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天下豪商 >

第272部分

天下豪商-第272部分

小说: 天下豪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院变成庄园?”

    “是啊,书院在大宋就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高丽,在日本,却可以变成拥有领地封户的庄园。”

    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庄园制在高丽和日本是基础嘛,不管是贵族庄园还是寺庙,都拥有封户,而要控制封户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武装。拥有了一定的武装和封户,自然就是封建割据力量了。

    而云台学宫下面的书院要想在高丽、日本立足,自然也得拥有土地、封户和武装。要不然就该给寺庙里的和尚兵还有神社里面神兵吊打了……

    “真的能成功吗?”

    吴延恩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他家虽然是海上的豪强,但毕竟是商人的根底——在东亚这里,第一个以商人为主的政权,就是还在草创中的界河商市。所以吴老爷子难免有点儿心虚。

    “怎么不能成功?”武好古一笑,“我们两方联手,钱有的是!名分也不缺,云台学宫可是要传播儒学于四海的;刀把子更不是问题,你家在海上有战船队,我们通过渤海人还可以向女真人提供支持,总能让高丽人就范的。况且,你家已经有人在高丽朝廷担任高官了,路子也不缺啊。

    有钱,有人,有名分,有路子,还有武力!这事儿再不能成功也是天数了!听海先生,干不干?”

    “可是朝廷那边……”吴延恩还是有点顾虑。

    大宋朝廷是什么意思?

    “朝廷当然支持,”武好古笑着,“朝廷想着让高丽称臣总有百年了!如今可是圣君当国,最喜欢万国来朝的!”

    要哄日本的白河法皇向赵佶称臣是不可能的,不过让高丽国称臣还是有可能的。

    武好古早就盘算好了,先让高丽人去和女真人咬上一场,让他们知道一下女真人的厉害,顺便把云台学宫和海州吴家的钉子打进去。等到护步达岗之战后,就能哄高丽国向大宋称臣,并且一起和辽国结盟反对女真了。

    “好!”吴延恩思考了片刻,“东门,你想把那个船政学堂开在哪儿?”

    “自是开在郁州岛上。”武好古说,“海州这边有的是老船头和造船都料匠,开在这边才方便啊。”

    其实武好古还打算在界河商市开办船政学堂分校的,不过那是将来的事情。眼下,能在海州开出一个总校就不容易了。

    “开几门课?”吴延恩又问。

    武好古说:“大体上分两路,一路教船匠,一路教船头。船匠这一路开绘图、算学、木工、都料、船模等科目。

    船头一路则开操船、水战、武艺、外国风物、地理等科目。

    不但要在课堂上教,还要有入船场、船队实践的安排。基本上三年学制,两年在课堂上学,还有一年去船场和船队学。

    另外,船政学堂的老师也不是全要你们吴家出的。阿拉丁商会给了两个白番水军头,摩尼教选人七家中有不少船匠,平江纪家也可以出人。总之就是要集合各家之长,把船政之事变成一门真正的学问。”

    “东门所思,还真是周全啊!”吴延恩微微点头。

    其实吴家自己也有培养船匠和船头的办法,不是学堂,而是学徒,讲究的是口口相授,不留文字。也就是说,那是手艺,不是学问,容易中断传承,而且很难做到集众家之长进行研究开发。

 第442章 李纲同学

    (全本小说网,HTTPS://。)

    和吴延恩畅谈了一番开办船政学堂的畅想之后,武好古就借口要陪潘巧莲去天涯镇访客,推掉了吴家的宴席。(全本小说网,https://。)离开吴家大宅之后,武好古带着潘巧莲和奥丽加直奔米友仁居住的宅院而去了。米友仁在朐山县城外的田庄宅子,可是不小。占地大约数十亩,是三进九出的格局。

    这宅子并不是米友仁到海州做官后购置的,北宋的地方官在任内是不许在任官地方购置产业的。这处宅邸是米友仁妻子王氏的陪嫁,那王氏武好古也认得,是王诜的一个侄女,家里面也是将门资本家。在端王选妃的时候,武好古和米友仁一起去给她画了像。谁知道竟让米友仁和人家王家小娘子看对了眼,在米友仁高中进士后,便风风光光把王小娘子娶过了门,海州的宅院正是王小娘子的陪嫁之一。

    武好古和潘巧莲、奥丽加在米友仁的宅院外下马,正要把马拴好,却见米友仁陪着一个二十岁不到的青年从里面走出来,两人看上去是谈笑风生。

    “咦,老师,十八姐,你们怎地来了?”

