜氏之间的关系,由于陆仁的原因而使得关系非常良好,大家凑一块儿再抱个团不是很好吗?俗话都说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

    陆氏迁居逃难的事由陆绩来搞,陆逊则是按照陆仁的要求,在召集到了一批两百多人的陆氏子弟之后登上了海船,先以跑商为名出海一段距离,然后才掉转船头,改道往徐州而去……

    ————————————————————

    彭城到郯城的路程已然不远,也就一百来公里左右的样子,换成汉里也就两百来里。而陆仁的这一行人有车有马,三天不到就赶到了郯城之中。

    之前陆仁已经有差人过来报信,这会儿陆仁赶到郯城,郯城这里也作好了相应的准备。接风洗尘什么的多说无益,陆仁关心的是自己之前发出的那些个调令,相应的那些人有没有听从。而照现在的情况来看还不错,该调的兵基本上都有按要求调动。

    见到这个情况陆仁就放了不少心,然后就叫来陈登,让陈登去负责徐州南面的防卫诸事。人当有自知之明,陆仁深刻的知道打仗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