    米友仁看到武好古,显得格外热情,快步就从门阶上迎下来。

    只是他一下来,却把那青年撂在一边。

    不过那青年并未生气,脸上带着一抹温和的笑容,令人倍感亲切。

    只是那抹笑容中,武好古却看出一些孤傲清高。拥有这种气质的青年,多半是个进士文官的二代,十有七八还是个大才子——武好古可是在潘楼街卖过书画的,各种才子见得多了。

    “元晖,这位郎君是何人啊?”武好古看着那位风度翩翩的青年发问。

    “啊,那是大宗正丞李斯和家的郎君李伯纪。”

    说罢,他扭头对正从那台阶上下来的青年道:“伯纪,这位就是家师崇道先生,也是东坡先生新收的弟子。”

    李斯和?李伯纪?武好古想了想,没有什么印象。古人都喜欢用什么“字”啊,“号”啊的,不熟悉的人根本不知道在说谁?

    “李纲见过崇道先生。”

    武好古正糊涂的时候,那青年终于拱了拱手,自报姓名了。

    李刚?呃,不对,他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李纲!就是那位“坑”了宋徽宗、宋钦宗两大家子人都抗金名将了。呃,这么说也不是完全冤枉李纲,因为没有他在靖康元年正月金兵第一次南渡黄河时坚决主张抵抗,甚至不惜煽动护驾逃跑的禁军,宋钦宗早就带着宗室亲贵逃出开封府躲去襄阳府了。

    虽然开封府多半会早几个月陷落,但是却不会有后来的“二帝北狩”了。

    “原来是李伯纪,久仰,久仰。”

    武好古可不敢在未来的宰相面前充大儒,也连忙拱手还礼,然后笑着问:“伯纪兄来海州也是为了听家师东坡先生讲课吗?”

    米友仁插话说:“有话也莫在大门口谈啊,伯纪兄,不如就在我家用个便饭吧。”

    李纲笑着,“那就叨扰了。”

    米友仁做了个肃客的手势,然后领着武好古、潘巧莲、李纲一块儿往宅子里面走去,奥丽加则在米府大门口的耳房里面候着。

    四人在米府的中堂坐下,有女使奉上茶点。米友仁这才说:“伯纪兄是心怀天下的大才,所以不急着科举,而是云游四方以求学问。听闻东坡先生在云台办学授课,就慕名而来,想向东坡先生请教学问。”

    米友仁并没有说要拜入苏门,只是请教学问。因为李纲他爹李夔是个知兵的进士,曾经跟随鄜延经略安抚使吕惠卿多年,立了不少战功。在党派上无疑属于新党阵营的人物,在吕惠卿的关照下,他的官运也非常不错。

    因此作为李夔的儿子,李纲即便再仰慕苏东坡的学问,也不好公然拜入门下。要不然就让他的父亲李夔难做人了。

    武好古喝了一口水,面带微笑:“是这样,东坡先生在云台办学乃是官家的意思,日前已经复了龙图阁学士,授了朝散大夫,现在就等提举云台学宫的差遣下来了。

    而这所云台学宫,并不是为科举而立的,所传的学问,一是实用之学;二可以传播于海外的儒家经义道理。”

    李纲一听,顿时来了兴趣。

    科举对他而言难度并不是很大。之所以这一科没有去应,是因为他父亲李夔认为儿子的学问都在应举上,便是中了也做不好官——对于高中倒数第一名进士的武忠义而言,高中就是成功!而对李纲这样前程似锦的“进士二代”而言,进士不过是块敲门砖,荐跻两府才是目标。

    而要荐跻两府,光靠锦绣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经世致用的学问,否则做个翰林学士也就到头了。

    可经世致用的本事上哪儿去学呢?大宋朝的书院到处都是,不过大部分都是为了应试而开办的,瞄准的都是科举考试。即便有几家是做学问的,也都是以求大道为目标,涉及的实学并不太多。

    至于国子监管辖的国子学、太学和武学,虽然早在王安石当政的时代就想用它们来培养合格的官僚,但是搞了那么多年,还是个科举培训班。

    而想学实学,整个大宋最好的去处,大约就是琼林苑里面专门给没卵子的宦官读书的地方了——虽然北宋文武官员的实干才能比之汉唐明显不足,但是北宋宦官的素质和操守倒还是不错的……

    李纲当然不能去琼林苑读书了,所以对云台学宫就有了兴趣。而且据武好古所说,云台学宫将是官办的学校,还是官家亲自交代的,那么就是超越党派的存在,就和太学、武学和国子学一样了。

    “伯纪兄想要入学,可以参加考试。”武好古轻轻抚掌,对李纲道,“云台学宫目前虽是草创,但是招生还是要讲求公正的,通过考试才能入学。

    考试分两科,一是儒家五经,有经义和论,同科举差不多;二是才艺杂学,可以自报一门,伯纪兄有家传的兵学,应该可以顺利通过考试的。

    另外,我们对入学云台的生员还有年龄和国别上的要求。年龄超过30岁者是不收的,不是我大宋臣民,也会有所限制。”

    李纲皱了下眉,“年龄超过30岁就不收了?这恐怕有违圣人的有教无类吧?”

    真是多事儿!武好古看了眼年纪比自己好小几岁的李纲,笑着解释道:“伯纪兄有所不知,官家设立云台学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海外传播儒家的道统……海上风波险恶,非是年轻力壮者不可。若是30多岁入学,学成后起码是三十四五的年纪,便是身体不错,也干不了几年了。”

    “学成之后要出海传儒?”李纲可不想去海外。

    他现在想学点实学,还是为了日后好好做官,可不是想飘洋过海去外洋传教布道。

    “也不是一定要去的,”武好古笑道,“伯纪兄的前程自是在东华门外的。”

    武好古不会禁止云台学宫的弟子去应举——他也没这样的权力,而且如果将来能有一些云台弟子通过科举入仕,对他的事业也没坏处。

    当然了,他也不会招收太多的“才子”入学,免得以后都去科举了,没人往外面去传教。不过李纲是“必中”的前途,武好古当然要把他招入云台学宫,有可能的话,再让他入自己门下,传以“万恶为首之道”——就是赚钱之道啦!也不知道李纲有没有兴趣?

    听了武好古的表态,李纲顿时松了口气。

    “那就劳烦崇道先生引在下入东坡门下了。”

    大家各自达到了目的,心情也变得格外舒畅。

    当下,米友仁便在家中设宴,招待武好古和李纲。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正当武好古和李纲推杯换盏的时候,门外女使突然来报,“有州衙公人前来,在门外求见。”

    米友仁一怔,忙站起身来。

    心里面感到奇怪:莫非有贼要自己去捉吗?

    他的本职还是朐山县尉,为大宋捉贼才是他的工作。当然了,他是不怕贼的。因为他爹米芾给他派了两个帮手,都是开封禁军的杂品武臣,打仗是不会的,但是功夫还是有一点的,肯定不会让米友仁给毛贼捉去。

    当下,米友仁就和武好古、李纲道了一声“少陪”,便出去见州衙派来的公人了。

    不一会儿的功夫,米友仁又兴冲冲回来了。

    “元晖,是有毛贼要捉吗?”武好古也以为海州闹了贼。

    “不是有贼要捉,”米友仁道,“是进奏院来人了。”

    “是有诏书给东坡先生?”武好古猜想一定是委任苏东坡当提举云台学宫的诏书到了。

    米有仁点点头:“有一封是给东坡先生的,还有一封是给老师的诏书。”

    “给我的?”武好古一阵迷糊。

    自家和官家说过了,明年上元节后就回开封府去,然后再北上界河商市的。现在赵佶怎么就给自己下诏书了?难道进奏院的人搞错了,把官家的书信当成了诏书?

 第443章 真正的教育

    (全本小说网,HTTPS://。)

    赵佶真的给武好古下了一道诏书!

    是让他尽快返回开封府去的!

    并不是赵佶这位大宋圣君太想念武好古了,而是界河商市那边传来了北国的重要情报——北阻卜汗王磨古斯在今年夏天的一场战斗中被契丹人捕获,被押到上京城凌迟处死了!

    这意味着契丹人和北阻卜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了。全本小说网;HTTPS://щww。m;这场战争虽然持续了八到九年,让契丹人疲于奔命,但还是以契丹人的胜利告终了。似乎表明了契丹的武力依旧强大,那么宋辽之间的关系,和大宋对辽国的政策,是否要随之发生变化呢?

    武好古是“契丹问题”的专家,在做出决定前,赵佶想要听取他的意见。同时奉诏入京的还有负责北国谍报工作的张叔夜和沧州县尉纪忆,后者也和武好古一起深入辽境搞过谍报活动。

    也就是说,武好古在海州的“假期”,要提前结束了。不过在他离开之前,还是有许多事情要安排妥帖的。

    除了这道召还武好古的诏书之外,赵佶还给了苏东坡一道敕命,任命他提举云台学宫,并且让苏东坡、武好古推荐学宫属员,还从封桩库中拨给苏东坡一万缗钱,作为云台学宫的启动资金。

    另外,赵佶还允许云台学宫在云台山脚下的宿城镇征购土地,建设书院学堂。还允许苏东坡“自主招生”和设立科目、分堂——这三点都是武好古离开开封府前向赵佶请求来的“特权”。

    云台学宫虽然是官学的背景,但绝不是第二太学,也没有必然授官的前途——授官对云台学宫的发展并不是好事!因为太学上舍只有100个名额,云台学宫还能超过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